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吳三桂究竟為了什麼引清軍入關?

叄牛不讀書


清軍入關又稱入關戰爭,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中國東北以滿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開始成為統治中國的中央政府的歷史事件。

廣義上是指1644年清軍入關後鎮壓農民軍、消滅南明諸政權等漢族反抗武裝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統一中國的戰爭。它標誌著清朝在全中國統治的開始。

對於清軍入關的性質,那種以“大一統”觀念來看待明清之際歷史,看待後金兼併女真各部以及清對明朝及南明的戰爭,認為“清進行的戰爭就是為中國統一的戰爭”的觀點,實際上是將漢族傳統觀念強加於滿族歷史,難現代標準栽量古代歷史,用後來結果倒套此前過程的結果,民族平等原則不是這樣貫徹的。

那麼為什麼吳三桂要引清兵入關呢?

吳三桂是江蘇高郵人,憑藉著多年的軍功得以不斷高升。當李自成向北京進發時,崇禎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放棄關外的寧遠城守備,入京“勤王”。 吳三桂接到命令之後,帶領關內外幾十萬軍民西向,可是他逡尋再三,猶豫不決,走得很慢。終於等到京師陷落、崇禎殉難的消息傳來,吳三桂遂調轉馬頭返回山海關。為了要保全其身為一個軍閥的既得利益,吳三桂不是歸降李自成,就是投靠清軍,這是他原本就舉棋不定的事。其實,舉棋不定的不只是吳三桂,還有理自成,還有多爾袞。

多爾袞搞不定的是怎麼打?畢竟山海關位於從東北進入華北的咽喉。正因為山海關居顯扼要,一向以來,清軍無法長驅直入,要打,只有繞道蒙古過長城,以遊擊圍點的戰略南進。皇太極所謂:“取北京如伐大樹,先從兩邊砍,則大樹自僕。”不過,崇禎十六年仆倒的大樹是皇太極自己,他死在瀋陽,幼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對多爾袞來說,不只是怎麼打,還有打誰的問題。此際,陝西流寇終於從居庸關長驅直入,一舉攻下北京。崇禎帝吊死在煤山,明朝滅亡。

此前不多時,多爾袞剛接受了明降臣范文程的建議南向推進。當他率領十四萬大軍過遼河時,才知道李自成已於前一月攻佔北京,明朝亡了。多爾袞轉念一想,並不認為他能夠從山海關西下,直迫京畿,所以也舉棋不定起來。為了整體的戰局著想,應該繞道蒙古、迅速出兵?還是保存實力、緩兵徐圖?這更是一個兩難。最後,另一個明降將洪承疇堅決主戰,且以為事不宜遲。多爾袞才決定:準備攻打北京。



唐僧說古今




吳三桂為什麼放清軍入關?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是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多爾袞”的結果。

高估了自己,是他錯誤地以為,憑藉清軍的幫忙,只要能幹掉李自成,他就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霸主,和清軍共治天下。

這就讓他產生了“投機心理”。他先後兩封書信寫給多爾袞,投石問路,自以為“瞞天過海”。

如何才能瞞天過海呢?

那就是,以“借師助剿”為名,完成他的“三步走”計劃。


這個計劃概括起來就是:

第一步,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師出有名,藉助於清軍的力量,消滅大順軍等一切農民軍力量。

第二步,在消滅所有農民軍後,憑藉消滅農民軍的功勞,形成號令南明勢力的口碑。

第三步,與清軍畫地為牢,自己稱王,兌現承諾,與清軍井水不犯河水,以山海關為界,承認清軍在關外的既成事實,再贈送部分中原領土作為酬謝。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卻最終失敗了。

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吳三桂主動向多爾袞獻出了一個消滅闖軍的完美計劃。

他在給多爾袞的信裡全盤托出了整個“滅闖計劃”。



在信裡,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身份,向多爾袞借兵,設“計”從三個方向夾擊合圍京城的闖軍。

即,他們聯手,分別從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同時殺入北京城。

吳三桂承諾,事成之後,“裂地以酬”。與清軍形成“南北朝”局面共存。

此時,他還幻想著,多爾袞和李自成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春秋大夢。


但該計劃被多爾袞“將計就計”,不能不說,吳三桂在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決勝”時刻,遇到了一個比他更狠的角色——多爾袞。


(吳三桂:幫兄弟一把,事成,割地以報。多爾袞:好說。你速速剃髮表歸順決心,先幫你打敗大順軍。)——好一個,計中計!

事實上,吳三桂獻關“借師助剿”的書信一來,立刻讓多爾袞敏銳地捕捉到了入主中原的最佳時機,從此改變了東亞歷史的發展進程。

原來,多爾袞巧妙地把一次“幫忙”助剿的順水人情,變成了一場精心籌劃的“大陰謀”,並最終得逞。

他把吳三桂的“突襲合圍北京”計劃變成了在山海關外擇機決戰,吳三桂與闖軍決戰,兩敗俱傷後,清軍漁翁得利,輕易取勝。

騎虎難下的吳三桂,進退兩難。他已經沒有了選擇“籌碼”。在首次與闖軍交鋒後,部屬損失慘重,他已經無力打敗闖軍。

思前想後,吳三桂剃髮歸順了!

吳三桂棋高一著?“將計就計”,多爾袞技高一籌!

隨後,山海關一片石大戰,清吳聯合大軍輕易取勝,並重創了闖軍的精銳。

這一戰,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戰役的勝利,也讓吳三桂對清軍的“慷慨相助”感恩戴德。

只是,多爾袞入關後,順勢控制了吳三桂,逼其就範,徹底讓吳的“關寧軍”淪為其麾下的一枚棋子。

吳三桂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他想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功高蓋主,平分天下。主動與阿濟格清軍南北夾擊農民軍,並讓南明勢力,風聲鶴唳,望風而逃。肅清了外圍的抵抗勢力,有利支援了阿濟格在潼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伴隨著打擊大順軍的軍事進展,戰況捷報頻傳,多爾袞在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佔北京城,並在數月內把順治帝接入北京祭天。


至此,原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暗度成倉,一箭雙鵰”的吳三桂“三步棋”計劃,劇本被多爾袞修改,劇情反轉,讓他屬實變成了“騎虎難下,身不由己,助紂為虐”的幫兇,平定農民軍的急先鋒,成了最終寄希望於“偏安一隅”當“平西王”,這種“僥倖心理”下的“三步走、狐假虎威的“漢奸”計劃。

對此,著名清史學家紀連海,分析認為,吳三桂本想“坐山觀虎鬥”,自己趁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本不想投降的吳三桂,最後反被多爾袞將了一軍。

他索性一條道走到黑,不再回頭。

陰謀詭計落空,被迫同流合汙?

吳三桂的“三步走”美夢落空,化作了臭名昭著的“殺人三步曲”。



其一,剃髮易服,歸順當帶路黨。

吳三桂獻關後,和洪承疇一起,一文一武,為明朝各地抵抗勢力投降歸順做示範。讓八旗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回報,南明勢力被不斷壓縮,空間越來越狹小。

同時,李自成、張獻忠勢力一敗再敗,抵抗力越來越弱。

其二,“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失去了機會的吳三桂,選擇了隱忍和伺機而動。以李定國為首的張獻忠農民軍殘餘勢力,以及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軍勢力在和清軍的戰鬥中都逐漸處於弱勢。本以為可以憑藉“流寇力量”至少可以將八旗軍主力消耗殆盡,他趁著渾水從中漁利。

相反,清軍攻勢凌厲,順風順水,攻城拔寨,勢如破竹,戰力不但沒有被消耗掉,反而因歸順的明軍補充大量兵員,不但戰力強勁,還讓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搖身一變成了“正義之師”。

其三,絞殺永曆皇帝,自絕退路。

獻出山海關之初,他本以為以八旗軍六萬人的“家底”根本佔領不了偌大的中原。他是抱著看戲的心態,演戲的套路,剃髮易服,做足了漢奸賣國賊的表演,可謂,戲演得足夠好,戲碼足,讓人相信,他的歸順是誠心誠意的,對得起多爾袞的信任,“平西王”是為他量身打造,他本可以繼續把一出好戲演下去。

但在“分進合擊”——夾擊李自成的作戰計劃中,他被阿濟格搶了頭功。為了不被清廷懷疑,眼看著各路明朝勢力歸順者,趨之若鶩,讓他不再有非分之想,更不敢輕舉妄動。

而追殺永曆皇帝,讓他相信,可以重拾局面,掙回面子,重新獲得清廷信任。

當他成功抓獲永曆皇帝並用弓弦勒死南明末代皇帝后,這絕世之功勞,他吳三桂撈足了!

至此,吳三桂意圖“借師助剿”,卻騎虎難下,被迫當了開路先鋒,並在追剿農民軍和南明勢力中為清廷立下赫赫戰功。

當清軍越來越強大,到最後,他已經預感到,迴天無力,明朝氣數已盡,留給他的也不再是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只能看做是一次成功的投機。


憑藉這次剿殺農民軍和消滅南明勢力,他以平西王的鐵帽子王的身份坐鎮雲南,直到康熙撤藩,逼他造反,雖佔據半壁江山,最終病逝而兵敗。

這正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衝冠一怒為紅顏”,儘管增加了他投降清軍的傳奇色彩,但永遠洗刷不了他喪失氣節當漢奸的恥辱歷史。

PS:應友友邀請,對吳三桂用弓弦絞殺永曆皇帝,再做個補充深入分析。

最主要還是為了向新朝表“忠心”,為了讓多疑的清廷對他信任有加,他意在用永曆皇帝之死掩蓋他潛意識裡的“二心”。

面子上,他用殺永曆皇帝的“弒君”這種大逆不道的可恥行徑,表明了和前朝決裂的決絕,和對清朝的忠心——沒有退路的死忠。

這也表明,在吳三桂眼裡,南明壓根兒成不了氣候!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已成既定事實,他不但要當帶路黨,還要當急先鋒。這就是後世清史專家說的,促進了融合,開清之功!但歸根結底,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清軍雖然黑了他,但是實力擺在那裡,他順勢而為,這就是專家們說的審時度勢,他當了聰明人!但這種聰明,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摒棄甚至鄙視的!是不符合我們的精神信仰的!


卓爾艾米


一般說到吳三桂,大夥都會想到什麼“大漢奸”、“衝冠一怒為紅顏”,清粉對他的反覆無常感到不屑,明粉對他的背叛行為恨得咬牙切齒,就是這麼一個裡外不討好的人卻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1644年,天下風雲莫測,身為平西伯的吳三桂是崇禎、李自成、多爾袞中唯一一個難以為自己的命運做出抉擇的人,到底吳三桂其人如何,為什麼要開關放清軍,下面聽我細細道來。

奉命勤王

說書的不說廢話,寫文的直點主題。1644年這一年,大明天下分崩離析,即將滅亡。面對李自成的大軍,崇禎皇帝欲遷都南京,然而朝中大臣反對,無奈之下,選擇了招在關外寧遠孤城的吳三桂領僅存的三萬關寧軍進京勤王。行軍就需要軍餉,而此時的大明國庫已經是空空如也,無奈之下,崇禎帝搞了一個募捐,但結果是鬧劇收場。於是乎關寧軍便以龜速開往北京。在崇禎帝錯過了一個個機會之後,命運的終結到來了。北京城破,自縊煤山,對崇禎而言,一切都已經結束了。而剛剛走到玉田(今唐山)的吳三桂得到了這個消息,皇帝死了,勤王失去了意義,繼續前往北京無疑是送死。於是乎,吳三桂調頭開往山海關。

曲折多變

對於吳三桂,李自成同學並不想打,第一是他很清楚關寧軍的實力,第二是崇禎死了,吳三桂沒了主,手握重兵卻沒有後方,那士兵都得餓死,時間一長,他肯定要投降。因此在起初招降吳三桂時,李自成是信心滿滿的。面對李自成的招降,吳三桂曾高姿態表示:“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厚恩,益以死報國。”但他最後故意要問手下將領,“然非藉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在所有人都不敢表態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逼問下屬,“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當諸將在他帶著暗示和壓力的迫問下終於回答“今日死生惟將軍命”時,吳三桂終於決定“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就這樣,吳三桂接受了招降,在他看來,自己已經為大明盡力了,當年舅舅祖大壽勸他降清,出於對大明的忠誠,他拒絕了。今天如果不投降,那身後這三萬多人就得崩潰。於是乎在和大順軍交接防線後,吳三桂帶著大軍到北京受降去了。然而,此時的北京發生了一場政治變動——因為大順軍不納糧,所以闖軍軍糧告竭,士兵開始瘋狂的搶奪百姓的糧食財物,為了發軍餉,大順的軍官們開始搜刮大明官員的財產,稱為拷掠助餉。這一下子就收到了吳三桂父親吳襄的家,帶頭軍官劉宗敏不但收了吳三桂的家產,搶了人家的小妾,還抓了他老爸,將吳襄下獄。聽聞這一出,吳三桂慌了,此時自己要是進京,非得被李自成弄吧死,反叛的念頭由此而生,於是吳三桂調轉馬頭,領著大軍殺回了山海關,繼續奉大明國號。

掙扎與抉擇

北京的鉅變不僅僅影響了關內,遠在關外的清軍得到消息後,也展開了行動。趁著大明大順的亂局,多爾袞原計劃是打算入關掠奪一番,然而剛剛到了寧遠,便得知大明亡了。歷史給了多爾袞選擇,是留在寧遠以觀時變還是繞道蒙古從山西進軍。政治敏感度極高的多爾袞選擇了後者,或許他冥冥之中感覺自己的這個決定能給大清帶來最大的利益。

在得知了吳三桂殺回山海關之後,李自成對劉宗敏很是惱火,但畢竟自己兄弟,不好說什麼(由此可見,李自成婦人之仁,敗得活該)。事到如今,只能武力解決了。然而此時的大順軍已經不再是兩個月前的闖軍了,在北京花天酒地之後,這幫沒文化的土包子墮落到了極點,對於征戰山海關,實在沒有興趣,奈何拗不過李自成,大夥只得起身出發。六萬大軍浩浩湯湯的從北京出發,卻是帶滿了金銀珠寶。面對李自成的大軍,吳三桂內心是十分恐懼的,他很清楚,自己手上這三萬人是撐不住李自成的六萬人的。而自己已經是被大明拋棄在北方邊界線的一支孤軍,為了生存,吳三桂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關外,自己曾經的敵人——大清。

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吳三桂的書信,信中請求“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作為曾經的敵人,吳三桂是不願意投降大清的,而自己又已經和父親寫了決裂書,誓做大明忠臣。因此,信中吳三桂仍以“亡國孤臣”的身份自稱,並註明了是向多爾袞借兵。對此,多爾袞的回覆是;“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福貴,如河山之永也。”事後,吳三桂不接受降清,此時的吳三桂內心依然是對漢家天下有一絲堅定的。

終於,李自成的大軍到了,經過了一天的惡戰,吳三桂勉強支撐了下來,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已經撐不住了。於是絕望的吳三桂再一次向多爾袞發出了請求,信中提到:“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而多爾袞已經看出了吳三桂的心思和情形,他知道,吳三桂最終會屈服於自己,除非他不想活了。於是回覆:“汝必剃髮歸降”。黎明,絕望的吳三桂心中的最後一絲稻草也被壓倒了,他同意了多爾袞的條件,剃髮降清,隨後多爾袞令吳三桂出關迎敵,領命後,吳三桂帶著兩萬多關寧軍發起了衝鋒,在和李自成殺到雙雙損失慘重時,多爾袞的八旗軍衝下山坡,擊敗了李自成。敗逃的李自成一下子撤出了北京。此時,吳三桂的關寧軍基本損失殆盡,但他仍想為大明做最後一搏,然而多爾袞實在是棋高一著,一進北京,便大肆宣傳吳三桂投降了。吳三桂此時真的可以說是既生氣又無奈了,受到如此打擊,吳三桂放棄了之前所有的信仰,除了權力和活著。此後在針對南明時,吳三桂徹徹底底的變成了一個小人,一個可憐又可恨的小人,一個被命運逼上了絕路的小人。


火器工坊


吳三桂降清 從目前的相關史料分析,很可能中多爾袞的反間計,所謂陳圓圓被劉宗敏擄走,吳三桂在北京的家被抄,其父吳襄被追贓,滿清在北京的間諜一手導演的,是故意妖魔化李自成。根據是:1、陳圓圓沒有自殺,重新回到吳三桂身邊。儘管陳圓圓是歌姬出身,但當時的婦女“一女不可嫁二夫”的貞潔觀還是有的,如果真的被劉宗敏霸佔過,就算陳圓圓無所謂,吳三桂也能愛之如初?據野史稱,陳圓圓後來出家為尼,是因為不願易服,還有點民族氣節。吳三桂後來反清也許與陳圓圓出家有關。2、吳襄是武將出身,人家也帶過兵打過仗,而且打的就是滿清。吳襄寫信給其兒子吳三桂,或許有逼迫的成分,但吳襄謝信勸兒子投降李自成,未必全是被迫的,因為明朝摧枯拉朽地轟然倒地是吳襄親眼所見,區區吳三桂能抵擋了嗎?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把吳襄帶上,也在於利用吳家父子之情,讓吳三桂回心轉意。3、李自成腦子再糊塗,再缺乏戰略眼光,眼面前吳三桂手握重兵總該知道吧,他可以給唐通這樣的人高官厚祿,憑什麼就不能給吳三桂,非要自毀將吳三桂的家人趕盡殺絕?所以李自成抄吳三桂家,劉宗敏霸佔陳圓圓以及吳襄被追贓迫害,都是不真實的。吳三桂叛李自成 降清,最大的可能是,吳三桂中了反間計,使他相信覺他無法在李自成那裡生存,所以不惜以其父親和家人數十口為代價,與滿清聯手打垮李自成,等吳三桂搞清楚事情原委,為時已晚。


飲馬湖邊


 

網友2:首先吳三桂必須投靠一方,他沒有割據的實力,清、順他一個也打不贏。而山海關防區兵雖多,糧草卻不多,明末戰亂時間太長,山海關根本沒有積蓄,而由南到北分別是明、順、吳、清的地盤,吳三桂和明朝南方領土隔開了,他不能擊敗李自成,斷了南方的運輸之後眼看就得餓死。吳三桂選擇清朝,主要還是更認可清軍的戰鬥力,畢竟之前打了那麼多年的仗了,對多爾袞也是知根知底。山海關的部隊很大一部分都是松錦大戰的敗兵,其中就有原先孫傳庭的秦軍,當年殺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只有十七個人逃入商洛山,可能會因此認為清比順更能打。

 

網友3表示:吳三桂的根據地是寧遠,在這裡不僅有堅固的防禦工事,還有多年的軍資儲備和軍民開闢的屯田。如果吳三桂仍然控制寧遠,那麼他轉圜的餘地會比較大。然而,早在1644年3月,吳三桂就根據崇禎的命令放棄了寧遠,帶著20萬軍民撤到了山海關。而山海關只是一座關城,缺乏儲備物資,也沒有屯田,使得吳軍上下為生計必須在清和順之間做出選擇。因此,投靠誰,不是吳三桂個人的事,而是整個關寧軍全體官兵和家屬的存亡大計。李自成進北京後,由於種種問題,導致吳三桂家被抄,小妾被搶。那麼在關寧軍廣大官兵看來,他們的最高長官都能遭受如此境遇,他們的下場會好嗎?何況關寧軍此前多次被抽調入關鎮壓農民軍,他們之間是有深仇大恨的。因此,投靠農民軍,下場大概率不會好,那也就只剩下投降清一條路了,畢竟清對此前投降的明軍還算可以。

對於網友1的說法,我覺得這既是赤果果的滿奸後代說的,如果當時吳三桂真有救大明之心,那麼在接到崇禎讓他回援北京的調令時候,就不會從山海關出來整整走了十幾天還在半路溜達,山海關到北京有多遠,大家可以看看地圖,說句誇張的話,十幾天,半身不遂的人也從山海關爬到了北京城。

在收到北京淪陷的消息後,第一時間跑回了山海關,半天都沒用,跑的就是這麼快,你覺得他是好人?

對於網友2的說法,我想發表如下想法:當時明朝的所有精兵幾乎都在吳三桂手裡,山海關守不住,他大可以帶著部隊向南撤,打到江南一帶,護著南明,如果他這樣做了,清兵未必能佔領整個中國。南方也不是無險可守,軟弱的宋朝在南方抗擊強大的蒙古軍團,硬生生的抗了多久,最後實在沒辦法才跳海而亡,而不是投降,這是氣節問題。

對於網友3我想說,吳三桂完全可以不在李自成和滿清之間選擇,因為他是大明的將領,明朝當時只是崇禎死了,但皇子逃出去好幾個啊。李自成已經搞死了他全家,現在咱們是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但在當時不是啊,當時的滿漢是死敵,這是種族之間的戰爭。就比如現代的日本打近南京,中國就亡了?汪精衛之流也是喊著曲線救國的口號,心安理得的投降了日本人,成為了漢奸。他倆一丘之貉罷了。

最後一句:呸,漢奸,神氣什麼?





有趣的歷史牛


吳三桂,字長伯,祖籍江南高郵,後世居遼東。父吳襄,明崇禎初年任錦州總兵,駐守寧遠。吳三桂臂力過人,少年勇冠三軍,以武舉和靠父親的關係,於崇禎十二年(1639)升任山海關總兵,團練寧遠和山海關人馬。
他的舅舅祖大壽是明遼東祖氏的主要人物。松錦之戰明朝兵敗後,吳三桂受命獨以四萬精銳鐵騎兵駐守寧遠有功,被明廷封為山海關總兵,亦稱平西伯。 吳三桂畫像 山海關在今撫寧附近,四周土地空曠,無險可據,明國公徐達北伐殘元勢力,率軍來到此處,見其東三十里處枕山襟海,實遼薊咽喉,非常險要,便把關城移到那裡,使其成為萬里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隘,由於它倚山臨海,所以人們稱它為山海關,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此關係土築磚包,城高約十二米,厚七米,周長八華里多。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形成鎖關金鎖接長城之勢。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東稱鎮東門,西;迎恩門,南為望洋門,北是威遠門。東、西兩門外延伸出去用以加強防禦的城圈,分稱東、西羅城。城的四周有護城河環繞,有吊橋橫於河上。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建元“永昌”,以該年為永昌元年,造《甲申歷》,追尊先祖諡號,拜宋獻策為軍師,牛金星為天佑殿大學士,增定六部為六政府,置各部尚書、侍部。設弘文館、文諭院、尚契司、驗馬寺、書寫房、諫議使、直指使、知政使等官職。分封功臣,頒佈新政。 甲申年(1644)正月初三,李自成在西安誓師討明,統二十萬大軍,自玉門東渡黃河北上,發兵進攻北京。在明朝統治者為行將滅亡亂作一團之時,關外的清政權相對來說卻相當安靜,一切都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彷彿未受到什麼連天烽火的影響。只是有一件事比較重要,那就是攝政王濟爾哈朗召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的堂上官傳諭:“以後凡各衙門辦事,有應該報告我們兩位王的,或是應該記檔的,都先報睿親王多爾袞,檔子上寫名字也應先寫睿親王的大名,坐立班次以及行禮儀注也都按此辦理。”這說明此時多爾袞不僅有攝政掌握國柄之實,而且又有其大名。顯然,他們對關內農民軍或明廷的一陣陣緊鑼密鼓還不知曉。 正月二十六日,終於有消息傳來,蒙古鄂爾多斯向多爾袞報告,說農民軍已攻取陝西全境,又派兵攻取了明三邊。多爾袞對農民軍缺乏深入瞭解,對於這一消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沒有注意到農民軍攻取三邊、威脅京畿,已成為他入主中原的最大威脅,於是仍然試圖與農民軍建立聯繫,準備聯合農民軍協同攻明。多爾袞與朝中謀臣啇議之後,給農民軍寫了如下一封信: 大清國皇帝致書於西據明地諸帥院 朕與公等山河遠離,但聞戰勝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稱號,故書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茲者致書,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矣,不知尊意如何耳。惟速馳書,使傾懷以告,是誠至願也。 順治元年正月二十六日 次日便派遲起龍和繆尚義及蒙古旗二人前去下書。三月初三日他們到達榆林,將信交給榆林農民軍守將王良智,王良智閱信後,亦寫了一封回信,並將原信退回,說:“信上有‘眾帥’二字,又有給主上的意思,信拆了就不好再向上呈了,所以把信退還,只把信上的話奏知主上。” 在遲起龍等人的回報到達之前,多爾袞無法安排統一的戰略,只在朝中加強自己的地位。甲辰,防守錦州的鎮國公艾度禮莊解回的逃人聲稱,清軍攻下前屯衛城後,寧遠一帶人心恐慌,聞風而逃。因此多爾袞下令修整軍械,儲糧秣馬,等四月初大舉攻明。三月二十九日,遲起龍的回信終於到了,得知大同已被農民軍攻下,明朝京師的陷落已指日可待了。但他哪裡料得到,此時明崇禎帝朱由檢已吊死煤山,北京城換了主人已十天了! 順治元年(1644)四月初四日,內書院大學士范文程給皇上和攝政王多爾袞上了一份非常關鍵的意見書,直接促成了清軍的第五次入關。書;: “乃者有明,流寇距於西土,水陸諸寇,環於南服,兵民煽亂於北陲,我師燮伐其東鄙,四面受敵,其君若臣,安能相保耶鑰顧雖天數使然,良有我先皇帝憂勤肇造,諸王大臣祗承先帝成業,夾輔衝主,忠孝格於蒼穹,上帝潛為啟佑,此正欲攝政諸王建功立業之會也。竊惟成丕業以垂休萬祀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何以言之鑰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雖間有一二嬰城負固者,不過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是則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寇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為今日計,我當以任賢以撫眾,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將進而臣屬於我。彼明之君,知我規模非復往昔,言歸於好,亦未可知。儻不此之務,是徒勞我國之力,反為流寇驅民也。夫舉已成之局而置之,後乃與流寇爭,非長策也。曩者棄遵化、署永平,而徑深入而返,彼地官民,必以我為無大志,縱來歸附,未必撫卹,困懷攜貳,蓋有之矣。然而已服者,有未服宣撫者,是當申嚴紀律,秋毫勿犯,復宜諭以昔日不守內地之由,及今取中原之意。而官仍其職,


不要緊的老實人


總有人在重複著“三姓家奴”的醜劇,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降清叛清也可以稱得上是“大勢所逼”!

這樣討論問題,就得避開他個人對於權力遊戲的痴迷和反覆的性情了。吳三桂是作為駐守邊疆的統兵大將,在國破家亡的情境中,做出了助清軍入關的決定。

一.邊疆士兵的糧餉是大明王朝的財稅出的,可是北京陷落,最底層的士兵既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又失去了糧餉來源,一支軍隊的基本保障沒有了。而吳三桂要遏制的是軍隊譁變,在時間跨度上就不能有太多時間去考慮。



二.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過是巧立名目,或者只是後代文學中對於吳三桂的一個評判吧!作為半個政治家的吳三桂,在這個生存的當口,李自成既然囚禁他的家人,那麼他自身一定難保。所謂的為大明皇帝復仇,也就可以以此為明目投降清廷,鼓動士兵。
三.他的處境是被李自成和滿清兩面夾擊,而自身實力弱小,也沒有太強大的經濟來源,只有投靠雙方中的一方來換取生存空間。李自成是前主的叛逆,又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有威脅,而清朝對於投降的漢人相反重用的多,至少不會有生命威脅。所以,吳三桂降清,助大清入關。


六耳執筆


吳三桂降清主要原因是李自成政策失當,他也沒把吳三桂太當回事,低估吳三桂佔據山海關的重要性和降清的危險性。因為明朝的總兵官降李自成的也不少,唐通,白廣恩,劉永福等也都是明王朝能徵,慣戰的總兵官,所以對吳三桂沒有采取更為有力的拉攏措施,如:保護府邸,不受侵犯。拜訪三桂之父,禮待吳家等。相反,卻拘押吳三桂父親吳襄,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是對吳三桂莫大的汙辱。雖然這些事都是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乾的,但是李自成也脫不了干係,他們太不懂政略了,失敗是必然!吳三桂是有血性明朝高級將領,拘父奪妾之恨豈能容忍?說三桂為衝冠一怒為紅顏,雖然有些浪漫,卻也有幾分道理。如果後面沒有滿清這棵大樹,三桂也會面臨艱難的選擇。時佑滿清,吳三桂投降了!三桂降清是必然選擇,不只是為紅顏衝冠一怒。即然李自成,劉宗敏欺負吳三桂,吳三桂又怎麼可投降欺負自已的人?不是吳三桂,換別人,也可能降清。三桂與清對恃,對清了如指掌,明大將降清早有先例,況且三舅舅祖大壽,老上級洪承疇,過去同僚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已經降清,受到禮遇。自已有五萬精兵,又據有山海之險地,必然深受歡迎和優待,後來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三桂降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晃子,欺騙不少明朝官員和民眾,使投清成為風潮。他剃髮換裝,對部將講:大丈夫不能垂名青史,還不能遺萬年臭嗎?!果然他在雲南起兵反清失敗,被清帝乾隆打入巜叛臣傳》,而先他降清的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也被打入《貳臣傳》。乾隆帝對他們背叛國家的行為蓋官定論。


東方鉞


大家好,歡迎大家的閱讀,明末的吳三桂,將門虎子,曾是一個聲名赫赫的人,鎮守山海關。也因為一個女人,被人罵成“三姓家奴”,先是明朝大將,後來約好投降李自成,再後來對向清朝稱臣,再後來和清朝人劃定了界限,也想反清。如此看來實在是四姓家奴,當然也有人罵他漢奸。

 按理說吳三桂的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卻因為一個女人,而讓世人徹底顛覆了自己的形象,這正如吳梅村所書:“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也就因為這首詩,讓吳三桂臭名遠揚。要知道做了漢奸,那可是丟他祖宗十八代的人。




崇禎上吊,明朝滅亡後,當時明朝還剩餘50萬軍隊,吳三桂手下25萬都是最精銳的東遼騎兵和火器部隊。其實以滿清獨自的力量是難以擊敗李自成甚至吳三桂的。

而且吳三桂已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他個人也是一個十分厭惡和敵視滿清政權的人,但就是因為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霸佔,吳三桂一氣之下掉頭歸順了滿清。之後李自成去打山海關,然後滿清派他去攻打李自成,在兩邊打到僵持的時候,滿清才出兵介入。這時候李自成還是吳三桂都沒有力量再左右戰局了,也就是這一戰讓吳三桂降清成了無法更改的事實(時候他又反清正說明吳三桂不是一個一心降清的人)。



吳三桂投降清軍後,其父吳襄以及三十多口人全部被殺,而陳圓圓僥倖逃脫,後來又回到了吳三桂的身邊。關於陳圓圓最終的結局目前已經無法考證。



之後吳三桂獻出山海關,並且和洪承疇一起率領明朝的舊部反推李自成和南明,連克了七十多座城,幫助滿清鼎力中原。

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有需要補充的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瞭解更多歷史,掌握更多諮詢,點擊關注,第一時間知道歷史迷案!

學仔說歷史


吳三桂同學並不想當漢奸,他也是有些文化滴人,知道禮義廉恥,但是在1644年大明滅亡的風雲際會之下,實力弱小的他一步步被李自成和多爾袞逼到了歷史的牆角,終成千古罵名。



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統兵約四萬餘人,其中包括能征善戰的猛人軍團“關寧鐵騎”6000餘人,日常主要工作是鎮守天下第①關防線,阻擋滿清軍隊入關,而這個雄關,滿清八旗凡七十餘年從來就沒有攻破過,之前皇太極去京畿一帶晃悠,也是走的另外一邊古北口。

李自成大順軍逼近北京百里的時候,崇禎皇帝仍然不想調用吳三桂的兵馬勤王,他知道這樣做就會前門拒虎而後門進狼,及至密雲城破,崇禎才驚慌失措派人傳旨吳三桂援京,那會也沒個電話手機什麼的,吳三桂接到聖旨剛要點兵出征,那邊消息傳來,北京陷落,皇帝自殺。

崇禎是真不行,做事拖泥帶水。



這下吳三桂就尷尬了,他是大明山海關總兵,奉旨抵禦滿清,現在大明說沒就沒了,他可怎麼辦呢?在大順軍和滿洲八旗的南北虎視下,自立門戶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本錢也不足。

思來想去,吳三桂決定還是降李自成,好歹同族同宗吧,於是上表稱臣,於是李自成命令他帶隊入京蹕見。可是走到半路,大順軍殘害前明官吏和搜刮錢財的消息傳來,連他的老爹都捱了揍,吳三桂憤怒了,拔馬回頭。

他是對農民軍不信任了,害怕自己跟那些前明大吏一個下場,什麼老爹,什麼圓圓,都是次要因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由此看來,李自成也真成不了大事,這麼重要的山海關軍區部隊不籠絡好,搞什麼搞。吳三桂猶豫了,你倒是馬上哄啊,嗯,李自成帶了20萬大軍來哄了,臥槽。

滿清攝政王多爾袞一直密切注意關內動向,十萬大軍已經前移至松錦一線,以備不時,大批偵騎前往山海關。

第一天接戰,吳三桂力戰平手。

第二天再戰,兵力絕對優勢的大順軍擊敗吳三桂,撤進關的吳三桂立即派人前往清軍大營面見多爾袞,要求借兵,勝利後以土地金銀為謝,注意,吳三桂開始只想借兵而已。



多爾袞不允,就一個條件,剃髮稱臣。

吳三桂也不敢答應,借兵是軍事問題,剃髮那是政治問題,於是咬牙繼續與大順軍再戰,又敗,李自成就快直接攻城了,吳總兵將死無葬身之地,要麼降清,要麼等死,他怎麼選?

萬般無奈,吳三桂親赴清營,叩拜稱臣。

李自成居然一點都不知道這些事情,眼見吳三桂要完蛋了,只管督師猛攻,一片石大戰,雙方殺的天昏地暗,就在大順軍力戰得優時:

無數辨子兵突然出現在戰場上,滿洲八旗傾巢出動,大順軍土崩瓦解,李自成一路逃回北京,吳三桂再也沒有了回頭之路,銜尾急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