沒讀過《茶館》,你永遠不知道老舍有多偉大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在中國話劇發展史上,《茶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茶館》講述的故事地點高度集中——裕泰茶館,時間跨度很大,以維新變法失敗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期三個時代為背景,描摹了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匯聚了各色人物,可以將裕泰茶館看做三個時代的縮影。老舍先生最精妙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茶館》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既有深刻主題的挖掘,又有獨特的人物佈局方式,還有臺詞的成功。

一、“埋葬三個時代”的深刻主題

《茶館》的創作時間是1956年。誠然,老舍先生所選取的裕泰茶館看似只是老北京若干茶館中的一個,“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足見茶館的普遍性。然而,裕泰茶館又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歇腳兒的、喝茶的、商議事情的、相面的、做買賣的人都混跡於此,所以作者說

“這真是個重要的地方,簡直可以看做文化交流的所在”。老舍先生抓住茶館這一獨特的文化特徵加以創作,遂有了這樣一部深刻的話劇。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要想正確解讀一部話劇,自然要對整部劇的主題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茶館》這樣一部三幕話劇,每一幕都切換了時代背景,高度濃縮且集中。

如第一幕:時間為“1898年初秋,康梁等的維新運動失敗”;第二幕:“與前幕相隔十餘年,現在是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指使中國軍閥進行割據,時時發動內戰的時候”;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三幕劇在一開頭便標明瞭該幕劇發生的具體時間,使讀者對這一幕劇發生的歷史背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三個不同的時代,變革運動、軍閥混戰、內戰動亂,一樣的蕭索,一樣的悲涼,不同的時代下蘊涵著相同的民生疾苦。國之將亡,民不聊生。

然而,老舍僅僅是要表達這樣一個簡單的主題嗎?顯然不是。《茶館》之所以成為經典,主題不可能這麼淺顯。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戰爭動亂下民不聊生的眾生相,還有他深刻的用意。

作者選擇上文所列舉的三個時代有其創作動因,這三個時代不僅使人生活艱難,而且令人看不到希望。每個人都是謹小慎微地活著,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會在何時終結,這比貧窮更令人惴惴不安。然而,面對裕泰茶館中的茶客,作者在同情他們之餘又覺得憤慨,因為是他們“埋葬”了時代,他們在成為時代殉葬品的同時,也親手斷送了未來。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何為“埋葬”呢?古人有云“哀莫大於心死”,在裕泰茶館中出現的茶客似乎都是冷漠的。將他人的生命視如草芥,將金錢利益視為第一位,誰給“好處”就追隨誰,全然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彰顯了人的奴性。在第一幕中,宋恩子、吳祥子二人捉拿常四爺時,茶客甲問道:“譚嗣同是誰?”茶客乙:“好像聽說過!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麼會問斬呀!”茶客丁:“姓譚的,還有那個康有為,不是說叫騎兵不關錢糧,去自謀生計嗎?心眼多毒!”……通過幾位茶客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實則概括了那一時代廣大民眾的心聲。

普通老百姓對於戊戌變法中犧牲的諸位仁人志士只聞其名,甚至未聞其名,對於為變革社會拋頭顱灑熱血的鬥士毫不領情,甚至加以汙衊,這才是作者想要揭露的社會病態。

第二幕中,常四爺跟宋恩子、吳祥子有這樣的對話,常四爺:“您二位怎麼樣?”吳祥子:“瞎混唄!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現而今,宋恩子,該怎麼說啦?”宋恩子:“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當所有民眾都視金錢為第一位時,這個時代一定是冷酷的,毫無人情的。

第三幕中,常四爺:“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秦仲義:“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這是全劇將要完結時兩個愛國者悲涼的結束語,也可以看做是這個時代的最終之路。沒有正義,沒有道義,沒有真理,只有無盡的欺凌,堅持正義的人最後的結局淒涼至極,而那些奸猾之人卻逍遙度日,這樣的時代是沒有前景可言的。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老舍在凸顯主題時巧妙的地方在於通過主要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或悲痛、或激憤,從主要人物漫不經心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也可以從中讀出“埋葬三個時代”的淒涼主題。

二、“人像展覽式”結構佈局

每一部成功的話劇都離不開劇中人物的鮮活塑造,《茶館》也不例外。《茶館》中有近70個人物出場,第一幕就出現了20多個,給人以應接不暇的緊湊感。這些人物性格鮮明,個性突出,既有心地善良的店掌櫃、店小二,也有油嘴滑舌的相面先生,還有人販子等,各種身份的人穿插在劇中,更好地反映了時代的特徵。

雖然《茶館》塑造的人物眾多,然而,針對這一點,老舍先生有其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對待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創作方式。

主要人物採取自壯到老的方式貫穿全劇。裕泰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全劇的主要人物,他在三幕劇中貫穿始終,為讀者展示了三個時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心路歷程。他熟諳世故,不得罪主顧,逢人便說客氣話,凡事懂得退讓,懂得經營買賣之道。然而,就是這種逆來順受的性格導致他最終難逃茶館被侵吞的厄運。常四爺秦仲義也是貫穿三幕的主要人物,一個是痛恨洋人的愛國者,一個是堅信實業救國的企業家,第一幕中的常四爺和秦仲義生活得還算自在,遛鳥喝茶,投資辦廠,第三幕中的常四爺靠賣菜為生,而秦仲義興辦的工廠也被充公,二人潦倒不堪,最終撒紙錢祭奠自己,可謂悲涼到了極致。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劉麻子繼承父業,併吞並裕泰茶館,成立“托拉斯”作為沈處長的情報站,小唐鐵嘴則成為“天師”,小二德子成為僱傭打手,小宋恩子和小吳祥子成為憲兵隊一員,鎮壓各種活動。次要人物大多是茶館中的反面人物,奸詐、油滑、兇狠,不管是父輩還是後輩都沒有改變自身的習性,欺凌弱小,恃強凌弱,見風使舵。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一般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如第一幕中出現的村婦、小妞,眾茶客;第二幕中的崔九峰、報童;第三幕中的龐四奶奶等,他們在每幕劇中像是走過場一樣,卻缺一不可,對整部劇的發展意義重大,使得整部劇更加緊湊、完整。

《茶館》採用“人像式展覽”的佈局結構,主次人物突出,更加有利於人物矛盾的突出,對於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畫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構思,使得人物設置秩序井然,又區別於主要人物,主次有別。

三、活靈活現的語言

老舍先生最為人稱道的地方要數他的語言功力,從《茶館》中就可窺見一斑。《茶館》取得如此大的藝術成就與老舍先生深厚的語言功底分不開。各種人物臺詞的巧妙安排,既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不同人的身份,又表達了作者對其的褒貶、愛惡,所謂“大俗即大雅”,《茶館》真可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劇目,是老舍在語言藝術殿堂取得最高成就的例證。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作為一個地道的北京人,老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兒化音,可謂京韻十足。如第一幕中,常四爺說劉麻子“一個人身上得有多少洋玩意兒呀”,表現了對崇洋的劉麻子的鄙夷;第二幕中,王掌櫃抱怨茶館生意不好做,“我要是會幹別的,可是還開茶館,我是孫子”,“孫子”一詞作為北京方言,既是自嘲,更是對於社會的咒罵;第三幕中,小劉麻子和王掌櫃的對話:“你看,小丁寶,我不亂吹吧?綁出去,就在馬路中間,磕喳一刀!是吧,老掌櫃?”“聽得真真的!”“磕喳”“真真的”都是北京方言,讀來有一種親切感,口語化色彩十分明顯。

幽默詼諧是老舍先生行文的另一藝術特色,正是因為種種幽默包袱的運用,使得諷刺意味更加明顯,作者的愛恨隨之表露。如第二幕中唐鐵嘴向王掌櫃求租公寓,王利發說:“唐先生,你那點兒嗜好,在我這兒恐怕……”唐鐵嘴:“我已經不吃大煙了!”王利發:“真的?你可真要發財了!”正在王掌櫃替唐鐵嘴高興時,唐鐵嘴的回答讓他猝不及防,唐鐵嘴說:“我改抽白麵啦!”唐鐵嘴的回答讓人忍俊不禁,前一秒鐘王掌櫃還在思考唐鐵嘴戒掉惡習,改邪歸正,後一秒鐘唐鐵嘴給了眾人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讓讀者在笑過之後又會覺得心酸,

這種具有深意的幽默給人帶來的是更深刻的思考。

没读过《茶馆》,你永远不知道老舍有多伟大

話外之音也是《茶館》中的藝術特色。如第一幕中結尾處寫到茶客甲與乙下象棋,那句“將!你完啦!”,這句臺詞具有深意,與“大清國要完啦”呼應,暗示這個時代即將終結的命運;第二幕與第三幕分別以劉麻子被冤枉為逃兵以及沈處長認同小劉麻子的話結尾,此處留白,為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莫談國事”紙條的重複出現,渲染了恐怖、悲涼的氛圍,也暗示了連國事都不能談論的時代人物的悲慘命運。

-END-

來源丨我要成名

圖片丨1982年《茶館》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