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鴉片戰爭中,道光帝為何把林則徐和琦善都革職流放?

嚴紅軍


林則徐和琦善兩人,都是在鴉片戰爭中,因為“辦理夷務不當”被革職流放的。但是諷刺的是,林則徐和琦善明明是水火不容的政敵。林則徐堅決主戰,琦善堅決主和,而且林則徐還是因為琦善的參劾才被解任的。

而最終這相互對立的兩個人都被革職了,不得不說當時在位的道光皇帝是在搞笑。

一、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蹟,天下皆知。在道光中葉,最早是由鴻臚寺卿黃爵滋提出禁菸的建議,並得到了林則徐的贊同。

當時擔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認為:“此禍(鴉片)不除,十年之後,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道光聽後,覺得很有道理,把林則徐召進京城,問對了十九次,覺得授林則徐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身份,到廣東查禁鴉片。

我們注意,林則徐得以到廣東禁言,是經過了道光的深思熟慮,並得到了皇帝的充分授權的。林則徐剛到廣東時,雷厲風行地禁言,並很快收到成效,道光非常開心,鼓勵林則徐說:“既有此舉,不可再示柔弱。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

大家看,道光的指示是,不怕你們浪,就怕你們慫。皇帝的旨意都是這樣,那林則徐自然是跟洋人強硬到底,堅決不讓鴉片進中國國門。

二、

道光既然要強硬,那就應該一直強硬到底,誓死不讓洋人半步。但是,販賣鴉片的英國人在廣東打不過林則徐,就沿著海岸線直上天津,看到洋人打到了家門口,道光慌了。

英國人義律跟琦善說,我本來不想攻打天津的,只是廣東的林則徐燒了我的鴉片,所以我們要進行報復。琦善把話跟道光一轉述,說洋人不是真的想打我們,只是林則徐主動挑釁,惹了洋大人。只要把林則徐開除,就萬事大吉了。

志大才疏的道光皇帝,被琦善等人說動了,以為把林則徐處分了便萬事大吉。於是林則徐含冤被貶,發往新疆,讓琦善代替林則徐擔任了兩廣總督。

三、

既然主戰的林則徐被罷免了,那琦善自然是堅決主和,而且琦善的主和心態有點過分,凡是洋人要求的,他都不敢不答應,甚至到了對洋人有求必應的地步。

虎門戰事不利,琦善卻向道光發打勝仗的軍報;英國人要求割讓香港島,琦善竟敢在沒有別人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和英國人簽訂了條約。道光得知後震怒,又把琦善革職,後來流放發往了軍臺。

從林則徐和琦善兩人的命運,可以看出道光皇帝的無能。既不能下定決心開戰,又不願意拉下面子好好談判求和,以致手下無所適從,面對洋人的侵略節節敗退,最後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導致了最壞的結果。


搞哥讀史


林則徐和琦善,帝國的兩大重臣,一鷹一鴿都是因為鴉片戰爭被革職,在其身後一個名垂青史一個遺臭萬年,但諷刺的是他們這麼做都是為了大清江山永固,令人不解。






回到戰前,當林則徐向道光皇帝陳述吸菸的危害時,恐怕最能打動他的是那句“倘使十年之後,中原幾無可御之兵,亦無可徵之響”,對於生性吝嗇的皇帝來說,打仗是要全力避免的,並不是因為他擔心打不過,而是打仗要花大量的錢,所以他極力告誡林要妥善處理此事,不要引發爭端。



事情的發展漸漸的超出了皇帝的預料,先是林則徐高調的行事風格引起了戰事,慢慢的衝突遍佈東南沿海甚至英夷的軍艦能威脅京師,吝嗇的皇帝因為戰事的來臨深感不快,也為林則徐的莽撞厭惡,他承諾賠償英方損失並承辦林則徐。

英夷的胃口越來越大,不僅要賠款竟敢索要割地,皇帝暴怒了,他發誓要讓英夷片板不存,為此他派了自己的侄子奕山為靖逆將軍去“平叛”,不僅帶走了八萬將士更配備了大清開國以來最強大的陣容,甚至皇帝隱隱有點心疼,為了區區幾千“叛軍”,是不是有點浪費了。


良好的開頭確換來了一個荒唐的結尾,奕山不僅沒能殲滅“叛軍”,八萬將士甚至守不住一個廣州城,敗報傳來,悲憤交加的皇帝把此事的始作俑者林則徐革職,派琦善去與英國人談判。

萬萬沒想到琦善敢跟英國人簽訂賣國的《穿鼻條約》,事實上琦善非常清楚中英雙方的差距,清廷根本沒有資格去和英國人開戰,既然如此為何要去打這場沒有勝算的戰爭呢。在籤條約時,琦善願意堵上自己的名望和前程,哪怕遺臭萬年,他希望皇帝能認清行勢。

琦善有背罵名的勇氣可皇帝沒有,作為天朝上國的君王,這樣做不僅丟面子更會動搖他們一貫認為的天下第一的傳統。皇帝知道對手厲害,但他不能輸,他必須打贏這一仗,不然帝國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琦善革職是必須的,皇帝不斷的把帝國的精兵送向戰場,不斷的把帝國的優秀文武送向東南,祈求打贏一場 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戰役的勝利。 戰爭的結果和琦善說的一樣,兵敗簡直像摧枯拉朽,當英方兵臨南京城下時,道光皇帝知道這場戰爭他輸定了。

當年被道光皇帝斥之為賣國的《穿鼻條約》,現在他必須同意去簽訂《南京條約》,相對於從前,賠款更多割地更廣,英方獲得的利益更大。

林則徐是幸運的,他成為了忠臣的代名詞,雖然他所編造的“七戰七捷”在後世看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人們一廂情願的相信,林則徐有打贏英軍的能力,只是因為有琦善的投降行為,再加上皇帝被小人所欺騙,才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如果萬眾一心一定會無往而不勝,所以人們在讚美林則徐的同時,不忘罵罵琦善,而從來不回去想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大臣甘冒滅族風險去屈膝求和。

也許這就是人性。


乾元11111


提到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有兩個人就不得不說,“民族英雄”虎門銷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和“喪權辱國”的兩廣總督琦善,兩個不同主張的人結局竟然相同,都是被道光帝流放。其實兩人都不過是道光皇帝的替罪羊罷了。

道光十八年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去廣州查禁鴉片,這個時候道光帝是真心想禁菸的,畢竟鴉片走私損害的是清朝的利益,所以才派林則徐這個能臣去做。

林則徐不負道光帝的信任,將廣州的鴉片一掃而空。道光帝聞訊大喜稱虎門銷煙是“可稱大快人心事!”還給林則徐寫了個匾額以示嘉獎。可以說鴉片戰爭的爆發責任不在林則徐,而是道光帝。

當時的清朝對於西方列強根本沒什麼認識,都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根本沒想到會打仗,這也使得英國軍艦打到天津大沽口的時候清廷震動,道光帝驚慌失措,說白了沒準備。

道光帝原來支持禁菸是為了清朝統治,現在被人打到京城附近了,懲治林則徐還是為了清朝統治。道光帝怕損失想求和,但又拉不下臉來承認自己錯了,只能讓林則徐背黑鍋。

琦善實際上也是道光帝的左膀右臂,戰爭發生後,道光帝急急忙忙派琦善去善後,恢復和平。說白了求和是道光帝的要求,當時是清朝主動求和,怎麼可能不付出代價?道光帝想的挺好覺得懲治林則徐英國軍艦就會撤走,所以當琦善簽訂的《穿鼻草約》中割地賠款時,道光帝覺得虧大了、丟了皇帝的面子,又轉而主戰,把琦善撤職了。

正是在道光帝這種戰、和不定的搖擺中,中國喪失了寶貴的備戰時間,在英國人的進攻下節節被退,最後簽下了比《穿鼻草約》更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可以說林則徐和琦善都是幫道光帝背黑鍋,道光帝也明白怎麼回事,在道光二十五年前後又重新啟用了林則徐和琦善。


當狗容易做人難


林則徐和琦善雖然都被革職流放,但是原因是不一樣的。我就仔細說一下而這原因。

林則徐被世人熟悉是因為他是虎門禁菸的英雄,被人稱讚,而且禁菸的功績還被道光皇帝肯定,道光帝非常高興:認為此舉大快人心。不久在林則徐的生日上,道光帝還親筆寫下“福、壽”二字,派人送往廣州。可惜好事不長,林則徐成也禁菸,敗也禁菸。1840年6月,英軍派軍艦封鎖珠江口,戰爭形勢一觸即發。英軍北上攻佔定海。直驅天津,威脅清政府。道光帝驚慌失措,以“辦理不善”為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此時還沒有被流放。

道光帝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和英軍談判。在這期間清軍和英軍發生幾次戰爭,均是清軍戰敗。為了開脫罪責,當時清軍將領奕山造謠說英軍是想議和,他們所恨之人就只有林則徐,需要再次懲辦林則徐,英軍才願意和談。道光帝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琦善是個主和派,接替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後,與英軍議和,琦善義律私下約訂《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元。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讓香港為奇恥大辱,令鎖拿解京問罪,“革職鎖拿,查抄家產”,發軍臺,不過後來被赦免了。


戴你看歷史


原因不一樣。林則徐的作為,皇帝是欣賞的。革職流放是權宜之舉,無奈之舉。只是說林胡搞,引起了戰端。沒說他本質是錯的。道光本身也是傾向於禁菸。而琦善定的條約是直接打了道光的臉,把道光自認為的有道明君的神位上拉了下來。以後再怎麼洗,也很難洗白。皇帝對他的處分,是真心的氣憤,感覺傷得很深。可琦善也會覺得委屈,打不過,叫我來談,我又能如何。朝野上下,普遍同情林則徐。太平天國剛起事時,朝廷本想起用林則徐平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