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鬥機有像轟炸機那麼大的嗎?

琴寬


通常情況下戰鬥機體型都相對較小,主要是為了使戰鬥機具備更好的操控性和截擊制空性能,所以大部分戰鬥機的體型都不會很大。但是某些有特殊需求的戰鬥機則體型相對較大,甚至和中型轟炸機的大小相當。

比如美國二戰著名的P-61夜間戰鬥機,又稱為“黑寡婦”,主要就是用來夜間作戰的。由於首次使用了機載雷達,可以在夜間可視度為零的情況下使用雷達鎖定敵機,然後將其擊落。二戰時,盟軍轟炸機為了躲避德軍的攔截,大都採用夜間轟炸的方式,夜間戰鬥機作為護航戰鬥機被投入使用。據悉,二戰期間P-61攻擊取得了數百個擊落的戰績,而P-61自身的損失不到0.7%。而在中國,由於P-61的出現則徹底遏制住日軍夜間偷襲的企圖,獲得了良好的戰術效果。

另一種著名的轟炸機大小的戰鬥機則是二戰後蘇聯的圖-128截擊機。該機長27米,空重24.5噸,可以超音速飛行,主要任務就是攔截美國的B-52。由於蘇聯東部地域遼闊,但人口稀少。未來防止美國的B-52從東部廣袤的邊境線中伺機突襲,蘇聯專門研製了圖-128截擊機,該機的主要武器就是4枚巨大的、重達一噸的導彈,通常是2枚R-4T和2枚R-4R。

不過巨大的圖-128雖然作為戰鬥機使用,但是卻沒有多大的機動性能,主要任務就是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飛到距離B-52幾十公里的距離,發射機腹下攜帶的四枚導彈。而為了達到超音速,該機攜帶的航電設備十分有限,甚至連雷達告警裝置都沒有,巨大的圖-128發射完導彈只能掉頭逃命。


霹靂火防務


當然有了。

二戰時期就有一種輕型轟炸機兼做戰鬥機的——英國德哈維蘭的蚊式戰鬥機。蚊式本來是一種轟炸機,但是飛得比很多戰鬥機都快,達到每小時668公里。參考一下Bf-109是640公里,噴火600公里,福克沃夫190是680公里,P-51野馬700公里。

像蚊式戰鬥機那麼奇葩的很少見。戰後由於雷達技術的應用,早期截擊機為了防禦強大的轟炸機迫切要求安裝機載雷達。但是當時雷達都是電子管的,笨重龐大,體積小的戰鬥機無法安裝截擊雷達,更多的是用轟炸機裝上雷達改做遠程截擊機。比如蘇聯的圖-28截擊機。


圖-128雖然很大也才40多噸。冷戰時期超過40噸的戰鬥機還有不少。蘇聯的米格25因為採用鋼材製造,所以體積不大,重量很大。其繼任者改型米格31的最大起飛重量也有46噸。

美國的變後掠翼戰鬥機F-111由於變後掠機構過於沉重,最大起飛重量也有46噸。

美國放棄的雙三截擊機YF-12如果服役就是最大的戰鬥機了,空重27噸,最大起飛重量63噸!

其改型的SR-71戰略偵察機達到78噸,真正的轟炸機體量。

美國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F-22的最大起飛重量也達到了38噸,超過了米格25。

據外媒估計殲20也比米格25重。這都得益於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和重量的降低。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以上是SU-34"鴨嘴獸"戰鬥轟炸機,俄羅斯派駐在敘利亞,表現很不錯哦

個人發現,轟炸機倒是越來越小,而且戰鬥機+轟炸機的模式越來越明顯,主要得益於航空炸彈的小型化和智能化,比如JDAM聯合攻擊炸藥和智能炸彈的使用,讓很多戰鬥機一下子變成轟炸機,俗稱“炸彈卡車”,比如F15,SU30,我們中國的殲-16,它們就能攜帶很多智能對地炸彈和聯合攻擊彈藥,完全就是炸彈倉庫,而且現代戰爭越來越局部化和小型化,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有的戰鬥任務,比如打擊恐怖主義,就不需要大型轟炸機攜帶那麼多彈藥,你見過美國空軍派出B52和B2隱身轟炸機去炸一個皮卡車車隊上的恐怖分子嗎,頂多派出幾架F15攜帶大量智能對地攻擊彈藥精確打擊已經綽綽有餘了,於是戰鬥機使用轟炸機的彈藥去執行小規模戰鬥任務這種情況越來越成為作戰需要,那麼戰鬥轟炸機就誕生了。

以上是美製F-15戰鬥機,它也可以瞬間變成轟炸機,如果它攜帶智能對地炸彈

蘇30系列的戰鬥機也可以變成轟炸機

當然,還有我們中國自己的殲-16,攜帶炸彈的能力也很超群,新出世的炸彈王子。

戰鬥機要具備靈活的機動性,如果造得跟轟炸機那麼大,結構強度承受不起各種複雜的機動動作,肯定不能做眼鏡蛇翻滾,還沒炸到別人自己就已經空中解體了,戰鬥機也沒必要造的跟轟炸機那樣大,它們一開始就彼此有不同的任務。

以後轟炸機會越來越小,戰鬥機也不會越來越大,倒是無人機以後會越來越牛逼,根本就是來搶戰鬥機和轟炸機飯碗的新機器。

大家有空可以補充,我說的不是很全面


軍娛小耳朵


當然有,不過這主要是重型戰鬥機,由於特殊的作戰需要,就導致其噸位很大,完全可以和輕型轟炸機相比。

在二戰中各國就裝備了大量重型戰鬥機。比如德國的BF110、英國布倫海姆、蘇聯佩3等,這些戰機最初都是作為雙發戰鬥機研發的,因此噸位更大,也就能夠裝更多的武器、燃油。不過由於機動性往往不佳,所以雙發重型戰鬥機一般都無法和單發戰機對抗,於是這些戰鬥機開始向其他方向發展。

一個方向就是夜間戰鬥機,二戰中電子設備比較原始,體積巨大,不可能裝到單發戰機上,所以都是在雙發戰機甚至轟炸機基礎上改造,作為夜間戰鬥機使用,比如德國的He219、He88G等等型號,而美國人甚至專門研製了P61夜間戰鬥機。另一個方向就是作為截擊機或者攻擊機使用,雙發戰鬥機防護強,而且火力猛,能裝載很多武器裝備,所以就被用於這些用途了。

而在進入噴氣機時代,同樣有大型戰鬥機,蘇聯的圖128截擊機就屬於典型代表。當時蘇聯很擔心美軍的轟炸機打擊重要目標,但是畢竟蘇聯國土太大,很多蘇聯腹地沒有放空設施,而且不可能建設大量機場用於防空,於是蘇軍在圖98轟炸機基礎上改裝成圖128截擊機,具有巨大的航程,足以完成保衛蘇聯領空的任務。


前沿陣地


別說像了就是一樣一樣的比如說某tu128大提琴手和美帝的X/YB一40護航轟炸機。不過嘛美軍向來是轟炸機比戰鬥機大(滑稽)

掛載一兩噸的是轟炸機有問題麼,沒有。

十根老乾媽往上走的不是戰鬥機是什麼。

下面開始說正經的

首先是美利堅良心,f1a-17戰鬥機空中堡壘plus。最多三十根老乾媽的怪物


XB-40驗證機。在機背的無線電員艙上方安裝了一座炮塔,內置兩挺 12.7 毫米機槍,另外在機鼻下增加了顎部炮塔,內置兩挺 12.7 毫米機槍,腰部機槍增加到每側兩挺。保留了駕駛艙頂部、腹部和尾部炮塔,這樣全部的自衛武器增加到十四挺 12.7 毫米機槍。此外還增強了乘員防護裝甲,炸彈艙被取消,空間被用於存放機槍彈藥,通常可攜帶 11,135 發子彈,如果減少載油量可以增加到 17,265 發。部分yb-40甚至是三十個老乾媽或者是帶上40mm大根出去打戰鬥機

看著老乾媽有多少,這火力密度。


當然了為什麼沒什麼知名度嘛原因很簡單,這東西比炸比還重,炸比投完炸彈了速度要快不少,而這個總不能把機槍什麼扔下去吧。不過這三十根老乾媽的正義可是相當於五個p51了啊,誰敢浪。

接下來就是本來是轟炸機結果上層不要了然後被改成截擊機的tu128了,這東西原來叫tu98是超音速轟炸機。

而且這東西還真當了幾十年的截擊機不過麼(截擊機是什麼,追上去,放導彈,開溜,機動是什麼我不需要的)

該機主要和圖-126預警機配合使用,主要部署在西伯利亞/遠東/北極地區的機場,主要任務也就是攔截從上述區域突入蘇聯領空的美空軍B-52,B-70(未投產)戰略轟炸機


。嗯看看也不像戰鬥機但是人家真的不是轟炸機而是戰鬥機的一直截擊機啊
嗯yb40最弱雞的型號是這樣的,剩下的麼死的一個比一個徹底。


嘯鷹評


歷史上有過戰鬥機體積幾乎等同於輕型轟炸機的戰鬥機(截擊機,一種超大型的戰鬥機),可以舉兩個例子,二戰期間的美製P61型(夜間戰鬥機)



其“身材”體積幾乎相當於同一時代 杜-2型輕型轟炸機(蘇制)和蚊式輕型轟炸機(英制),可以對比圖片中的米格15戰鬥機和觀眾,證明了它的體積非常巨大,那麼為啥當時要製造這麼大的戰鬥機,是因為在夜間抗擊敵轟炸機甚至是戰鬥機用的,就必須要求它航程遠(裝油很多),武器多、機組人員也多,該機裝有探照燈和早期的雷達,這些所以的人員、設備加起來必然造成它的體積龐大,順便說一句,圖片上的那架P61現在珍藏在北京小湯山的航空博物館內,目前全世界僅有2架,這架飛機原來在四川是美軍飛虎隊使用的,裝備它就是對抗日寇夜間來襲的轟炸機,後來飛虎隊撤離中國以後它也就留給了國民黨空軍,再後來被我人民解放軍繳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了這架珍貴的飛機,它塗裝黑色(便於夜間偽裝)機徽和編號好像是1943年的機徽,大夥有機會去北京航空博物館可以近距離觀察它。第二種要介紹的是蘇製圖28/圖128(改進型)巨型截擊機




可以看見和地勤人員的對比,顯示了它的巨大!飛機長超過20米,機高7米,翼展超過了18米,這個數據已經等同於甚至超過了蘇制伊爾28輕型噴氣式轟炸機和英制堪培拉輕型轟炸機,製造它體積巨大的原因是前 蘇聯國土的遼闊,它問世以前蘇聯防空體系並不嚴密,雷達、高炮和地空導彈組成的地面防空網疏漏太多,經常有北約和美軍飛機從北極方向和阿拉斯加方向入侵蘇聯領空,這種情況下還不能密集的建設飛機場,所以為了應對當時這種情況就必須設計製造一型超大的戰鬥機,對抗入侵的各種戰鬥機、偵察機、轟炸機,所以圖28/128問世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當年一百多架的圖128(北約綽號:大提琴手)早已退役,除少部分在航空博物館剩下的已經拆解報廢,替代它的是米格35型大型截擊機和S400/300為代表的新型地空導彈…。


皇家橡樹1972


著眼於當下,答案脫口而出就是,當然沒有了。

但,回顧軍用飛機的發展史,這就不一樣了。也畢竟,現在我們談及轟炸機,都是“大塊頭”的如B-52、圖-95這樣的老爺子了,亦或著“孤芳自賞”中B-2那般的飛翼隱身設計。而戰鬥機,發展到了第四代都是在主打隱身。幾乎是冷戰中期開始,航空技術大發展下,“戰鬥機”與“轟炸機”已是鮮明的兩條技術路線了。

但,正如“二戰”、戰後的50 60年,也還是能看到,戰鬥機要造的大。畢竟,當時的技術下,渦噴發動機又是耗油的,氣動設計也不是最優化的,雷達對空的探測能力和空戰的武器性能也是不足的,對空攔截截擊任務還需要機組來協同完成,那麼,想提高戰鬥機的航程、滯空時間,想能多掛載幾枚空空導彈,這戰鬥機就不得不造得大。也因此,“二戰”時期,雙發的重型戰鬥機頗為普遍。

對於戰鬥機的航程、滯空時間,冷戰時期的蘇聯防空軍即是如此,一直都是“敏感”的,高度重視的。畢竟,蘇聯的國土遼闊,在人跡罕至、氣候惡劣的西伯利亞地區、北極地區,如果不想成為美蘇對抗的“防空盲區”,提防美國偵察機、戰機的突防,就要在這些區域保有防空火力網。在這些區域的構築起由各類各種射程的防空導彈和高射炮組成的地面防空火力網,顯然難度太大了,也是不現實的。那麼,由此蘇聯防空軍就有了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截擊機機隊。


那麼,截擊機自然得航程遠,由此人類航空史中起飛重量最大、體積最大、航程最長的截擊機——圖-128,誕生了。顯然,這樣尺寸的“戰鬥機”,可比同期的輕型戰術轟炸機要大!

當然,也是這樣的蘇式的特殊需求,後來造的截擊機,米格-31,同樣是“大”。


希弦


冷戰時期,為了攔截對手的遠程轟炸機,一些國家競相發展出巨型戰鬥機,這些戰鬥機都具備高速、高升限和大航程的特點,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代

客觀的說,英國TSR.2攻擊機無疑是一種相當傑出的設計。她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控性,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骯電設備,載彈量和航程都是極其優秀的,具有世界第一的超音速巡骯能力,不僅可以成為先進的攻擊機,還具備安裝大功率雷達、配備遠程空空導彈,成為優秀的高空高速截擊機的潛力。

英國的TSR.2戰鬥機最早構想用於攔截蘇聯轟炸機,後成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機或攻擊機進行設計。20世紀60年代,第一代高空遠程防空導彈開始成為國家防空力量的主體,各國廣泛裝備的高空攻擊機和大型轟炸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而像F- 105等能進行低空高速飛行的輕型攻擊機卻體現出在導彈防空體系下的優異生存能力。

20世紀60年代,第一代高空遠程防空導彈開始成為國家防空力量的主體,各國廣泛裝備的高空攻擊機和大型轟炸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而像F- 105等能進行低空高速飛行的輕型攻擊機卻體現出在導彈防空體系下的優異生存能力。但F-105這樣的飛機還是顯得太單薄,不具備高性能導航和精確投彈能力,也難以在簡易的前線機場上起降,為了彌補這類飛機的缺陷,各個航空大國相繼拉開了研製新型攻擊/轟炸機的序幕。

美國的A-5“民團團員”艦載攻擊機、 F-111 多用途戰鬥機、蘇聯的Su-24攻擊機相繼研製成功。英國的TSR.2攻擊機也是這個時期在同樣背景下的產物,她是英國航空工業最高的單獨成就,但這種最後的輝煌反而是一種悲哀。就讓我們細說TSR.2的故事。

TSR.2 的歷史從1957年3月開始,英國皇家空軍參謀部宣佈了GOR.339 號項目計劃(後來改稱OR.339) ,要求在1964年前得到一種戰術攻擊/偵察機來取代“堪培拉”轟炸機。空軍要求這種飛機能夠全天候執行低空高速突防任務,在高空飛行時,速度要能夠達到 2馬赫,並能以1.5馬赫的速度進行超音速巡航,作戰半徑不低於1850公里,並具備空中受油能力,還特別強調了從短距離的簡易跑道上起飛的能力。

新飛機將有2 名乘員:駕駛員和導航員,飛機的武器包括戰術核炸彈和常規炸彈。顯然,新飛機將成為一種可以與“3-V”轟炸機作用類似的核武器載機,而這樣的飛機將不會受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條約的限制。OR.339 項目計劃相繼下發到各大飛機制造公司。英國電氣公司和肖特兄弟提出P.17以及垂直改進P.17D 方案,布萊克本公司的回應則是一種在NA.39 “掠奪者”艦載攻擊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設計。

NA.39“掠奪者”飛機是當時在為海軍研製的亞音速艦載攻擊機,如果空軍加入採購,將分擔研製費用、大幅度降低採購價格。空軍拒絕了這項亞音速飛機方案,認為採用這種技術進步性不大的飛機還不如保留現有的“堪培拉”轟炸機。最後,空軍選擇了英國電氣公司的P.17A 設計。按照英國航空部最初推算,OR.339 將花費3,500萬英鎊,並能夠在1965年完成部署。

為了博得政府官員對OR.339 項目的支持,英國肪空代理大臣都德爾(AM G.Tuddle)在國防研究政策委員會上對。OR.339作出解釋,他指出OR.339項目的成敗將對英國航空工業發展以及英國在北約組織的地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在1957年的“國防白皮書”給英國航空工業造成巨大破壞後,他甚至說:“這可能是最後一種英國自行發展作戰飛機!'

1958 年10月,國防部批准了OR.339的項目資金。但這時提出的研製費用已經兩倍於幾個月前推測的結果一7000萬英鎊,空軍要求財政部先保證6200萬,另以1500 到2 500萬作為後續補充資金。財政部對空軍非常不滿,指責空軍蓄意用壓低費用的方法來博得項目的批准,並要求對NA.39的可行性和OR.339的必要性進行再次評估。儘管這樣,OR.339 項目還是在抱怨聲中開始了。

1959年1月1日,OR.339 項目飛機正式定名為TSR.2。TSR 表示飛機的角途――戰術攻擊(Tactical Strike)和偵察(Reconnaissance) , 也為了紀念在二戰中戰功卓著的費爾雷“旗魚”TSR II魚雷機。OR.339計劃也經過了最後的修改,並被重新定名為OR.343。OR.343計劃要求TSR.2 能夠在60米高度以1.1馬赫的速度突防,能在中空高度達到2馬赫以上的速度,轉場航程要超過5000 公里,還能在600米的簡易跑道上起飛,並配備最先進的自動導航系統,保證核武器投

空軍希望在1965年底以前得到一箇中隊的TSR.2。1959年6月10日,TSR.2 的發展合同終於得以簽署。財政部將為該項目提供6170萬英鎊,計劃製造9 架原型機。在政府的要求下,由維克特一阿姆斯壯、英國電氣和後來加盟的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組成的不列顛飛機公司在1960 年6月宣告成立(三者各佔40%、40%和20%的股份), 布里斯托爾發動機公司和阿姆斯壯-塞德利發動機公司也組成了布里斯托爾-塞德利發動機有限公司。

這樣不情願的組合也為後來的策劃、管理和溝通失誤埋下了隱患。另外,英國政府效仿美國軍工項目的作法,組成了一個進度評估委員會、一個發展進度委員會、一個管理部和一個策劃指導委員會,對TSR.2 的設計和製造進行全權管理和評估。這樣的模仿本來應該增加項目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溝通渠道,但英國傳統的官僚作風導致政府嚴重干預廠家的設計和製造工作,例如工程師們在決定一個開關在座艙中的位置時,不是尋求飛行員們的意見,而是經常與政府代表進行三個小時以上的會議討論!

在這種情況下,廠家和政府之間的分歧必然越來越嚴重。 TSR.2的設計基於英國電氣公司的設計師弗雷德·佩季的P.17A 方案,但也經過了明顯的修改,主要是修改機翼形狀、將進氣道從機翼下移動到機身兩側等。1959年7月,公司將最後設計方案提交政府,並計劃在1963年 1月進行試飛,生產型飛機在196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TSR.2 的設計與美國A-5 “民團團員”艦載攻擊機極其相似,主要體現在修長的機身、串列雙座、機身兩側進氣、懸臂式上單翼、雙內埋式發動機、高大的單垂尾、常規水平尾翼等方面。

冷戰時期,圖-28和圖-126預警機一同巡邏於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上空,以攔截美國可能入侵的B-52轟炸機。該機於1961年首飛,並於1961年的圖西諾(Tushino)航展上首次公開展示。1963年開始投入正式量產。圖-28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寬大的機翼,主起落架位於主機翼下的吊艙內。機身內安裝兩臺AL-21F-3噴氣發動機,該系列發動機也用於米格-21、米格-23等戰鬥機。該機沒有彈倉,龐大的機身內可以攜帶足夠的燃油,武器全都被固定在機翼外掛架上。

圖-28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寬大的機翼,主起落架位於主機翼下的吊艙內。機身內安裝兩臺AL-21F-3噴氣發動機,該系列發動機也用於米格-21、米格-23等戰鬥機。該機沒有彈倉,龐大的機身內可以攜帶足夠的燃油,武器全都被固定在機翼外掛架上。

該機型號眾多,主要分為基型圖-28P(“大提琴手A”)和改進型圖-128(“大提琴手B”)。於1969年停產,總共生產了約300架,其中三分之二一直服役至上世紀80年代,後逐漸被米格-31所取代,並於1992年全部退役。在幾十年的服役經歷中,該機很少有機會被投入實戰。蘇軍裝備了少量的該機的雙座教練型,代號圖-128U。圖波列夫設計局曾經提出了圖-138、圖-148改進型的方案,但是最終未能實施。

該機使用了“龍捲風”(Smerch)型I波段雷達,搜索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該機與當時許多防空截擊機一樣,使用地面控制引導的攔截戰術,後來逐步發展了與圖-126預警機協同的戰術。圖-28P沒有配備任何形式的電子戰設備,甚至連雷達告警接受器都沒有安裝。

圖-128外掛架下最多可以攜帶4枚R-4(AA-5)空對空導彈(通常為2枚R-4R雷達制導導彈和2枚R-4T紅外製導導彈)。圖-28P只攜帶一枚R-4R雷達制導導彈和一枚R-4T紅外製導導彈。

圖-128截擊機起源於圖-98轟炸機。早在1952年底,蘇聯政府獲悉美國空軍正在研製XB-58超音速轟炸機,因此,蘇聯迫切需要一種相對應的超音速轟炸機,用於替代航速較慢的圖-16,軍方提出的設計指標是載彈量可達4000公4000公斤、作戰半徑至少1500公里,同時能超音速突防。可以想象,在1952年,實現這些戰術指標要求是極具挑戰性的。

圖-128其實就是一部空中導彈發射平臺,蘇聯國土防空軍僅僅賦予它一個戰術:發現B-52,然後在50公里外 圖-128掛載的R-4空空導彈迎頭齊射全部四枚AA-4導彈,然後立即逃跑,絕不戀戰,因此與其說它是截擊機,不如說它是一個空中導彈發射架,武器為外掛架下攜帶的4枚R-4(AA-5)空對空導彈(通常為2枚R-4R雷達制導導彈和2枚R-4T紅外製導導彈)。早期型圖-28P只攜帶一枚R-4R雷達制導導彈和一枚R-4T紅外製導導彈。

圖-28的原型代號為圖-102,於1961年首飛,並於1961年的圖西諾(Tushino)航展上首次公開展示。由於繼承了圖-98的設計特點,西方最初認定是一種超音速轟炸機。該機於1963年開始投入正式量產,主要分為基型圖-28P(“大提琴手A”)和改進型圖-128(“大提琴手B”)。於1969年停產,總共生產了約300架,其中三分之二一直服役至上世紀80年代,後逐漸被米格-31所取代,並於1992年全部退役。全部裝備蘇聯防空軍,未出口,也沒有在國外部署過。

在50年代中期開始研發雙二五的CF-105“箭”式戰鬥機。CF-105的設計指標在當時屬於相當領先的,雙座,雙發,單垂尾,無尾三角翼,電傳操縱;還要有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18,300米的升限和2馬赫的速度,在5分鐘內從發動機啟動爬升到15,300米高度和達到1.5馬赫的速度,並在15,300米高度以1.5馬赫速度巡航和做2g的機動的同時不損失高度和速度。

要求如此之高的CF-105的氣動外形設計、發動機、雷達、火控設備和導彈等關鍵環節,都完全是高風險的全新技術設計,而沒有一種是已經成熟的設備或者技術。如果某一個關鍵環節出現問題,飛機的前途就將大受影響。結果CF-105項目裡除了氣動外形設計外,所有的關鍵環節都出現了問題,你不下馬誰下馬?!

加拿大本來計劃裝備600架,但由於通貨膨脹和研製費用增加等原因,CF-105的單價不斷上漲,加拿大已經買不起的時候還在幻想賣給美國,即使服役也沒人買得起。

CF-105計劃從一開始就出現了策略上的嚴重失誤。計劃中的氣動外形設計、發動機、雷達、火控設備和導彈等關鍵環節,都完全是高風險的全新技術設計,而沒有一種是已經成熟的設備或者技術。如果某一個關鍵環節出現問題,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降低要求,另請高就;二、加大投資,推遲列裝時間。CF-105項目裡除了氣動外形設計外,所有的關鍵環節都出現了問題,當然會造成飛機性能下降、成本反而上升的結果。

1959年2月20日,加拿大總理約翰、岱芬貝克宣佈取消CF-105項目。同一天,阿弗羅公司就接到了全面中止CF-105的試驗工作的命令。這包括中止製造已經接近完工的CF-105 Mk.2原型機,公司的 1萬4千名工人只好回家待業。此時,5架CF-105原型機總共已經完成了70小時30分鐘的試飛,其中201號原型機把速度紀錄提高到了1.75馬赫,202號則又把記錄刷新到了l.98馬赫。

更嚴重的是,政府命令銷燬所有原型機和製造工具。儘管阿弗羅公司履行了這項政治義務,並使銷燬工作在標準的程序下進行。但公司仍建議保留一架飛機作為空中發動機試驗平臺,或者用馬上就完工的Mk.2型的206號飛機創造一個速度記錄。可惜這些建議沒有被採納。所有珍貴的原型機被拆毀,保留下的只有一個未完工的206號的前機身、中機身的一段和部分機翼。

就這樣,因為本身技術的原因,也在當時政治背景下,CF-105飛機沒有保留下一個完整的實體就被拆毀了,現在也只能在歷史照片上欣賞到她的風姿。保守的加拿大政府取消這個項目,並且銷燬所有成果的作法顯然是愚蠢的。箭式計劃被取消後,艾弗公司的一萬四千名員工隨即離職並轉入美國的太空總署、波音、北美、洛克希德等飛機公司去了。

當加拿大政府發現美國空軍、英國政府都表示有意願想買下CF-105計劃的設計圖,而美國及法國也都來探尋新發動機研發的資料時,加國政府也已不能再回頭了,而50年的軍事航空基礎也消失無蹤,有鑑於此次的衝擊,以後加拿大各飛機制造公司不再碰軍事航空。

直到今天加拿大仍持續購買美國的戰機。事後再檢討艾弗的箭式計劃,只得到“沒有國家的支持,絕對無法發展航空工業”這麼一句無奈的結論,其它也只有在每兩年一次的加拿大航空展裡,拉出CF-105戰機的雄姿,供大家追憶。

YF-12戰鬥機是美國空軍根據A-12偵察機所發展的三馬赫攔截機,也是美國唯一成功試飛驗證過的三馬赫攔截機。

1959年美國空軍取消預定取代F-106的XF-108三倍音速攔截機計劃,除了整個計劃成本高漲之外,蘇聯在彈道導彈領域方面的發展以及部署,使得美國本土面對的主要威脅不再是越過北極的轟炸機。當時為中央情報局設計生產A-12偵察機的洛克希德公司,提議以A-12的設計為基礎來設計一款成本較低,還是具備三馬赫飛行能力的機種。

1960年下半年美國空軍同意讓洛克希德修改三架A-12的機體作為測試載具,這三架飛機當時給予的編號為AF-12,到了1962年9月根據三軍飛機通用編號改為YF-12A。YF-12再外觀上與A-12最大的差異在於機鼻的部分。YF-12採用原本為XF-108研發的AN/ASG-18雷達,因此在A-12上延伸到機鼻的兩側延伸面被切除一部分,用以容納雷達和直徑更大的鼻錐。此外,YF-12由單座改為雙座,後座專門操作複雜的ASG-18雷達。

在風洞測試過程中發現YF-12有方向軸上的穩定問題,於是在機身下方加上一片大型可摺疊的安定面,另外在兩個發動機艙下方加上較小的固定安定面。第一架YF-12於1963年8月進行試飛,次年3月,一架YF-12A成功進行一次攔截演習;以高度19695米(65000英尺),2.2馬赫的速度攔截一架在12120米(40000英尺)飛行的Q-2C。

在風洞測試過程中發現YF-12有方向軸上的穩定問題,於是在機身下方加上一片大型可摺疊的安定面,另外在兩個發動機艙下方加上較小的固定安定面。第一架YF-12於1963年8月進行試飛,次年3月,一架YF-12A成功進行一次攔截演習;以高度19695米(65000英尺),2.2馬赫的速度攔截一架在12120米(40000英尺)飛行的Q-2C。

試飛與測試的結果讓美國空軍非常滿意,1965年決定由洛克希德生產93架F-12B量產型,國會也同意撥款9千萬美金進行這項計劃。可是國防部長麥克瑪拉以越戰需要的軍費和沒有必要另外生產一種型的攔截機為理由,終止F-12B的生產計劃。不過YF-12A仍在後續幾年擔任許多高速飛行試驗的任務。

1969年兩架YF-12轉交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達頓試驗中心,以進行更多的高速飛行驗證,不過1971年其中一架YF-12于飛行中發生燃料線路故障引發火災,兩位飛行員不得不跳傘。剩下的一架YF-12A於1979年轉交給美國空軍博物館作為永久展示。

米格-31是由米格-25發展而成的串列雙座全天侯截擊戰鬥機,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是“捕狐犬”(Foxhound)。1976年以前開始研製, 1983年進入服役。該機氣動外形與米格-25很相近,採用上單翼、雙立尾、兩側進氣佈局。機長22.69米,翼展13.46米,機高6.15米,裝有兩臺D-306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每臺最大推力14600公斤,高空(18300米)最大飛行速度M數 2.83,低空飛行速度M數 1.63,作戰半徑15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實用升限24000米,最大續航時間3.6小時

米格-31戰鬥機是由米高揚和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一種防空截擊機,主要截擊對象是SR--71超音速高空戰略偵察機和低空來襲的“戰斧”巡航導彈。

米格-31戰鬥機該機與米格-25的主要差別是:翼展加大,增加了鋸齒前緣,機頭由於裝大型雷達而變粗,改裝推力加大的發動機,進氣口側面帶附面層隔板,火控雷達具有下視下射和上視上射能力,攻擊火力大大加強,作戰半徑加大,留空時間增加,增加了外掛點,從而使該機能攜帶多達8枚空對空導彈,機體結構加強,適應於低空超音速飛行,該機具有截攔包括巡航導彈在內的多種入侵目標的能力

該機是第一種裝有SBE-16相控陣天線雷達的戰鬥機,有3000個移相器,具有下視和下射能力。垂直方向掃描 +-70度,水平方向掃描 +-60度,能夠發現隱身飛機,搜索距離300公里,可同時跟蹤 10 個目標,並通過火控計算機篩選,首先攻擊4個威脅最大的目標。

如果 4 機編隊飛行,間距200公里,則4機組合雷達掃描覆蓋面寬度可達800--965公里,可起到空中預警機的作用,並可以不依賴地面指揮系統的引導,獨立在雷達盲區內搜索,截獲目標。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一代截擊戰鬥機。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79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980年開始交付部隊試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隊,主要改進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羅斯空軍主力戰機之一。

米格-31戰鬥機採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常式佈局,全金屬機身,整機的50%採用合金鋼,16%是鈦合金,33%的輕質合金,其餘為複合材料。米格-31速度快、載彈大、截擊能力強。尤其是裝備了NIIPN007S-800電子掃描相控陣火控雷達,搜索距離達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4個目標進行攻擊,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預警的情況下獨立完成作戰任務,並可以充當空中指揮機使用。

其數據鏈能將雷達等設備獲得的敵機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給其他關閉了雷達、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戰鬥機。多架米格-31之間還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邏時幾架米格-31的探測範圍就可以覆蓋寬闊的正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