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征失败和雁门之围后果很严重,隋炀帝是如何应对的?怎么评价?

用户61431949


东征失败指的是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均以失败告终。雁门之围指的是隋大业十一年(615),七月八月隋炀帝避暑于汾阳宫期间被东突厥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兵包围,直到后面隋朝援军陆续赶到才得以解围。

东征高句丽是在隋炀帝大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后发生的,原因是高句丽国王对隋炀帝有不敬之理,三次失败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一次又一次的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隋炀帝感觉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最终把他父亲给他的老底耗干。三次东征失败的直接后果就是让隋朝强盛的印象在周边民族国家眼里完全破灭,为后面的雁门之围埋下了伏笔,而隋朝老百姓也深受其苦,最终拉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结合后面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失败后的励精图治修养生息,把唐朝国力推向高峰不同,隋炀帝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依然坚持要东征,除了他感觉颜面扫地,想要挽回面子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隋炀帝过于自负,毫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老百姓在他的眼里如蝼蚁一般,这也难怪他会有"天下不太平,就是人太多了,想要天下太平,就要多杀人才对"的歪理,而他最终也在人民的洪流中将自己和隋朝一起葬送。

雁门之围是在第三次东征失败之后一年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东突厥与隋朝的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在之前隋朝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强盛,而在三次东征失败后这一印象彻底破灭,隋朝已经不是那个不可战胜的隋朝。虽然在隋朝各路援军的支援下,雁门之围被解,但这件事给隋炀帝带来的影响确是巨大的,被围后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惧,而在解围后又得意忘形的狂妄。巨大的反差加上当时国内起义已经风起云涌,这使得隋炀帝从原来的骄傲自负变成了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想要偏安一隅,想做下一个陈后主,隋炀帝紧接着不顾各方反对执意迁居江都,而随之而来的江都宫变也彻底的结束了他和大隋王朝的历史。




独特视角看寰宇




隋文帝时,高句丽曾屡犯隋朝辽东边境。到隋炀帝时期,高句丽仍未收敛。隋炀帝成功收复林邑国和流球列岛之后,将目标转向已经强盛的高句丽国。

公元612年,隋炀帝御驾亲征高丽,人马113万之众。大军从辽东、山东、鸭绿江水陆分进。由于指挥不协调,水军遭袭大败,陆军孤军突进被歼。三十万人退回者不足三千人。

隋炀帝内心不服,公元613年,重新筹集150万人,并再次御驾亲征。高丽君负隅顽抗,久攻不下,战事互有胜负。在僵持的关键时刻,国内的杨玄感趁国内空虚乘机在黎阳反叛,并攻东都。隋炀帝大惊,急引军还。

第二次东征毫无结果,白白死了几十万人。 第二次失败后的隋炀帝,咽不下这口气,于公元614年筹集100万人,第三次御驾亲征。高丽国土狭小,物资紧缺,再也无法与隋军打下去。隋军大败高丽军,斩首四十万,终于报了仇。 三次远征高句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男丁大量死亡,国力损耗巨大,人民厌恶战争,纷纷起来反抗残暴统治,致成国家动荡。隋朝在周边国家中的威望也急剧下降。



公元615年八月,炀帝巡视北部边塞,始毕可汗亲自率领几十万名骑兵企图袭击隋炀帝。隋朝和亲的义成公主事先派遣使者将此情况报告给炀帝。炀帝接报后迅速躲入雁门城,次子齐王杨暕率领后军进驻崞县。雁门郡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军队攻破三十九座,只有雁门、崞县没有攻下。隋军上下惊惧恐怖,炀帝也非常害怕,抱着小儿子杨杲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炀帝一面诏令各郡县发兵救驾,一面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谎称“北部边境告急。”这时隋朝各路援军也达到忻口。始毕恐两面受敌,于九月十五日解围退走。 三次征伐高句丽,国内民怨沸腾,雁门之围更使隋炀帝颜面扫地。接连不断的打击,使他失魂落魄,即不想重整朝纲,也丧失了重整河山的勇气与信心。从此,他只想寄身江左,偏安一隅,在宫中用醇酒和美女麻痹自己。不久,他就与他的隋朝一起灭亡了。


梅园布衣



傻的有点坏


杨广帝先后迁都往洛阳,又开凿了浩大工程大运诃,三征高句丽战争,最后一次雁门东突厥可汗包围,直到援军迀到才解围,杨广年青雄心壮志过盛,一意古行一次又一次的消耗了国力,最后走到灭亡。


韩先生97727


请参阅拙作《黑白隋炀帝》,双12打四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