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廣州大小村子裡都有不少牌坊,新建的水泥材質,老的磚石材質,都成為村中一景。這裡不提那些位於村口、刻著村名的“地標性”牌坊,說說老的——明清時期建的古牌坊。

這些古牌坊是皇帝下旨表彰民間個人的,看牌坊正中那四個字就知道皇帝下旨表彰的原因——孝行流芳、節烈流芳、節孝流芳、貞壽之門、撫孤有成、忠孝廉節、孝廉方正……大致分類為貞節牌坊、功名牌坊、孝廉牌坊。

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廣州四牌樓舊影,其中乙卯七進士牌坊現存於中大南校區

看過《儒林外史》的都記得裡面的一個徽州老秀才王玉輝。老腐儒聽自己女兒說要自殺殉夫,馬上說:“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 他女兒絕食了八天,終於餓死。王玉輝還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吳敬梓把故事地點選在了貞節牌坊眾多的古徽州地區,以更好地表達他的諷刺之意。徽城新南路上仍有一座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的牌坊,刻有“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說的是“立此牌坊以彰本縣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節烈婦”。光緒年間,廣州的“節烈”們雖然沒有六萬五千名之多,各村裡的“節孝流芳”、“節烈流芳”、“貞壽之門“牌坊也是不少的。

番禺大嶺村便有一座“貞壽之門”牌坊,落款“光緒癸巳仲秋”。橫額上正中的“聖旨”二字分外顯眼。這是村中一個叫潘普的人考取功名後奏請光緒帝為自己外祖母、母親建的牌坊,感謝她們年輕守寡、辛苦撫養自己成人,並且活到了百歲。

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大嶺村“貞壽之門”牌坊

立牌坊表面看似個人榮譽,實際多牽扯到家族利益。以同樣是在古徽州地區的棠樾鮑氏牌坊群為例,這個中國現存最大規模的牌坊群,可謂鮑氏家族精心策劃數百年、經歷明清兩朝,由鮑家幾十代人男男女女犧牲青春幸福、散盡家財才得以完成的“偉業”。

按照那時的道德標準,“完人”應該做到“忠”、“孝”、“節”、“義”四點。到嘉慶年間,鮑氏家族已有二“忠”、二“孝”字坊、二“節”,共六座牌坊了。為了湊足“義”字,當時的鮑家當家人鮑漱芳及其兒鮑均,不惜變賣家產,為災民捐米捐糧、修橋築路、辦學興教。這樣大的代價終於換來了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一座“樂善好施”牌坊(即“義”字坊),鮑家人幾百年的奮鬥終告功成。

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棠樾鮑氏牌坊群

在廣州河南(海珠區)龍潭村,也有一座“樂善好施”牌坊,是光緒十七年(1891年)為表彰龍潭村的慈善家白綸生而建。白綸生的故事就沒有徽州鮑家那麼複雜了,也沒有為了“湊數”而精心策劃、幾代奮鬥。白綸生是村中貧農,15歲即到廣州堂舅父開設的洋行打雜。艱苦奮鬥了二十多年,才成為富商。白綸生髮達後,致力於慈善事業,辦善堂,贈醫藥,捐款賑災,興辦書院,慈善名聲傳開。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白綸生為湖南水災災民捐了大筆善款,獲光緒帝御賜“樂善好施”牌坊一座,立於村中。2000年,“樂善好施”牌坊與綸生白公祠同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在清末,廣州河南還是河網密佈,諸鄉村都是嶺南水鄉。小洲、土華、小谷圍島(即現廣州大學城)的南亭、北亭村等村村民,想去河北的,都要坐小艇到龍潭村,經過“樂善好施”牌坊。這座牌坊的指引作用很大,不僅是交通指引,也是民眾精神上的指引。每天都有眾多不瞭解村史的城中村租客穿梭於村中牌坊,懶得抬頭看“鎮村之寶”一眼,不知他們從何產生“村路送我歸”的歸屬感?

廣州城中村鎮村之寶,是你每天都忽視的聖旨牌坊

龍潭村“樂善好施”牌坊

圖片來自im拓海、番禺石樓發佈、北京日報,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