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杨广为何被称为“隋炀帝”?“炀”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秘密?

历史一书生


“隋朝”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王朝,虽然存在时间并不长。而“隋炀帝”杨广的名号更是至今都为人所熟知,而且“隋炀帝”在现在也是充满争议的一位古代皇帝。而杨广为什么被称为“隋炀帝”呢?“炀”这个字是何意呢?

“炀”字作为“谥号”的含义

关于谥号,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了,谥号是根据死去的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做出的一种“评判性”的称号,在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身份的人,在去世后一般都会有谥号。而谥号也有美谥和恶谥之分,而区分美谥和恶谥,就是根据谥号中的字来分辨。
对于“隋炀帝”杨广,后世评价中贬义居多,“暴君”之类的评价也不在少数,所以他的谥号自然不会是什么“美谥”,这从“炀”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来。“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些是对“炀”这个字作为谥号而做出的一些解释,由此也可见,“炀”这个字哪怕是在“恶谥”之中也是能排的上名号的。

杨广与“炀”

杨广是为“隋炀帝”,而杨广是否真的如“炀”这个字所表述的那样呢?
首先,杨广这个皇帝,在后世史书典籍上也并非是只有“只言片语”的描述。杨广这个皇帝,不能说没有什么功绩,不说军事上的征伐,就只是“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就可以说是杨广此人的一大政绩。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两千多公里的“隋朝大运河”成了当时南北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

但是,杨广此人,让后人诟病的方面也不少,而也正是这些方面,是他被谥为“炀”这个字的重要原因。首先杨广生活上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建造奢华的宫殿,劳民伤财;命人去挑选民间美女纳入后宫,酒色取乐;在他游江都时,只是船队就长达二百余里,而且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大肆挥霍。


种种作为,使得杨广得了“炀”字的谥号。但是,这个谥号并不是杨广最开始的谥号。

在杨广被“弑杀”后,开始时,当时的隋朝群臣拥立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为帝,而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但是杨广并没有以这个谥号而流传后世。因为,在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渊追谥杨广为“炀皇帝”,这也是隋炀帝杨广最终谥号的由来。




說与山鬼聽


隋炀帝杨广(569~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

说起隋炀帝,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篇章上描绘出浓墨一笔的人。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率军消灭陈朝,夺嫡登基,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洛阳(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例如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可以说隋朝建国至历二代而亡,整个隋朝时代皆是他的身影。

至于杨广为何被称之为“隋炀帝”,皆为历朝历代帝皇去世,后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皆以溢号概括,溢号有褒有贬。

史载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杨广为叛军所缢杀。隋恭帝杨侗追谥明皇帝,庙号世祖;唐朝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

由于李唐政权力压各路反王作为隋朝之继任政权,后代皆以李唐追溢之“炀”字作为其溢号,史称隋炀帝。



作为史上颇具争议之帝王,李唐追溢之“炀”字又有啥含义呢?

据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为炀(不遵礼法),去礼远众为炀(破坏礼法远离民众),逆天虐民为炀(违背天理虐待人民),好大殆政为炀(好大喜功贻误朝政),薄情寡义为炀,离德荒国曰炀(背弃道德荒淫误国)。”


我们从这可以看出“炀”为史载屈指可数之恶溢。当然作为一个继任政权来说,给前朝皇帝冠以一个如此“炀”之恶溢来阐述李唐政权的合法合理性,也属正常。


红叶浴我


“隋朝”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昙花一现后二代而亡;但就文帝南征北战,代周建隋,首立开皇之治,创三省六部制灭陈;炀帝征吐谷浑,开科取士、修隋朝大运河等业绩,在中国历史上尚留下了不算暗淡,也不能被后人忽略的光亮。


1.杨广其人。

隋炀帝杨广,生于长安,公元581年,立为晋王,曾率军消灭陈朝立下军功,又处心积虑谋划夺嫡事宜成功,公元604年,正式即位。

在位期间,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并迁移至东都洛阳,革新改州为郡;倡导改度量衡依古式;但他频繁发动战争,如:征伐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后期穷凶极恶,弄得民不聊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公元618年,“江都兵变”中,杨广为宇文化及叛军所缢杀;隋恭帝杨侗追谥他为“明皇帝”,唐朝追谥为“炀皇帝 ”,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注意: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


2.“炀”作谥号的含义。

《谥法》讲得是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等死后,朝廷礼官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拟定一个评定性的称号,呈皇帝批准生效,又分为美谥和恶谥。

“炀”属恶谥,有三层含义:“好内远礼”即喜好女色轻视礼法,“去礼远众”即不遵礼制而背弃大众,“逆天虐民”即悖逆天理虐待人民;以此推断,作为皇帝的杨广既昏又暴,恶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了。


3.颇有作为的杨广为何有此恶谥?

1)唐随隨来,唐高祖李渊作为杨广的表兄弟,为彰显自身皇位的合法性,处心积虑地贬低亡国之君,毫不含糊地追谥杨广为“炀皇帝”,故意让表兄遗臭万年,映衬自己的光彩照人。


2)杨广后期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建造奢华的宫殿;罔顾廉耻挑选美女,在他游江都时,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延续二百余里,且沿途官衙都要贡献美食,形成大肆挥霍,铺张浪费之势,弄得民怨沸腾;口碑不佳。


希望星晨58298869


炀字隐藏什么秘密,没有什么秘密,熟悉谥法的都应该知道炀是何意,一个只用十多年时间就把一个一个盛世王朝弄得支离破碎,全国户口数从890万户减员到200多万,户口数减员约75%,大概三千万人口,这种完全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垃圾皇帝得到炀字有什么意外,哪来的隐藏秘密。

天天说他功在千秋,他确实有点功绩,但他的功绩跟他的罪孽比根本不值一提,网上说的那些所谓功绩不是抢了杨坚的就是水分多多的。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都是杨坚创立的,虽然杨广也对此有所改进但使用无法媲美开创者。

大运河从春秋吴王夫差开始修,真正是从无到有,运河从浙东修到淮河。从这开始历朝历代都会修运河,杨广时只是在之前运河基础上连接起来,并不是自己从头修,南段邗沟江南河更是仅仅是疏通,对大运河的功绩远不如吴王夫差甚至可能还不如后来在隋唐大运河堵死后真正修通京杭大运河的忽必烈?

至于开疆拓土首次将青海纳入版图,实际汉朝已经在西宁设立西平亭,后来发展到西平郡,还有西海郡,治所在现今青海省海晏县。而且杨广从吐谷浑手里打下的这片土地没多久就被人家打回去了


100901160514071985


在易中天先生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中,《隋唐定局》一篇里有提过,“炀”字是属于恶到不能再恶的谥号,能比得上隋炀的只有夏桀和商纣这两位君主。

“炀”字的《谥法》解释

据《谥法》的记载,“炀”字所代表的意思有三种:好内远礼(贪恋女色不遵礼法),去礼远众(破坏礼制背弃大众),逆天虐民(违背天理虐待人民),前两个是昏,后一个是暴,杨广昏暴皆有,这也是后世演义和各种电影电视剧都赞同的看法。

和“炀”字并肩的是“桀”(贼人多杀曰桀),“纣”(残义损善曰纣),这三种都是属于十恶不赦的谥号。

杨广被后世的大力抹黑

继任前朝的朝代为了彰显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对前朝不遗余力的抹黑是很正常,但自杨广之前,除了夏桀和商纣之外,末代君主所得到的谥号都不算恶谥:像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晋恭帝司马德文等,谥号算是较低但还不至于恶。

这主要是杨广和他的“难兄难弟”一样,都是把一个治理得好好的国家硬生生地给他败光了,对宗室来说他们是罪人,对民众来说他们则是暴君,所以不遗余力地贬低他们更能给受苦受难的民众一点宽慰。至于其他的末代君主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可悲之处,国家到了他们的手上已经是千疮百孔,无回天之力了。东汉毁于桓、灵二帝,曹魏自魏少帝曹芳起就被司马家夺了大权,晋朝更是从司马炎之后就一直被权臣控制,晋恭帝更是十分屈辱地死在了棉被里,所以对这些君主,我们更多的是惋惜和同情。

表兄弟李渊对杨广的讽刺

“炀”字谥号本来是杨广给陈后主陈叔宝的谥号,这位陈朝最后皇帝奢侈淫逸,耗费大量民力修建宫殿,供他和嫔妃游玩居住,在杨广南渡伐陈的时候,朝廷上下依旧是“奏乐侑酒,赋诗不辍”,好一派“盛世景象”。即使在建康城破的时候,陈叔宝想着都是他的黄巾珠宝和美人,在井下被俘时身边还带着两位美人呢,现在那口井应该还在南京城里,还有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胭脂井”。

或许杨广死都没想到,他用来批评陈后主的“炀”字居然会被李渊用在自己身上,这可真是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一贰一橙


  • 杨广的庙号为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是唐朝对杨广的追谥。古代使用谥号对帝王将相的生平功过进行评价,“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认为他不违天虐民。按易中天先生的说法,“炀”属“下谥”,差得不能再差、烂得不能再烂。


  • 人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使用诸如“好人/坏人”、“暴君/明君”、“奸臣/忠臣”等单一的词语根本无法正确认识一个人的生平,一个字评价一个人,难免有失公正。普通人如此,遑论帝王?

  • 自古史书后人写,罔顾前人功与业。李唐推翻了隋朝,就要为自身的合法性寻找鉴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贬低甚至抹黑前朝,“炀”字充分体现了这一意图。

杨广被后世攻讦的过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工程建设劳民伤财

  1. 营造东都洛阳。历时十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但这也是杨广摆脱关陇集团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对于当时的鼎盛国力而言,营造东都未必一无是处。

  2. 开凿京杭大运河。历时六年,耗民力数百万。至清朝海运发展起来之前,京杭大运河一直都是国家经济大动脉。兴修水利,历来都是发展经济的重大民生工程,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利在千秋;再者,京杭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和疏通前代河道,并不是“一锤子一锤子凿出来的”,工程量是否有后世传言的那样巨大,还有待评估。

三征高丽消耗国力

  • 612-614年,三次征伐高丽损兵折将,军资器械损失无数。问题来了,三征高丽到底有没有必要?从战略角度讲,我认为有100%的必要。血淋淋的史实证明,高丽所在的朝鲜半岛和东北区域,历来都是外族侵略中原王朝的天然通道和跳板:

  1. 辽建国后征服这一区域,转而向南压长期制北宋。

  2. 金在东北崛起,宋金联合灭辽,后南下灭北宋。

  3. 元联合南宋灭金,后南下灭南宋。

  4. 明万历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援助后国力大损,后金趁机崛起,转而灭明。

  5. 民国日本再度占领朝鲜和东北,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几近亡国灭种。

  • 可见,东北朝鲜不安或被占,中原王朝就遭殃。后来唐太宗高宗耗费三代国力,历时25年频繁用兵才终于平定高丽。同一件事,李世民做了就是英明神武,杨广却被说成穷兵黩武,不得不说这有失公平。

好大喜功激起民变

  • 但作为帝王,杨广多次巡游,对于京杭运河这样的大工程急于求成,劳民伤财,上行下效,导致民变四起,加快了隋王朝的腐败和毁灭,对此,杨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一善不能遮百恶,一罪不足废百功。如果说他够不上千古一帝,那他也不应该被黑化成万世暴君。以一个极具贬义的“炀”字概括杨广生平,有失公允。

  • 以上是我的观点,不为洗白也不为抹黑,用心品评历史,欢迎讨论。

海阔天空爱阅读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隋炀帝的功过也是毁誉参半,部分人完全抹黑他,部分人完全歌颂他。但是这样的历史态度都是有问题的。

他之所以被大家所抨击,一方面是他干的事情确实很糟糕。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富二代本色。荒淫无道,亡国之君。

他弑兄奸母,残害忠良;他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一生乱用民力,征发数千万人次,民不聊生。这是他一生都不可磨灭的污点,他逃不掉的。

但是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他同时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他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他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开创科举,重视教育。

重视科举制度、开疆拓土等等系类操作,真的可以说是为了后来的大唐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大唐能够享誉几百年,和他的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大概这就是典型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吧,嬴政一家子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六国纷乱,但是却十五年就亡了,大好的天下送给了大汉。

同样的道理。一善不能遮百恶,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我们仍是需要一个客观的角度。既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和价值观是批评,也不能站在当时人的角度去说什么。人无完人嘛。

至于题主的问题,隋炀帝的“炀”的解释,这是后人给他封的称号,意思就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


看点儿历史


古代给皇帝起谥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西周,由来已久,除了秦始皇时期短暂中断过,赐谥号基本伴随着整个。一般皇帝、诸侯、皇后、功劳特别大的功臣才有资格被起谥号,谥号就是在某人死后用一两个字概括他(她)的一生,算是最终的盖棺定论。

隋炀帝的“炀”是极具贬义的字,《周书·谥法》的解释是:“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翻译成白话就是抛弃礼义,背驰群众叫炀;沉迷酒色,无视礼节叫炀;留恋后宫(后宫佳丽三千),怠慢朝政叫炀;胡作非为,劳民伤财叫炀。如果一一对应,按目前的绝大部分史书记载杨广确实是符合对炀的定义。1、有史书给杨广的罪名有弑父淫母杀兄夺嫂,这对于注重长幼尊卑的古代是滔天的罪恶,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被人唾骂一辈子的;在位期间无节制的调用民力,建东宫,挖运河,修王陵,穷兵黩武的三伐高丽等,完全违背了老百姓的意志,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2、好内指留恋于内宫,内宫就是后宫,后宫就是皇后,嫔妃,宫女们居住的地方,从侧面说了杨广荒淫无度,时间都花在后宫了,那对于社稷的时间就少了,就怠慢了朝政,皇帝掌管天下,朝廷内外的重大事情都需要运筹帷幄,庞大的国家需要良好的运转,绝对离不开皇帝以及大臣们的决策。皇帝应该把江山放在第一位,而整天沉迷于女人堆,绝对是不合格的。3、杨广604年继位,618年在江都被叛军杀害,在位15年,就把一个强大的国家给霍霍没了,那肯定是挥霍无度,修建东宫洛阳,挖大运河,大高丽都是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杨广又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事都完成,那绝对是超出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所以后世给杨广冠以“炀”的谥号貌似不为过。



但是我们要全面的评价一个人,不能因为他的过失而全面否定了他的功绩,而且中国历代都有篡改历史的习惯,为了突出自己的成就而故意贬低他人,所以唐朝的皇帝有没有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杨广,非常值得商榷。就目前京杭大运河都还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就不应该否定他的这一行为,秦朝修建长城,修建者伤亡也十分巨大,至今还流传着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惨故事,但我们还是把长城作为我们国家古代伟大的工程,成为世界七大奇迹,那我们也没理由把他挖运河的功绩给抹杀。还有他的开创的科举制度,极大的促进了古代考试制度的进步,为中央输送了大量优质的人才。

用一两个字概括一个人的一生本来就极具难度,而且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当代皇帝歌功颂德,不得已的对前朝皇帝有些贬低,否则怎么突出当朝皇帝的伟大,最终的定稿是要皇帝本人审核才能通过的,再加上人都会带有些个人情感,很难做到对一个人全面客观的评价。所以我们在阅读史书时不能过早的给一个人定论,因为你看到的史料不一定是真实的,应该多看一些不同史料,进行对比。


一季无言


隋炀帝杨广,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好大喜功、喜爱玩乐,史书称其暴虐无道。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大规模修建离宫,使得隋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自周朝起,中国古代有对死去的身居高位的人追授谥号,它代表了对死去的人的的一生功过的概括性表达。谥号含有褒贬之意,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厉、幽、炀都是贬字,冲、殇、愍、哀、悼等谥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贬意。谥号分为上谥,就是褒扬的谥号;中谥即表示同情等;下谥,多贬义。

杨广死后,各割据(当时)政府都有给其上谥号,总共有三个: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政权给其谥炀皇帝(最晚)。

这里面杨侗隋的继任者,给出的谥字是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据古法,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着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明的意思就是当皇帝的很厉害,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能够保境安民,并且见识独特,任用人才和官员方面做到为才是用,能够作为天下人的榜样,能及时查处奸佞,遏制坏人,褒扬好人,政治清明等等。怎么说都是皇帝很好很厉害。

明是典型的上谥,杨侗是杨广的孙子,很受杨广喜爱,每次出巡必定以杨侗为东都留守。作为孙子的杨侗怎么会把自己的爷爷说的很坏呢?肯定是歌功颂德的。这不用说,但是也从一些侧面能够看到杨广还是有一些能力在里面的。

而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建立的大夏政权给其上闵。闵:慈仁不寿曰闵;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意思是当皇帝的死的早,在位期间国家出现危机,产生很严重的祸患,让民众遭受到困苦等。表达了对隋帝的同情,又批评了他的一些政策。

大夏政权是农民起义政权,对对隋帝的谥号上闵,让我觉得有些假。但细细一想可能是杨广早期的一些作为还是很深入人心的,不过后期由于他的好大喜功,导致国家遭受困难,农民起义,同时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使得民众不堪其使役最终导致了失去国家。是同情,同时也表达了批评。这么做的原因应该是收买隋朝勋贵的人心。

唐政权则给了隋帝一个下谥。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意思是不遵守礼法、脱离群众(这里的群众仅指勋贵)、不勤政事、做的事情不是正义的且暴虐无道。

按道理来说,李唐王室和杨隋王室是亲戚关系,为什么要做的这么绝呢?说到底仍然是收买人心、同时撇清两者的亲戚关系,为了让天下人能够正确分开两者关系。所以早早的把隋帝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表明自己的得国正,是为天下人除害。

大夏政权和大唐政权两者的平台不同,想要拉拢的对象也不一样,所以会对隋帝的评价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但是从三个割据政权中能够窥探到当时的隋帝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单说是李唐王室对隋帝的谥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这个炀字代表着李唐王室向全国发出的一个信号:我们不一样,我们和他有着明显的区别。后来李唐王室的成功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李唐王室做法更得当时的天下的人的认同。虽然隋帝拥有三个谥号,但是隋炀帝的叫法更广,证明历史最终由胜利者书写。


拖刀石


“炀”在《谥法》中解释如下:“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总的来说是品德不行,人品差劲,才疏学浅的一个垃圾!

这是后世给杨广的评价!

但杨广的年号是什么?大业!

何谓“大业”?其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一看就是个有治世之才,志存高远的年轻政治家!这个国号表达杨广对隋朝和自己的期望。

“炀”与“大业”这两个反义词,同时出现在了杨广的身上。

历史上的杨广的一生,大致可以总结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萧何就是杨广本身的性格。

一、虽才华横溢,然任性嫉妒。

隋炀帝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皇帝。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政治才能与文学才能似乎是很少有人能够兼具,纵观历史上的帝王,会治国的文采不行,秦皇汉武略输风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才华好的,大多治国极差,南唐李煜,南宋徽宗。

杨广不一样,关于写诗才华横溢,对于治国眼光长远。总之,就是个又有才情又会治国的皇帝。

隋炀帝时期诗坛的主流是宫体诗,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词藻靡丽,有时内容十分的不入流。

而就是在这样宫体诗盛行的时代,隋炀帝的诗作宛若清流,尽显魏晋风骨,不堆砌词藻,言辞恳切,一扫宫体诗淫靡之气。

比如他的《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隋炀帝诗作不仅质量高,数量也多,存诗44首。若提到隋朝著名的诗人,隋炀帝一定榜上有名。

此处划重点:但隋炀帝不允许别人比他有才华。是个不能容人的人。

大业年间有个诗人叫薛道衡,他的代表作《昔昔盐》,其中有一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被传到隋炀帝耳中,隋炀帝一看大声称赞,于是自己忍不住动笔写起来。

结果他发现自己比不过,就命人把薛道衡给杀掉了。并在薛道衡死前得意洋洋的问:“如今你就要身首异处,还如何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不仅不喜欢别人比自己厉害,也不听别人的意见。

《资治通鉴》这样记载着隋炀帝对于谏言的态度:“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

总而言之,你们不要在我面前谏言, 说了我就生气,我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

老臣高熲、张衡因为进谏,前后被杀。

二、虽志存高远,然急功近利。

隋炀帝的理想在《隋书 杨玄感传》可以找到,是成为超过轩辕与唐尧的皇帝,建立超过西周与大汉的帝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你认为隋炀帝仅仅只会空想那就错了。他还是个实干家,身为皇帝却十分勤奋。

所以他在位十四年中,三下江都,四上塞北,西巡张掖。呆在大兴城(长安)时间不超过1年,东都洛阳时间不超过4年。

大兴城地处西北,对南方和东方地区其实影响很弱,隋炀帝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巩固南方和东方的统治做了两个决策,一是修建东都洛阳,二是开凿大运河。

这两个决定就当时和后世其实非常正确。

洛阳形势险固,是北边邙山南有伊水的形胜之地;漕运便利,交通四通八达。居正中呼应四方。能够很好的辐射东部,连接西部。

至于大运河这和决定就更加NB!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靠大运河将东南财富用来支撑西北的李唐政权,使得唐朝硬撑150年。黄巢起义后截断大运河,李唐帝国覆灭。一个帝国的兴衰取决于一条河流,难道这还不能体现大运河的重要性吗?

决策没有问题,但方法错的离谱。他为了跑步进入自己理想的太平盛世,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

虽然这两个决定对于后世十分的有价值,但对一当时的人民是痛苦的根源。

隋炀帝在位期间隋炀帝在位八年,共建大型工程22处,使用人力3000多万。而隋朝当时的全国人口才4600万,平均每年征调400万,意味着所有的成年男丁都被征用了。

长城修建用人百万次,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每年枯水期开凿运河,耗用人工300万次。东都洛阳用时十个月,动用人次200万次,超负荷的劳作使得年轻劳动力大批量死亡,据《隋书》记载“僵仆而毙者十四五。”

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的方式,完全不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导致尸横遍野、妇孺哀鸣。

这人都死光了,你去统治谁呢?我想这也是隋炀帝被惯以“炀”这个字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