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a戰機的性能怎麼樣?

琉球王朝

殲11A曾經是一型性能比較優秀的第四代制空戰鬥機。也是中國吃透重型戰鬥機的一個開端。現在的殲11A,肯定在性能上比不了殲11B,跟殲20更是有代差。

圖一:殲11A戰鬥機外形的最大特點,是機頭雷達罩下方有白色三角區。殲11B是全黑的。

現在有了殲20重型五代機,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但是大家不能忘本,中國開始搞自己的重型戰鬥機,起點就是殲11A。中國人的學習和創新能力是非常強悍的,如果敢認第二,世界上沒人敢認第一,講真,能山寨也是一種本事。看看印度,花了那麼多錢搞蘇30MKI,至今還要跪求俄羅斯手把手教,自己搞不出來一個改進型號。

反觀中國的效率,1992年第一批蘇27進入中國,解決了有無問題,但中國從來就不喜歡只買整機。當時簽訂了200架的購買合同,但實際上只組裝了95架,這讓俄羅斯又氣又佩服。因為很快中國就用買來的散件組裝,被稱為殲11。蘇27的國產化工作啟動的非常早,1993年就開始下決心要自己造。1999年國產的殲11A首飛,除了發動機外,主要的部件基本都是國產。

圖二:殲11A曾經出國大戰瑞典的JAS39鷹獅。

不知不覺,殲11A首飛都已經有20年了。殲11A最開始主要使用俄羅斯的武器,比如R-27半主動中程空空導彈。但中國並不認為俄羅斯的導彈特別厲害,因此從殲11B開始,中國開始使用自己的雷達和空空導彈。可以說,掛裝國產導彈的殲11B性能是相當優秀的,性能遠遠超越了當年引進的原版蘇27。

殲11A放到現在,在中國空軍的機群裡並不算特別先進,畢竟中國裝備了大把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新型戰鬥機。殲11A的產量有限,而且支撐起了中國早期的四代機機隊,功勞不可磨滅。但殲11A並無太大的改進必要,在它上面花太多精力並不值得。一是殲11B早已成熟,二是蘇27系列機身壽命有限,殲11A作為國產化型號,也有這麼一個缺點。

圖三:殲11A在國產四代機中,算是比較舊的型號。

跟幾十年前相比,中國空軍的訓練強度非常高,因此對於殲11A用得比較狠,現在的殲11A已經算是比較舊的機機,花太多錢去延壽改進意義不大,不如直接造更新的更先進的戰鬥機來取代。


厲兵

國產組裝的蘇-27SK,早期三代機水平,缺點很大,沒有升級價值。

早期蘇-27SK問題較大,現在完全處於落後水平。一方面是航電火控設備,其使用的還是N001倒置卡塞格倫天線,不僅非常笨重,整體重量達到1噸,性能上僅探測距離上比200公斤的F/A-18的AN/APG-63好一點點,而且精度差,完全沒有對地攻擊的能力。

其使用的超視距作戰武器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R-27導彈,超視距作戰很吃虧。這方面之前曾引起國內軒然大波的中泰聯合軍演,殲-11輸給鷹獅這種輕型戰鬥機中,實際上泰國軍方講述的一句話要注意,意思是PLAAF(解放軍空軍)採用的是半主動雷達導彈的攻擊模式,而泰國軍方採用的是AIM-120的攻擊模式。



此外,蘇-27SK上還有滾轉性能差,超音速情況下滾轉僅為每秒20°,而殲-10可以達到每秒200°。抬頭力矩過大,低空階段容易發生危險事故等。

而早期蘇-27SK最突出的問題在於機體結構強度問題。蘇-27這種寬大的升力體機身佈局,以及吊掛式發動機艙設計本身非常不利於飛機結構設計。例如蘇-57到現在還沒有打開中間的武器艙就是中間升力隧道在超音速情況下對於機體結構衝擊太大,這個問題現在都還在補。同時蘇-27SK那種超載油箱模式,9.5噸的內部油箱平時飛行時不加滿,只加5.7噸油也是結構弱化後逼得,為了減少飛機使用時的結構負擔。

而蘇-27SK為了減重,還進行結構弱化設計。為此蘇-27SK的使用壽命僅為2500小時和2500架次起落,而且各部位裂化速度做的相當徹底,到這個壽命點上基本所有部件都差不多,不給你留下進行升級延壽的企圖。所以我們第一批購買的蘇-27SK,1994年交貨,在2009年就開始退役。而美軍最後一架F-15E也是1994年交付,現在還飛的歡快。



所以即使殲-11A保養維護較好,其使用壽命實際上也差不多快了,沒有升級延壽價值,還是自己去造更新更好的吧。
使用1493雷達的殲-11B配合霹靂-12主動導引頭距彈,在去年金頭盔和天鷹杯比武對抗中,在開放武器掛架數量限制後,帶著8中2近或者6中4近,打的殲-10A和B們瑟瑟發抖,這才是重型機的霸氣所在。


五嶽掩赤城

殲-11A的機身是在蘇- 27SK的基礎上設計的,由鈦和鋁合金製成。機身部分集成了駕駛艙、雷達部分和航空電子艙。基本的殲-11A版本包含俄羅斯製造的組件。國產的殲-11B雖然使用相同的機身,但裝備有中國製造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殲-11A的玻璃駕駛艙可容納一名飛行員。機艙內配備了彩色多功能顯示器、平視顯示器、頭盔瞄準具和本地數字飛行控制系統,可以說,航電系統改進的是殲-11A的特色之一。 殲-11的航空電子設備組集成了敵我識別系統詢問器、姿態和航向參考系統、自動測向器、光電搜索和跟蹤系統、慣性導航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火控雷達和本地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機載自動監測系統包括預警系統、飛行信息記錄系統和緊急情況預警等設備。殲-11A還裝備了一門30毫米的GSh - 30 - 1機炮。飛機上的10個硬點能夠運載多種導彈,包括PL - 12雷達制導空空導彈、PL - 9短程紅外製導空空導彈、並且,考慮到對地攻擊任務,殲-11A還攜帶一個可以掛載無制導火箭發射器和自由落體集束炸彈的多功能掛架。

而且,殲-11A可以在最高海拔19000米的地方飛行,這使得殲-11A完全可以繼承“老八”的高空攔截任務。並且,殲-11A的爬升率達到了300米/秒,這意味著,殲-11A可以追上任何嘗試通過高空高速,脫離中國空域的偵察機和電子指揮機。此外,殲-11A的最大飛行速度為2.35馬赫,航程為3,530公里,且具備一定限度的超音速能力,總得來說,殲-11A相較其前型蘇-27可謂獲得了很大的提升。


浩漢防務論壇

如果正要比較起來,殲11a是肯定不如中國如今最先進的戰鬥機殲20的,另外,也不會強悍於後來的殲11系列戰鬥機例如殲11B ,但是,這架戰鬥機對於中國而言卻有著不同的意義。如果說殲20是中國戰鬥機的驕傲,那麼殲11a就是中國重型戰鬥機的基礎,沒有殲11的研製成功,就不會有後來殲20的成功。

因為,中國是在殲11a之後,才真正的跨入了自組研發重型戰鬥機的行列,因為在此之前,中國是真的沒有製造重型戰鬥機的技術的,並且,第一艘被稱為殲11的第一艘戰鬥機其實也是中國對外購買相應的組件,然後自行組裝成功的,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國才算是真正掌握了重型戰鬥機的部件組裝技術。

然而,瞭解了戰鬥機的部件,自然就會想要自己製造,從而不用在花費大量的外匯來向他國進口,於是,在1993年,中國開始了戰鬥機的自主研發。值得佩服的是,僅僅用了六年的時間,中國的國產戰鬥機殲11a就已經基本上都是自主生產的了,當然,除了發動機以外。

要說起來,國產發動機動力不足一直是中國戰鬥機甚至是軍用飛機一直沒能夠完全攻克的難題,就算如今的殲20也是如此, 配備國產發動機的殲20,也只能說動力剛夠而已。

因為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從蘇27系列國產化而來的殲11a其實已經可以說是很不起眼的機型了,因為從其戰鬥力,飛行壽命等而言,它都屬於較為落戶的機型之一,但是它在20年前,確實撐起了中國的整個空軍戰鬥部隊,給中國製造戰鬥機帶來了質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