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教師不能按照工作量發工資?

豆子52042體力活


老師的工資分為兩部分,一是打卡工資,這部分工資是按照老師職稱級別高低、教齡長短等發的,和個人的工作量多少無關。二是獎勵性績效工資,是按照學校制定的量化考核方案計算的,一般能夠體現多勞多得,是按照工作量發放的。



打卡工資不是普遍調資或個人職稱變更,是不會發生變化的,更不會按照工作量給老師發工資。因為工作量是個很細化、又沒有固定衡量標準的東西,而且每個人每學年的工作量多少又不固定。比如一個老師今年當班主任明年就不一定當班主任;今年教主科明年有可能就教副科;今年是前勤明年或許是後勤,也可能因病什麼的會不擔課,這樣每一年老師的工資就要重新核定一次,工作量之大,之繁瑣可想而知,所以公職人員是不會按照工作量來發工資的。


按照工作量發工資人為因素太多,加重了各校領導的權利,如果操作不當,不公平,更容易產生各種矛盾,績效工資就是很好的例子。有個別學校的領導私信太重,在制定績效工資發放標準和量化考核方案時,只考慮領導自身的切身利益,不以工作大局為重,領導們都擔任任務比較輕的副科或是不擔課,結果績效工資比任務很重的主科老師的還多,這樣就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更不能調動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也阻礙了學校的良性發展。所以,教師的工資還是不以工作量多少來發為好,因為沾光的永遠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有時候多勞並不一定能夠多得。


春日蒼穹


教師的工資包含職級工資、崗位工資、教齡工資和績效工資。

職級工資和崗位工資是固定的,通常是一年一調。

教齡工資10元封頂,30年不變,這是最可笑的雞肋工資。

只有績效工資是機動的,一部分是按工作量的考核來發放。

為什麼老師不能完全按工作量發工資?

首先是教師的工作很難量化。

老師的工作,每天每週有一定的課時。

按照學科的特點,語文數學英語的課時較多,是不是這些學科的教師就該拿多錢,而歷史地理生物的課時少,就該少拿錢呢?

很明顯,如果全部按課時發工資,圖音體史地生的老師是很吃虧的。

那麼他們能否申請加課時呢?肯定是不行的。

其次,教育是培養人的工作,不是工廠生產流水線的產品。

不同的學生花費的教育時間不同,效果不同。

比如轉化差生,家訪、個別談話,心理輔導,所花費的心力和時間很難衡量。

最後,教育是技術活。

有的老師三節課都教不懂的知識,有的老師一節課就讓孩子全明白了。

教學成績也是評價老師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只按工作量來算工資,而教學效果不予考慮,那對優秀的老師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老師發工資除了多勞多得,還要兼顧公平,優質優酬。

工資的發放事關1000多萬老師的切身利益,有一套科學而完整的體系,不是簡單的想當然,更不能亂來。

——我是“小李滔滔”,謝謝您的關注、點評、點贊。


小李滔滔


怎麼量化是個大問題 拿我自己舉例 以前是教一個年級6個班 一週2課時 總共一週十二節課 一週備兩節課就好了 現在是高一跨高二 5個班 高二3課時 高一2課時 也是十二節課 可是工作量是去年的一倍 我們學校是按課時量給績效的 所以拿的工資一樣 但是付出的勞動明顯不一樣


最大的幸福是平平淡淡


我認為應該給學校工作量化(粗線條),給以補助!但依工作量發工資是不確切的,教師的工作量也很難準確無誤把握的,例如班級有大小,年級有高低,還有其它學校工作量化(班主任、年級組長、主任、行政管理等)特別是量化與成果怎麼定。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難!還是我開始說的粗線條定量,分檔補助可行些。


熟人25165547—A


教育教學是最難量化的了。例如,管理教育說服一個學生 ,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會從多方面入手 從思想上解決學生的問題,這種事情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而有些老師簡單粗暴的吼幾下似乎也解決了問題,但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事怎麼量化。很難的。所以整體提高教師素質才是當務之急。所以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育隊伍才能使教師不再拘泥於工資收入問題而專心從教。


廣袤大地4


這是因為學校沒有自主權,也沒有完全的財權。

當然,更主要的是沒有響應的體制機制做保障。

還有一層原因是患不均的思想仍舊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