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電商格局又有哪些變化?

危機的背後往往也會帶來機遇,盒馬先行一步,發佈了“共享員工“計劃,這一招盒馬式自救,也引起了諸多企業爭相效仿。危機中總能創造出顛覆式的商業模式。

而作為電商人,今年最大的目標應該是↓↓↓

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電商格局又有哪些變化?

重啟2020是不大可能了,那電商人如何自救呢?

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

疫情之下,很多類目都有受到影響,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服飾配件、水產、零食等,也有正向不受疫情影響的類目,那麼在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呢?

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電商格局又有哪些變化?

圖片來自解數諮詢-疫情影響下1000個電商品類眾生相


1. 做好店鋪的售後工作

店鋪的售後工作是重中之重,年前所積累的訂單如果因為疫情原因導致大量退款,會影響整個店鋪的權重,這對於後期運營店鋪會造成不小的傷害。

售後工作主要是將能發貨的訂單儘量發出,即使有微量虧損也要發,實在發不出去的一定要和買家溝通好。

退款率不要高於行業均值,受到疫情影響整個電商行業退款率肯定都會上升,如果自己能控制很低,就有很大的優勢了。

2. 測款+預售

快遞也在逐步的恢復中,年前已經拍攝好新產品的可以測款做預售,雖然整個行業受到了影響,但是不影響買家正常收藏加購產品,把新產品及時測出來並且做好相應的工作,爭取走在競爭對手的前面,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店鋪穩定起來。

3. 老品的維護

一定要做好老品的維護,能發貨的儘量發,發不出去的做好售後維護。在分析好疫情期間的競爭對手和行業數據,適當的補單維持好鏈接的熱度。

疫情期間,這些生意火了,電商商家能獲得什麼啟示

1. 重視用戶需求,精細化運營

疫情期間,天貓超市、美團、餓了麼、盒馬、瑞幸、喜茶等紛紛大推無接觸配送、無接觸取餐服務,“無接觸”生意也正在走紅。

2017年到2018年前後,以無人貨架、無人超市、智能取餐櫃、智能快遞櫃為代表的無人零售概念曾經走上風口浪尖,不少創業企業獲得大筆融資,紛紛跑馬圈地擴張業務。然而沒過多久,這些概念都如同曇花一現,相關企業裁員、倒閉現象不斷。

2月4日一則武漢“火神山”醫院的無人超市突然登上微博熱搜,為降低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風險,這個超市沒有配備收銀員,顧客挑選完物品,只需要用手機自助掃碼結賬就能完成購買。且無人超市24小營業,僅開業第一天就接待了200多人。

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電商格局又有哪些變化?

天貓超市、肯德基、必勝客也紛紛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或“無接觸點取餐”服務。消費者可以在訂單備註欄選擇“無接觸式配送”,以要求把貨品放在如門口、前臺等指定位置,待騎手放置妥當後,再前去取貨,不用直接接觸。

除此之外“無接觸觀影”、“無接觸辦公+教育”也同樣火爆(想必釘釘從沒想過會敗給一群小學生吧)

“無接觸生意”的走紅,促使了用戶行為模式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對電商人有什麼啟示呢?

之前,無人零售最大特點是大大減少渠道成本,當時為了跑馬圈地,不少玩家們只顧忙著佔領市場,卻忽略了定位的精細化、規範化運營,逐漸被淘汰了。

疫情帶來了新一波“無接觸”生意的走紅,但要實現長久發展,歸根結底仍然要回到精細化運營上。

做店鋪也是這樣的,重視用戶需求,運營要和需求結合起來。

2. 消費習慣變革—更加傾向內容化營銷

這次疫情給人們帶來生活習慣上的改變,而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盒馬、每日優鮮買菜買水果送到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來購物,用在線教育來學習,越來越多的人會習慣用抖音、快手做生意賺錢,越來越多的人會習慣線上學習分享經驗……

疫情期間,電商平臺也有在鼓勵直播,“開播就是希望,直播就是流量,有貨賣貨,沒貨聊天吸粉,在家直播也是一種生產力。”

疫情之下,商家如何自救,電商格局又有哪些變化?

圖為淘寶直播2月份直播獎勵

購物模式會越來越傾向於內容營銷。其他電商平臺也有相應的鼓勵政策,商家們掌握好。

3. 經營私域流量

疫情爆發之初,人們就一直在謹防“超級傳播者”,在互聯網行業中可以類比於KOL。

從“流量思維”向“存量思維”轉變,也可以說從“公域流量”到“私域存量”的升級。“公域流量”好比大江東去浪淘盡,你只能在江邊飲一瓢,再多的流量其實跟你是沒有多大關係。而“私域留量”是你在江邊開一道水渠,引入江水到自己的池塘當中,雖立潮頭,看大江東去,卻有了自己的池塘,經營好這一池塘,才能創造無限可能。

就像2003年非典期間,僅僅是滿足人們線上購物的這一需求,讓京東和阿里巴巴更加發展壯大了。

而這次疫情之後,精細化運營、直播等內容營銷以及私域流量會發展的更快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