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的王掌櫃告訴你,真實,並不是你應有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我們有一個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得真實,你要做你自己,不能套路。對吧?

但是,無論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還是在日常的交往中,我們都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您的真實是否有利於社會,或是有利於周邊人群。您不可能孤立的真實存在於這個社會上吧?

說到每個人的角色,可以參考羅振宇老師的一段話:不管多麼認同誠實是一種美德,你也不會在人家生孩子的時候趕去說一句,這孩子將來會死的吧?(出自魯迅文章)。

比如,兩口子關起門正在家裡吵架。突然來了客人。他們倆會很默契地顯出沒有吵架、很和睦的樣子。這個場景很常見。你站在客人的角度看,即使已經看出來了,氣氛不太對,好像這兩口子剛在吵架,你也不覺得他們是在裝,是戲精,你會覺得,他們的表現很得體。你不會認為他們兩口子不真誠吧?同時,不會說出來吧?

就是說“世界是舞臺,人人是演員,人人也是觀眾”。演員在按照劇本演,觀眾也得當一個好觀眾。這就是我們日常角色。

《茶館》的王掌櫃告訴你,真實,並不是你應有的角色

老舍先生的《茶館》裡面有一個段落。有一天,茶館裡面來了一對窮苦的鄉下母女來乞討。這個時候,茶館裡的客人,反應完全相反。一位是民族資本家秦仲義,他是說“轟出去”,因為他覺得,要救國就要產業救國,沒必要動婦人之仁。而另一位呢,是常四爺呢,是個仗義的人,立刻施捨了兩碗爛肉面給這一對母女。我們來看看茶館掌櫃的王利發應該怎麼表現?

王利發先來捧常四爺,說“您是積德行善”,但是馬上轉過臉去,馬上給秦仲義支一個臺階下:“可是,我告訴您:這路事兒太多了,誰也管不了。”你看這句話出來,雙方的面子都給了。

他的想法很簡單:“我是個開茶館的,要和氣生財,方方面面的主顧都要照顧到。而且我說話都要符合一個好人,一個明事理的人的角色。”就這麼簡單。於是之老先生,此段表演,真的是入木三分,相信他也是自己進入這個角色中了。

你看,脫離了王利發在社會角色,你要去追問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本來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請你做你自己!”。對不起,那您就坑了王掌櫃了。

所謂的自己是由你此時此刻扮演的角色決定的。

那好,下一個問題來了:人生既然是舞臺,那舞臺上的戲該怎麼演?

你要想做好一個好角色,不要只注意那些表現和細節,而要在內心盯死這個角色的總目標,你的表現和細節自然就能到位了。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就是這麼做的。比如一個會開車的人,不是時時刻刻關注手裡握著的方向盤,而是盯住遠處的目標。遠處的目標只要穩,你的車就能開得穩,就能安全順利的達到目標,至於開多快、怎麼躲避、你是吃口東西、抽根菸、還是喝口水,對於總目標來說,還重要嗎?​

想通了這個邏輯關係,我自己再反過來看一些現象,就得到了新的觀察角度。

羅振宇老師還舉過一個例子。比如,褚時健前一陣去世。如果你說老爺子了不起。請注意,在你的生命中,這不是一個對你不認識的人的評價。而是你有自己的總目標,你把褚時健的人生當成了自己人生舞臺上要模仿的那個角色。你在誇獎褚時健,但其實你是在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說,這是個犯過法的人,所以不值得吹捧。道理也許沒錯。你想扮演一個推進社會正義的人嗎?可是,國家司法機構都釋放他了啊,你想在追求社會正義,窮追猛打嗎?也就是說,你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是在沒有總目標,沒有自己的角色,沒有舞臺的情況下,在講一句你自己以為正確的話。即使觀點沒錯,這種觀點你也沒有收穫。

有個窮人穿上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好看,這對他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衣服。如果你對他說,這件衣服是地攤貨,即使你說的是真話,但是你對待世界的方式,比謊言還可怕。這個時候的你,目標不是求真而是示善,目標的錯誤導致你對待世界、對待人的方式是錯的。在一些情況下,真話顯得沒那麼重要,情話比真話重要。

人生不是一場獨角戲,導演、編劇各司其職,主角、配角輪番登場。入戲而不沉迷、出戏而不旁觀,該你上場就全情投入,別人表演時熱情鼓掌,活出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茶館》的王掌櫃告訴你,真實,並不是你應有的角色

社會需要輿論監督,但是我們需要是有根有據的實實在在的證據和具體的舉報,也更需要針對社會重大問題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科學可行的建議,而不僅僅是屏幕後面的嘴炮


這裡說的人生角色,不是世俗圓滑,也不是裝傻當戲精,而是說,脫離了社會角色和總目標,講實話,不僅不是美德,反而是拒絕履行社會義務。

《茶館》的王掌櫃告訴你,真實,並不是你應有的角色

在這場疫情面前,我們舉全國之力,全民團結一致的抗擊疫情。這當中肯定存在著一些不周全的瑕疵,也必然存在著漏洞和不盡如人意的人和事。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個體,我們就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著眼大局,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就為促進良好的氛圍扮演好自己的小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