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时纳粹德军分三路“闪击”苏联,你认为他的战术是对,还是错?

触底心凉123


德军的三路闪击苏联的计划谈不上是正确还是错误,但却是最为合理的。由于苏联的国土十分庞大,因此对苏战争就必须要求兵分多路,从而达到战争目的。



德军的三个方向攻势分别是:北线由东普鲁士为集结地域,经过波罗的海三国直曲列宁格勒。中线由波兰的华沙以东为集结地域,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进攻莫斯科。南线先攻克乌克兰,在进入俄罗斯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由此来看来三个方向的进攻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北线的列宁格勒是苏联十月革命的发起地,其占领意义十分重大,并且可以获得同芬兰军队协同进攻的效果;中线的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和全国交通枢纽,其政治意义和战略效果都是无以伦比的;南线的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资源是德国进行长期战争的必要条件,并且南线的推进可以有效保持罗马尼亚油田和东南欧地区德国仆从国的安全。因此德军的战略选择是十分合理的,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看德军的部署出现了致命问题。


德国三个集团军的配置是:北方集团军群包括第16、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共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包括第4、9集团军和第2、3装甲集群共51个师,南方集团军群包括第6、11、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共63个师。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正式发动对苏战争,战争在最初的几周内获得巨大突破。北方集团军在攻克波罗的海国家后继续朝列宁格勒推进,在1941年8月进攻至列宁格勒的南方市郊。中央集团军群先后取得了明斯克战役和斯摩棱斯克战役的胜利,分别损失50万和35万军队,苏联在中线的防御虽然在不断崩溃,但是有力的增援使得苏军可以有一定力量抵抗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战役取得歼敌20万人的战果后,逼近乌克兰首府基辅。此时的德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德军陷入了一个二难的战略抉择,一是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莫斯科进攻,二使南下协助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在希特勒的力排众议下,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装甲集群南下围歼基辅的苏军,不出所料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苏军在基辅地区全军覆没近60万人被俘。但是德军对于战争变化是始料未及的,苏联的军队虽然屡次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在德军的前方仍然可以集结起似乎消灭不完的军队,随着德军的深入也使德军后勤压力剧增。

正是在基辅战役后德军的部署出现了重大问题,此时的德军最明智的选择是停止攻势,稳定战线。在中线和南线在以打击苏军有生力量的前提下发动有限进攻,放缓对于莫斯科的进攻,因为如果德军继续深入苏联腹地后勤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中的德军在对于莫斯科的攻击过程中虽然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后勤的拖累使德军最后战败于莫斯科城下。


生存者zyx


当然是错,因为兵分三路的进攻方式已经失败,被历史判了死刑。

但是,集中兵力直捣莫斯科就一定正确吗?未必。

希特勒在苏德战争期间,之所以兵分三路而不是单刀直入,绝不是因为多达550万的军队人数太多安排不过来,而是因为希特勒在苏德战争前,对苏联的国情进行了相当的了解。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自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逐渐走上共产主义道路,除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还将共产主义特征延伸到苏联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将圣彼得堡改为列宁格勒,将伏尔加格勒改为斯大林格勒。

二战前夕,列宁格勒作为十月革命的发祥地,是俄罗斯的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地处伏尔加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邻近乌克兰黑土地和里海石油产区,是苏联的经济重心;而地处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莫斯科,这是整个苏联的政治中心和交通枢纽。

而苏联这三个中心,是德国必须要拿下的。而已经横扫西欧,并充分完成战前动员的德国,选择了面面俱到的方式,即从三个方向同时对苏联的三个中心猛烈进攻。

虽然这种方式被历史证明并不成功,但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却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因为虽然列宁格勒、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相隔千里,且与德国的空间距离不同,但苏联西部发达的铁路系统将三个中心牢牢连接在一起。

这意味着如果德国只选择猛攻其中一路,而没有在其他方面对苏军进行有效牵制,其他不受德军威胁的两个中心可以依靠发达的铁路系统对受进攻一方进行有力支援。

相比于落后的公路运输,重工业优先的苏联铁路系统发展相当完善,这是各大城市相互之间的转移和运输成为可能。

当然更重要的还不止这些,纵然苏联可以依靠铁路系统集中力量对德军进行阻击,但苏联的三个中心毕竟相隔千里,如果德军孤注一掷,对其中一个中心,例如列宁格勒发起猛烈的闪击,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希特勒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而之所以没有采取这种看似稳妥的方式,实在是因为当时的苏德双方形势不允许这样做。

虽然在30年代苏联自毁长城般的大清洗运动中,大量优秀将领被清洗,导致苏军战斗力一落千丈。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一线连级指战员学历只有初中水平,对现代战争一无所知,更没有组织协调能力。这一点希特勒是心知肚明的,特别是有了1939年11月苏芬战争中苏军的狼狈相,更坚定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清洗运动在客观上极大增强了斯大林的权威,其个人威望达到空前高度,这也在客观上增强了苏军的凝聚力。

而在希特勒迅速膨胀时,斯大林也没有闲着。在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后,没有东线后顾之忧的希特勒密谋横扫西欧,而斯大林在东欧则风风火火地行动了起来。

除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兰东部,将国界推进到一战前的寇松线,苏联还在1939年11月发动苏芬战争,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地区;1940年3月又强行吞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6月夺取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斯大林的咄咄逼人让希特勒意识到了苏联的极端危险,虽然苏军战斗力不一定高过德军,但不代表苏联在西线没有准备。

除陈兵百万,苏联还在波兰东部修建了比斯大林防线更坚固的巴甫洛夫防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希特勒单刀直入,即使苏军猝不及防,也能够在重大损失后迅速明白德军意图。相比之下德军只有兵分三路,才能使苏联在长时间内无法判断德军目的所在。

事实上这样的进攻确实收到了奇效,苏军在开战前的四个月受到德军的毁灭性打击,军队损失300多万,领土丧失1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沦陷超过1/4......

但苏联相比于其他西欧国家而言,体量实在太大,大到只靠纵深也能够完全拖垮德国的数百万大军,这导致即使德军战略足够精妙,进攻足够突然,攻势足够凌厉,但仍不能彻底吃掉苏联。

闪电战帮助德国赢得了先手,但没有击垮苏联,苏德战争最后仍然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这一点上德国是注定失败的。

对自身太过自信的希特勒,出于对斯拉夫人一贯的鄙视,虽然在苏德战争前进行了足够的情报准备,但仍然没有找到苏联的要害所在。

如果德军能够在精妙的战略配合下,一举吃掉莫斯科,而不是寻求大量歼灭苏联有生力量,特别是基辅会战耽误了中路军闪击莫斯科,则苏联不仅因莫斯科的陷落而意志涣散,更会因苏联精神支柱斯大林的陨落而分崩离析。

所以德军分三路闪击苏联的战术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德国和苏联巨大的国力差距上。再加上希特勒只求消灭苏军的短视思维,注定了德国在苏德战争中的一败涂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德国分三路进攻苏联是正确的,少一路都会导致其长长的侧翼暴露,反而需要更多的兵力来进行掩护。但是德军不应采用将兵力平均分配给三个集团军群的做法,尤其是对最关键的装甲部队的分散。除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有效发挥了钳形攻势的优势外,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并没能围歼大量苏军,它的实力太弱了。这种分散使用装甲部队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闪击战的中心思想,即古德里安所说的“要集中,不要分散”。


战后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将领批评了陆军总司令部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的错误,不应该将有限的但又起决定性作用的装甲部队分散到三个集团军群中去,他们主张应当集中全部的装甲部队到中央方向上全速向莫斯科猛冲,于此同时步兵集团军跟随在后方担任侧翼的掩护,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莫斯科,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波罗的海地区或者乌克兰地区的苏军部队。也就是说和原计划由数个阶段性的合围战不同,古德里安的计划直接以一个大型的包围战来打垮苏军。突入的最远目标最好是莫斯科,至少也要在第聂伯河一线。


这个计划虽然大胆并冒险,但也是最有可能在1941年就可以打败苏联的方案。它符合“闪电战”的中心思想,即对敌方最致命的”心脏地带”发起快速的决定性的一击。不过就算不采用这个大胆的方案,仍旧采用原有方案时,也要必须分清战略目标的先后顺序,德军的实力不可能做到在冬季之前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为了避免兵力上回来调动的时间消耗,最好是将目标定为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即中央集团军群目标一直放在莫斯科方向上,不转向其他方向,而北方集团军群则在拿下列宁格勒后从北面加入对莫斯科的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则尽可能的向东推进,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即可。


战略论


“巴巴罗萨”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全欧最强的国家。

纳粹德国以“德意志第三帝国”自称,自诩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而以“巴巴罗萨”命名此次行动,希特勒的野心可谓一清二白。

计划的倡导者是希特勒,起草者却是保卢斯元帅(就是斯大林格勒投降那位),德军计划兵分三路:

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目标为基辅和顿巴斯,这里不仅有苏军主力西南方面军,还是苏联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石油出产地。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目标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就是今天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西部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交通枢纽。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直指苏联首都莫斯科。

一体两翼,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占据一定优势,就三路进兵这一方案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且通过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和顿巴斯的占领,可以获取大量资源,为后续作战做准备。而列宁格勒一旦被攻破,莫斯科北部将门户大开,形成被包夹的局面,莫斯科一旦失手,不仅苏军士气将被摧毁,苏联西部最发达的地区将全部为德国占领,即使不会投降,也很难翻身。

“巴巴罗萨”计划真正的问题在于,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作战时间,而后勤补给的失误,让陷入冬季作战的德军彻底失败。

苏芬战争的惨败,让德国对苏联战斗力大大低估,而西线做大的巨大成功,也极大影响了德国上层对东线作战的看法,希特勒认为,一旦苏联西线主力部队被德军的闪电战摧毁,苏联短时间内将无法组织像样的兵力,而德军攻克莫斯科后,苏联将会臣服。正是基于以上乐观估计,希特勒喊出回家过圣诞节的口号。

低估苏军战斗力是希特勒犯的第一个错误,延迟进攻是他犯的第二个错误。“巴巴罗萨”计划原定五月开始,后来却推迟到了六月,关于这次推迟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希特勒分兵占领希腊导致推迟,还有种说法认为1941年雨水较多,影响了计划准备工作,无论哪种原因,本就基于乐观估计制定的作战计划更加时间不足。

希特勒的第三个错误是对苏军动员能力估计不足,战前德军参谋部认为苏军总量约为200个师,开战后发现苏军番号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数量,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人口储备保障了源源不断的兵力投入战场,尤其是东部日本危机解除以后,大量西伯利亚步兵被补充到西线,极大缓解了兵力损失过快的局面。

第四个错误在于后勤准备不足。1941年的冬季并不算特别寒冷(12月苏军反击后温度下降),但德军乐观估计了战争结束时间,对苏联的冬天准备不足,士兵缺乏过冬衣物,枪炮和车辆缺乏防冻油。而德国后勤补给部门对苏联的交通状况缺乏了解,双方铁路轨道宽度不同,德国火车无法直达前线,苏联境内公路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汽车运输无法满足一线作战部队要求,对战役走向影响很大。

第五个错误是没有提早进攻莫斯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受困列宁格勒,但南方集团军群却出奇的顺利,在乌克兰包围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希特勒为了彻底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不惜延迟对莫斯科的进攻,导致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等到苏联冬季来临,莫斯科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平心而论,德国虽然技术领先,士兵训练和装备水平也优于苏军,但综合国力与苏联相差太大,想一口吞并苏联是十分困难的。希特勒的计划又过于激进,稍有停滞就给了苏联反击的机会。

苏联虽然在卫国战争前期准备不足损失惨重,但早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把大量工厂设备东迁,保留了巨大的战争潜力,而苏联辽阔的国土纵深,丰厚的人力储备都在战争开始后被激发出来,这是德国所无法比拟的。

而巴巴罗萨计划以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更是遭到惨败,虽然苏军同样损失惨重,但兵力很快得到补充,自此,德国再无胜算。



日慕乡关


“闪击”战的特点是快速,出奇,集中,应具备的基础是有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前提要拥有制空权,强调空,坦,步的协同作战,战役的阶段可分为,集结,展开,突破,穿插,击虚,包抄以及席卷,取胜的形式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全面进攻,震慑敌人,其中震慑,恐吓是“闪击”战要达到的最佳效果,这样就可签下城下之盟,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

希特勒即使不是“闪击”战的发明者,也是将“闪击”战运用到出神入化的一个,在世界各国还沉浸在阵地战,防御战,消耗战的时候,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将领己在具体地布署和实施了,为了检验“闪击”战的效果,波兰便成了试金石,1939年9月1日,德军突击波兰,取得了辉煌战果,仅仅27天就征服了波兰,成了德军的开山之作,于是用同样后战术,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信心满满地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希望用同样的战术一举击垮苏联,但也就在这次行动中,“闪击”战的致命弱点暴露了出来,控制与补给是“闪击”战的最大弱点,面对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路况,恶劣的天气,德军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后勤也无法得到保障,致使德军陷入战争的泥淖无法抽身,最后直到被消灭,但德军的先期进攻的战况还是不错的,10天内突进了苏联境内600公里,北方战线穿越白俄罗斯,占领列宁格勒,中部战线直达莫斯科,南方战线攻下基辅,攻入俄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苏联毫无防备,一时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斯大林一时被打蒙了,直到一周后方才大梦初醒。


就当时军事实力而言,德军是不如苏联红军的,德总兵力300万,苏有537万,而且人口比德国多,增兵能力也比德国强,德战机1万架,苏有1.9万架,德坦克4200辆,而苏有1.4万辆,苏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比德强,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希特勒也只有用“闪击”战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他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过于自信了,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基于这一点,所以发动了夏季攻势,如果小心谨慎些,在冬季发动,虽然战果上会打折扣,但随着天气转暖,对后勤的依赖也会减少,更利于战争的胜利,同时,对苏联人民顽强反抗侵略的决心估计不足,还以为会像法国一样,绕过马其诺防线,抵抗意志就消失了,所以三路大军全面进攻,希望苏联就像法国一样在苏联再成立一个苏联的“维希政府”,这些都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庞大的苏联面前,“闪击”战是彻底地失效了。


谢谢您的阅读,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雪上长留马行处


纳粹德军兵分三路去“闪击”苏联,肯定是个错误。这个分散兵力的决策错误,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可真正问题是:无人敢公开质疑希特勒的决定。

无人敢公开质疑的原因,是因为在战争前期,希特勒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好到让纳粹上下的官员都觉得,元首可能做什么都是对的。可真实的希特勒只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当然,在战争期间,希特勒还认为自己不仅懂军事,还懂得军事经济学。

面对国土广阔的俄国,拿破仑的主力大军,是越打越集中,同时具有明确的进攻主线。而德军却布置了三条关联程度很低的进攻路线,同时,貌似作为主力的中央集团军群兵力配置,其优势也并不十分突出。当然了,几百万德国大军,不可能只沿一条路线进攻,如果完全集中到一路的话,苏联红军可以很快判明德军意图,同时红军也能集中主力,跟德军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上去死磕,反而不利于德军的前期进攻。

德军最佳的兵力配置,应该像是法国战役时期一样,分为两路为佳,做到更加集中,更加合理。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战果是辉煌的。苏军在西线布置的150大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其中乌克兰方面军损失约六十万,列宁格勒方向损失约四十万,超过一百多万红军部队,在战争初期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灰飞烟灭。

而红军统帅部及时动员和补充的军队,不仅大多是缺枪少炮,就连士兵的定员也大打折扣。 若不是苏联的国土纵深极大,早就亡国了。此时在德国方面,希特勒等一干人,也大大低估了苏联的战斗意志,仍然没有集中相当优势的部队,实施中路突破。以至于在莫斯科城下,红军能打赢了德军,获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德国人在前期赢得太容易,以至于在对苏联作战时,希特勒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意志。


圆窗观点


激战:苏德大战

“巴巴罗萨”计划,让全世界震惊一一

恶魔的眼睛转向东方。

▲日本关于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海报

进攻苏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消灭苏联西部军区的军队,然后在空军的掩护下,以坦克部队为先导,长驱直入,向苏联腹地进攻。进攻路线分南、北、中三路。北方集团军群共29个师,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直取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共51个师,在16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共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向基辅进攻,然后向顿巴斯进击。在包围并歼灭这三个城市的苏军后,分别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第二个阶段,进攻苏联的后备军,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和阿斯特拉罕。这就是希特勒的宏伟计划。

斯大林不相信苏联会遭进攻

▲斯大林坐像

战争爆发

▲德军入侵苏联。借助装甲部队的来回穿插,德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得以长驱直入。

苏联初战失利

激战格罗德诺

▲德军进入明斯克后,对城内的百姓进行了野蛮的屠杀。

浴血斯摩棱斯克

▲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首次使用了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对以装甲战车为主的德军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希特勒发动“台风”攻势

▲希特勒在听取将领的作战部署

军事总动员

▲誓死保卫莫斯科的宣传海报

莫斯科城下大决战一一上帝再次拯救了这片土地。

▲苏军在冰雪中作战,严寒成了抵挡希特勒大军的最坚实的屏障。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红军的士气。一一《二战全史》











红炉一点雪559


看过所有答案,就没一个击中要害的。德国最大的瓶颈是石油,煤化油加上罗马尼亚油田一年产量1000万吨,维持第三帝国需要2000万吨。战前还可以进口,战后海上进口断绝,苏德短暂和平时期靠苏联出口摆平。

战争爆发苏联石油也不供应了,德国应该全力扑向高加索,顺路拿下乌克兰工农业区,南线最漫长但是气候最温暖,痛恨斯大林的少数民族最多,这都极大降低了进军难度。

德军加上仆从国550万军队,表面看来很多,但这么长的地段需要分兵占领,保护南北侧翼,能到达高加索油田的估计100万而已。

不过四个装甲集团总算可以集中一个方向突击,符合古德里安的战术思想。


鸠磨空


我认为这个战术是对的,战役都有一个终极目的,为达到这个目可以有很多种方。

最高统帅部制定的这套方案终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不用怀疑它的正确性。

这个计划每条线路相互之间不仅可以互相掩护还能互相支援,如果集中一点进攻莫斯科或者其它某一个地方,怎么去保证侧翼的安全?当时的军力对比苏联是占很大优势的,如果不三路进军分散苏联的兵力,使他们都集中在了一个点上硬碰硬的话当时能不能推进到莫斯科城郊都是个未知数。

计划中也说了是用德军先进的技术装备闪击苏联,因为苏联当时的现代化程度落后德国很多,分三路进军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是最好的选择,战争初期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说苏联基础设施建设很落后导致部队集结速度慢,通信差,各个部队之间沟通很差。但是如果有生力量还在早晚会集结起来,失败是不存在的。

战争是以人为本,如果只是为了占领土地而忽略了消灭有生力量的重要性那最终还是会失败。


芒泰贝洛公爵


从今天来看,当年德军三路进攻苏联,有兵力分散之嫌。

如果当年德军分二路进攻,一路攻基辅,一路攻莫斯科,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兵力相对集中,也许效果更好一些。所谓一实一虚,虚实结合,意为以莫斯科为主攻目标,但表面上重点为基辅,调动苏军兵力于南线,乘虚而集中兵力夺占莫斯科。倘实现,则意义重大。倘苏军识破此计,重兵于莫斯科,则变基辅一路为实,集中兵力从南方进击,扫平南方,之后合围莫斯科。如此,则胜算较大。

事后诸葛,徒贻一笑。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