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資治通鑑大智慧:領導如何處理不聽話的嫡系,這樣的手段,想不到

任何領導想實現自己的抱負,都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嫡系隊伍,但是,嫡系下屬的利益並不都和領導一致,如果在關鍵時候,掉鏈子,不聽從指揮,領導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曾經嫡系下屬,就成了擺在面前的權力難題,處理吧,影響不好,不處理吧,自己耽誤大事。同樣的問題,北周的丞相楊堅就遇見了。這個未來即將成為大隋王朝的開國皇帝在邁向權力巔峰的關鍵時候,出現了嫡系不聽話的權力問題,楊堅完美解決。

【出處】《資治通鑑》第174卷 陳紀8

【原文】丞相堅之初得政也,待黃公劉昉、沛公鄭譯甚厚,賞賜不可勝計,委以心膂,朝野傾屬,稱為“黃、沛”。二人皆恃功驕恣,溺於財利,不親職務。及辭監軍,堅始疏之,恩禮漸薄。高熲自軍所還,寵遇日隆。時王謙、司馬消難未平,堅憂之,忘寢與食。而昉逸遊縱酒,相府事多遺落。堅乃以高熲代昉為司馬;不忍廢譯,陰敕官屬不得白事於譯。譯猶坐廳事,無所關預,惶懼頓首,求解職;堅猶以恩禮慰勉之。

【譯文】北周丞相楊堅起初掌握政權時,對黃公劉昉、沛公鄭譯禮遇深厚,賞賜的財物不可勝計,並且委以心腹重任,所以朝野上下莫不奉承巴結,稱為“黃、沛”。劉、鄭二人仗著薦引楊堅有功而驕傲放縱,追求財物,不理政事。等到相繼推辭出任監軍以後,楊堅開始疏遠他們,恩惠禮遇逐漸淡薄。高熲從軍中回朝後,日益受到楊堅的寵信。當時王謙與司馬消難的反叛尚未平定,楊堅為此擔憂,常常廢寢忘食。而劉昉遊玩享樂,縱酒無節,致使相府公事多有耽誤。於是楊堅任命高熲代替劉昉為丞相府司馬;但還不忍心廢黜鄭譯,就暗中命令各級官吏不得向鄭譯上報公事文書。鄭譯雖然仍能出入丞相府,但已不能參預政事。於是鄭譯驚恐地向楊堅頓首謝罪,請求解除長史職務,楊堅仍然施以恩惠來安慰他。

【解析】

一、嫡系隊伍具有三大劣根性

1、權謀性

為什麼丞相楊堅剛剛掌握北周政權,他的兩個嫡系就開始吃喝玩樂,不聽指揮了?因為他們都精通權謀,知道如果繼續支持楊堅,讓他稱帝的話,自己即使成了功臣,最高也還是這個位置,但是很可能就會被兔死狗烹了。所以,他們都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2、短視性

那麼,這麼精通權謀,預測領導可能會除掉功臣,但是如果幫助建立一個王朝,就夠青史留名,為什麼不積極的進取呢?這就是這類人的短視性,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政治訴求,幫助楊堅控制權力,只是想求取利益而已,所以,通常嫡系隊伍都很短視,撈到好處就變了。

3、驕貪性

一個沒有政治訴求的群體,就會在外在的表現為“恃功驕恣,溺於財利,不親職務”,因為,在玩權謀的人心中,當世的個人享受比政治訴求增加重要,也可能更深的權謀計算是,我這樣做就是表現為我沒有權力野心,這也是一種韜晦,避免被權力猜忌。

資治通鑑大智慧:領導如何處理不聽話的嫡系,這樣的手段,想不到

二、處理嫡系隊伍的權力難題

1、要照顧之前功勞

不是說自己貪財沒有政治野心,領導都喜歡嗎,這個關鍵是看階段,如果天下一統,自然不能表現出自己的政治積極性,還是貪財好色比較合適,但是此時,楊堅還是大權臣,沒有稱帝,而且權力不穩,需要嫡系。他們不支持,這就需要換掉這些人,但是畢竟早期功勞很大,要考慮不能寒了人心。

2、要平衡當下局面

此時除掉那些嫡系,這樣很快就會寒了人心,而且最終重要的是,如果內部出現問題,就會給政治對手,王謙、司馬消難等人一個趁機離間的機會。所以,不能夠直接使用過於剛猛的手段處理這些人,只能不動聲色的,尋找新的嫡系更換舊得嫡系。所以高熲就順利的把提拔了上來。

3、要考慮未來影響

楊堅的政治野心,也不僅僅是自己做個權相的問題,而是如何改朝換代建立隋朝的問題,所以,這個就需要更多的嫡系隊伍跟隨自己,如果把黃公劉昉、沛公鄭譯換掉,無論他們兩個人鬧不鬧事,外部會不會離間做文章,楊堅的行為都會被解讀為過河拆橋,心胸狹窄。

三、處理嫡系隊伍的操作手法

1、一打一拉

作為楊堅不能讓外界解讀為小肚雞腸,權力上不能容人,有損於自己的光輝的政治形象,這時候就必須處理這些人的時候,一打一拉,把劉昉廢掉,但是保留鄭譯就是這個政治考慮。權謀家處理下面的派系的時候,都是一打一拉,不影響穩定,又換了新鮮血液。

2、一替一留

楊堅用高熲換掉了劉昉,保留了鄭譯的位置,這個可以說,是有一定的政治考慮的,一來劉昉是司馬的位置,掌管的軍事,目前混戰時期,這個位置最為重要,而且高熲已經能夠完全替代他,而鄭譯的文職是政治首腦,暫時位置不是很重要,也沒有替代的仁,所以留下來以觀後效。

3、一明一暗

既然準備留下來鄭譯這個人,來以觀後效,如何敲打呢?楊堅採用了架空冷落的方式,沒有人向他彙報工作了,被邊緣化了,所以,鄭譯自己很快就明白了,立即向楊堅請罪,請求辭職,這時候,楊堅看到敲打的目的已經達到,也就施恩原諒他了。讓鄭譯做個政治花瓶也是價值。

楊堅的這一路權謀手腕操作下來,完美的解決了自己嫡系隊伍掉鏈子的問題,其實劉昉不聽話被替換下來,他心裡會舒服嗎,當然不會,所以他一肚子的怨氣,而且不謝罪,最終導致了被斬首的局面。我們看看歷史上他的後半段的歷程“劉昉自以為佐命元功,中間被疏遠,很不自安。後遇京師饑荒,隋文帝下令禁酒,劉昉使其妾賃屋,當壚酤酒,被治書侍御史梁毗彈劾,有詔不問。劉昉鬱郁不得志,與失職懷忿的上柱國樑士彥、宇文忻相交往。又與梁士彥謀反,許推梁士彥為帝,謀劃洩漏,隋文帝窮治其事。劉昉自知不免於死,默然無對。開皇六年(586)閏八月,劉昉伏誅,家財田宅被抄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