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三征高句丽”是为了什么?

一些史事八卦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隋炀帝是否英明。看了很多人的观点,多半说高句丽地缘地位重要啊,隋炀帝为消耗关陇贵族啊。但问题是:隋炀帝自己是否知道?

由于各种原因,隋炀帝已经被洗白成一个英明皇帝了。很多人冲上来就一句话:隋炀帝不是昏君,他只是步子迈得大了点。

问题是以前人们对炀帝的看法真来自《隋唐演义》和李唐王朝的抹黑吗?如果这样说,那你真的是没自己动大脑思考。无论隋炀帝被现代人吹捧得多么英明神武,他十四年就丢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是事实。相比之下,历代昏君也就一个胡亥可比。这样不是昏君,谁是昏君?一个皇帝,连十多年后的事都看不明白,还扯什么远大眼光,子孙后世?

相比之下,被现代人作为炀帝的对比,黑得很惨的李世民就要好得多。很多人说他和炀帝一样征高丽,都没取胜就可以两者同日而语。问题一个丧师百万天下震荡,一个其实只是没完成战略目标。非要说两者可相提并论的话只能说是不顾具体事实。而且炀帝最大的特色就是会说漂亮话,真要相信他说的每一个字只能说太幼稚。

至于所谓“关陇贵族”,事实是三征高丽后关陇贵族就算不是实力毫发未损也是可以左右天下局势,要不何以建立唐朝?而隋炀帝本人却被属于关陇贵族的宇文化及杀死。就算他有消灭关陇贵族的初衷。也是捡芝麻丢西瓜的典型,还有什么“英明”可言。

更进一步来说高丽地理位置重要也不是炀帝打高丽的直接理由。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可中国为什么不去打那里呢?原因还是那里的人对中央政权产生威胁,吹捧成为炀帝高瞻远瞩就是倒因为果了。炀帝根本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只是做了一个正常皇帝面对外部威胁的应有反应。而且还有个内在原因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彰显所谓“天子之威”,其实这对他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年南征陈国时他就这么做,无意义的调动大量人马,于是延误了渡过长江时间,差点贻误战机。战后又对抓住时机灭陈的名将韩擒虎心生妒忌。因为这原因,征高丽他做的很失败。如果说李世民只是战略失败,他是战略战术的双重失败,不但浪费了大量国力,还刺激了野心家的胃口,试问连这么小的高句丽都输成这样,这个王朝也就是外强中干。这就是隋朝乱局的源头。三征高丽不克,对中原王朝的声誉造成了很大损害,隋朝战死士兵的尸体还被高句丽人筑成“京观”用来耀武扬威。而唐太宗则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毁掉了这些,把士兵尸骨聚在七个庙宇安葬超度,取名“悯忠寺”,一个“忠”字标明了这些士兵的立场。

关键是很多人读史不细,人云亦云,信奉“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仅仅因为炀帝是征梁名义上的主帅和下达了修隋唐大运河的命令,就把他吹捧成千古明君,伟大的军事家。却不看它在这些事中真正起到的作用。事实上炀帝的缺点在征高丽的过程中表露无遗。首先不考虑地理环境,盲目调动过多军队。同时又轻信敌人,被对方拖延了时间。连军队的补给问题和敌国的地理环境都没清楚认识的人可能有正确的“战略地缘认识”?他不满的只是高句丽王屡次不表示臣服,冒犯了其“天威”。所以要列堂皇之阵,平定高丽,殊不知正是他的屡次征伐失败,才快速了高句丽的快速成长,最终成为李唐王朝不得不直面的威胁。它就像一个庸医,在病人尚是小患时胡乱用药,酿成大病,医得病人倾家荡产,自己身败名裂。等到病人被名医治好了,一帮闲人来表示聪明了,就说:“我们都冤枉那个医生了,这本来就是大病啊!”何其可笑。

所以要实说隋炀帝三征高丽的目的。其实就是惩戒这个不知死活的小国,彰显大隋天威,为自己赢取政治利益。并非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冠冕堂皇。所谓“勿为子孙忧。”问题他的子孙连生存都成问题,有谁会去管一个千里之外的小国?更不会看到什么“重要的地理位置”。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不是隋炀帝一个人对高句丽用兵啊。以前各朝,后面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征伐高句丽。



中国历朝历代征伐高句丽是有多种原因的:

一、地缘政治

中国东北,有几块适合于耕种的广阔平原,可以孕育稳定的政权,通过辽西走廊,这片土地与中原相联通,周围山河四塞,攻守兼备,可以蕴育王气。 在古代,东北犹若关中,有逐鹿中原的战争潜力,这就是帝王之资。若被外敌占据,中原王朝就会面临倾覆之危。

而这片土地邻接的半岛则是西窥东北的跳板。

所以,任何时候,这里都是必争之地。 汉、魏、隋、唐、元、明、清、后面、后面的后面,只要这里存在敌对中原政权的势力,甚至是有存在敌对中原政权的可能,就必定要在那里流血。

在这里用兵,为的是确保东北平原的安全,尚可只打一场局部战争。 东北若失,就会发展成为国战了。 而可怜的宋朝,连在这里流血的资格都没有。



二、形势威胁

高句丽曾两度击败日本,又征服了新罗和百济。已经完全在东北亚构成了一个小天下的王朝体系,势力范围接近于后来的伪满洲加上半岛。

更令人警惕的是,地据东北,坐拥平原,高句丽却并不是一个渔猎政权,而是一个农耕政权。 而且,高丽王室已经成为了一个律令制国家。

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占据的地方虽大而很难产生出底蕴深厚的政权,而高句丽占据的地方却是半个东北再加上半个半岛的平原耕地。这样的国家是完全有能力消化秦汉故土辽东的。 所以辽东之危,已迫在眉睫。

更可怕的是,那就是高丽的人口。 隋朝是在近300年的分裂战乱中统一,中原政权人口锐减。高句丽灭国时的人口大概在300万左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是怪物级别了。 幸亏隋唐征高句丽的时候,高句丽是处于守势,不然还真是有大麻烦了。 这个国家作为东北的霸主,又揽有辽东,其对隋唐的长期威胁将会远超辽对北宋的威胁。

组织能力――律令制和众多人口。

军事能力――冷兵器时代176座城池。

生产模式――农耕为主,渔猎为辅。

宗教习俗――佛、道、萨满。

这些都与隋唐已经不成为数量级得差距了。更恶毒的是――这家伙居然还敢修长城!

因此,隋炀帝不惜身死国灭,唐太宗宁弃一世英名,再加上唐高宗不惜钱财,三代人本着收复辽东故土的共同目的,才将这个狼崽子摁死在巢穴中。


三、野心毕露

隋初,高句丽dog胆包天,竟然还穿针引线,串联了以“高句丽――陈国――突厥”三方组成的同盟,还成了反隋联盟的领头羊。

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高句丽赖以崛起以及称霸东北亚的基础条件就是中原王朝的分裂,一旦中原王朝形成统一,就是要收拾它的时候了。

果然,当隋文帝北平突厥,南灭陈朝之后,兵锋掉头直指高句丽。 在东北,契丹和靺鞨已经臣服于隋朝,高句丽的反隋结盟体系已经破产,而百济和新罗,为了与高句丽抗衡,也“远交近攻”,成为了隋朝的盟友。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调集大军进攻高句丽。 此次大战,隋军三十万几近全军覆没。可以说,自隋王朝立国以来,几乎战无不胜,这次战败是隋朝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高句丽也元气大伤。



四、大中国体系

隋文帝未完成的历史使命交给了隋炀帝。

放在较长的历史视野来看,隋炀帝面对的是如何终结高句丽自西晋灭亡之后,连续数百年称霸东北亚的历史任务,只有打服高句丽,将其纳入以大隋为主导的大秩序,才能正式宣布,隋王朝终于成功重新构筑了汉帝国时代的国际秩序。

因此,征伐高句丽并非仅仅是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

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在出兵高句丽的诏书中聚焦于“不臣”,正如诏书中所说“高丽高元,亏损藩礼,将欲问罪辽左,恢宣胜略”。

高句丽的无礼与不臣,在隋朝的国力达到足以有所作为的时候,肯定是无法容忍的,所以诏书中曰“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高句丽立国数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蚕食中原王朝东北领土的历史,收回领土也是宣誓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不坚定,是隋炀帝三征失败的重要原因。

隋炀帝动用国力过猛,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修粮仓,又是四处巡游,在出征高句丽之前理应与民休息数年。 隋炀帝第三次出兵高句丽之前,国内已是烽烟四起,在此情况下,隋炀帝居然还强行出兵,导致身死国灭。


五、不遗子孙忧

在杨广之后,紧随其后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分率水陆两支大军夹攻高句丽。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御驾亲征。

由于高句丽一方殊死抵抗,唐军虽然取得不少战绩,也只得被迫班师还朝。从战略上讲,这仍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后来,太宗实行游击战,不断派小股部队骚扰对方,以消耗高句丽国力。

继承唐太宗接力棒的是唐高宗李治。再次下令对高句丽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样是水陆两道并进。 不过,这次大军前期虽获得大胜,然而在围攻平壤时却遭遇顽强抵抗,又恰逢大雪天寒。无奈之下,唐军又一次无功而返。

幸运之神很快就降临了。 公元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趁机二次发兵。历经一年多的苦战后,高句丽终于被全部平定,东北亚至此纳入了大唐帝国的掌控之中。



从此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片土地和民众,都被牢牢地摁住,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馋嘴肥猫1

高句丽本身实力强大,而且已经建号称尊,在东北亚地区搞起了小天朝体,与汉地的隋分庭抗礼!而且依据一般的规律,汉地朝廷的战斗力会变得越来越弱,而东北塞外的地区国家战斗力的退化是比较慢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地的军队的战斗力会不断退化,而高句丽军队的战斗力则退化的并不明显,导致双方战斗力差距越来越大,迟早会变得内地军队无法和高句丽作战的程度,那个时候就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所以杨广和后来的唐太宗,才会拼尽国力的去进攻高句丽,这个里面有增加他们自己军功和名声的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铲除心腹大患,因为很有可能,他们死之后没有多长时间,高句丽的军队就会兵临洛阳或者长安,安史之乱的可怕局面就会提前一百多年发生!这个可以说是内地朝廷的宿命,所以,这些所谓的好皇帝就一定会干出类似于杨广那种事情来!


帝国历史观察者

两方面原因都有。

高句丽曾经利用中原王朝分裂时,无力照顾边部地区。占领大量好处。等到中原统一,对于中原帝国有阴奉阳违。所以不管是隋帝国还是唐帝国。一旦统一中原,是肯定要对他动手的。

其次就是世家门阀的问题了。在隋朝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关陇贵族。在隋朝建立过程中,这些世家门阀是出过大力的。所以相应的回报也就很客观。相当于是隋朝这个帝国的合伙人。这在创业过程中大家目标一致,一些矛盾就妥协了

等到天下统一,任何一个皇帝都开始反感这种关系。杨广也不例外。他觉得关陇世家这帮家伙权利太大。必须想办法削弱这些世家大族。于是就想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迁都洛阳。关陇世家的大本营是长安。所以历史上称其为关中本位。只有让这些家伙远离大本营才能削弱影响力。

第二,就是征服高句丽。让这些贵族出兵参战。

这些政策本身没问题。后来武则天也是同样的办法对付这些世家大族的。隋朝之所以失败在于杨广低估这件事的难度。想要短期内解决这些麻烦,结果被人灭国了


爆笑视频系列

古代开打的理由其实好简单,当大隋认为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当时的确是强大。且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打的过高句丽的时候。但还是要师出有名,古时候那些地方是大汉人居住的地方,是大汉朝时候的土地,你现在要无条件的臣服,且要自动合并来归我大隋朝。但人家就是不肯,那么只有战争了。一败再败,面子搁不下去,那就再三救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