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茶館》


老舍先生《茶館》

《茶館》是老舍先生留給我們一部不朽的名著,這樣的茶館現如今已然沒有了,可在舊北京缺佈滿了四城,一個大小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通過一個茶館的興衰為我們描寫了舊時代的畫卷!

老舍先生《茶館》

戊戌年間滿清王朝日趨衰落,帝國主義勢力步步深入,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維新”派遭到失敗和鎮壓,《茶館》的故事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老舍先生《茶館》

“以人為主,而不是以事為主。”是《茶館》創作的一個特點。

在眾多人物中,茶館老闆王利發無疑是貫穿全局的重要人物,也是老舍先生著力刻畫的形象之一。他在體現老舍先生的創作意圖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王利發從二十歲繼承父業,成為裕泰茶館的掌櫃,到抗日戰爭後茶館被搶奪,悲憤而死,一生經歷了“三個時代”。他有過興盛,也有過沒落,結局是悲慘的。他的悲劇不在於他本人,而在於它所處的那個時代,他是被舊社會制度所吞噬了的一個人物。

作為一個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很稱職的。他是舊社會里的精明、經驗豐富的北京茶館老闆的形象。為了生意興隆,他的常教導:“在界面混飯吃,人緣頂要緊”,因此他待人接物,圓滑、變通,誰也不得罪。憑著這一條,他與來茶館的三教九流的人物都相處得很好,茶客們樂於來他的店裡喝茶、聊天,消磨打發無聊的時光。這使得裕泰茶館曾一度生意興隆。王利發的精明能幹,還表現在善於適應形勢,順應潮流。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維新”的辦法來應付。

在第二幕中,進入到民國,生意中落。為擺脫困境,它大動腦筋“改良”——原來專門賣茶的店鋪,現在部分改成公寓,還兼包伙食。店面裝飾也撤掉了財神龕,拿走了醉八仙的話,換上了廣告上的是美人,座位也換成了小桌和藤椅。正如他自己說:“改良,我老沒忘了改良,總不肯落到人家後頭。賣茶不行啊,開公寓。公寓沒啦,添評書!評書也不叫座了呀,好,不怕丟人,想添女招待!”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斷“改良維新”的一生。王利發性格中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憑著豐富的社會經驗,清醒地認識到:在政局不明朗的年代,議論時局、政府是非常危險的。

到了抗戰勝利,國民黨再度統治北京時,茶館以破破爛爛地不成樣,王利發本人“錢也光,人也老,身上剩了一件破棉襖”。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還有那些流氓特務,都不允許他繼續在開茶館,因此他無法逃脫被黑暗社會吞沒的命運。這時的王利法,因為時代所不容,以前的處世經驗一條都不管用了。“改良維新”的設想還沒有來得及實行,就被人扼殺了;“莫談國事”的結果,接著的“國事盈門”——三皇道找他要人,特務找他要錢,沈處長、小劉麻.找他要房。在這“三管齊下”、四方受氣的情況下,王利發再也沒法活下去了,終於悲憤的上吊而死。王利發的結局,說明在三座大山壓迫下,小資本階級想要委曲求全、靠個人奮鬥是不行的,“改良維新”也是沒有出路的。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只有起來鬥爭,同廣大人民一起改變舊的社會制度。

老舍先生《茶館》

常四爺也是全劇的重要人物。他開始是個有“鐵飯碗”的旗人,隨著清王朝的崩潰,他以賣蔬菜和花生為生,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儘管如此,只因他生性剛強耿直、有正義感,青年時因感到國事日非,說了句“大清國要完”,就被捕入獄。後來又鬱結著仇恨洋人的憤懣情緒,參加了義和團,有以失敗而告終,結果仍然被舊社會湮沒。他一生只盼國家像個國家,不受洋人欺辱。可盼了一輩.,國家越來越不像樣,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他的出身和經歷,又不可能是他捲入當時已興起的同盟會鬥爭中去,因此不能從革命者那裡看到未來的光明,於是他絕望了。

而秦仲義是一個深受“維新”思想影響的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就主張實業救國,國富裕民,雄心勃勃的辦起了工廠,一時頗有作為。但他的實業救國道路,也像王利發的“改良維新”一樣,從一開始就注入失敗的因子。從劇本中我們看到,秦仲義的結局是很悽慘的。在後面出場時,他早年那股凌雲壯志之氣,已儼然一幅疲憊、衰老、慘不忍睹的光景。他的工廠已被國民黨當作逆產沒收拆賣。一個曾是財大氣粗的民族資本家,變成了只有滿腹牢騷、一腔悲憤的窮光蛋。秦仲義的下場,是那個時代民族資本家的必然結果。

劇本中的人物還很多。他們有的貫穿前後,有的瞬息即逝。出身經歷大不相同,思想性格因人而異。他們的命運遭遇儘管各不相同,但無不隨著時代在深沉變化。這眾多人物,雖然作者著墨多少不一,但具有鮮明的性格。劇中這群栩栩如生的人物,使得《茶館》的藝術生命之花常開不敗。

此外,劇本中語言的精妙運用,簡潔、生動、傳神、雋永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尤其是第一幕裡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老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峰,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著襯著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老舍先生《茶館》

《茶館》是當代戲劇經典中的經典,是真正的藝術,語言幽默、風趣,諷刺很有力,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三個時代的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而《茶館》唱響了一曲葬歌,埋葬了三個舊時代。

老舍先生《茶館》

老舍先生的作品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著作”。1982年上映的《茶館》由謝添執導,30多年了人們依然對他讚不絕口,經典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

如果不是謝添,那麼我想恐怕中國那時沒有一個導演能夠把《茶館》如此完美地,富有詩意地屹立在觀眾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