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苏联粮食需要进口,而现在俄罗斯却大量出口粮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军武吐槽君


这个说法实际上是错的!苏联进口粮食并不是自己吃的,而是一种经济援助。苏联通过收购华约国家的粮食来对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因为这些国家本身工业能力太差,除了卖农作物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其次,苏联把收购来的粮食又以援助的方式送给其他仆从国。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苏联,大米大炮免费送。正是这两个原因才导致了苏联不得不对外采购粮食。

如果自己吃的话,苏联肯定不需要进口的,当时的乌克兰是苏联的产粮中心,作为欧洲四大粮仓之首,单单乌克兰就可以养活苏联跟半个欧洲。这个格局一直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大片乌克兰的耕地受到核污染,乌克兰的产粮中心地位才被动摇,但是养苏联本国还是够够的。

不过没,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初期倒是真的缺粮食。由于苏联长期对外采购粮食,这使得俄罗斯本国的农业设施没有得到发展,大量农田被抛荒;而乌克兰独立以后,这块苏联粮仓也不再向俄罗斯供应粮食,这才导致当时的俄罗斯粮食急缺,基础生活物资不够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俄罗斯开始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投入,各种水库引水渠,各种水坝水电站,开垦西伯利亚的农田,这20多年过去了,这些基础设施早弄好了,粮食产量自然上来了。


优己


这个其实看看我们自身的情况就容易理解了。

我们小时候农村还是集体生产,印象中父母跟现在的上班族一样忙,早出晚归,可一年下来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家里有两三个存粮的木柜子,从来就没装满过。那时常跟着父母去“出工”,大人干活,小孩子们就在田边地角打闹,看见大人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活似乎没少干,但收成就是上不去。等大点跟父母聊天才明白,他们那时候哪是干活,好多人就是在混日子,跟现在某些人浮于事的单位里没什么两样。

后来开始“包产到户”,田地分到各家自己种,就“包产”第一年,我们家的粮柜就装满了。等后来再推广袁隆平的杂交稻,化肥供应也逐渐跟上,家里粮食就更多了。

咱们国家建国以后的各项制度,最早都是学的苏联,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跟苏联其实是非常相似的。我们跟苏联那时都是搞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干活的人是没有主动性积极性的,他是在为“计划”和“体制”干,不是为自己干。工厂还好管理一点,可以计件,可以流水作业,而农村就更难管,农村的生产效率是最低的。所以搞计划经济的时候,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咱们和苏联都可以搞出两弹一星,但都没解决好粮食问题。

俄罗斯现在能出口粮食,首先就是体制上解决了生产积极性的问题,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地去提高种植技术,寻找市场,引进现代管理,生产效率自然大幅提升。再加上地广人稀,可耕地面积大,而且高纬度地区生长周期长,粮食的质量和品味都比较高(像咱们这边东北大米就比南方大米更受欢迎),也就有了出口粮食的条件。

咱们国家还在全世界买粮,但这并不是粮不够吃,而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养殖、酿造、食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粮食,这跟困难时期进口粮食保命不是一回事。


职场简史


我来回答一下,平时懒得长篇大论,但这次实在是因为看不下去了,一群喷子把一个归于苏联体制问题,我真是跪了,苏黑怎么这么多,这么无知。

苏联时期不是粮食不够,才要进口,而根据国内外研究(主要以美中俄的资料为准,还有日本德国也研究很多,不过看不懂,就不引用了)。

第一,致命的浪费和贪污,从斯大林以后,因为后面的领导人越来越软蛋,威望也不够,不敢大量使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很多法律法规(说实话,只有这两位对俄国斯民族的劣根性有深刻理解,再后面就要到普京了,中间的领导人除了安德罗波夫以外基本都是废物。这个劣根性我文章最末补充),所以浪费和普通国民的小拿小摸已经到了危及国家安危的程度,1966年,克格勃的一份上交到苏维埃主席团会议的调查报告上面说,35%的原材料,半成品,粮食没有任何使用,就消失了,其中一半是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另一半估计是被工人和农民拿回家了。至于对天然气和电力等的浪费,程度更是夸张到大家都觉得不可能的地步。(不要奇怪,克格勃的最主要职能不是反间谍,实际上科研,经济调查,海洋捕捞,考试,边防才是主要职责,这几个部门的人员和经费占了克格勃65%的比例。其中科研部门更是贡献了苏联接近一半民用产品的研究成果。所以克格勃不乱,苏联就没事,也是为什么克格勃的头能前后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而且干的都不赖的原因,他们最了解苏联,也最了解欧美。基本可以看成我们武警,情报,纪委,教育部,宣传部,海洋总局,气象局,等大部分机构联合在一起的一个超级部门。没错,克格勃还要负责供应全苏联的海鲜,还要监督中考高考等等等等)。

第二,苏联的构成内,俄罗斯,白俄罗斯这可能算是最勤快,最适合现代国家体制的民族,剩下的还有一批种地养牛都未必搞得好的加盟国,可以用烂泥扶不上墙形容。但是不能让他们全都闲着吧,那没法提现苏维埃的优越性啊,怎办,搞分工吧,挖矿,种地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活将就干干吧,内部搞剪刀差,我供应工业,你们提供粮食。结果,那群兄弟真心是连地都种不好。

第三,过度的福利,苏联公民的福利只好大家是不敢相信的,我估计地球上未来也很难出现这么好的了。水电天然气暖气教育全部免费,教育医疗住房汽车全部国家发,人均年配发的牛肉,鸡蛋等副食品是美国同期人均的2倍,一个普通工人月薪320卢布,到退休时候你猜他能存多少钱?!全部工资都存着,因为没地方也没必要花钱,反正黄赌毒这种玩意都不存在,日常又不用自己买东西。2亿3千万人口消耗的牛肉,鸡肉比美国3亿都多,粮食产量还不如美国,偏偏这些东西的养殖特别消耗玉米等,怎办,进口粮食养牛养鸡,否则公民会不高兴的。当然,还有另一个额外的耗粮大户,伏特加酒,这是用铁腕手段几乎消灭了浪费的斯大林都不敢取消供应的生活必需品,人均6倍的酒类消耗量一年要浪费4600万吨粮食,怎么办?!用酒精勾兑?!俄国纯爷们不认可,必须纯粮食酿造,否则国家领导人都得被推翻。(伏尔加民谣,感谢你,让我有和长河一样多的伏特加,感谢你,让我有美丽的大屁股姑娘,你是我永远的沙皇,我愿用最后一口气保卫。)

俄罗斯倒是粮食能出口了,去查下数据,你会悲哀又高兴的发现,俄罗斯的牛肉鸡肉伏特加的人均消费量比苏联时期降低了一半,一进一出就一亿吨粮食。作为普通人,你是希望能敞开的,免费的,随便要吃多少有多少,一切都由国家买单,还是和现在的俄罗斯人一样,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好出口粮食换钱好买房子交学费养家呢?!

最后说一下,俄罗斯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畏惧和敬畏暴力,敢杀人的沙皇都是伟大的,不管杀的是外国人还是自己人,杀的越多越伟大。所以斯大林,普京,几位被歌颂的沙皇,在俄罗斯人心目中,都是伟大的,要载入史册的,尤其是内外都能打赢的,譬如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斯大林这样的,简直就是天降的伟人。事实上,苏联整个生命期内,也就斯大林时代靠着劳动营和克格勃的威慑,基本杜绝了浪费和小贪污,而且还打赢了卫国战争,把一盘散沙的苏联拧成了钢铁联盟。


丽江说书人


现在的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粮食供应商,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了美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供给上的霸主地位。如果你关注中俄经贸资讯,就能了解到,俄罗斯从去年的7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出口的粮食已经达到了3480万吨。

如今的俄罗斯在小麦供应国中已经占据领导地位,但是在前苏联时期,他们却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粮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段全然不同的历史走向呢?

俄罗斯收割小麦

坐落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苏联,在二战结束以后,是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他们有着千里沃土和广袤平原,甚至在鼎盛时期,都要强压美国一头。

这样实力雄厚的苏联,再加上苏联远算不上稠密的人口分布,起码光从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上来讲,应该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在沙俄统治时期,也曾经向欧洲各国都出口过粮食。然而进入苏联时代以后,这个威压整个欧洲的世界领土第一大国,却连国内的粮食都无法供给,需要从国外进口。

俄罗斯收割小麦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二战期间导致了苏联的粮食生产遭遇了巨大破坏,无论是粮食的产量,又或者是供应量,都急剧锐减,战争结束以后,一时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粮食供应需求。

除了早些年的战争因素以外,与当时的政治体制有着紧密关系。1918年到1921年,苏联在农业上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当时的农民除了他们自己的种子和口粮以外,所有的粮食全部要被政府收走。这就导致了农民异常不满,劳动积极性大幅下降,他们甚至宁愿饿着,也不愿意耕地种粮,自然,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受到了巨创。

二战时期

接下来就是斯大林时代的农业政策,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税极高,但是粮食的征购价格却又极低。而且当时如果用拖拉机来耕地,还要征收农业35%到45%的收成,当作拖拉机的使用费,这样一来甚至比马耕地还要贵很多。一个国家想要在这种制度下想要搞好农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实苏联时期,苏联领导人并非没有意识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也曾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赫鲁晓夫就曾推出玉米政策,农业税收也比以前要好一些。但是,此时的集体农庄又出现了管理不善等问题,再加上大力推广玉米种植措施不当,导致苏联不但没能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反而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粮食危机。

赫鲁晓夫

当赫鲁晓夫推广玉米种植的失败后,再加上苏联和美国的长期争霸赛,不仅农业没有搞起来,甚至还让整个苏联债台高筑。到最后,苏联甚至连进口粮食的钱都拿不出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苏联最终解体退出了历史舞台,与粮食危机也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当今的俄罗斯之所以能够成为农业出口大国,原因也有多方面。首先,俄罗斯近些年的政策一直大力支持整个国家农业生产,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他们因地适宜,找到了适合种植小麦的肥沃土壤,比如黑海附近的港口很适合种植小麦,西伯利亚地区还有伏尔加河地区的传统粮仓,至今都是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

排队买粮食的人们

最后,依仗苏联留下的丰厚遗产,俄罗斯又能做到规模化生产,这就让整个俄罗斯的小麦成本更加低廉,农业种植行业所赚取的利润非常高。最终因素作用之下,因为低廉的价格,俄罗斯出口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巨大优势。俄罗斯成为小麦出口大国,甚至逐渐挤占美国小麦出口市场,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鸢飞九天2018


农业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 ——俄罗斯总统普京

在很多老一辈人眼里,苏联是一个粮食匮乏的国家,他们的粮食无法自给,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俄罗斯呢?经历了苏联解体,元气大伤,同时俄罗斯失去了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如果单靠自给,肯定粮食是不够自己吃的。

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并没有出现。在2001年的时候,俄罗斯的粮食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第二年,它们的粮食就开始出口。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俄罗斯能够改变以往粮食匮乏的面貌、并且可以大量出口粮食呢?而苏联这个领土面积如此之大的国家,为什么又会缺粮呢?

回顾苏联发展历程,探寻缺粮原因。

苏联并不是一直缺少粮食的,有一段时间里苏联的粮食是可以自给和外销的,尽管这段时间持续得并不是很长。

苏联这个领土大国缺粮原因主要有二:缺乏政府有利政策的扶持、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我们来看看苏联的发展历程,看看苏联是如何由缺少粮食变成能够自给自足,最后又变成需要大量进口。


  • 苏俄/苏联一开始缺少粮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战争,由于战争的破坏,给国民生产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一点和我国建国初期是十分类似的。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几个月后,俄国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面对苏维埃政权,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自然是对其充满敌意,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等国家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想要联合起来将苏维埃政权给推翻掉。但他们的目标没有得逞,苏维埃政权克服了重重困难,挺了过来。

尽管苏维埃政权活了下来,但经历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国内外联合绞杀之后,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是大大下降的。所以,苏联刚刚成立的时候,粮食是很匮乏的,不得不通过进口的方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 苏俄/苏联后来缺少粮食是政府的不妥当政策引起的,政策的不恰当,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粮食产量也越来越少。

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的经济开始发展。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剩下的粮食是归自己支配的,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段时间里,苏俄/苏联由粮食短缺,慢慢的变成了可以自给,甚至还能够出口粮食。

政府政策对于粮食的生产至关重要,新经济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苏联的农业发展迅速。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了工业化的道路,并且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同样的人口,同样的土地,大力发展重工业,国家队重工业的扶持大了,自然而然的,农业就没有那么重视了。

对于农业的发展,苏联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实行了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做法,使得重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片面的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使得农业没有了往日的蓬勃发展,相反,让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没有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集体化又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的粮食生产量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 农业改革没有多少成效。

斯大林以后,苏联进行了多次的农业改革,但都效果不大。

就拿赫鲁晓夫改革来说吧。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他大力推行的种植玉米运动,由于没有考虑到苏联的气候条件,结果是惨淡收场。并且,其他粮食作物由于播种面积的减少也出现了减产现象。

但是,现在的俄罗斯,农业已经变强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消了农业集体化,逐步对农业进行改革。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农场是自己的,粮食是否丰收,粮食收货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业主的收入情况。因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粮食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上来了,再加上俄罗斯广阔的种植面积,俄罗斯很快就解决了粮食问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俄罗斯的农业更是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发起了多轮的制裁,这直接使得俄罗斯的经济遭受打击。

面对欧美的制裁,普京低头了吗?没有!

普京没有向欧美屈服,俄罗斯开始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在逆境中俄罗斯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农业领域。

为此,俄罗斯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在俄政府的支持下,在农民的努力下,俄罗斯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如今,俄罗斯已经成为了

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出口国。

由粮食短缺、需要进口,到现在的最大谷物出口国,俄罗斯农业的改变,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简单平凡12312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图是苏联时期的选美。其实苏联时期农业工业都还算可以,至少远远强于我国。



这就是大锅饭和单干的区别。

其实,这玩意早在红军时代就有了征召。

战争年代,列宁实行余粮征收制度,也就是将农民除了口粮以外所有粮食抢走。

如果农民将粮食拿去出售,是要坐牢甚至枪决的。

久而久之,农民就不愿意多生产粮食了,只保证全家口粮即可,反正多出来的粮食会被红军征收。

红军无奈,他们也要军粮保证军队作战,就转为直接抢走农民口粮,于是各地农民都叛乱了。

列宁自己说的,当时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农民起义。农民反对粮食征收制,反对实施这一政策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这给整个苏维埃政权的存在造成极大的危险。1921年年初,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暴动,这些水兵大都来自农村,同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废除粮食征收制。

再说苏联和平时期。

苏联时期的农业投入是巨大的,当时中国根本就不能比。

大家也许不知道,戈尔巴乔夫老爸是个老军人,退伍回家就专门在集体农庄开收割机、播种机这种大型农机。

戈尔巴乔夫少年时候,也经常去帮助老爸的忙。

他老爸和那群同事,在这个农场工作完,再去那个农场,工作量非常大,相当辛苦。

但是,他们的效率却不高。

因为考核制度有问题,干得多也不过多拿一点钱,还不如偷懒休息一下。

以戈尔巴乔夫为例,每年都到当地的农机站当临时工或在联合收割机上当助手,由于工作勤恳,他于1949年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

即便如此,这枚勋章对他帮助也不大。

干好干坏一个样,又不影响自己生活待遇,最终大家都是消极怠工,做好份内的事情就行了。

有过农村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一亩地胡乱耕种和精耕细作,收入可能有天大的差别。

因苏联集体农庄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时候都是胡乱种地。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中央政府管不到的地方。

集体农庄的农民们采用这种方式种地:用拖拉机把土地翻了,把种子撒下去,就不怎么管了,交给一些农妇负责上肥、除草之内,也都是面子上过得去就行。到了收割的时候,就把收割机开过来收割。

这种种地产量能高就见鬼了。

赫鲁晓夫当时很重视农业,经常下乡视察。当地官员也会中国这套 瞒上不瞒下,专门带他去一些专门给领导看得田地。赫秃每次看得都龙心大悦。

结果,有一次赫鲁晓夫几辆车去乡间打猎,结果司机开错了路,看到莫斯科郊外真正的集体农庄。

赫鲁晓夫一看,田地里面庄稼稀稀疏疏,本来该劳动的农民都坐在低头抽烟甚至喝酒,只有几个大婶在地里打理。

赫鲁晓夫勃然大怒,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很简单,如果赫鲁晓夫自己是农民,他也会这么偷懒,谁又不是傻子。


苏联最强盛的七十年代,人均粮食产量是500公斤,这是空前的数字。

然而,今天的俄罗斯无论领土还是人口均远远少于苏联,农民数量更是之前的几分之一。

然而,2017年俄罗斯粮食总产量为1.355亿吨,人均粮食产量是967公斤,接近苏联时期的一倍。


萨沙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这么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又拥有辽阔的土地,从粮食进口国变成出口国,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事实却不是这么简单。

俄罗斯拥有占世界8.9%的耕地,而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2%。不过,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联的粮食供应却长期依靠进口。

归根揭底,还是缺乏市场经济的推动和政府政策的扶持。


为什么这样说呢?

苏联诞生以后,经济十分虚弱,可以理解为我国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而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经济快速恢复,这个时期的农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用农业征税取代了征收粮食,相反此时的农业水平还增长了,一直到1913年为止,俄罗斯都是一个谷物净出口国。

当时全国人口为1.5亿, 谷物平均年产量为7500~9000万吨,每年能出口粮食500~1000万吨。到后来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在此过程中,列宁时期的一些政策被逐步取代,制定五年计划,国家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将全体苏联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大量苏联人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第二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在此期间,相同的粮食产量大概足够养活农村居民,但是不够供应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众。由于计划经济形成斯大林模式,造成苏联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结构失调。


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农业,轻工业所占比例很小,所以苏联在轻工业产品方面甚至不能自给自足。

为了发展重工业,关乎人民生活的农业和轻工业都被牺牲了,发展严重滞后。到了1928 年俄国就已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以防止城市地区出现严重粮荒。

尽管苏联在1970年取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年产量达到18600万吨, 其中7000万吨可供应市场。但与日益增长的人口相此,这个丰收纪录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谷物产量不过增长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了7 倍。

但是一切的转折就是近几十年。

到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开始施行经济转轨,实行以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农场等为内容的农业改革。2001年,俄罗斯粮食首次实现自给自足;2002年,俄粮食开始出口。2005年出台了农业发展纲要,将农业作为国家四大重点项目之一。


仅仅两年时间,俄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就增加了近10倍,此后,俄罗斯完全解决了粮食问题。目前俄罗斯已经发展成了粮食出口大国,并且俄罗斯最近这几年的小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这种局面。现在俄罗斯不管是黑海沿海还是在西伯利亚地区,或者是在伏尔加河的传统粮仓,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农业的复苏,再加上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种,这些将会使其成为全球粮食市场上重要的供应商。


历来现实


苏联粮食需要进口,而俄罗斯粮食则需要出口,对于这个变化很多人都是一脸懵逼的。俄罗斯失去了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后,为何粮食产量反倒是上去了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俄罗斯粮食的供给和需求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咱们先来看看需求端。苏联拥有很多的人口,所以粮食才会不够吃,甚至到了需要进口的地步。俄罗斯如今的情况正好和苏联相反。随着俄罗斯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人口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抵御危机,普京决定多管齐下,在延长民众退休年龄的同时,提高了孕妇的福利。 粮食之所以出现富裕的情况,不只是因为需求减少,更是因为供给增加了无数倍。

首先,俄罗斯的气候非常的寒冷,很多地方都不适用种植农作物。因为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很久以前粮食才会不够吃。可是随着全球变暖还有农业技术的升级,即使是在高寒冻土也能种植粮食,而且产量还不低。粮食的耕种面积扩大了无数倍,产量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其次,苏联发展不均衡。苏联一直致力于发展重工业,对于军备这块尤其重视。相应地,轻工业和农业就这样被忽视了。苏联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从别的国家进口粮食,以防国家出现严重的饥荒。

随着普京的上台,苏联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农业开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飞跃自然就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非常的僵化,有很多弊病。

在种植粮食的时候,无论农民耕作是否努力,最后获得的粮食数量都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降低,产量的降低是必然的结果。这种经济体制适用于工厂,因为工厂可以计件和流水作业。农业无法向工业看齐,毕竟农民的劳作是没有办法量化的。

后来俄罗斯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农民有了积极性,粮食的产量自然就上去了。相信中国的同胞对于这个变化并不陌生,中国之所以能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因为有苏联在前面探路。

最后咱们再来聊聊俄罗斯能大批量出产粮食的核心原因。粮食数量多这肯定是先决条件。俄罗斯粮食能出口,不只是说明俄罗斯粮食多,更说明俄罗斯粮食的质量相对较高。

俄罗斯的粮食种植条件简直不要太好,因为纬度高的关系,所以粮食的生张周期很长,再加上耕地开阔,水源充沛等优异的自然条件,港口众多,地理位置便利等社会条件,这些都为俄罗斯出口大量的粮食提供了保障。


夏目历史君


粮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赖以生存的东西。纵观世界各国俄罗斯也算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粮食大国了,怎么粮食也需要进口,却又要大量出口,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人口的抑制

俄罗斯,目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多达1709万平方千米,约等于中国国土的两倍。但是俄罗斯的人口却只有1.4亿左右,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人口还在不断减少,受二战苏德战争,苏联军民的死亡总人数多达2660万,等于当时苏联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死亡的人中绝大部分是男性,二战结束时,很多苏联妇女成了寡妇,很多青年女性嫁不出去,所以人口增长出现断层。还有就是俄罗斯能供人生存的地方毕竟不多。俄罗斯国土面积虽说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但它毕竟是一个高纬度国家,俄罗斯相当大的一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俄罗斯居民大多聚集在欧洲地区以及亚洲南部地区,而这些地区的面积只占俄罗斯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俄罗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发展也不容乐观,民众的生活水平日渐下滑。经济负担的加重,民众们对生育也不太热衷。

耕地的现状

自然条件的不足。有耕地才能有粮食的产量,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要的是热量,但俄罗斯是一个高纬度的国家,相对于来说热量供应常年跟不上。对于农作物的有效生长不能做到有效的供给,一年熟一次都不错了,产量自然也跟不上。水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是完全需要热量的东西,在俄罗斯且难生长。

农业发展的缓慢。在俄罗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前苏联时期,因为对重工业的重视,使得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前苏联发展的瓶颈。在苏联正式解体后,俄罗斯也经历了这么多年,在农业上仍没有多大的起色。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效率上没有很大的改观,产业发展的滞后,相对的自然产量也难以升高。

耕地无法有效利用。虽说俄罗斯耕地也挺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占得太多了,地广人稀,人烟稀少,耕地资源开发没能有效得到利用。更不允许其他国家的移民进行开发,所以,土地资源闲置的占比不小。对于怎样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呢?

以上为本人的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记得关注点赞!


小柘侃史


的确,在大家的眼中,丧失了“欧洲粮仓”乌克兰后,俄罗斯貌似自己都不够吃呢,怎么成了粮食出口大国了?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种粮食的耕地越来越多,而吃粮食的人却越来越少;往深里分析,是国家政策体制和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

先看人口,目前,俄罗斯正经历被称作“家庭凋零”的第四次人口危机,已经超过了20年,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俄政府可是给急坏了,费大劲鼓励人们生育,不生孩子的重税,生的发奖励,生到一定数额还有被评为“年度家庭”,受到普京亲切接见和颁奖合影的机会(下图)。

看完人口,再看耕地,俄罗斯耕地虽然都在高纬度,但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适合种植小麦或者经过改造可以种植的地方还是不少的。这个国家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黑土带,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84 公顷,是中国的9倍,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开阔耕地,特别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且,水源充沛,不愁灌溉,欧洲部分有顿河、伏尔加河,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勒纳河,远东地区有黑龙江……加上作物生长期长,质量品相都属上乘,国际上挺受欢迎。而且黑海和远东地区的港口也为粮食出口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通。

还有一点,貌似与全球变暖不无关系,本来不适合农业的高寒冻土收拾一下也可以用了,所以耕地面积又进一步的扩大。

从政策层面上看,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还是不够吃的,90年代前期,也不得不用武器来换中国的泡面和果蔬...

俄罗斯农业崛起要追溯到90年代末开始,此时,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政策巨变掀起了一股投资农业设备、化肥的新浪潮,很多闲置多年的土地也被整理出来,扩大为农耕之用;加上俄罗斯政府吸取了苏联亡国教训,开始注重民生问题,为农业提供了政策倾斜和各种补贴。

还有一些在城里混不下去的下岗工人,干脆就回归田园,去当农业工人了。俄罗斯政府一看发展农业能促进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就更看重农业的发展,政策支持的更多了,如此形成了个良性循环。当然,还有大量中国人去俄远东地区开发农业,也明显带动了俄罗斯的粮食产量。

顺便,咱们再分析一下苏联为什么一直不够吃。苏联时代,可不仅仅是粮食不够吃,哪哪都不够,吃、住、行都不够用,比如城市化进程太快,房子不够住,就流水线式的修建了大量的“赫鲁晓夫楼”;


长期物资短缺,最严重的时候买个面包、袜子内裤都得全家轮流排一天的队。

不过人家苏联/俄罗斯人排队也不一定是就买东西,比如下图,1974年夏,苏联人为了一睹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排起了大长队。
还有下图,可不是什么奢侈品店或者新的数码产品上市的情形(这个咱们中国最常见),这是2016年,俄罗斯人在冰天雪地中排队等待进入画廊,欣赏谢洛夫的名画。


对,就是下图这幅——《少女与桃子》。
咱们再回到主题上,看看苏联时代为什么不够吃。

为了解决不够吃,苏联领导人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赫鲁晓夫一拍大腿,轰轰烈烈的掀起了“种玉米”热潮,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墨西哥的玉米给种到西伯利亚,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一下.......
实际上,不够吃,更多的是政策和分配的问题。

苏联从诞生起就一直被敌视,世界各大国均视其为“异端”,恨不得灭之而后快。苏联自身的危机感也非常强,一直感觉“有刁民要害朕”,几十年如一日的勒紧裤腰带,不管不顾的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产业,不断的扩充军备。所以,农副业和轻工业自然被长期的忽视了,尤其是农副业,甚至在苏联成立之初,一直是压榨的对象。

比如,教条粗暴的集体化政策+自然灾害,曾导致30年代初,骇人听闻的“乌克兰大饥荒”。几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乌克兰从欧洲粮仓,世间乐土,一下子坠入了人间地狱。
所以,现在乌克兰跳着脚的跟俄罗斯唱反调,那是夹杂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新怨旧仇”。

而且,在集体农庄的模式下,反正都是给公家干活,大家都出工不出力,卖力气干活不如花点心思巴结领导,生产效率自然低下。

还有苏联时期的分配制度,这个跟咱们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有得一拼,但是更官僚主义,更粗暴.....特权阶级的福利长期建立在普通人生活物资匮乏,每天排大队的基础之上。

看现在,综合政策、人口甚至全球变暖的气象原因,丧失了乌克兰粮仓的现代俄罗斯反倒成了继美国、巴西以后的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而且,最近这几年,俄罗斯的小麦出口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粮食出口霸主的地位。这么看,美俄之间的较量可远不止叙利亚战场上的F-35和苏-57.......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