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曾在贛榆生活10年 因五律《觀海》揚名海濱

《儒林外史》作者,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的生父是吳雯延,他從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十四歲隨嗣父吳霖起遠赴江蘇贛榆,一直到他二十三歲,這十年的青年時代是在贛榆度過的。據《贛榆縣誌》載:他的父親吳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貢(“拔貢”相當於現在縣教育局的官員),於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贛榆縣教諭”。

吳敬梓曾在贛榆生活10年 因五律《觀海》揚名海濱

 一首五律《觀海》揚名海濱

少年吳敬梓客居贛榆,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讀書。吳敬梓自幼聰穎,擅長記誦,“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程晉芳《勉行堂文集》載《文木先生傳》),博極群書,詩賦援筆立成,顯露出很好的稟賦和才氣。而且,他的學習態度也是認真刻苦的,很快就打好了學識的功底,所謂“用力於學,已有初基”。但是,他並不是死讀書,他經常瀏覽當地的山海風情,隨父親參加一些當地名士的聚會。據記載,有一次吳敬梓登上了贛榆縣縣城的高閣參加了縣中名士的宴會,當中就來了一首五律《觀海》:“浩蕩天無極,潮聲動起來,鵬溟流隴域,蜃市作樓臺。齊魯金泥沒,乾坤玉闕開。少年多意氣,高閣坐銜杯。”讓滿座皆驚,感嘆這少年學子確實才思敏捷,高人一籌。一首《觀海》讓他揚名海濱。

 贛榆的十年打下了文學功底

吳敬梓曾在贛榆生活10年 因五律《觀海》揚名海濱

吳敬梓在贛榆的十年正是他人生中汲取知識,確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觀,以及初涉社會的最關鍵和最敏感時期。但在學術界,對這段時期所知甚少,幾乎空白。在現有史料中,僅僅在《文木山房集》中見到吳敬梓少年時期收錄的最早一首詩“觀海潮”以及在“移家賦”中提到的有關他父親在贛榆為官時的隻言片語。

在這段重要的時期,他見到了父親吳霖起為官清廉、正直,鞠躬盡瘁,在教諭這個不起眼的職位上為贛榆縣做了很多貢獻。到任之初,見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狀,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錢40兩,繼後又變賣祖產肥田三千畝,並變賣了在五河、天長、含山、和州等地的祖傳當鋪、布莊、銀樓等,籌銀近萬兩,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毀壞殆盡的文廟、尊經閣。並且新建了“敬一亭”。他親眼目睹了其父的貢獻,為他深感驕傲。然而同時目睹了規矩方正的父親因不善官場交道,終被罷官回鄉的不公待遇,使他對官場的腐敗有了切身的體會。在父親的直接監護下,受到了嚴格的教育和培養,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學基礎。

 鄙棄世俗的性格形成於贛榆

吳敬梓曾在贛榆生活10年 因五律《觀海》揚名海濱

吳敬梓早早涉世社會,十六歲時,在父親的安排下早早地就結了婚了。他妻子是陶氏是他的表妹。與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與全椒望族金氏門第的關係更密切了。十八歲,回鄉幫助料理岳父喪事,十九歲的時候,他妻子就在贛榆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吳烺。二十歲,去滁州為姐夫金紹曾病故奔喪。康熙六十一年吳霖起因病辭官,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里。

這期間,他從讀書到中秀才,接觸過多種多樣的儒林中人,懂得了科舉發家和八股害人的種種內情,奠定了他後來激烈否定科舉功名的思想基礎,開始形成他落拓不羈、鄙棄世俗的性格特點。也有人認為,《儒林外史》的創作最早發軔於他在贛榆的生活經歷;吳敬梓對於贛榆有著一種終身莫解的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