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陝西的省會西安,歷史上三次成為遷都目標城市,為何都沒有成功?

藏嬌


所謂歷史上在隋唐後西安有三次成為國都的機會,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事實上,哪怕在輝煌的隋唐時代,西安就難以符合帝國統治者的需求,這是因為:


1、戰略資源問題。西安位於關中平原,四面環山,能最大程度上保證首都的安全,另外,關中平原,千里沃土,首都人口的糧食基本能得到保障,這是周秦漢唐把都城定在西安的原因

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都城人口急劇增長,到隋唐時期,關中平原自產的糧食已無法供養京師,朝廷從各地調運糧食,這時就產生戰略物資安全線問題。唐中後期,漕運能否及時到達,甚至成為皇帝能否繼續維持正統的資格。

從關中到洛陽,再到揚州的運河沿途,就是帝國的生命線。任何在這片狹長區域內發生的叛亂,都對遠在關中的朝廷起著釜底抽薪的影響。比如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優先截斷這條大動脈,逼的唐玄宗必須放棄關中,逃亡南方的巴蜀盆地避難。這也是為什麼唐朝要營造東都洛陽的原因。

到了宋元明清時,國家中樞職能依此由洛陽轉到開封、南京、北京,這些城市的興起也進一步導致了西安的衰落。


2、經濟問題。歷史上幾乎每一次朝代更迭,作為首都都要承擔一次戰火的洗禮,而新興王朝大都經濟窮困,如果選擇破壞嚴重的城市作為都城,那國都興建所要耗費的錢財遠遠承擔不起。歷史朝代更替基本都遵循這一規律,如西漢選擇長安,東漢就選擇洛陽;唐朝選的長安,宋朝就是開封,明初就是南京。

可能有朋友問了,那秦和西漢的都城、元明的都城、明清的都城不是大致相同嗎?

這裡就要考慮其他的因素,秦以前是貴族統治天下,傳承悠久。劉邦作為布衣起家,血緣上沒辦法高貴,怎麼辦,那都城就放在咸陽附近的長安,表示傳承統一天下的資格,而不放在咸陽,就表示大漢與暴秦的區別。


元明都城的一致是因為朱棣是奪取侄子的皇位,北京才是他的大本營,他希望回北京。而元朝修建大都時已挖通南北運河,使北京漕運更方便,因此,有條件+有意願促成了最後的遷都。

明清都城的一致則是清的陪都是盛京(瀋陽),這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清初天下未定,為更好的擊敗南明、控制北方、統一全國,它勢必要遷都到山海關內。所以,首選的位置就是北京。


綜上所述:西安自隋唐後就已經失去了作為國都的優勢,但西安的重要性依舊不言而喻,慈禧在庚子國難西逃中,首選西安;日軍侵華,洛陽失守,但西安的駐軍就成功抵禦了日軍的侵略。

建國初期,西安曾是國家十二個直轄市之一,那時陝西省會是寶雞,但隨著新一輪國家區域的劃分,西安被取消了直轄地位,重新成為陝西省會。到今天,西安作為西北城市的龍頭,要做的不是沉浸在過去千年古都的光環中洋洋自得,而是抓住新時代絲綢之路發展機遇,多多借鑑深圳、上海等地的發展經驗,上下同心,爭取早日實現一線城市的目標。


順帶說一句,我雖不是西安人,但在西安經歷過5年時間,衷心祝願西安發展的越來越好好O(∩_∩)O~。


中堂大人參上


西安,古稱長安。它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都!曾是周、漢、隋、唐這些著名的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據史傳: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了北宋後,曾試圖將都城—遷洛陽,再遷西安。依山河之險以去冗兵。但卻是招致在開封有盤根錯節的勢力交集的群臣的反對,而導致失敗!

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試圖西遷西安,奈因明朝初建,國力未強。加之西安故都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摧殘,早已不復漢唐盛況。重新營建非易,也因此而放棄了!

清未,清王朝歷經“甲午”和“庚子”兩次“國變”。朝廷己如驚弓之鳥,朝夕難安。也曾有過遷都西安,以避洋人鋒芒的想法。卻又因為古今形勢殊異,當時的西安難以承當“首都”的重任,而放棄了這一設想!

其實自唐以後,古都西安就因為,糧食補給困難而難以承受作為人口數量巨大的首都的責任了。再加上經濟重心的向東向南遷移,導致政治中心也不得隨之而遷移!千年古都也就只能以,有著悠久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而著稱於世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西安所屬的關中平原在秦漢時期確實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的天府之國也是指關中這塊寶地,這也就使西安城有了十三朝古都的美譽。

漢初張良: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補充下十三朝: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李自成建立的大順國也曾建都西安,短命的大順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

可是為什麼自唐朝以後卻沒有一個朝代建都西安了呢?歷史上曾有多次(僅清朝就不止3次)遷都西安的計劃,為何都無疾而終了呢?

這裡首先說一下唐朝之後西安沒有再成為都城的原因。

三次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

  1. 西晉末“永嘉之亂”後,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

  2. 唐“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避亂南徙至金陵(今南京),建立南唐;
  3. 北宋末“靖康之難”後,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魚米之鄉得到了充分開發,西安地處西北之地,輻射能力有限,自然建都稍有勉強。

然而,歷朝歷代的心腹之患還是在北方,並且自西向東移動,西漢-匈奴(西北)、唐-突厥(約為正北)、明-蒙古(正北)-後金(東北),這種方向的移動,使得北京的戰略地位比西安更加重要!古代交通落後,定都南方難以有效防禦北方外敵,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受盡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大運河的開通交通便利了些,統治者就大多定都北方,也對南方經濟有了控制力。

言歸正傳,歷史上有哪幾次遷都西安的計劃無疾而終?

第1次:朱元璋欲遷都西安。

明初定都南京有一定的侷限性,朱元璋是在南方起家,在根基之地建都一般也都是臨時的而已,後來派自己大兒子朱標去西安考察,回來後也做出了遷都西安的打算,但沒多久朱標病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心情難以平復,便再也沒提遷都西安之事了。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政權,遷都自己郡地北京,以更好地防禦外敵入侵。

第2-6次:晚晴時期曾5次想要遷都西安,三次比較成型。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咸豐帝逃到承德避暑山莊,詢問大臣遷都事宜,有說遷都盛京(今瀋陽,滿清大本營)的,但呼聲最高的是遷都西安,也得到了恭親王奕欽大力支持!但是,阻力也不小,地方官吏很多持反對意見的。正在爭論不休的時候,《北京條約》簽訂了,英法聯軍撤走,咸豐皇帝才放棄了遷都的念頭。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前夕,康有為建議遷都西安:為了避難,如果遷都東北,那麼距離日本更近,遷都河南的話,沒有防守的屏障,遷都四川則太遠,遷都山西則太近,哪裡最好呢?還是西安。康有為還建議如果能夠迅速遷都西安,這樣就能儘快減輕日本對中國首都的威脅,為談判贏得時間。可惜,康有為說話分量太輕,沒有得到反饋。

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還繼續堅持自己的遷都觀點,除了國防之外,還建議光緒皇帝擺脫慈禧太后控制,只是變法很快被扼殺在搖籃,否則說不定真能遷都成功,這也是清朝遷都西安的最好一次機會。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西安本地官民十分擁護,捐了很多東西,勤王軍隊也在西安附近,隨從大臣建議“乘此乘輿西行即可於秦中重建新都,成築部宅豐之基業”,建議順便遷都西安,慈禧太后獨斷,最後毅然決然回到了北京。如果慈禧堅持留在西安,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1912年清朝滅亡前夕:武昌起義爆發後,八旗蒙古鑲黃旗原陝甘總督升允,堅決反對宣統退位,自己率領舊部從蘭州出發勤王,攻打西安,並向清朝遞交奏摺,請求遷都西安。很快,清帝退位詔書下達全國,升允的部隊也放下了武器。這是最後一次遷都的機會!

或許,唐以後的西安落後了許多,經濟上不如東南之地,但在戰略上我認為確實是風水寶地,進可攻退可守,是天然的軍事要地,但後期的王朝都不在怎麼在乎軍事了,反而經濟顯得更為重要。

現在的西安已經不同往日煥發了新活力,作為新中心城市、網紅城市,吸引了眾多商機,也讓更多的人愛上大西安,甚至也有些人建議遷都西安,會不會是第7次?當然這都是無稽之談,如今世界和平,中國國運興旺,遷都是萬萬不可能的!

關注歷史,更關注被歷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歷史


長安在古代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也號稱“十三朝古都”。五代之後,中國政治中心東移,西安逐漸失去了其重要性,其後有三次想再次遷都西安,但都沒有實現,這不是偶爾的,而是有著必然因素。



咱先說一下西安失去政治中心的原因

一、人為毀壞原因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唐王朝內部黨派爭鬥,其統治日益腐朽。朱溫逐漸成為了唐末時期最大的藩鎮割據勢力,他為逼迫唐昭帝遷都洛陽,從而便於代唐自立。於是,他將都城長安的宮殿拆得七零八落,最後一把火將其全部燒光了。唐昭帝遷都後,西安又被火燒,其政治、經濟等地位直線下降,城市佈局、結構等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曾經都城時期的輝煌成就一去不復返了。

二、生態環境原因

在唐朝之前,西安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人口眾多,尤其是達官貴人、皇族等統治階級聚集。使得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生產力水平下滑厲害。並且人口眾多,糧食需求極大,當地所產糧食僅九牛一毛,遠遠無法供應,需要從太湖、江南等地長途運輸糧食,成本極高。

三、統治需要

西安位於中國版圖的西部,離中原等地較遠,不利於對中原、江南等地的統治,不利於政治命令的傳達。而洛陽、北京等地比西安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獨特的優勢,有利於加強對東部繁榮地區的統治,有效的維護了大一統局面。




說完了西安為何失去了都城的原因,咱們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上來,歷史上有三次想再次遷都長安(西安),這三次都發生在清朝末年,分別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甲午中日之後和八國聯軍侵華之後。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震動,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清廷割地賠款。清朝高層中就有人提出來了遷都西安,因為害怕別的國家再次效仿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



二、甲午中日戰爭後,北洋水師大敗,日本割佔遼東半島等地,距離北京較近,京城的危險與日俱增,遷都西安的想法再次被清政府提上日程。



三、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到了陝西。這一次,再次有人提出了遷都之事。

三次遷都都沒有成功,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結果。



西安已經不再是唐之前的西安了,西安不管任何方面都比上北京,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根本無法與北京相比擬。試想一下,慈禧太后在北京的黃磚綠瓦的皇宮、碧水藍天的頤和園等待慣了,能看的上西安的簡陋嗎?因此,三次遷都只是提提罷了,不可能真正實現!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歡迎各位朋友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咱們共同探討。


提點刑獄司


十三朝古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西安古稱長安,在唐之前一直是中國的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規模遠大於同時期的羅馬。

之所以會有三次定都沒有完成,是由於在武則天時期對關中望族五姓七望的強力打壓

另設東都洛陽,打通南北。致使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南移到江南地區

軍事上西北的匈奴已被覆滅,中國主要的外患變為東北方向的女真和南部分百越。

在政治和經濟上失去了原有的根基


朱啟軒1


自唐朝以後,黃河流域經濟逐步衰落,長江流域經濟開始崛起和壯大,隨之而來的就是政治中心的東移,西安逐步失去往日的輝煌。所以,之後的歷朝歷代都城都集中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

但從歷史上看,雖然西安失去了作為國都的地位,但是還是有幾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使其再次成為一國之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未能實現,具體情況如下:

趙匡胤畫像

【一】第一次能夠改變西安命運時刻的是在北宋時期。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之後,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宋。因為開封地理位置的原因,沒有可以作為守衛京城的天然的屏障,所以他提出: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終當居長安耳,以安天下也。因為沒有天然的屏障守衛京城,只好派重兵守衛,但是重兵就要有大量的軍費開支,這使得朝廷的負擔加重,於是想遷往西安,但是由於其弟弟趙光義的極力反對,因為離開開封其就失去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最終沒有成行。後在南宋時期,趙構在南京臨時稱帝,也想遷都,當時宰相李綱建議遷都西安,因為西安在當時全國的稅收還是居於上游的,趙構也是同意的,但是由於權奸汪伯彥、黃潛善害怕李綱勢力擴大對他們不利,所以誣告李綱,並慫恿趙構遷都臨安(杭州),最終又沒有形成。

朱元璋畫像

【二】第二次能夠改變西安命運時刻的是明朝朱元璋時期。1391年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去關中巡視,為遷都做準備,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兩相做了比較之後,認為山西的西安非常適合作為國都,於是回來之後向朱元璋進獻了陝西地圖,但是太子朱標回來沒多久就生病了,並在第二年就去世了。太子朱標的去世,對於朱元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他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於是此項工作就不再提及。

咸豐帝畫像

【三】第三次能夠改變西安命運時刻的是清咸豐慈禧時期。李鴻章就針對外敵入侵的實際情況,對京城所處的位置提出過意見,認為北京離沿海較近,尤其是天津,如果外敵從海上進攻,一旦天津失守京城就岌岌可危了。1860年在英法聯軍在天津登錄,咸豐帝帶著愛妃逃亡熱河避難,當時朝中大臣就提出將國都遷往西安,咸豐也動心了,正要實施的時候,奕訢與英法談判順利,英法聯軍撤出北京,於是遷都事宜擱置。中日甲午海戰,以及八國聯軍期間,京城再一次受到威脅,尤其是八國聯軍時期,慈禧西逃到西安,此時大臣們又提出藉此機會定都西安,但是慈禧怎捨得北京花了無數銀兩建起來的皇家園林,還有數不勝數的寶貝,還是希望通過和談來解決問題,最終割地賠款,八國聯軍才退出北京,後慈禧再一次回到北京,遷都西安徹底泡湯。



第一次是宋朝趙匡胤建議遷都,後來因其弟趙光義未能成功!

第二次是明朝朱元璋建議遷都,因其子朱標突然離世未能成功!

第三次是清光緒慈禧時期,也未能成功!


古道雲彩紗滿天


今日反覆議論此題,已經很無聊了!

改個題目:西安如何向前看?


手機用戶17601893820


沒有成功才是對的,試想西安遷都往哪兒遷?作為陝西省會,只能在陝,或者關中,它有歷史傳承,況且,“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語),若偏離不妥,遷至外省那怎麼可能?


龍井茶葉虎跑水


我以為主要是離邊疆大近,外委入侵存在安全隱患,關中平原面積太小,首都人員必須密集,存在糧食饑荒,個人認為,建都應以國之中心,國之四周重兵把守,退近都可以,這樣會安全,所以沒有在西安建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