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有些人说他是明君,又为何一世亡?

乾坤一木


隋炀帝所修建的运河,虽然在后世哪怕直至现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隋炀帝修建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一己私欲。之所以有人说隋炀帝是明君,不过是因为他恰巧做了几件有利于后世的事情而已,相比较他一生所作出的暴行,只不过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隋炀帝为什么会开凿大运河?我们现在所说的运河,是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凿的。隋朝大运河在公元605年的时候,由隋炀帝杨广下令进行开凿的,前后征集民众几百万人,死伤无数,最终开出了一条连通华夏南北的河流,故史称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建造分为两段,最开始的是开凿下半段,也就是从黄河到淮河这一段,随后延伸至长江。

在下半段开凿完成三年之后,隋炀帝又命令开凿运河的上半段,即北京到永济,也就是隋朝大运河的上半段。最后才将运河连同至杭州地区,至此隋朝大运河才宣告完成。

隋朝大运河是在大自然本身具有的天然河道开拓出来的,前后共分为四段,跨越了八个省,直至现在依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是我国的交通动脉。但是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时至今日依旧有着非常大的分歧。有的人说他是为了民生,有先见之明;有的人则认为隋炀帝是一个单纯喜欢享乐的人,修凿大运河只是为了下江南。我个人比较偏向于第二个观点。

关于运河的描写,在隋朝之后的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最为人熟知的无非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可谓是千古传颂。可见在唐朝时期,运河就已经发挥出了它本身所具备的能力,成为了南北交通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唐朝诗人王泠然的《汴堤柳》也有关于运河的描写,“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可见王泠然的观点是隋炀帝是为了一己私欲而修凿的大运河。

在唐朝晚期,也有一位叫做秦韬玉的诗人,也是同一个观点,并在《隋堤》中写道:“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看来这位诗人也是和上一位诗人一样,认为隋炀帝杨广修建运河只是为了下江南风流快活。在唐朝关于运河和隋炀帝的诗词有很多,就比如杜牧曾写过《汴河怀古》,其中提到:

“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许浑也曾写过一首《汴河亭》,其中一句“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关于这一类的诗句还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了,由此可以看来,后人对于隋炀帝的目的一致认为其只是个人享乐。

也许很多人认为唐朝和隋朝本身就是敌对的关系,所以唐朝人认为隋炀帝是个昏君,从而否认他所作出的事情,关于隋炀帝的负面评论都是来源于唐朝时期所撰写的

《隋书》,其中记载隋炀帝是一个“好内怠政,外内从乱”的人,所以很多人都将其认为是荒淫无道的昏君。然而并非只有唐朝的人这么认为,哪怕是到了明朝末期,依旧有不少人保持这一观点,袁于令曾在《隋史遗文》中写道:“为留恋之乐耳”。

不光是别人这么认为,如果我们去看杨广流传下来的诗句,他自己就已经对开凿大运河进行了定性。杨广这个人对于扬州非常的喜爱,还曾在游玩扬州的时候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句《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扬州地区的美妙风光,而之后更是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受到这首诗的启发,再次对扬州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描写,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张若虚留下的著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杨广除了《春江花月夜》以外,还有《泛龙舟》、《迷楼歌》、《江都宫乐歌》等诗词,都是用来描写自己来到江南地区的开心快乐。由此可见,隋炀帝对于江南地区的迷恋,这也足以证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为什么大家认为隋炀帝是明君。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隋炀帝这个人的确创造做出了很多有利于后代的事情,无论是开凿大运河还是推行科举制度,甚至于三征高句丽。这些事情无论是他有意或者无意导致的结果,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有着一定的功绩,但这些并不能作为代表他个人能力和思想的证据。就好像一个杀人犯,我们不能因为他曾经救了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认为他杀了人是应该的,不能判处死刑。而且,隋炀帝所作出的事情,虽然在后世看来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其实也有非常大的弊端。

我们先看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高句丽对于华夏地区的威胁非常大,即便是在之后被灭,其后裔依旧南下入关建立了清朝。但同样的道理,虽然满族和高句丽息息相关,但是满族并非等于高句丽,当时的高句丽不过是一个小族,如此劳民伤财连续多次进行征伐实属犯不上,而且三次征伐都无功而返,以至于劳民伤财、民不聊生。我们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抛开问题看本质,隋炀帝之所以会做出这一决定,只是因为想要拥有卓越的战功而已,这一点上和李世民相差无几。

而科举制度本身就属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当然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寒门学子有了翻身的能力,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古代封建社会贵族统治的现状,寒门学子担任官职之后,便成为了新的贵族阶级,而底层人民的现状依旧没有得到改善。科举制度考核的是一个人的学识,但是一个人读书读得好并非能成为一个好官,这也是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读死书的人对于普通老百姓的迫害更严重,因为他们被封建思想的枷锁牢牢禁锢住,不懂得变通也不通人情。


文西I


前言:我国有两大著名工程: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主持修建者分别是秦始皇嬴政和隋炀帝杨广,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并且两位君主在后世的风评都不大好。我想他们之间如此之多的相似点就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价近年已经变得很客观,差评有,但是好评也在增多,但是现如今关于隋炀帝的评价还是负面居多。

后世对于杨广的描述

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隋炀帝的形象就如他的表兄李渊给他的选的谥号“炀”一样,

根据《谥法》记载,“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大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是一个众叛亲离、宠信奸臣、肆意妄为、好色怠政、无情无义的坏的不能再坏形象。众所周知,后世关于杨广的形象中一个重要的污点就是弑父杀兄,但是这件事其实是存在重大疑问的。

由魏征编撰的《隋书》中关于隋文帝杨坚之死,做了这样的记载:

“及上不豫,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合侍疾。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论。”

《隋书》成书于唐初,并且是由严谨的魏征编撰,相对而言可信度较高,但是在当时也并不能确定隋文帝是杨广杀死的,实际上真正丑化和传播隋炀帝恶劣形象的,是《史通》与《资治通鉴》,以及后人附会的诸多野史小说,例如广为人知的《隋唐演义》。

兴建京杭大运河

传说隋炀帝听说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美丽的花-“琼花”,为了亲眼看到如此美丽的花朵,隋炀帝下令兴建长达两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乘坐巨大的龙舟前往扬州看花。这个传说可谓是将其荒诞且肆意妄为的暴君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首先,京杭大运河并不是凭空开凿,更多的是在以前运河的基础上进行连接与疏通,春秋时期的吴国为了北上中原争霸,在扬州附近开凿了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邗沟,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向北及向南发展。

另外,开凿京杭大运河,隋朝用了四年的时间,四年看朵花?这花是能开四年还是可以年年开?我想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不至于让杨广牵肠挂肚四年吧?

而实际上修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在沟通南北,隋朝时的主要粮食产区都在南方,粮食产出及消耗不平衡,就像我们今天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是为了实现尽可能的南北平衡,当然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之外,为军队征高句丽做准备也是一种原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隋朝因何而亡?

从公元604年杨广继位到公元618年被叛军杀死,杨广共在位14年。

然后我们看看他在位期间干了什么事。

1、兴建并迁都洛阳

为了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以及关中政治地区与河北、辽东军事地区,杨广下令兴建东都洛阳并迁都。关于迁都,作者还有一个猜想,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关陇贵族的聚集地。无论是北周的创立者宇文家族、隋的杨氏家族还有后来唐的李氏家族,都出自关陇贵族。

杨广继位之前久居江南,与江南集团来往密切,而原太子杨勇背后则是陇西集团在支持,杨广继位之后必然要大力扶持江南集团打压陇西集团,因为陇西集团实力太过强大。迁都无异于是让陇西贵族远离他们的根据地的一个好方法。

毕竟这帮人也谈不上忠心,北周的宇文被隋的杨取代,而杨又被李唐取代,对了,李渊和杨广还是表兄弟呢,“炀”这个谥号就是他的表兄李渊给他选的。

2、修建京杭大运河

上文提过,隋朝用了四年时间修建了一条长达两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可谓是坐上火箭修的,那么快的速度,需要征用多少民力?

修建京杭大运河意义的确深远,时至今日我们都在享受京杭大运河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在京杭大运河这条运输网络沿线兴起了众多的商业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因为京杭大运河而发展成为隋朝的经济中心。

3、亲征吐谷浑

在兴建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之后,重视经济发展的隋炀帝将目光放在辽阔的西部地区-河西走廊。

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原地区长达几百年的战乱,使得西域和中原地区的经济往来大幅降低。想要重新使西部地区经济活跃并吸引西域商团来到中原,打通河西走廊至关重要!

隋炀帝派遣一手导演了突厥的分裂的隋朝重臣裴矩来到西域,沟通并处理西域客商与隋朝的经济贸易诸事,同时为了解决威胁西域客商的“吐谷浑”以及展现隋朝强盛的国力,隋炀帝决定西巡并亲征吐谷浑!

经过隋军的多次围剿,吐谷浑主力被消灭,吐谷浑纳入隋朝版图,西域的威胁消失。但是西巡部队在经过扁都口翻越高原时,高原上骤变的天气却冻死了一半以上的士兵和百官、后宫佳丽,其中甚至包括杨广的姐姐。

4、三征高句丽

公元611年,孙杨地云游结束便开始为东征做各项准备。到了公元612年,隋炀帝发起了第一次东征,但是指挥失误,隋军惨败,多年来对民力的压榨让人民苦不堪言,国内开始爆发农民起义。

之后的第二次、第三次,隋军皆是损失惨重。第二次时,杨玄感叛乱;第三次时,高句丽国王虽然表示投降,但是一不入朝二不放人,大批被俘虏的隋朝军民被扣押在高句丽。

三征高句丽是促使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这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三棵大树!

结语

从杨广为自己选的年号“大业”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雄心大志的君主。但是14年的时间,做了如此多的事,不体恤民力,让民众一味的栽树,而不能享受到果实,激起了严重的民愤。

同样的事情在秦朝已经发生过一次,统一六国的秦国二世而亡,胜利的果实被汉朝摘走,可笑的是到了汉朝还是逐步废除了分封制。

而在取代了隋朝的唐朝,可以说唐朝的万国来朝和河西走廊的畅通有直接关系,更不用说此后被沿用千年的科举制度,更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社会更高阶层的垄断,成为无数寒门士子实现人生抱负的重要途径!


我是安六七


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建国,到公元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为唐所灭,

立国有三十八年,统一全国才只有三十年。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如此“短命”的隋朝,到底做错了什么?


隋朝:可谓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杨坚逼迫周静帝将皇位禅让给他,从而建立隋朝,自己变成了隋文帝。即使逼迫禅让后才建的隋朝可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呢?因为其中有四怪

  • 第一怪同样的命运:隋朝正如秦朝一样,树立了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皇朝之规模,但同样也是一个短命的皇朝。隋朝共二帝,杨坚于五八一年灭周后在位二十三年,但从灭陈算起在位就只有十五年,而隋炀帝杨广在位也只有十三年。(其实还有一位恭帝杨侑,李渊所立,在位不到一年,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只有两页文字而已。)
  • 第二怪惊人的相似:隋开国皇帝即隋文帝杨坚,相貌奇异,而独孤皇后就因此才嫁了他,同样先是老丈人独孤信的“慧眼识英雄,这完全”相似于汉武帝刘邦。


  • 第三怪不按朝代发展规律来:建朝不过总共三十年,居然就出现篡位杀父的事情。虽然历史上这类事情对皇家来说常有发生,可怎么也得延续两朝再说,隋文帝坐到皇位十余载,便死在下任皇帝也是自己儿子之手,想想还真觉得究竟该奇怪还是寒心。
  • 第四怪原来是打酱油的:隋炀帝无德杀父篡位,却守不住,早早便结束了隋朝,怪哉!


那么前面问道:“到底做错了什么”?所以,我接着说。


隋炀帝最重视的两件事:东都的营造和大运河的开凿


最早,隋炀帝在父亲隋文帝、母亲独孤皇后面前,那是伪装的相当好,当时一心相当太子。而如今他就是皇帝老大,马上回归本性才是正事,便是巡游玩乐,任意奢靡起来。


话说,他营建东都洛阳就动用了万千工匠,花费一年左右时间,将这座城造得非常豪华。据史记记载,造宫殿的石头木料都是从南方运来的,光是一根柱子就要上千人来拉,工程出奇浩大,每个月光征民工都要两百万。

而建成之后,隋炀帝下令把大批豪族、富商迁到洛阳居住,认为眼皮子下面住着还能如何。

就在营造东都洛阳的同时,另一件大事也提到了议程上,隋炀帝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凿大运河。

运河分三段:

  1. 一段叫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穀、洛二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南岸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附近入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二千多里
  2. 另一段叫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今北京市)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州长也是两千多里。
  3. 第三段叫江南河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北部)入钱塘江长八百多里。


总体来说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州,南达余杭的水路交通动脉,全长五千多里(约合二千五百公里)

那么隋炀帝修运河是为天下苍生吗?肯定回答:当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

尽管大运河改头换貌,成为一条贯通南北,对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大运河,并且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两起大型营造之事,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催命的阎王。

据史载,在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的过程中,对于劳动人民的役使很是残酷,死伤无数,家中男丁不够妇女补上。

如果说营造东都和开凿大运河,这两件事让老百姓对隋炀帝有了怨恨,那么接着的事更加剧了矛盾。

在六一二年、六一三年、六一四年,这三年派兵攻打了三次高丽,原因是高丽王不肯来朝。因此,隋炀帝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隋炀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开始激化了。



随着接踵而来的起义军的成立,发动了反隋的战争,攻占郡县,杀死贪官污吏和土豪恶霸,隋朝大势已去;六一七年,李渊起兵太原,进占长安;六一八年春,隋炀帝杨广死在江都,隋灭;不久,李渊自立为帝,国号唐,历史上的唐高祖。


果笑


隋炀帝杨广(604年—618年在位)登基前完成国家统一,“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天朝体系(四方纳贡)”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虽然隋炀帝杨广因为弑父害兄、好大喜功、贪慕虚荣、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并不能被人们称为明君,但他也不是昏庸无能。甚至,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很多举措都为我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如果没有隋炀帝的这些贡献,可能也就难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其中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还有一个条件是,前朝已经开挖了一些区域性运河,连接和疏通就可以用。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但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急功近利、滥用民力、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太想建立伟业了。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太重,又三出辽东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Z过客K


隋炀帝修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运粮草,打高句丽(朝鲜)

京杭大运河,为什么是到北京?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

隋朝的都城是洛阳,北京是边陲,修建运河到北京,是为了把江南的粮草运送到北京,用以攻打朝鲜。

南方富庶,北方贫瘠,大军攻打,必须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江南到北京千里之遥,水路是最经济快捷的补给方式。所以,修建运河,这是直接目的。

超越军事目的,当时天下百姓遭殃了,后世苍生得实惠了

古代交通运输,水路是最关键的方式。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早在春秋时候就有,一般情况下也都是出于军事目的。

古代的工程力量很弱,都是靠人力完成,如此浩大的项目,所耗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因修建运河肯定死伤无数。但运河建成之后,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就非常可观了,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隋炀帝不是明君,应该也不至于一无是处

隋炀帝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养尊处优,但家学严谨,文采也很厉害。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留存一首诗

《春江花月夜二首》隋朝 杨广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隋炀帝获封晋王时,参与灭南陈,之后也大多在江南居住,江南也算是他的发迹之地,一路顺遂。隋炀帝从小倨傲自大,隋书说他“矫情饰貌,肆厥奸回”,爱奢靡还非常骄纵,更是野心勃勃。

继位之后,修东都、修运河、建宫殿,耗资巨大。随后又对高句丽发动了三场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三场战争耗资更为巨大,死伤更多,国计民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可谓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可以和秦始皇后期相比。

随后各地农民起义频发。更为关键的是,三次战争失败,让一世高傲自大的隋炀帝失魂萎靡,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随后巡幸江都,便留在江南,不再北归。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宇文化及叛变,叛军把隋炀帝勒死,至此隋炀帝国破身亡。

他在位时改革官制,修订大业律、攻占吐谷浑、收琉球,对内改革,对外开疆扩土也算是有一定的功绩。他用年号“大业”应该也是

想有一些大作为的吧,这是太一厢情愿,刚愎自用了。


悲剧始于性格缺陷

前半世太顺,又太自恋,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发动战争之后,失败了又一蹶不振,是一个自信又自卑的人,所以说他的性格上是有缺陷的。


疯哥哥l


炀帝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打通江南地区与幽云十六州地区加上洛阳的航运,主要是为了押运粮食,为了方便江南地区收集粮食运往北方,主要就是为了攻打高句丽



将军的故事会永传于世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北到北京全长约1800公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1000多年我国的经济都沿着这条运河发展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北京都是重要代表。

大运河的修建意义重大,隋朝是经两汉之后中华大地动乱了400年后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连年战乱导致南北经济文化和人口构建的严重差异,使得之周秦汉一来中华先辈们留下来的灿烂文化礼仪制度几乎毁灭,北方大地汉人十不存一隋朝虽然通过武力统一南北但是连年的战乱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严重不足,这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大运河的修建使帝国南北紧密的交接在一起,在古代水运通常比陆运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大运河把南北原本独立的水系用水道连接成一个大水系,直接影响后世1000多年随后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北京这些沿运河城市逐渐兴起一条运河的建造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在度兴起。

小编愚见隋朝二世而亡非明帝之过,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文明史,为帝王能称的上雄才大略着有几,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华夏,汉武帝经汉初70余年几代先皇休养生息,秣兵历马,終大败匈奴使华夏文明远播异域。这两位都是我们公认的一代雄主,我们看看隋炀帝在位14年主要做过什么?修运河,建东都洛阳。开科举,三征高句丽,西征吐谷浑。这些事情后世帝王如果干成一件都可以称得上一代大有为之英主,我们的这位皇帝就是做的太多了,他对的起那个时代对得起这个国家更对得起后世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他唯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和他的大隋杨家,他生死国灭后世君王扔继续着他的事业。他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英雄。历史的年轮无情轧过却总有相识,现在的民国与共和,千年前的隋与唐,两千年前的秦与汉。或许我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谈论他的功过!正如他如天空浩瀚的星河我们只是凡尘之中一粒细沙


北城王延锐


个人觉得杨广修大运河更多的是为了后世苍生。即使上的杨广并不像我们在隋唐演义上看的那样,是个荒淫无度,只顾享乐的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也是很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他做事太过于沉不住气,而且喜欢征战,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再加上修大运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他才会被李渊推翻政权。

在隋唐演义中,显示杨广修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享乐的欲望,是为了四处游玩,欣赏美景,寻找美女。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杨广修建大运河确实是为了后世苍生来考虑的,他太过于想要建功立业,显示他作为皇帝的价值,却忽略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最终导致修建大运河,成为了隋朝被灭的导火索。

杨广继位之后,英勇好战,并且数次亲征,这就导致百姓们承担的赋税很重,和家人有长期流离失所,再这样十局不稳定的情况下,他又下令做了一件劳民伤财的修建大运河的决定,难免会引起天下百姓的反抗意识。修建大运河是一个极大的工程,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力支持,而这一决定,更是加剧了天下百姓所承担的压力。

但从长远来看,杨广的这一决定确实给后世带来了福音,附近便利的交通,更便利了,各地的往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不过在修建的过程中,致使天下百姓怨声栽道,我觉得杨广最多算得上好心办坏事而已。


多尔衮爱新觉罗


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是为了下江南出游方便,其实杨广是暴君而不是明君,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动用几百万民,累死病死的民工不计其数,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杨广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隋朝从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亡只经历两朝皇帝37年,短命亡朝。


haonanrenjiushiwo


隋炀帝脑子里根本没有天下苍生四个字,而是把整个天下和百姓当成了他的玩具,一声令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把百姓当成了畜生奴隶供他玩乐,后来看到玩不下去了,天下已乱,还妄想偏安江南,做个陈后主,再后来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对着镜子说“不知道谁来斩我的头颅?”,却不想办法收拾烂摊子,而是能玩一天是一天,这哪里有半点雄主的气概,真正的雄主比如秦皇汉武碰到这种局面必将痛定思痛励精图治,而隋炀帝却假装不知道,秦二世是个小孩被赵高蒙骗是真不知道天下将亡,隋炀帝却是明明知道,就是不管,他明明有这个能力去尝试一下重整河山,却不愿意去做,很令人费解。我估计是因为这个家伙是玩了十几年玩够了,天下美女尽入其手,天下百姓尽遭奴役,当一个人什么都玩过了什么理想都实现了的时候,会失去奋斗的动力,他想就算再次平定天下又怎么样?没什么可玩的了,五十岁的年纪身体也不允许了,看到美女也有心无力意兴阑珊了,所以这个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享乐对江山社稷、国家民族、子孙后代都没有半点担当的狗贼选择“老子不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