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广州大小村子里都有不少牌坊,新建的水泥材质,老的砖石材质,都成为村中一景。这里不提那些位于村口、刻着村名的“地标性”牌坊,说说老的——明清时期建的古牌坊。

这些古牌坊是皇帝下旨表彰民间个人的,看牌坊正中那四个字就知道皇帝下旨表彰的原因——孝行流芳、节烈流芳、节孝流芳、贞寿之门、抚孤有成、忠孝廉节、孝廉方正……大致分类为贞节牌坊、功名牌坊、孝廉牌坊。

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广州四牌楼旧影,其中乙卯七进士牌坊现存于中大南校区

看过《儒林外史》的都记得里面的一个徽州老秀才王玉辉。老腐儒听自己女儿说要自杀殉夫,马上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他女儿绝食了八天,终于饿死。王玉辉还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吴敬梓把故事地点选在了贞节牌坊众多的古徽州地区,以更好地表达他的讽刺之意。徽城新南路上仍有一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的牌坊,刻有“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说的是“立此牌坊以彰本县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节烈妇”。光绪年间,广州的“节烈”们虽然没有六万五千名之多,各村里的“节孝流芳”、“节烈流芳”、“贞寿之门“牌坊也是不少的。

番禺大岭村便有一座“贞寿之门”牌坊,落款“光绪癸巳仲秋”。横额上正中的“圣旨”二字分外显眼。这是村中一个叫潘普的人考取功名后奏请光绪帝为自己外祖母、母亲建的牌坊,感谢她们年轻守寡、辛苦抚养自己成人,并且活到了百岁。

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大岭村“贞寿之门”牌坊

立牌坊表面看似个人荣誉,实际多牵扯到家族利益。以同样是在古徽州地区的棠樾鲍氏牌坊群为例,这个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牌坊群,可谓鲍氏家族精心策划数百年、经历明清两朝,由鲍家几十代人男男女女牺牲青春幸福、散尽家财才得以完成的“伟业”。

按照那时的道德标准,“完人”应该做到“忠”、“孝”、“节”、“义”四点。到嘉庆年间,鲍氏家族已有二“忠”、二“孝”字坊、二“节”,共六座牌坊了。为了凑足“义”字,当时的鲍家当家人鲍漱芳及其儿鲍均,不惜变卖家产,为灾民捐米捐粮、修桥筑路、办学兴教。这样大的代价终于换来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即“义”字坊),鲍家人几百年的奋斗终告功成。

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棠樾鲍氏牌坊群

在广州河南(海珠区)龙潭村,也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为表彰龙潭村的慈善家白纶生而建。白纶生的故事就没有徽州鲍家那么复杂了,也没有为了“凑数”而精心策划、几代奋斗。白纶生是村中贫农,15岁即到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打杂。艰苦奋斗了二十多年,才成为富商。白纶生发达后,致力于慈善事业,办善堂,赠医药,捐款赈灾,兴办书院,慈善名声传开。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白纶生为湖南水灾灾民捐了大笔善款,获光绪帝御赐“乐善好施”牌坊一座,立于村中。2000年,“乐善好施”牌坊与纶生白公祠同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在清末,广州河南还是河网密布,诸乡村都是岭南水乡。小洲、土华、小谷围岛(即现广州大学城)的南亭、北亭村等村村民,想去河北的,都要坐小艇到龙潭村,经过“乐善好施”牌坊。这座牌坊的指引作用很大,不仅是交通指引,也是民众精神上的指引。每天都有众多不了解村史的城中村租客穿梭于村中牌坊,懒得抬头看“镇村之宝”一眼,不知他们从何产生“村路送我归”的归属感?

广州城中村镇村之宝,是你每天都忽视的圣旨牌坊

龙潭村“乐善好施”牌坊

图片来自im拓海、番禺石楼发布、北京日报,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