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秋雨谩骂的声音不止?且看这些理智的声音对文化大师的评价

对余秋雨谩骂的声音不止?且看这些理智的声音对文化大师的评价

都说中国的大众是愚昧的、无知的。对于社会中爆发出的热点只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前对他不断谩骂诋毁、死后才开始对其行为、事件进行“平反”,这类事件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数不胜数,但为何我们不能及时擦亮自己的双眼,给予一个学者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呢?

网络上诋毁余秋雨老师的声音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我希望当代的中国读者以及学者们能给予老前辈一个公平正义的声音,不要重蹈过去的覆辙,时代在进步,大众的思想也应该进步。

继《文化苦旅》出版20年后余秋雨再度探寻迷失中的大国文明,出版了《何谓文化》一书。在书中余秋雨先生首度披露文革往事,公开回应媒体诸多质疑。

“余秋雨到底是不是石一歌?”“诈捐门真相到底是什么?”“余秋雨在文革时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中国文化圈,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余秋雨这么“饱受争议”的作家了。而在本书中,余秋雨将第一次全面澄清和驳斥历年来媒体和个人针对他的各种质疑、诽谤与争议。比如在《寻石之路》中,他就以寻找“石一歌”这个带给他许多困扰的名字为主题,来详细道出自己如何被误解为“石一歌”的成员,从而一步步蒙受不白之冤的经过。

(很多读者没看过《寻石之路》篇章也没关系,我将会分别将此篇章发布在我的作品里。)

对余秋雨谩骂的声音不止?且看这些理智的声音对文化大师的评价

我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公平正义的声音,这些声音虽小,但足以让人振聋发聩,深入人心、发人深省。

这篇散文讲了作者在为自己辩护,同时也告诉读者一些道理。事情的起因是作者于70年代左右参加了周恩来组织的“石一歌”鲁迅研究小组。而作者半途离开组织,也为接触到什么署名为“石一歌”的文章。而现在(2012年)又大学生却在很多报刊上发表文章,说秋雨在“石一歌”中写过关于捏造事实、反抗政府的文章。秋雨被戴上了这么一顶大帽子,本事可以反驳学生的。这种指控存在许多荒谬而又可笑的问题,如文章的证据在哪儿,多年前的事为何此时才指控……但秋雨先生为了不伤害学生,他选择了出国,到各地进行演讲。有许多华人读者以为他是去逃难的。但他们错了。 其实,“石一歌”组织于40年前就成立了。而40年后的今天,出乎秋雨的预料,如今的社会居然还会有人如此不分是非,居然还会有人跟着无理起哄。前面余秋雨先生也写到当时清朝政府的昏庸腐败,从莫高窟的文物贩卖,到清朝山中的皇家园林的建造,都让人内心满是对清朝的怨恨与叹息,怨恨政府昏庸,叹息人民无知。 而在如今这种高文化的社会上,居然也有这般事发生!这又是为什么?!更让人震惊的是许多媒体认为文章非常有道理,大力宣传,让普通老百姓也轻信了!我认为人们应该振作起来,遇到不分是非之人应立即反驳,避免再次出现。余秋雨先生爱护学生也是有道理的,但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一大群人兴风作浪了,作者还是应该站出来。如果人人都是出于爱护而避谈此时的话,那想必那些人会吵得更凶了。
对余秋雨谩骂的声音不止?且看这些理智的声音对文化大师的评价

还有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解读的。

何谓“文化”?何谓“苦旅”?用秋雨先生自己的话说,“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于是,我们虽也能和他一同感受“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的沙漠(《阳关雪》),一同领教把人“浇得透湿”、使人“满嘴咸苦,眼睛渍得生疼”的“劈头盖脑”的海浪(《远方的海》),但真正使我们感到震撼的,是从这自然环境的艰难困苦中升华出来的创造之苦,是对话历史、观照文化、拷问良心的心灵净化与涅槃之苦。其一是创造人生之苦。尽管命运赋予我们每个人以不同的生活,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能在与命运之神的违逆中,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于是,柔弱如余姚乡村那些娴雅的女子,背负不起沉重的牌坊,将平素的贞静温婉,化作家乡村头的寂寂空坟,化作异乡琅琅的书声或幽幽的梵唱(《牌坊》);坚强如太湖和长江孤舟上的苏轼,毅然饮下“独以名太高”的苦酒,从容潇洒地完成了从政客到墨客的华丽转身(《黄州突围》)……平凡也好,伟大也罢,在苦难的人生面前,每一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超越磨难、创造自己新生的勇气。其二是创造人心之苦。人心是人们的共同的感情和愿望,引申开去,便是人们的心理认同,是在时光无尽的流逝中积淀成的属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并不断传承和发散开来的气质与底蕴。正因为如此,在“世人闻此皆掉头”的中国东北宁古塔,流放于此的关内文人和江南闺秀,用他们的坚韧和温润,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使它从此氤氲起别有风情的豪爽重情的清朗风度(《宁古塔》);在风景如画的意大利佛罗伦萨,MEDICI家族的代代传承和佛罗伦萨市民对MEDICI家族的代代追随,使得文艺复兴的阳光穿透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至今仍闪耀着令人目眩的璀璨光芒(《北极寒夜》)——传统与文化,精神和气质,就这样和谐完美地统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记忆里,继承在古今中外的人们心灵深处那个最温柔、最宁静的角落。其三是创造人性之苦。与历史的对话和对文化的观照,最终会内化为人们对自身和对自己内心的反躬自省,从而表现对最朴实、最本真的人性的尊重和体谅。《谢家门孔》哀婉地叙述了东山谢氏几代后裔们的死,《巴金百年》隆重地记叙了巴金先生的生,在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顶礼中,娓娓地探讨了死亡、生命、亲情、文化这些永远说不尽的母题。《佐临遗言》、《寻石之路》、《天人对话》则详尽勾勒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文人与文化的命运,唤起了人们对那时那事的深沉反思与理性思考。
对余秋雨谩骂的声音不止?且看这些理智的声音对文化大师的评价

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多,我想,我们的大国文化不至于穷途末路、不至于边缘化、不至于夹缝中求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