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文化究竟是什么,在词典里注解很多,据统计,从各类书籍和词典里对“文化”的注解多达200多种。有的简单到一句话,有的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但最后的结论是——一头雾水。

美国文化学者罗威尔(A.Lawrence Lowel 1856~1942)对文化的描述是这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我们不能叙述它,(文化)就像我们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但除了手里,它无处不在。”当下,我们每座城市都在标榜自己的地域文化,如自然风貌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故居文化、遗址遗迹文化等,这些是不能移动的文化标记。还有些是当今社会提倡的文化口号,如软实力、凝聚力、文化乐园、文化创意、精神家园等。但如果连文化的定义还没有搞清楚,这些口号就显得空泛而无力。

一、文化的定义

记得十几年前余秋雨先生在香港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谈话节目里,对文化的话注解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本人认为这段文字有三个关键词,即:天——精神价值;地——生活方式;人——集体人格。

所谓“精神价值”,是体现出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的意识形态。我国以孔子诞生日命名的“教师节”,以屈原祭日命名的“清明节”,祭黄帝陵、炎帝陵,春节、端午节等等,这些都早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通过文化积累和引导而深入人心,对华夏文化产生深远了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有些传统节日也被世界文化所接受。这些悠久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是我国独特的“精神价值”。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生活方式”是基于“精神价值”基础上的一种习俗,如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医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起居文化、宗教文化等等。然而,需要直面的是:这些与国民息息相关的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能造成文化的隔阂,还能因宗教文化的冲突而引发民族之间或国家与国家的战争。

“集体人格”是基于“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民族的灵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G.Gustar Jung,1875~1961)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在我国,抗战时梅兰芳蓄须不给日本人演出,但也有为生存而为日本军人演出的其他演员;屈原在楚国被灭时投江自尽,但也有卖国求荣的汪精卫伪政府;抗战时期涌现出了层出不穷的民族英烈,但也有为外来侵略者充当帮凶的文化败类;有为坚持真理而敢于直言的梁漱溟,但也有趋炎附势迎合当权者的伪文化人;有为了尊严、真理而不愿苟且偷生的老舍,也有为了阿谀奉承寡颜无耻的猥琐文人;等等。就文化成果来说,鲁迅先生在其作品《阿Q正传》、《孔乙己》、《药》、《祝福》中所揭示的各色人性,以及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描述的众生相,都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精神价值”之上的“集体人格”的写照。如果说“集体人格”是基于“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民族的灵魂;那么,民族的灵魂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的、正面的,很多是负能量的、负面的。可见,“集体人格”既是一种国家文化的标志,也是人类在不同时期文化心态的真实表露。

从中医文化的“集体人格”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类状态:

1、大多注重外在的形式,不重视对内在的真实。当所有的人都在为如何晋升职称而陷入抄袭和汇编所谓的论文和“专著”时,这些缺乏真实内在的文化形式,是中医文化“缺钙”的具体体现。

2、太注重知识的构成,忽视了对文化真实性的思考。需要说明的是:知识的构成,是指不断的参加各类的学习和培训;可学习固然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含量,却无法完成文化人对真实人性正能量人格的形成。

3、大多流于对技法、秘方的享用和拥有,不重视对中医文化的整体沉淀。中医文化重在阅读经典,领悟古典文化的内涵;但学习经典不是个人行为,应该成为中医群体对中医文化的集体沉淀。

4、中医群体不论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的高低。表面上看是业务水平,实际上是文化心态。

5、中医群体的社会行为,应该不仅为了衣食住行,更是为了使命、荣誉、安全、健康、自由和幸福,这些都是文化的命题和文化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