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臨朐算是多災多難的福地,大多數你都沒聽過

歡迎 收藏 評論

臨朐縣內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水、風、雹、霜、蟲、鼠、地震等數種,尤以旱、風、雹等災害為多見。

第一節 旱災

臨朐算是多災多難的福地,大多數你都沒聽過


旱災為縣內災中第一,大旱之年危害甚重。據明代西峪石碑、清光緒《山東臨朐縣誌》、民國《臨朐續志》及《臨朐氣候》載: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1917年、1942年出現的特大幹旱,使境內"五穀不生,樹木枯死,鬥粟千金"。而對旱災之多和發生特點,群眾則謂之"十春有九旱,伏旱佔一半,晚秋常缺雨,旱災年年見"。

春季,臨朐縣長期在大陸乾冷氣團控制之下,空氣乾燥,降雨極少,僅佔全年的13%,故極易造成旱災。僅1952~1987年的36年中,因春旱致使播種困難和影響小麥生長的即有17年,佔47%。

夏季本是高溫多雨季節,但有的年份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強,位置偏北,因而造成夏旱。1952~1987年期間,初夏遇旱15次,伏旱19次,嚴重伏旱1次。其中1981年的伏旱,縣內玉米、穀子、高粱、花生、大豆等60萬畝大秋作物嚴重減產,尤以大關、白塔等地為重,絕產者達13.9萬畝。

秋旱之災,除在末伏與夏旱續發之外,晚秋乾旱亦常有發生。據《臨朐氣候》一書記載,進入二十世紀後,縣內嚴重秋旱8次,1916、1941、1981年旱情最重。其中1981年晚秋作物枯死, 山區8萬餘人吃水困難,小麥不能下種。1952年後,因秋旱導致小麥不能及時播種的年份佔44%。

秋冬旱情的出現,往往是連續乾旱的預兆。而大旱多是上一年秋冬乾旱,再與第二年的春夏乾旱續發形成。 1941年秋至1942年7月中旬,連續11個月基本無雨雪,造成1942年的特大幹旱。歸納志載史料,宋朝至今900餘年,縣內旱災的發生率為: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1949年,中旱6年一遇,大旱24年一遇,特大旱46年一遇。1950~1975年,中旱3年二遇,大旱6年一遇。1976~1987年,中旱1年一遇。大旱3年二遇,特大旱12年一遇。

第二節 水災

臨朐算是多災多難的福地,大多數你都沒聽過


臨朐日降水量大於50毫米的暴雨多發生於7月份, 沂山周圍日最大降水量達290毫米以上。 由於縣境地勢高,河床低,排瀉快,一般不易發生澇災,個別年份可致某些低窪地帶作物生長不良。 如遇大暴雨襲擊,流水集中,山洪暴發,可致河水漫溢而成水災。 1928年7月24日,大暴雨,山洪暴發,辛寨、蔣峪、柴家莊、冕崮前、鹿皋、岸青、虎崖、曾家寨等10餘個沿河村莊,田禾衝沒,房屋倒塌,淹斃男、女480餘人。1957年7月,連日大雨,1個月中降水370.8毫米,益新公路彌河橋被洪水沖毀18孔,致交通幹線中斷8天。1963年7月19~20日,全縣普降特大暴雨, 九山降雨量達401.5毫米,洪水沖垮水庫8座,塘壩16座, 河堤698處, 傷44人,死12人,房屋倒塌6929間,衝去糧食5710公斤,牲畜449頭,樹木26萬餘棵,沖毀地堰83524處,公路21處,橋涵16處,衝倒電線杆107根,全縣受災面積12.5萬餘畝,絕產5.54萬畝。

第三節 雹災

臨朐算是多災多難的福地,大多數你都沒聽過


臨朐屬多雹地區, 降雹現象幾乎每年都有,1930年曾先後發生4次雹災。其主要路徑可見5條: ①從嵩山鄉西南部起,經箕子山、寺頭、白沙、九山等鄉鎮入沂水縣;②從五井鎮西北部起,經冶源、石家河、楊家河、蔣峪、大關等鄉鎮入沂水縣;③自紙坊鄉西南部起,經楊善、七賢、辛寨、蔣峪、蒲溝入安丘縣;④自龍崗鄉起,經上林、桲林、柳山、辛山入昌樂縣;⑤從青州市鄭母鎮起,經臨朐桲林鄉東北部入昌樂縣。在辛寨、大關、寺頭、九山一帶,還出現回頭雹,去時輕而回來重。

臨朐雹災始現於3月中旬, 終於10月下旬,其間以麥收前後尤為集中,降雹次數約佔全年的60%, 9月次之,佔30%。一天之中,多發生於午後至傍晚,上午降雹鮮少。 一次降雹時間,一般1~15分鐘,雹粒直徑多為0.5~1釐米,隨下隨化,地面積雹不多。1952年秋,曾遇一次前後斷續3小時降雹。1954年5月29日,柳山區孫家莊, 曾降斤餘大雹。《臨朐氣候》 記載, 明崇禎九年(1636) 、清道光十三年(1833) 、光緒二十三年(1897),竟有巨雹"大如馬首"、"大如碗盞"。1915年6月16日,柳山區的馬莊、柳山寨、魏家莊、柳山前一帶遭受雹災,雹體大如柿子,小如雞蛋,持續1小時許,平地積雹30~50釐米,致使小麥絕產,

春田重播,瓦片打碎,屋草退光,露天水缸多被砸破,鳥兔打死無數。

第四節 風災


臨朐風災主要是大風和乾熱風。大於或等於8級的大風, 可使莊稼、樹木、房屋等遭受破壞。此類大風,每年平均12.1天,其中3~7月份出現最多,佔全年大風日數的62%。清光緒三十二年夏曆五月十五日(1906年7月6日) ,堯山一帶東北大風(約12級)持續1小時,直徑2尺大樹被颳倒,莊稼大部絕產。1926年4月3日,沂山東南一帶北風9~10級,樹木折斷甚多,屋頂揭掉80%,小麥被土埋沒。1980年7月2日19點20分至

20點, 8級大風襲擊五井、寺頭、蔣峪等地,颳倒玉米17.7萬畝,黃煙2800畝,穀子4500畝, 刮壞房屋數百間。

乾熱風,俗稱"西南火風",集中現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此風一刮,溫度高,溼度低, 蒸發迅速,且春旱越重,乾熱風為害越大。連刮二三天麥穗炸芒,4天以上麥粒乾癟,桑葉、地瓜葉幹邊,菸葉變黑。1934年5月下旬,西南風連刮3天,蠶食用幹邊的萎縮桑葉後嚴重受害。 1972年,5月份遭5級西南風襲擊3天,小麥刮幹炸芒,麥粒脫落,減產1~2成;6月中旬復襲兩天,玉米、穀子萎縮,地瓜、黃煙幹葉而致減產。

據1959~1987年統計, 29年中有17年出現乾熱風,共計113天。其中重者29天,輕者84天。

第五節 霜災


臨朐終霜一般在4月中旬, 初霜10月下旬,一般無妨作物生長與成熟。個別年份氣候反常,降霜亦為作物一害。清康熙十四年(1675)終霜過遲,夏曆四月初一霜凍小麥,百姓忍痛開鐮,未割者後復吐穗,少有收穫。1942年初霜過早。8月氣溫驟降,高粱、穀子受凍絕產,菸葉霜打變黑。嚴重霜凍,大部地區10年一遇,但山陰、窪地如盤陽及縣城西南魏家莊一帶,一般2~3年即遇一次,其受害程度,比高地和向陽坡顯重。

第六節 蟲災

臨朐算是多災多難的福地,大多數你都沒聽過


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在臨朐縣可見124種,其中極易成災的主要有蝗蟲、蠐螬、螻蛄、各類蚜蟲、豆蟲、粘蟲、雜谷螟蟲等。

蝗蟲 有飛蝗和土蝗兩種, 以作物莖葉為食。 繁衍迅速, 為害嚴重。清咸豐六年(1856) ~1935年臨朐縣發生的10次蟲災中,蝗災佔9次。1919年9月5日(夏曆閏七月十二日),飛蝗自西南來,落地深半尺,壓折樹枝。1935年秋旱,蝗蟲自南北飛,遮天蔽日,落地後莊稼頃刻吃光。建國後,治蝗藥械日臻完備,蝗災偶有發生,即被迅速撲滅,為害程度大大減輕。

蠐螬、螻蛄 建國初期為害甚重,每年受災面積達10萬畝以上,楊善、盤陽兩處窪地為受災重點,嚴重時青苗損失12~20%。1965年後化學農藥大量使用。其危害已基本得到控制。

蚜蟲 臨朐縣受其害者主要有麥蚜、玉米蚜、菸蚜、花生蚜等,雖程度不同,但幾乎每年都有發生,且天氣愈旱,蚜蟲危害愈重。1978年,玉米蚜危害玉米27萬畝。約損失糧食500多萬公斤。

粘蟲 俗稱好蝗, 一年發生3代, 主要危害穀子、 玉米、高粱、小麥等。1961年3代粘蟲成災,受災面積30萬畝,損失糧食2250萬公斤。

另有紅蜘蛛、玉米螟、煙青蟲、穀子鑽心蟲、高粱條螟等,亦在臨朐縣不同程度造成危害。

第七節 鼠

鼠類為害,危及糧食、財物及人身安全。因其天敵貓、蛇、貓頭鷹、黃鼠狼等減少,鼠害漸重而成災。1982年秋,全縣玉米、穀子、地瓜、花生等農作物受鼠害面積達23萬畝, 約計損失糧食近500萬公斤。人類流行性出血熱病亦屬老鼠傳播, 染病者死亡率較高。 縣內1977年發現首例病人,此後逐年增加,1986、1987兩年發病487人,死亡23人。縣內多次以毒餌集中滅鼠,鼠害稍減。

第八節 地震


臨朐縣地處山東強地震帶(沂沭斷裂帶)西部邊緣,省內地震多有波及。據舊志載,自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至今,發生在臨朐縣、周圍鄰縣、與波及臨朐縣4.5級以上的地震37次,6級以上的6次,造成破壞的5次。明崇禎七年(1634)正月地震,導致氣候反常,先暴雨後大雪,人畜深受其苦。清道光九年(1829)十月地震,殷殷有雷聲,城牆毀壞,不少房屋倒塌,壓死男女數百人。

建國38年,縣內有感覺的地震發生14次,尤以邢臺、渤海灣、唐山地震波及為甚。

1969年7月18日渤海灣發生7.4級地震時, 臨朐縣先顛後晃, 冶源水庫主壩脫坡80餘米,部分房屋倒塌。據山東地震臺網報告,1979~1987年,臨朐縣或鄰縣每年都有小震發生。

歡迎 收藏 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