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大慫人:一個比一個慫,現在算老好人亂世人稱窩囊廢

有道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話絕對沒錯。

三國時期有幾個領袖,放到現在的和平時代那是絕對的好領導,

老好人,萬民擁戴,

然而放到三國那個亂世就成了著名的窩囊廢了。

三國時期的三大慫人:一個比一個慫,現在算老好人亂世人稱窩囊廢


我們今天來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

第一名:劉璋

劉備攻陷雒城後,成都告急,劉璋聚眾官商議。

從事鄭度獻策曰:

“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

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

其倉廩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

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

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

這個策略沒毛病,可以拖延很長時間,

而時機是亂世最重要的東西。

我前面講過,劉備拿下成都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當時曹操苦於馬超之叛,精力全在西涼;

而孫權在合肥與張遼苦苦對峙,也沒法放棄和劉備的同盟,

所以劉備才能集中精力花費近四年時間進川。

換了其他的任何時候,都會被曹老闆截胡的。

所以劉璋如果採納了鄭度的意見,

或許可以讓曹操加入亂局,到時候鹿死誰手,也未可知。

然而劉璋卻不願意驚擾百姓,他說道:

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

等到成都被劉備包圍後,當時城中有三萬精良部隊,糧食夠支持一年,

劉璋手下都對背信棄義的劉備痛恨不已,都想抵抗到死。

但劉璋卻說:

“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

卻打了三年,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

只是因為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

於是打開城門,出城投降,部下百姓沒有不哭的。

劉璋是好人啊,然而好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第二名:韓馥

在討董的十三路(演義為十八路)諸侯中,韓馥是第二路。

而且這大哥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那可是了不得的角色。


三國時期的三大慫人:一個比一個慫,現在算老好人亂世人稱窩囊廢

要知道這討賊排名可是有講究的。

第一路袁術,四世三公,又是嫡子,所以排第一;

而韓馥的能量和資歷足夠做第二。

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是袁紹(根正苗紅)、劉表(荊州)、劉焉(益州)、劉虞(幽州)、馬騰韓遂(涼州)、袁術(根正苗紅)、劉岱(兗州)、孔伷(豫州)、韓馥(冀州)、陶謙(徐州)。

這些人都是刺史級以上的領導,比太守大,曹操、孫堅等都不夠看的。

但是強大如韓馥,最後卻落得自殺的下場,咋回事呢?

原來袁紹發展壯大之後,韓馥一直想把冀州送給袁紹。

其長史耿武、別駕閔純、騎都尉沮授得知後,都勸阻韓馥。

韓馥說:“我就是袁氏的門生,才能又比不上袁紹。

禪位是古人推崇的事情,各位為什麼覺得不好呢?”

當時,韓馥的從事趙浮、程渙率領一萬精兵駐守孟津,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知道韓馥要投降後,馬上帶領軍隊飛速趕回,請求抵禦袁紹。

韓馥又沒有聽從,直接讓兒子將印綬送給袁紹。

想不通,莫非是因為上將潘鳳死了,心灰意冷了不成?

袁紹接管冀州後,封韓馥為奮武將軍,但既沒有兵,也沒有官屬。

有個河內人朱漢,原來是韓馥的手下,曾被韓馥輕慢。

韓馥投降後,朱漢被袁紹任命為都官從事。

他想迎合袁紹的心意,便擅自發兵包圍韓馥的住宅,拔刀登屋。

韓馥以為是刺客,逃上樓去,

朱漢捉到韓馥的大兒子,將他的兩隻腳打斷。

袁紹聽說後,立即逮捕朱漢,將他處死,給韓馥報仇。

可以說,袁紹這個人,夠義氣,但是韓馥仍然憂慮驚恐,

請求袁紹讓他離去,袁紹同意了。

韓馥為什麼會如此膽小呢?恐怕跟劉虞之死有關。

當時公孫瓚逮住劉虞,也是讓他做個傀儡州官,最後卻被殺死,

韓馥和劉虞是好朋友,害怕袁紹跟公孫瓚一樣狠。

事實上,公孫瓚這個人雖然稱為白馬將軍,

又是仁義皇帝劉備的好朋友,但是為人頗讓人不齒,

袁紹比他強多了。

之後韓馥投奔陳留郡太守張邈。

有一次,袁紹派使者去見張邈,商議機密時,

使者在張邈耳邊悄聲細語。

韓馥當時在座,以為是在算計自己。

過了一會兒,他起身走進廁所,用刮削簡牘的書刀自殺了……

此君堪稱三國最慫的老大。

第三名:劉禪

公元263年夏,魏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兵分三路大舉伐蜀,

劉禪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


三國時期的三大慫人:一個比一個慫,現在算老好人亂世人稱窩囊廢

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

劉禪派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

一開始諸葛瞻擊破了鄧艾軍的前鋒,

但他不聽黃崇的勸告佔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

諸葛亮一生征戰,對兒子的教育差了些,

比起司馬懿來差遠了。

劉禪害怕了,決定投降。

劉備的另一個兒子——北地王劉諶請求背城一戰,

但劉禪不同意,於是劉諶先殺妻子而後自殺。

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劉禪還是不同意。

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

劉禪到洛陽後,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沒心沒肺,活得很幸福。

有個樂不思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特此黏來,博君一笑。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