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在這裡誕生

來自:前線客戶端

《茶館》在這裡誕生

正在寫作中的老舍

老舍在北京的故居主要有兩處。一處位於新街口北大街的小楊家衚衕8號(原小羊圈衚衕),他在這裡出生並且度過了童年時光。另一處是燈市口的豐富衚衕19號。1949年後,老舍一直居住在這裡,直至離世。

老舍生在北京,一生中又多次離開北京。為了求學,他曾在倫敦大學當中文講師;為了抗戰,他跟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往武漢、重慶。然而,不論在哪兒,他的心始終在北京,他的筆也始終沒有離開過北京。

1949年,老舍回到北京,暫時在北京飯店居住,等待政府分配住處。但對老北京人來說,獨門獨院才有家的味道。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老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准在北京買房的作家。據資料顯示,老舍以一百匹布的價格買下了豐富衚衕19號。

《茶館》在這裡誕生

豐富衚衕19號

從燈市口西街拐進豐富衚衕,走不遠就是老舍故居。今天,這裡已被改建成老舍紀念館。這是一座簡樸的北京舊式小院,連房帶院佔地300平方米,在四合院中算是規模很小的。

縱覽回憶老舍的文章,每一個到過老舍家的人,描述他家的樣子,幾乎都先從兩株柿樹和滿院鮮花說起。老北京人種樹講究春華秋實,柿子樹又寓意“事事如意”,於是老舍請人到西山移植來兩棵柿子樹。每逢深秋,兩株柿樹丹紅滿枝滿掛,煞是好看。小院也因此命名為“丹柿小院”。老舍夫婦還在院中養了300盆菊花,品種近百,植物園中的品種也不過如此。

《茶館》在這裡誕生

老舍故居

四合院的正面三間是客廳,西耳房和東耳房分別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臥室,以及夫人胡絜青的臥室兼畫室。

書房極小,只能放下一張書桌,一把椅子。老舍別出心裁,請人在屋牆上打了洞,大書櫥深嵌其中。背靠書牆,面朝滿園芬芳,就在這個斗室之間,他寫了《龍鬚溝》《茶館》等三十多個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

老舍是名副其實的人民藝術家。據作家黃秋耘回憶,老舍的小院裡總有些不尋常的客人。他們大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老舍告訴黃秋耘,這些人有的給行商當過保鏢,有的在天橋賣過藝,有的當過“臭腳巡”,都是他作品中的“模特兒”。《我這一輩子》《斷魂槍》,每一篇傳世之作,都是老舍交了真朋友才得來的。

《茶館》在這裡誕生

1963年4月2日,老舍看《茶館》排練後與導演人員交談

“老舍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治藝精神,也讓人難忘”,據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梁秉堃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藝先後排演了老舍6個劇本。老舍心裡有了個創作想法,便找我們來談談‘看看這能不能是個戲?’等到動筆,只要寫出一幕戲,就打過電話來說:‘來幾個人聽聽啊?’全劇完成,更會到劇院來,還要開個座談會聽意見。這時,老舍一邊吸菸,一邊在小本上記著什麼。”梁秉堃介紹,1956年,老舍為了宣傳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寫了一出話劇《秦氏三兄弟》。曹禺、焦菊隱等人聽老舍讀過這個劇本後,認為第一幕第二場在茶館裡的戲非常生動,其他幾幕不太精彩,建議老舍就以第一幕第二場為基礎,改寫一個新戲。茶館這樣一個地方,作為戲劇場景,有可能反映出中國社會半個世紀的變遷。老舍聽從建議,三個月後新作脫稿,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話劇《茶館》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