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的“先生”

朋友發了一條動態:鄧麗君說“這首歌,是蘇東坡先生寫的詞”。唐突感瞬間出來。

不由讓我想到,“先生”這兩個詞,近幾年有些氾濫的用法。

好多的“先生”

一、

先生二字的字面意思,大約就是——你先出生。既然先出生,正常來說,就見得比我多,有些東西就得向您學習。於是,先生有了老師的含義。所以古代,是把老師,稱作先生的。

儒家師生關係中,對先生用的最多。尤其是宋明理學群體中,“先生”是最常見的。“濂溪先生”、“明道先生”、“象山先生”、“陽明先生”···一堆先生。理學家內部稱先生,是帶著十二分敬意的。不過外人稱呼這個群體為“道學先生”,就多少帶點貶義的色彩在裡頭。

一般的老師,教授的學問是四書五經,說到底是科舉謀生之用;有些老師,教授的則是成仙了道、長生不死的大學問。因此,我們也能看到“呂洞賓先生”“張果老先生”這樣的叫法。

此外,先生還有很多用法——風水先生、賬房先生、說書先生、百步神拳無影掌野外老劍仙陶祿陶福安先生……儘管這些行業社會身份並非特別高,但是,無一例外都和知識文化或特殊技能有關。

古時候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即便現在,男女平權依舊還需努力),文人群體,會對一些出類拔萃的女子,也以“先生”稱之,刻意忽略其的性別身份,而強調她們的文采詞章、或者技藝才華。比如《浮生六記》裡,沈復就戲稱芸娘為“先生”。再比如《金瓶梅》裡,唱曲兒的鬱大姐、申二姐,就都是“女先生”——但是,這多少帶著一些文人狎邪的惡趣味在裡頭。

所以綜攏來說,“先生”是對有文化者的一種尊重。

好多的“先生”

陽明先生王陽明

二、

不過詞語的用法,總是不斷變化的。

五四以後,開始用“先生”稱呼男性,以對應稱呼女性的“女士”。不過,這多少仍舊帶著一些身份色彩。很少見到,在施工現場稱呼男性農民工為“先生”,也基本見不到菜市場喊:“趙先生,給我切二斤五花肉,要肥瘦相間的啊!”更多時候,是在中產以上的交際中、酒會中,才會對陌生人說:“先生,您踩到我腳了。”

稱呼先生,一般要帶上姓。“張先生,您吃了沒?”“李先生,您吃了沒?”“王先生,您吃了沒?”···加上姓,在當時的語境下,就是專指張三李四王麻子了。

有一種說法,如果忘了或者不知道對方的姓,怎麼稱呼呢?——“您先生”。“您先生”,也是很有意思的叫法了。

一些女性,也會稱呼自己的老公為“先生”——“我們家先生啊,那真是招人厭惡,一天到晚不陪我,就知道給我買買買”。不過說這話的人,多半得衣著講究、言談體面,正靠在沙發上和閨蜜們聊天,懶洋洋吹著空調、吃著點心。

好多的“先生”

話劇《大先生》的海報

三、

近些年,國學、民國熱。很多人開始變得“尊師重道”“文質彬彬”起來。“先生”二字,不僅網絡、媒體頻頻出現,也越來越多出現在茶室、飯局、酒桌的高壇闊論中來。

不過就像開篇所引的那句話一樣,“這首歌,是蘇東坡先生寫的詞”——有時候,用先生做敬語的時候,會有點說不清、怪怪的的感覺出來。

現在的凡例是,如果提及民國一輩的學者,必然要加“先生”二字。胡適先生、魯迅先生、梁漱溟先生、陳寅恪先生、劉文典先生···不過給民國學者加“先生”二字,無可厚非,並且感覺也很貼切,沒有什麼不妥。

不過微妙的是,時間稍微往前點,到了清末——給清末的學者加“先生”,比如俞樾先生、孫詒讓先生、章學誠先生、沈曾植先生……就有點說不出的怪了。

如果時間再早點,到清中期往前,比如你張口閉口紀曉嵐先生、錢大昕先生、戴震先生、惠棟先生,或者不小心蹦出個“和珅先生”,那就不止是“說不出的怪”,而是有點說不出的滑稽了。

曾經有次喝茶,同席一人文質彬彬、彷彿君子,酷愛古字畫、有展必看,對大家說:“我最恨的就是乾隆先生。”乾隆先生?我一愣,還沒反應過來。他接著說“所有的字畫上,乾隆先生都要蓋個大印上去,彰顯他的存在。”——原來他最恨的乾隆皇帝,也成了“乾隆先生”。

好多的“先生”

“乾隆先生”

更往前的,唐宋元明,乃至兩漢先秦,要是也稱呼先生,那簡直讓人有上去打他的衝動。

“我讀孔子先生的《論語》,頗受啟發”,這話說的,會讓人誤以為你和孔子關係不錯,簡直讓人懷疑你是見了鬼。

“王羲之先生的蘭亭序,頗得書法三昧”——這不是在誇王羲之,那是在誇你自己。

稱呼“先生”,是尊重中帶著一些親切之感。稱呼遠古的人為先生,不知道這親切感由何而生。

當然,字號中自帶“先生”的,另當別論。比如五柳先生陶淵明。再比如韓愈。

韓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由於韓愈也是一代儒宗、文壇領袖,門生眾多,所以人們也稱他為“昌黎先生”。但是作為今人,學古人既有的叫法,稱呼“昌黎先生”,問題不大;如果說“退之先生”……就嚴重彆扭了。

不過,把韓愈稱為“退之先生”的,並非我的杜撰,是真有其人。有個人跑來給我講王陽明,張口就是“退之先生和陽明先生”。

好多的“先生”

正在講課的“孔子先生”

五、

還有,距離我們時間近一點、稱呼故去的前輩為先生,有時候也會怪怪的。

啟功先生、黃永年先生、謝稚柳先生,貌似都沒問題。但是“趙樸初先生”,就多少有些不舒服,通常“趙樸老”貌似更常見。

書畫圈子裡,“文化人”也很多。如果你不是其親傳、再傳弟子,稱呼張大千先生、齊白石先生,也是有點小別扭,但是“徐悲鴻先生”“于右任先生”就感覺好多了。這其中區別在哪,一時半會也想不出來。

女性被稱呼“先生”,自民國以來,就少了文人狎戲的成分,更多是尊重。秋瑾先生,是讚歎她的氣節和膽量;冰心先生,是尊重她的文壇地位。這幾年和“先生”掛鉤最多的,是楊絳——楊絳先生,這是仰慕她的學問、年齡、教育的功勞成績。

還有資中筠,媒體會刻意強調她是一位女“先生”,這個,大約是推崇她的思想和學識,且不喪失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她身上,人們看到了“民國先生的樣子”。

葉嘉瑩、揚之水,也被稱作“先生”。但是很少有人稱呼李銀河為“先生”——大約稱呼女性為先生的習慣,一來在偏好傳統文化的人群較多見,而喜歡傳統文化的很多不喜歡李銀河;二來需要年齡,而李銀河還太年輕。

好多的“先生”

資中筠先生

六、

前面說過,道士、神仙有被稱作先生的。李白有個《題隨州紫陽先生壁》詩裡寫道:

“神農好長生,風俗久已成。復聞紫陽客,早署丹臺名。”

這個紫陽先生,是唐代著名道士胡紫陽,他有個弟子丹丘生和李白關係很好,李白的《將進酒》裡還專門提到他“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紫陽先生羽化後,李白還給他寫了碑銘,就是《唐漢東紫陽先生碑銘》。

但是稱呼和尚為“先生”的很少見。

但是由於沾染了民國人物都是先生的毛病,時不時見有人稱呼蘇曼殊、弘一法師為先生。

蘇曼殊父親廣東、母親日本人,他自己也生於日本。才華頗高,能詩善畫,來往名流。雖然為僧,不過比丘只是他一個身份,日常生活飲酒吃肉、風流多情,與名士無異。故而時人並不真以僧視之。稱其為“曼殊先生”,雖然有點不倫不類,也算說得過去。

但弘一法師大有不同。雖然同樣才華風流,但是出家後,卻是一派宗師的行跡。也許弘一法師出家前,稱“李叔同先生”尚可,出家後,再叫“弘一先生”,就很是彆扭了。問其原因,答曰:稱呼先生,是為尊重。我也只好無話可說。

倘若由此再進一步,逮到個有名的和尚,為表尊重、就叫先生,“八大先生”、“石濤先生”、“印光先生”、“太虛先生”……那絕對就是笑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