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從張良的轉變看楚漢之爭


張良,是楚漢之爭中一個十分關鍵性的人物。


從張良的轉變看楚漢之爭

張良


劉邦對張良的評語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而司馬遷對張良的印象是:本來以為張良是一個大丈夫,魁偉的男人,後來觀看張良的畫像,才發現是一個如同女子一樣的小小的人物,於是司馬遷大發感慨,意思是,人不可貌相呀。

從張良的轉變看楚漢之爭


那麼,這個被後人一直津津樂道的楚漢之爭,甚至在中國的象棋中,都有所謂的楚河漢界,其爭鬥的本質,在筆者看來,不過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

具體說,項羽的楚軍集團,想要恢復的,是西周以來的分封制;而劉邦的漢軍集團,想要的是天下,也就是繼承秦帝國秦始皇的郡縣制,而郡縣制,就是中央集權制。


因此,換一句話來說,楚國項羽,要實行的是後來被西方歷史驗證過的民主制度,因為西方的現代民主制度來源於西方中世紀的分封制,也包括日本的歷史,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過度到西方民主制度,其真正原因也是因為其前身的幕府制,而幕府制不過是分封制的一種變形而已;而劉邦要實行的,是中央集權制度。


當然,劉邦後來真正實現的制度,是雙軌制,就是分封與郡縣制共存,是混合制度,與秦始皇的徹底郡縣制還有分別。因為劉邦看得很清楚,完全實行郡縣制,那就是秦帝國的下場,一旦有風吹草動,會迅速崩潰;但如果恢復到西周的分封制,結果還是如戰國時代一樣,還會重複發生列國爭霸的過程,天下大亂,列國彼此攻擊的歷史過程。因此,劉邦後來的漢帝國,採用的是一種混合制度:郡縣與分封的混合,或,中央集權與分封的混合。


我們看,項羽當時最大的願望,不是爭天下,而是恢復楚國,也就是列國重新分封。項羽在自己的力量達到頂峰的時候,並沒有消滅劉邦,因此才會發生在鴻門宴中,項羽放過了劉邦的怪事,後來項羽也不過是封自己為西楚霸王,然後劃分天下為各個諸侯國,也把劉邦封為關中的漢王。因此,項羽走的路,是恢復分封,頂多就是自己的楚國,如當年的齊國一樣,是列國的盟主而已。


按《史記》中的記載,劉邦當時,也沒有要完全走秦帝國老路的明確戰略,因為秦帝國的完全郡縣制,從歷史實踐來看,是明顯失敗了,二世而亡。

因此,劉邦當時與酈食其謀劃,也是要封各個小國,自己佔一個國而已。但張良回來以後,對漢王劉邦說,現在的形勢變了,如果你劉邦還僅僅要成為列國中的一個的話,如果項羽的楚國不想這樣的話,要爭天下的話,你如何自處呢?於是劉邦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廢棄了酈食其的主張,而按張良的想法去爭天下了。


也就是說,劉邦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但項羽的思想並沒有發生轉變,還想保持列國分封的局面,於是,結果,自然是項羽的失敗。也就是說,項羽的失敗,不是失敗於自己的力量不夠,而是失敗於太沒有野心了,項羽根本就不想爭天下。這也是項羽在後來的楚漢之爭中處處被動的原因。


那麼,張良的思想為什麼有些超前呢?

其實,張良原先也並不是這樣的思想,而是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這從張良與劉邦集團的關係能看出來。

張良與劉邦的關係,很長時間是若即若離的。張良的出身很高,是韓國的貴族,其先祖,曾經五代為相,因此,張良的最大願望,也是恢復韓國故土。

所以,在反秦的道路上,張良是最早發難的,也就是張良最早收買力士,在秦始皇巡遊的路線上,錘擊秦始皇的車隊。可惜擊中的是副車。


然後,張良在逃亡的路上,遇見了劉邦集團,但張良並沒有立即成為劉邦的謀士,而是離開劉邦而去韓國故地,尋找韓國貴族後代,力圖恢復韓國故土。

儘管張良與劉邦的關係很好,但好長時間,都沒有進入劉邦的團隊。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張良,最大的願望還是要恢復韓國故土。


但在劉邦大軍西進關中的路上,張良發現恢復韓國故地無望,天下到底如何定,還沒有定型,於是張良才進入劉邦的幕府,成為劉邦的第一謀士。後來張良幫助劉邦從鴻門宴中逃脫。

但張良還是念念不忘恢復韓國,甚至還要脫離劉邦而回到韓國,只是後來韓王被項羽所殺,於是張良才棄絕了恢復韓國的念頭。在劉邦大軍從關中東進的時候,張良的思想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於是才有了張良說服劉邦放棄酈食其的分封戰略,而開始拼天下了。


劉邦集團從關中東進,開始爭天下的路程。其中,劉邦集團最重要的三個人,都是力主東進的:蕭何,張良,韓信。中國的歷史,也從此發生了轉變。


中國歷史,從分封到郡縣,有一個過程,而且在秦始皇得到天下以後,也曾經有一個採用郡縣還是分封制管理天下的爭論,最後李斯建議,還是不要分封,而採用郡縣制。而到了楚漢之爭的時候,也是有一個事實上的爭論,也就是項羽還是要分封,而劉邦他們要郡縣。


小巖只能比比這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