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為老舍。《茶館》是老舍人生最後幾部作品之一,屬於話劇。老舍的作品大都貼近生活,寫的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命運,從他的作品中可以讀到生活在封建社會的中下層民眾的抗爭與無奈以及在新的歷史潮流衝擊下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再配以對生活習俗的描寫,作品的生活氣息便顯現出來。

老舍的作品多是寫北京人的,描繪的範圍也很廣,基本上三教九流啊,達官顯貴啊、底層民眾啊都會涉及到的,同時在語言之中也透露出一股濃濃的“京味”,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一、世事莫測,變幻萬千

《茶館》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作,描寫了從戊戌變法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一段時間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窮人也有富人,足以顯現老舍描寫範圍之大。老舍在後來的作品中中曾說過一些關於創作《茶館》的話,“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直面描寫他們的促進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作品中所描寫的這段時期是老舍親身經歷過的,這是屬於他那個時代的記憶。《茶館》中共描寫了三個時代,分別為戊戌變法、軍閥混戰、新中國建立前夕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時期。在他的筆下,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一步步的顯露無疑,看似分段割裂,其實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老舍在塑造人物方面造詣很高,他對描寫人物有自己獨到的想法,他著重對人物所處時代背景的精雕細琢,卻又不直接寫時代背景,他是通過人物來側面烘托出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甚至有時都可以讀出一種政治的味道,他通過自己對各種人物的不同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將他們在紙上展現出來。從《茶館》中表現出來的是老舍對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現代國家的急切願望,以及對一種黑暗社會深深的厭惡,這些都從老舍筆下的茶館夥計、掌櫃、說書人、算命先生、資本家、底層勞動者等等很多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之中顯現出來。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在這部作品創作前我們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時的階級鬥爭已經告一段落,我們國家為了讓文化事業和經濟事業發展相協調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為文化界創造了一個較為寬鬆的社會環境,因此《茶館》就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孕育而生了。這部作品以茶館為“展臺”,每一位顧客就是“展品”,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在這個展臺上展現出來,老舍對他們的描寫細緻入微,可見老舍對各個階層、各種身份的瞭解之深刻。這茶館就像是精神紐帶搬的存在,有了它,就將社會上各種人物都整合在了一起,通過茶館來承載歷史、講述歷史,由此可見老舍創意之超凡脫俗。茶館更像是一面透視鏡,無論在外面有多麼光鮮亮麗,只要進到茶館之中就會卸下偽裝變成本來的樣子。作品裡的各種社會現狀都是老舍的真實感受,全都是在當時那種特定社會背景下相應存在的,這是讀過《茶館》以後每個人所共有的感受。與一般的文學作品一樣,老舍作《茶館》並不真的是為了寫這座茶館裡發生的故事,而是為了表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政治背景下,人民的不同感受和反應,從而達到震撼心靈的目的。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二、《茶館》故事梗概

全文的中心都圍繞一座茶館發生,這座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因為在這座茶館之中有各種身份的客人,每一種身份都代表了一個階層,都代表了一種願望。作者很巧妙的將各種人物都放在這樣一座小小的茶館之中可謂是用意頗深啊,作者通過對各種人物的描寫,將舊社會描寫的是淋漓盡致,同時還深刻地展現了當時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

(一)戊戌變法時期

作者通多對一個小茶館的細緻描寫側面烘托出當時的社會百態,老舍出生的時候中國剛剛經歷了戊戌政變,可悲的是政變以慘痛失敗告終。當時的清王朝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經濟一片慘敗,街面上很多商鋪都已經關了門,僅剩下幾間還在苟延殘喘著。這其中就有裕泰茶館,裕泰茶館看似是繁榮的,其實是淒涼衰敗的。看上去顧客們都在喝著茶,其實算命的、賣玉器的、玩蟈蟈的哪一個不是有心事的,當時的社會是病態的,父親賣女兒、太監買老婆、市面上賣的都是洋貨、愛國者被誅殺,哪件事不是荒唐的。多年的戰亂讓北京城裡很多的茶館都無法正常經營下去,只有王利發還在苦苦堅持著,他把茶館後院出租出去以維持生計。就這樣艱苦的生活還要遭受士兵的敲詐。做生意的都如此,更何況靠種地為生的康六呢,他破產了,沒有辦法只好將自己的女兒賣給了宮裡的大太監。由此老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侵略者橫行,經濟殘破的封建社會。作者在暗示侵略者勢力強大的同時也寫出了清政府昏庸腐敗、軟弱無能的社會現實。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二)軍閥混戰時期

舊中國像一輛老舊的汽車,滿身的毛病,終於開到了民國初年。等到袁世凱死後,滿目瘡痍的中國經濟還能沒有開始恢復,就又陷入了軍閥混戰之中。此時裕泰茶館的門口充斥著從各地趕來大批的難民,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來向王老闆敲詐的人更多了,茶館的經營更加困難了,但是為了生計,這茶館王老闆還得繼續開下去。雖然大清朝滅亡了,但是清王朝的老奴才宋恩子依然在按部就班的執行著自己的職務。裕泰的生存愈發的艱難,茶館愈發難以經營,期間來這裡喝茶的人說談的三句中有兩句離不開政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王老闆只好掛出那張寫著“莫談國事”的紙條。這紙條看似是在寫當時社會像王老闆一樣的做小本生意的買賣人的生存現狀,其實是暗示了更大的社會危機,為下一幕更深入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三)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時期

到了新中國成立前夕,日本人走後又來了國民黨。北京人民依然沒有過上好日子,隨著國民黨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他們也在為自己做打算,於是他們開始大肆搜刮財產,人們的生活更加痛苦了。原本就經營艱難的裕泰茶館這下便是難上加難。為了生計有名的廚師不得不到監獄裡做大鍋飯,而可惡國民黨沈處長為了斂財更是霸佔裕泰茶館做自己拐賣婦女的勾當,此時的中國像是一團亂麻,一時間帝國主義勢力、國民黨反動派、封建勢力混雜交錯,把這北京城變成了漁網一般,只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沒有捲進這“漁網”之中,在這多重勢力壓迫之下生活愈加痛苦。在最後老舍用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三位老人結尾,他們經歷了這三個時期,心中對中國社會充滿了絕望,他們不願在這樣苟延殘喘下去,與其這樣,不如不活。王利發最後用自己的生命向腐朽黑暗的舊社會宣戰,在寫出人民的抗爭和不滿的同時寫出了人民意識的覺醒,同時也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在文章最後還寫了高漲的學生運動以及康大力等人參加革命的故事暗示了新中國的到來,這黑暗的社會終於透出了些許光亮。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三、意味深長

《茶館》要表現的是一箇中國的社會變遷,老舍自己對政治是不太熟悉的,於是他就把自己對不同時期的不同身份和不同人物的不同感受都融合在了一起,通過用社會文化的變遷來展現社會政治的變遷,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這之間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政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化也隨著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的變遷總是通過文化展現出來的,通過文化就可以看出一個時代的政治變遷,《茶館》恰恰就是這樣,它通過展現舊社會的黑暗展現了老舍對下層普通民眾努力奮鬥卻始終沒有辦法擺脫命運束縛的同情和對舊社會舊文化深深的厭惡。

《茶館》描繪的社會是一個病態的社會,既然生病了就要有人來醫治。老舍的筆就像是一把手術刀,將這生病的地方割開,讓這生這膿瘡膿瘡的病灶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中,讓人們看到這腐朽社會的真實面目。作者將寫景和抒情融合在了一起,還經常通過寫景來暗示一些故事結局,在敘事中還不忘幽默,非常具有特點。

《茶館》:方寸之地足見社會百態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非常清晰的,它通過對裕泰茶館的描寫暗示了在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的茶客們無話不談,悠閒自得。但是隨著“莫談國事”得紙條出現,人們的這種聲音便越來越少,而“茶錢先付”更是將茶館的生存現狀展露無疑。老舍以茶館為載體,用一種以小見大的方式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這茶館就是這諾大社會的一隅,觀其一角足以顯現全局,不僅反映了政治變遷對經濟的影響,還通過茶館的變化反映了社會變革。作者通過一種特殊的手法以小見大,從側面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殘破不堪的舊時中國社會的現狀,更加凸顯了人們對新中國美好生活到來的無限嚮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