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唐朝,是一個令人為之神往的盛世王朝,多少人都曾幻想過活在盛唐,看李白的斗酒詩篇,看長安的盛世繁華。然而,人們所能記住的唐朝,只到安史之亂,似乎以安史之亂為分界線,之前視為盛唐,而後再無唐朝。安史之亂,可以說是一道分水嶺,將唐朝一分為二,人們記憶中的唐朝就止步於此。為何在現代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因為一場安史之亂,唐王朝在再也沒能實現中央集權,在封建王朝中,一個國家的強盛,在於中央集權,失去了這一點,王朝在政治、經濟上就再也止不住頹勢,勢必衰退直到毀滅。

安史之亂之前,唐王朝繁華昌盛,萬國來朝,就向其納貢的王國就多達三百餘。這個自秦朝以來第一個不曾修築長城的盛世王朝,卻有著當時最為強橫的軍隊,東征西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民族,唐朝的皇帝被周圍尊稱為天可汗。日本,南詔,新羅等國嚮往長安的繁華,盛唐的強橫,紛紛派人前來學習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此時的唐朝自己正在影響著整個世界。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將整個唐朝帶離了世界的中心,從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都開始陷入了這樣的尷尬局面,使喚不動人了。

安史之亂爆發,讓各個藩鎮勢力看到了原來自己控制了自己管轄範圍內的軍權財權,那還用怕什麼皇帝,同時,安史之亂的叛亂者不僅未被處死,還都被分封為節度使,於是各個藩鎮的節度使都有恃無恐。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一方面藩鎮名義上仍然遵唐朝皇帝的命令,實際上可是將自己管轄範圍內的權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皇帝弱而藩鎮強,皇帝的手中沒有可以實際掌控的絕對力量,整個唐王朝實際上處於藩鎮割據的狀態,雖是大一統,實則早已名存實亡。

後續的皇帝雖然有心改變這種局面,然而整個藩鎮割據勢力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怎會甘心情願被皇帝收去兵權,財權。被架空的皇帝扳不到,又打不過,只好承認了藩鎮的兵權、財權。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再者,經歷過安史之亂,皇帝們陷入了一個怪圈,不在信任朝臣,從德宗開始重用身邊的宦官,讓他們去替自己控制軍權,這就為宦官干政埋下了隱患。

德宗啟用宦官,將自己身邊唯一的親衛軍交由宦官把持,就再也沒了依仗,掌控皇帝親衛的宦官們開始明目張膽的篡權,把控朝政,後續的皇帝都成了他們的傀儡。整個唐朝再也沒能止住衰退的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唐朝分崩離析。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盛唐時期的唐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謂是自豪且驕傲的,周邊各個國家的民族都向往來到長安,嚮往唐朝的富麗堂皇;而一場安史之亂,整個帝國分崩離析,唐王逃竄,民眾惶惶不安,疆域之外的其他王國趁機攻城掠地,各地勢力割據,可謂是民不聊生,唐人那種優越感再也沒有出現。

為何在世人看來,安史之亂後再無唐朝?


古人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看唐人曾經的自豪傲氣中都被打落塵埃,只能低頭忍受這種屈辱,怎麼可能去承認這種屈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