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时纳粹德军分三路“闪击”苏联,你认为他的战术是对,还是错?

触底心凉123


“巴巴罗萨”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全欧最强的国家。

纳粹德国以“德意志第三帝国”自称,自诩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而以“巴巴罗萨”命名此次行动,希特勒的野心可谓一清二白。

计划的倡导者是希特勒,起草者却是保卢斯元帅(就是斯大林格勒投降那位),德军计划兵分三路:

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目标为基辅和顿巴斯,这里不仅有苏军主力西南方面军,还是苏联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石油出产地。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目标为列宁格勒,列宁格勒就是今天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西部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交通枢纽。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直指苏联首都莫斯科。

一体两翼,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占据一定优势,就三路进兵这一方案而言是没有问题的,且通过南方集团军群对基辅和顿巴斯的占领,可以获取大量资源,为后续作战做准备。而列宁格勒一旦被攻破,莫斯科北部将门户大开,形成被包夹的局面,莫斯科一旦失手,不仅苏军士气将被摧毁,苏联西部最发达的地区将全部为德国占领,即使不会投降,也很难翻身。

“巴巴罗萨”计划真正的问题在于,低估了苏军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作战时间,而后勤补给的失误,让陷入冬季作战的德军彻底失败。

苏芬战争的惨败,让德国对苏联战斗力大大低估,而西线做大的巨大成功,也极大影响了德国上层对东线作战的看法,希特勒认为,一旦苏联西线主力部队被德军的闪电战摧毁,苏联短时间内将无法组织像样的兵力,而德军攻克莫斯科后,苏联将会臣服。正是基于以上乐观估计,希特勒喊出回家过圣诞节的口号。

低估苏军战斗力是希特勒犯的第一个错误,延迟进攻是他犯的第二个错误。“巴巴罗萨”计划原定五月开始,后来却推迟到了六月,关于这次推迟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希特勒分兵占领希腊导致推迟,还有种说法认为1941年雨水较多,影响了计划准备工作,无论哪种原因,本就基于乐观估计制定的作战计划更加时间不足。

希特勒的第三个错误是对苏军动员能力估计不足,战前德军参谋部认为苏军总量约为200个师,开战后发现苏军番号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数量,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和人口储备保障了源源不断的兵力投入战场,尤其是东部日本危机解除以后,大量西伯利亚步兵被补充到西线,极大缓解了兵力损失过快的局面。

第四个错误在于后勤准备不足。1941年的冬季并不算特别寒冷(12月苏军反击后温度下降),但德军乐观估计了战争结束时间,对苏联的冬天准备不足,士兵缺乏过冬衣物,枪炮和车辆缺乏防冻油。而德国后勤补给部门对苏联的交通状况缺乏了解,双方铁路轨道宽度不同,德国火车无法直达前线,苏联境内公路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汽车运输无法满足一线作战部队要求,对战役走向影响很大。

第五个错误是没有提早进攻莫斯科。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受困列宁格勒,但南方集团军群却出奇的顺利,在乌克兰包围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希特勒为了彻底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不惜延迟对莫斯科的进攻,导致错过了进攻的最佳时机,等到苏联冬季来临,莫斯科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平心而论,德国虽然技术领先,士兵训练和装备水平也优于苏军,但综合国力与苏联相差太大,想一口吞并苏联是十分困难的。希特勒的计划又过于激进,稍有停滞就给了苏联反击的机会。

苏联虽然在卫国战争前期准备不足损失惨重,但早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把大量工厂设备东迁,保留了巨大的战争潜力,而苏联辽阔的国土纵深,丰厚的人力储备都在战争开始后被激发出来,这是德国所无法比拟的。

而巴巴罗萨计划以后,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更是遭到惨败,虽然苏军同样损失惨重,但兵力很快得到补充,自此,德国再无胜算。



日慕乡关


德国分三路进攻苏联是正确的,少一路都会导致其长长的侧翼暴露,反而需要更多的兵力来进行掩护。但是德军不应采用将兵力平均分配给三个集团军群的做法,尤其是对最关键的装甲部队的分散。除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群有效发挥了钳形攻势的优势外,其他两个集团军群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并没能围歼大量苏军,它的实力太弱了。这种分散使用装甲部队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闪击战的中心思想,即古德里安所说的“要集中,不要分散”。



战后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将领批评了陆军总司令部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的错误,不应该将有限的但又起决定性作用的装甲部队分散到三个集团军群中去,他们主张应当集中全部的装甲部队到中央方向上全速向莫斯科猛冲,于此同时步兵集团军跟随在后方担任侧翼的掩护,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莫斯科,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付波罗的海地区或者乌克兰地区的苏军部队。也就是说和原计划由数个阶段性的合围战不同,古德里安的计划直接以一个大型的包围战来打垮苏军。突入的最远目标最好是莫斯科,至少也要在第聂伯河一线。



这个计划虽然大胆并冒险,但也是最有可能在1941年就可以打败苏联的方案。它符合“闪电战”的中心思想,即对敌方最致命的”心脏地带”发起快速的决定性的一击。不过就算不采用这个大胆的方案,仍旧采用原有方案时,也要必须分清战略目标的先后顺序,德军的实力不可能做到在冬季之前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为了避免兵力上回来调动的时间消耗,最好是将目标定为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即中央集团军群目标一直放在莫斯科方向上,不转向其他方向,而北方集团军群则在拿下列宁格勒后从北面加入对莫斯科的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则尽可能的向东推进,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即可。


小小狼王


“闪击”战的特点是快速,出奇,集中,应具备的基础是有一支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前提要拥有制空权,强调空,坦,步的协同作战,战役的阶段可分为,集结,展开,突破,穿插,击虚,包抄以及席卷,取胜的形式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全面进攻,震慑敌人,其中震慑,恐吓是“闪击”战要达到的最佳效果,这样就可签下城下之盟,达到发动战争的目的。

希特勒即使不是“闪击”战的发明者,也是将“闪击”战运用到出神入化的一个,在世界各国还沉浸在阵地战,防御战,消耗战的时候,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等将领己在具体地布署和实施了,为了检验“闪击”战的效果,波兰便成了试金石,1939年9月1日,德军突击波兰,取得了辉煌战果,仅仅27天就征服了波兰,成了德军的开山之作,于是用同样后战术,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征服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信心满满地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希望用同样的战术一举击垮苏联,但也就在这次行动中,“闪击”战的致命弱点暴露了出来,控制与补给是“闪击”战的最大弱点,面对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路况,恶劣的天气,德军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后勤也无法得到保障,致使德军陷入战争的泥淖无法抽身,最后直到被消灭,但德军的先期进攻的战况还是不错的,10天内突进了苏联境内600公里,北方战线穿越白俄罗斯,占领列宁格勒,中部战线直达莫斯科,南方战线攻下基辅,攻入俄大草原,直到伏尔加河以及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苏联毫无防备,一时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斯大林一时被打蒙了,直到一周后方才大梦初醒。


就当时军事实力而言,德军是不如苏联红军的,德总兵力300万,苏有537万,而且人口比德国多,增兵能力也比德国强,德战机1万架,苏有1.9万架,德坦克4200辆,而苏有1.4万辆,苏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比德强,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希特勒也只有用“闪击”战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他的出发点是没错的,但是过于自信了,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基于这一点,所以发动了夏季攻势,如果小心谨慎些,在冬季发动,虽然战果上会打折扣,但随着天气转暖,对后勤的依赖也会减少,更利于战争的胜利,同时,对苏联人民顽强反抗侵略的决心估计不足,还以为会像法国一样,绕过马其诺防线,抵抗意志就消失了,所以三路大军全面进攻,希望苏联就像法国一样在苏联再成立一个苏联的“维希政府”,这些都是希特勒的如意算盘,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庞大的苏联面前,“闪击”战是彻底地失效了。


谢谢您的阅读,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雪上长留马行处


纳粹德军兵分三路去“闪击”苏联,肯定是个错误。这个分散兵力的决策错误,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可真正问题是:无人敢公开质疑希特勒的决定。

无人敢公开质疑的原因,是因为在战争前期,希特勒的运气实在太好了,好到让纳粹上下的官员都觉得,元首可能做什么都是对的。可真实的希特勒只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当然,在战争期间,希特勒还认为自己不仅懂军事,还懂得军事经济学。

面对国土广阔的俄国,拿破仑的主力大军,是越打越集中,同时具有明确的进攻主线。而德军却布置了三条关联程度很低的进攻路线,同时,貌似作为主力的中央集团军群兵力配置,其优势也并不十分突出。当然了,几百万德国大军,不可能只沿一条路线进攻,如果完全集中到一路的话,苏联红军可以很快判明德军意图,同时红军也能集中主力,跟德军在自己预设的战场上去死磕,反而不利于德军的前期进攻。

德军最佳的兵力配置,应该像是法国战役时期一样,分为两路为佳,做到更加集中,更加合理。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战果是辉煌的。苏军在西线布置的150大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其中乌克兰方面军损失约六十万,列宁格勒方向损失约四十万,超过一百多万红军部队,在战争初期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灰飞烟灭。

而红军统帅部及时动员和补充的军队,不仅大多是缺枪少炮,就连士兵的定员也大打折扣。 若不是苏联的国土纵深极大,早就亡国了。此时在德国方面,希特勒等一干人,也大大低估了苏联的战斗意志,仍然没有集中相当优势的部队,实施中路突破。以至于在莫斯科城下,红军能打赢了德军,获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德国人在前期赢得太容易,以至于在对苏联作战时,希特勒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和意志。


圆创观点


德军前期战略完全正确的,在没有征服英国的情况下德国当时只能背水一战从三个方向闪电突击到苏联的纵深并在1942年到1943年时完全解决掉苏联的战事与日军会合形成盟军无法挽回的局面,如果是这样印度中国都难逃灭亡的命运,以当时英国和美国澳大利亚的加拿大的实力是不可能扭转那样糟糕的局势的。

但后来是德国在进攻苏联中战略发生了太多调整才会惨遭失败,如果德军南方集团军和中央集团军会合,自取苏联首都莫斯科之后在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可以说大局以定,但德国没有这样做突然的胜利让德国希特勒彻底冲昏了头脑,在莫斯科进攻受阻情况下贸然的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最终导致了德国前期制定的战略方案出现了严重的变动,德国败就是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这两场战役之上,德国没有直接摧毁苏联人的政治核心莫斯科是德国最大错误当时斯大林就在莫斯科城中,他选择留下就是要跟德国决一死战,但结果德国最终放弃了这样一举翻盘的大好时机,选择攻打苏联的次要城市斯大林格勒这一确实让人想不通。

如果德国当时不三心二意,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就要改写了,当时就在德国节节胜利的时候美国人还在观望,英国人还在自保并且在东南亚的战役中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北非战役也陷入僵持阶段隆美尔指挥着非洲军团似乎势如破竹,纵观1941年各国战线上局势,盟军在1941年取得的第一场胜利乃是中华长沙战役之大捷重创日军第6师团,第3师团,第40师团。如果德军能在1941年12月成功拿下莫斯科,1942年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那么即使美军参战,德国也有日军在东南亚战场支撑着,北非战场也有隆美尔掌控大局,这样局面希特勒完全能集中所有兵力一举拿下苏联,当时德国如果拿下莫斯科,向苏联的远东挺进,日本人绝对出兵偷袭苏联以换取瓜分的苏联时的利益,但好在一切都没有发生,1941年是二战历史最惊心动魄的一年,德国向我们生动上一课即使国家在小欲望会使人陷入疯狂乃至毁灭。


历史的天空历史的足迹


激战:苏德大战

“巴巴罗萨”计划,让全世界震惊一一

恶魔的眼睛转向东方。

▲日本关于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海报

进攻苏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消灭苏联西部军区的军队,然后在空军的掩护下,以坦克部队为先导,长驱直入,向苏联腹地进攻。进攻路线分南、北、中三路。北方集团军群共29个师,在10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经德文斯克、奥斯特洛夫,直取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共51个师,在1600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进攻;南方集团军群共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在卢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区展开,向基辅进攻,然后向顿巴斯进击。在包围并歼灭这三个城市的苏军后,分别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第二个阶段,进攻苏联的后备军,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和阿斯特拉罕。这就是希特勒的宏伟计划。

斯大林不相信苏联会遭进攻

▲斯大林坐像

战争爆发

▲德军入侵苏联。借助装甲部队的来回穿插,德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得以长驱直入。

苏联初战失利

激战格罗德诺

▲德军进入明斯克后,对城内的百姓进行了野蛮的屠杀。

浴血斯摩棱斯克

▲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首次使用了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对以装甲战车为主的德军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希特勒发动“台风”攻势

▲希特勒在听取将领的作战部署

军事总动员

▲誓死保卫莫斯科的宣传海报

莫斯科城下大决战一一上帝再次拯救了这片土地。

▲苏军在冰雪中作战,严寒成了抵挡希特勒大军的最坚实的屏障。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红军的士气。一一《二战全史》











红炉一点雪559


个人以为不能以战术而论对错,首先这不是一场战役能解决的问题,德军在没有彻底平复英国及其殖民地的情况下,贸然对苏联进行进攻是愚蠢的,占领区域没有稳住阵脚,后勤战备难以维持长期消耗战争,其次是政策,德国纳粹在占领区实行种族政策也是极度愚蠢的,相反使用面包与猎枪结合政策,各地会快速进入平稳,而且可以大量扩充兵源和利用当地能源,进入苏联后,俘虏政策和地方政策都是严重败笔,如果在苏联进行怀柔政策,可能斯大林倒台的速度会相当迅速,因为刚经历肃反的苏联,反政府情绪高于一切,再者苏联各共和国的归属感并不高,所以战术的对错并不是太关键,而在于德国当时的政策攻势,以及长期战役准备问题,这是希特勒的一场豪赌,也是输光身家的开始


ktyxc


从现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或许德军有另一种进攻方式,即主攻仍然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区域,并尽快突破深入,两翼可采取佯攻,甚至采取守势。主攻的中央区域适当再加强些兵力,两翼佯攻并尽量吸引苏军前压,在适当的区域,中央集团军分兵攻击苏军南北两军的后方,北方目标是包围苏军于波罗的海沿岸,而后在取列宁格勒,南方目标是包围苏军于黑海沿岸,目标仍然是罗斯托夫。总体还是三路出击,但战法不同。

这种战法虽有相当的冒险成份,但对于一支高质量、通讯畅通、指挥灵活及时,并取得绝对制空权的军队来说,应该是即快速又代价较小的战法。(提个思路,望探讨)


探测卫星A


元首预计是在1941年冬天甚至1942年在结束了攻占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后,才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

但是种种情报表明,苏联妄图在1941年秋季,抢先向德国发动战略进攻,并且在苏德边境开始了大规模集结(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即表明有300万苏军部署到了进攻发起线),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军队压在了苏德边境,这明显是战略进攻前的集结!稍微懂一点军事常识都知道,数百万军队一线展开而没有梯队展开,这绝非苏联大纵深放御应该采取的,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元首决定抢在苏联的前面发起战略进攻,事实证明,这一决策相当的成功,300万部署在一线的苏联军队被分割围歼,由于苏联的“攻势部署”,没有纵深放御,战争初期德军才得以长驱直入,兵临莫斯科城下。不管后来怎么样,德国抢先一步发动对苏联的进攻,绝对是明智之举。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德国人不同,德国人的精确分析和情报远远超过日本人。日军解决困境的办法是制造更大的困难,上海打不下,就打整个中国,中国打不下,就打整个东南亚,东南亚打不下,连美国一起打,打到最后,日本越来越绝望,因为美国当时并没有对日本发动进攻的决策。这一点和苏德关系截然不同。偷袭珍珠港,是一个相当愚蠢的举动,充满了军僚战术气息的决策,赢得了战术,输掉了战略。


尘埃里的历史


从今天来看,当年德军三路进攻苏联,有兵力分散之嫌。

如果当年德军分二路进攻,一路攻基辅,一路攻莫斯科,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兵力相对集中,也许效果更好一些。所谓一实一虚,虚实结合,意为以莫斯科为主攻目标,但表面上重点为基辅,调动苏军兵力于南线,乘虚而集中兵力夺占莫斯科。倘实现,则意义重大。倘苏军识破此计,重兵于莫斯科,则变基辅一路为实,集中兵力从南方进击,扫平南方,之后合围莫斯科。如此,则胜算较大。

事后诸葛,徒贻一笑。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