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蘇聯史上最慘失敗,基輔戰役蘇聯損失了多少?

eyeshadow5647


這個問題真是掉到肥鵝的飯碗裡了,作為寫出國內第一本以蘇軍視角描述這場戰役的肥鵝來說,對這場戰役的研究不說十分權威,但至少很系統。

在蘇德戰場的1418個日夜中,基輔戰役作為這場戰爭第一階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是廣大軍事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正是由於蘇軍在這場戰役中英勇奮戰了3個月,某種程度上延緩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為日後德軍莫斯科會戰敗北埋下了伏筆。德軍在基輔戰役後儘管傾全力進攻莫斯科,不過此時任何突然性與亂而取之的時機都已不復存在,德軍僅憑已遭削弱且分散的裝甲部隊力圖突破蘇軍的堅固防禦,必敗無疑。此外,德軍在集中兵力的同時,又使得南方與北方集團軍群打擊力量被削弱,而曾遭重創的蘇軍在當地戰區兵力得以恢復,又為後來打敗德軍對羅斯托夫與提赫文的進攻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基輔戰役導致了德軍1941年整個戰場的全線失敗,而這個戰役又是德軍戰略指揮與指導失誤釀成的苦果!

這場被蘇聯命名為基輔防禦戰役的戰役,是一場在損失規模上超過白俄羅斯戰役的悲劇。截至9月1日時,除去方面軍預備隊、後備部隊和後勤部隊,西南方面軍此時尚擁有作戰兵力752000至760000人、各式火炮和迫擊炮3923 門、各型號坦克114輛、作戰飛機167架。至9 月中旬被包圍時,所剩兵力為452700餘人、火炮2619門、迫擊炮1225門、坦克64輛。截至10月2日時,從包圍圈內逃脫的兵力僅約15000人。德國史學家們認為,至9月25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在基輔及周邊地區共俘獲蘇軍655000人。該統計數字包括1941年8—9月不僅限於俘虜的西南方面軍的指揮員和士兵,還包括隸屬於布良斯克方面軍麾下的官兵。關於這一數據的準確性,德國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和德國曆史學家稱問心無愧。其俘虜人數之巨堪稱史無前例。這一數據還可以通過以下事實證明: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的指揮官被迫從戰鬥中撤出一個步兵師來幫助後衛部隊,因為他們無法應付如此之多的戰虜。

根據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軍官於2001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在基輔防禦戰中蘇聯紅軍的損失超過705000人,其中無法歸隊的減員人數為616304人。

因此這場戰役當之無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圍殲戰。

參考文獻《基輔1941——史上最大合圍戰》


原創不易,各位看官如果覺得肥鵝回答得還不錯,不妨順手點個“贊”,肥鵝在此給各位衣食父母們致謝了。

彼得堡的肥天鵝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基輔戰役,被認為是戰爭史上最大的一場包圍戰,戰役的結果,以德軍大勝蘇軍慘敗而告終,亦是蘇聯在二戰期間損失最慘重的一場戰役。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舉重兵開始了針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該計劃中,由倫德施泰特率領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主要任務是拿下蘇聯烏克蘭首府基輔。德軍從8月7日開始包圍基輔,9月16日,包圍圈形成。80多萬人的蘇聯西南集團軍群,全部被德國人裝入口袋中。蘇軍雖然拼死抵抗,但終究不敵德軍的大炮飛機和裝甲軍群。蘇軍總參謀部雖然也增兵,但都被德軍聚而殲之。9月20日,德軍攻佔基輔。

其間,蘇軍西南戰區總司令布瓊尼元帥,明知基輔將被包圍,為了保存實力曾計劃違背斯大林的命令全面撤退,但被斯大林堅決制止。斯大林後來撤了布瓊尼的職,讓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了他,並從此不再信任布瓊尼。

此戰役的結果是,蘇聯紅軍第5、第37、第26、第37、第21和第38第40軍團大部被殲,導致蘇軍西南集團軍群全軍覆沒,只有不到2萬人突出了重圍,約68萬人被俘,另有10多萬人戰死或失蹤。被俘的68萬人中,最後有多少人活著回到了蘇聯,沒有統計。蘇軍一名上將、數名少將陣亡,另有數名少將和中將被俘。

德軍繳獲蘇軍880輛坦克、近4000門大炮、3500輛軍車。基輔戰役德軍傷亡失蹤的總人數,不足10萬。德軍攻破基輔之前,蘇聯內衛軍放了幾把大火、炸燬了許多建築,大火燒了四天四夜,無人滅火。基本輔城內3.4萬猶太人,被德軍清理、召集在一起後,開槍射死。


世界真的很大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基輔戰役號稱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圍殲戰,蘇軍僅僅被俘達就有65萬人,損失了大批重裝備,蘇軍最強大的西南方面軍基本覆滅。

為什麼蘇軍會出現這樣重大的潰敗?斯大林的剛愎自用是主要責任。

當時,面對德軍的三路進攻,基輔方向的蘇軍是打得最好的,德南方集團軍群已經無力向前,正在戰事膠著的時候,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名將朱可夫從一名被俘的德軍軍官口中得知,節節勝利的德中央集團軍群已停止前進,轉入防禦。

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主力,主攻目標是莫斯科,目前距離莫斯科還很遠,為什麼要停下來?雖然蘇軍在通向莫斯科的途中佈下重兵層層防禦,但德軍突擊向來高速兇狠,絕不會留給敵人構築工事的時間,在戰役進行到關鍵的時刻,德軍主力竟然停止進攻?

名將朱可夫

朱可夫判斷,德軍很有可能從中央集群中,抽調部分兵力支援南方集團軍群,對基輔地區實施鉗形攻勢,如果真是這樣,雖然蘇西南方面軍實力最強,也頂不住德軍對基輔的進攻。

如果基輔守不住,應該將西南方面軍從基輔撤出,以免被德軍殲滅。

朱可夫將撤兵提議交給斯大林,被斯大林斷然拒絕,朱可夫堅持自己的意見,斯大林就撤了他的職,調去管預備役部隊。

此後,果然像朱可夫預料的那樣,德軍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軍力攻擊蘇軍側翼,發起基輔戰役,合圍蘇西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幾乎被全殲,65萬人被俘,僅有2萬多人突出重圍。


麻辣戰爭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蓄謀已久。按照“巴巴羅薩”計劃,320萬德軍編為三個集團軍群,分三路向蘇聯腹地進攻。北方集團軍群由馮·勒布元帥指揮,總兵力29個師,由東普魯士出發,穿越蘇聯中西部(今白俄羅斯)地區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由馮·博克元帥指揮,總兵力51個師,由波蘭華沙以東出發,經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進攻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總兵力63個師,目標為蘇聯人口密集的工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展開攻下基輔,再向頓巴斯進攻,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對於入侵計劃,德國進行了嚴格的保密。蘇聯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斯大林對此並不相信。加之蘇德間存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等多個政治經濟協定,德國在入侵前的最後一刻仍按照協議向蘇聯提供物資,這一切都影響了蘇聯領導人的判斷。所以當戰爭真的爆發時,蘇聯紅軍毫無防備,只能聽憑大禍臨頭。

  

  (“巴巴羅薩”計劃示意圖)

  

  (“巴巴羅薩計劃”中文示意圖)

  1941年6月22日凌晨2時,蘇德邊境,7000門各式德軍火炮準備就緒。微弱的星光下,瞄準東方的炮管放射出淡藍色的幽光。德軍坦克縱隊的後面是半履帶裝甲輸送車,車頂機槍掛上了子彈帶,德軍機槍手打開了機槍的保險。軍官們開始向德軍士兵宣讀希特勒的戰前訓話:“多少個月來,不安和焦慮壓得我抬不起頭來,我不得不保持緘默。現在,我終於可以公開向你們講話了,我的將士!”希特勒向德軍宣稱:“德國的士兵們!東方的戰爭,決定了歐洲大陸的未來!歐洲的命運,日耳曼帝國的前途,我們民族的生存,現在掌握在你們手中!”“願上帝保佑我們贏得這場戰爭!”

  

  

  (“巴巴羅薩計劃”讓希特勒達到了威望的巔峰)

  凌晨3時15分,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長達2880公里的戰線上,117個德軍師越過蘇聯邊界。集結在蘇德邊境的德軍動用所有軍屬、師屬榴彈炮、加農炮,團屬150毫米重步兵炮,對整個邊境射程內的蘇聯紅軍目標進行猛烈轟擊。近千架德軍飛機的引擎在頭頂轟鳴,被德國人的“閃電戰”驚得目瞪口呆的蘇聯紅軍士兵通過電話向後方報告德軍入侵的消息,卻被後方告知“胡說八道,回去睡覺”。消息層層上報,終於,斯大林接到“德軍發動入侵”的電話彙報,他頓感難以置信。斯大林下令召見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問明情況,誰知舒倫堡卻在黎明時主動來到克里姆林宮,向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宣讀了德國的宣戰聲明:“元首決定將歐洲從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致命威脅中解救出來……”同樣感覺難以置信的莫洛托夫送走德國大使,匆匆走進隔壁斯大林辦公室。房間裡的斯大林和全體政治局委員都緊盯著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只得如實相告:“德國政府已經向我國宣戰。”

  

  (德軍的閃電戰)

  

  (德軍的閃電戰)

  開戰第一天,德軍摧毀蘇聯紅軍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燬。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境內600公里。繼波蘭和法國之後,“閃電戰”的威力再度令世人震驚。西北戰線方面,兩個星期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德軍北方集團軍群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西部戰線方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佈列斯特要塞方向對蘇聯紅軍西方面軍實現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斯大林下令將作戰不利的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西方面軍參謀長克里莫夫斯基赫少將等4名將軍執行槍決,仍難以扭轉局勢。德軍相繼在明斯克、斯摩稜斯克、維亞濟馬等地三次實施有效突擊,包圍殲滅大量蘇聯紅軍。在西南戰線方面,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1941年9月15日,德軍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主力合圍。蘇聯紅軍70個師血戰10天,僅有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德軍贏得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蘇聯紅軍僅軍官就損失6萬多人,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中犧牲。開戰頭4個月,蘇聯紅軍損失竟達280萬人。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朱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 [蘇]朱可夫《失去的勝利》 [德]曼施坦因 《坦克指揮官》 [德]古德里安 《希特勒戰爭密令》 [德]瓦爾特·胡巴奇


戰爭史



直到蘇聯解體,各種保密檔案資料解密後,研究者才有機會對蘇聯在基輔會戰時期的損失做出確切統計。根據檔案解密表明,在整個基輔會戰時期(1941.7至1941.9)蘇聯西南方面軍一共損失了585598人,西方面軍第21集團軍損失35585人,南方方面軍損失79220人,海軍損失141人,合計損失700544人。其中死亡與失蹤616304人,在基輔大包圍圈中的蘇軍部隊總數為452720人。

在技術兵器方面,損失坦克411輛,火炮和迫擊炮28419門,作戰飛機343架。德國方面的損失也不輕,在7月到9月的三個月裡,德國陸軍東線部隊一共陣亡了10萬8025人。

關於基輔會戰,持有批評意見的一方認為它耽誤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進程,讓德軍無法在氣候合宜的夏秋之際進行莫斯科戰役,而且由於德軍主力轉向基輔,讓中央方向的蘇軍獲得了加強莫斯科防禦的寶貴時間。第三,古德里安裝甲集群的坦克經過這一折騰,機械損壞嚴重,削弱了在臺風行動中向莫斯科的突擊能力。


支持進行基輔會戰一方的研究者則表示,恰恰因為基輔大包圍殲滅戰,消滅了蘇軍大量有生力量,使得蘇德戰場前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向德軍傾向的轉變,並且拉直了戰線,大大改善了中央集團軍群乃至整個東線的態勢,為向莫斯科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央集團軍群雖然在冬季攻勢中於莫斯科城下折翼,但在撤退過程中側翼始終沒有收到蘇軍重兵集團的威脅。基輔會戰的意義還在於,為德軍在東線的持久作戰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基輔會戰使得德軍控制了豐饒富裕的烏克蘭地區,這裡擁有豐富的糧食和礦產資源,還為德軍繼續緊逼高加索油田提供了跳板基地,堪稱東線德軍戰略謀劃的最高峰。(戰術層面執行的最高峰則是在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戰役)


晴天有時下豬


基輔會戰背景之一:

基輔會戰是蘇德戰爭爆發後,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發生於烏克蘭首府基輔的一場大規模戰役。早在德軍組織基輔大合圍時,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就建議斯大林放棄基輔,以全力保衛莫斯科。而斯大林卻說:“真是胡說八道,基輔怎能放棄給敵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駁:“如果你認為我這個總參謀長只會胡說八道,這裡(統帥部)也就用不著我了,我請求解除我總參謀長的職務‘’。朱可夫負氣請辭後重組了西部軍區並整頓了西方面軍,而且利用德軍暫時沒有攻打莫斯科的寶貴時機,加固了莫斯科的三道外圍防線,從而為即將到來的莫斯科大會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基輔會戰背景之二:

蘇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布瓊尼元帥也察覺到了處境的危險,於九月十一日向斯大林請求,批准所部從基輔河曲向東撤退,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斯大林下令:‘’決不允許後退,不許炸燬橋樑,一定要守住基輔‘’。九月十三日,斯大林認為布瓊尼的消極避戰已不能勝任西南方面軍總司令職務而將其免職,改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他的指揮。之後,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為保存蘇軍有生力量,也曾不顧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自行下令部隊全線後撤,但這一命令很快被蘇軍最高統帥部給撤銷了,而且要求基爾波諾斯要實施更加積極的戰術,對德軍發起反攻與扭轉劣勢。於是,蘇軍從而錯過了避開德軍合圍以保存實力的最後時機。

直到九月十七日鑑於形勢的嚴峻,斯大林才被迫勉強同意蘇軍新任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大將下令,讓蘇軍與德軍脫離接觸而撤離基輔,但為時已晚:六十六萬蘇軍已經陷入德軍的重重包圍。

基輔會戰大致戰況: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日,基輔城被德第六集團軍攻佔。同日,德軍第四十六裝甲軍趕到,並作為預備隊投入戰鬥。與此同時蘇軍也不斷地投入預備隊,試圖協助被困蘇軍突圍但均被德軍擊退。至九月二十六日,基輔會戰結束,蘇軍第五、第二十一、第三十七、第二十六集團軍大部,第四十、第三十八集團軍之一部被德軍殲滅。基輔會戰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陣亡。蘇軍被圍近百萬人,除約十五萬人陸續突圍成功外,近八十萬人被德軍殲滅,包括第五集團軍司令員波塔波夫在內的六十六萬人被俘。八百八十四輛坦克和三千七百一十八門火炮,以及三千五百輛車輛被德軍擊毀或繳獲。

關於基輔會戰的客觀分析:

德軍在莫斯科失敗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基輔會戰耽誤了拿下莫斯科的最佳時機,而是在於追求速決戰的德國決策層未能在戰前充分的動員其人力、物力資源,以至於在蘇德戰場的大規模消耗戰中過早的無以為繼,並且最終遭到失敗。德軍將領們之所以將莫斯科的失敗歸結為基輔會戰,歸根到底也不過是為了證明德國軍隊似乎曾經擁有依靠速決戰擊敗蘇聯的機會,但是希特勒卻把這個機會放走了。從基輔會戰對東線產生的影響來看,希特勒堅決進行這場會戰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會戰可以被稱為德國軍事戰略水平的最高體現。但是這一會戰的結果並不足以改變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國最終覆滅的結局,它為德軍帶來的實力增長速度依然遠不及蘇軍的實力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希特勒及其將領們在戰役決策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卻在日後戰局日漸不利的情況下逐步尖銳起來---這恐怕才是基輔會戰給德軍帶來的最大的負面影響。


Mrttlzz99


基輔戰役無疑是蘇聯整個二戰當中遭遇到的最慘烈,也是最為危險的失敗。拋開戰役本身這個具體損失數字量,而就此戰役要求目的來說,基輔戰役完全可以代表蘇聯想要再通過正面交鋒直接奪取的主動性戰爭能力進一步落空,由此蘇聯在一定時間階段內的交鋒戰略能力被徹底打殘,同時蘇聯就此已經無法能夠繼續組織要求扭轉這種被動性戰爭局面。

當然幸好蘇聯可憑藉廣闊國土這個先天自然帶來的戰略大縱深優勢,通過“空間換時間、距離來緩衝”的有效性起到平衡和轉移基輔戰役當中,所造成的自身這段戰略能力淪喪期內不會因為受力不起而崩潰。要不然如果蘇聯的戰略縱深支持性自然不強,那麼戰略能力一旦遭到德國階段性打擊喪失,蘇聯也就絕不敢要求採取這種受力。

因為在戰略縱深支持性不強下,要求受力無疑就是等於找死。而所謂受力不僅是要求具有前題條件的,同時受力還不具有任何戰略張力,只具通過有效戰略縱深要求承受壓力和保障掩護戰略性能力重新再聚。不能形成戰略性能力重新再聚對於蘇聯而言,戰爭到此走向失敗基本就是個時間長短的問題了。

所以要是認為蘇聯雖然基輔戰役失敗慘重,可是卻為莫斯科會戰的來臨多爭取到兩個多月寶貴的準備時間。顯然持有這種看法和觀點的完全就不知戰略為何物!基輔戰役可不是簡單的一場戰役就能夠拿來理解的。對於蘇聯基輔戰役的徹底失敗,也就標誌著蘇聯正面具有的戰略交鋒能力已被德國重創而不舉。

不得不通過戰略縱深來要求完全受力,這才有了德國能夠一路所向披靡,佔領大片蘇聯國土並直接兵鋒抵近莫斯科。因此基輔戰役的失敗不但沒有給蘇聯帶來任何好處,相反基輔戰役的失敗頓將強大的蘇聯瞬間陷入到了極其險境的戰略邊緣時刻。從而蘇聯被迫放棄爭奪主動性戰爭要求,進而通過戰略縱深這個先天自然優勢,做為完全受力最大支撐犧牲點一直延續至莫斯科城下。

方才基本保證蘇聯被打殘的戰略能力再次重新得到再聚恢復。這本身對於蘇聯就是相當十分危險的,因為蘇聯既有的強大性已然通過基輔戰役遭到信心動搖質疑,隨步就是萬丈深淵。所以不要認為希特勒要求打響的基輔戰役是一個錯誤!因為德國要想繼續乘勝前進,就是此戰必打!千萬不要說什麼德國繞過去搶攻莫斯科。能行嗎?無聊愚蠢的思維笑話!

基輔戰役對於德蘇兩國都可以說是關鍵致命的戰略邊緣時刻。任何哪方失敗都預示著要栽個戰略大跟頭!而為此能不能再次爬起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蘇聯就是如此被直接落到戰略邊緣的莫斯科時刻,所以戰略是相對的!也是公平的!不會因為優勢就必然優勢,也不會因為弱勢就必須弱勢。最大的優勢反而可能就是最大的弱勢,最大的弱勢也可能就是最大的優勢。正因為如此的相對才叫戰略!但絕對之中是不會有任何戰略的。

所以說基輔戰役的失敗並不代表蘇聯為此就不能取得勝利,即便德國處於進攻戰爭姿態的優勢情況下也是如此。因為我們知道基輔戰役當中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自身兵力規模就已高達百萬之上,同時其技術裝備不管是在規模擁有量上,還是在殺傷性能上並不弱勢只會更強於德國戰役投入一方,而且西南方面軍還能隨時得到周圍其他方面軍快速的最直接全力配合。

因此在戰役整體力量對比上德國並不佔有任何勝利優勢條件,德國的基輔戰役能夠完勝就是因為處於進攻戰爭先手位、從而最大優勢藉助進攻戰略已經帶來的強大氣氛,再進一步通過慣性進攻引導蘇聯西南方面軍被動要求的接戰固守意識,從而快速形成強大的兩翼優勢合圍兵力以壓倒性規模姿態集中擊潰部署在西南方面軍所有相鄰地帶支持的其它蘇聯方面軍陣地。

繼而造成所有相鄰地帶的方面軍均被擊潰意識,導致西南方面軍整個有身陷大面積已被完全孤立的四面楚歌恐慌氛圍之中,隨即德國迅速在此全面發起基鋪戰役。很明顯德國要求打響的基輔戰役就在意識(戰場打擊效果),而不是強調結果(戰場奪取陣地)。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形成最為慘烈震撼的戰場打擊效果出來,擴大西南方面軍完全已被更強大力量規模包圍在了孤立無援的現實危險時分/

無疑德國就能直接等到迫使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動放棄整個戰役選擇“以為”突圍的崩其潰那刻!自然使得德國完全避免了戰役本身應該就要出現奪取陣地的重大傷亡。這就是因為德國要求的基輔戰役不是目的,只是目標。不然根據一般習慣意義上的軍事理解都是要求“為了戰役”。

為了戰役就是為了勝利,為了勝利就是為了目的。目的就是戰役本身,就要奪取所有本身戰役陣地。那麼德國在基輔戰役的傷亡規模就不是什麼十萬人左右可以拿來討論結束,試想雙方在基鋪戰役的兵力規模至少都是兩百多萬人以上。

如此龐大規模必然就有龐大數量的堅固陣地需要直接一一奪取,可想而知要是德國的基鋪戰役要求“為了戰役”,那戰役的發展怎樣先不去討論,起碼德國付出的傷亡肯定相當重大,同時代價必然也是慘重,即便到最後德國好不容易贏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

可是德國自身有生力量同樣也要遭到嚴重損失,勢必就要直接影響接下來德國進軍莫斯科要求的力量規模,如果德國不想增大要求危險、增加未知風險,肯定需要推遲進軍莫斯科時間,這已不是什麼補充就能輕易解決的問題、而是必須時間休整的事情了,那麼這種打法的基輔戰役即使勝利肯定就是錯誤的。

這就是一般戰役成了要求目的必然局面,也是真實體現什麼叫做指揮藝術的全局認知性所在。毫無疑問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地理位置形成,就是由於德國中央與南方集團軍群早在大舉進攻蘇聯之時,其所處位置就已經被德國刻意確定為兩大集團軍群之間保留最後進攻的結合部位區域。

最終造成蘇聯西南方面軍前出戰略位置被大合圍姿態。說明德國中央與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本意是想要逼迫蘇聯西南方面軍最終自行後撤,而不是首先就考慮如何給予合圍消滅,反映出德國兩大集團軍群實際對於蘇聯西南方面軍存在交鋒實力顧慮,因此蘇聯西南方面軍所在地理位置顯然是根據德國戰略需要確定的。

不過完全說明蘇聯西南方面軍此時地理位置已經相當關鍵重要了,如果堅持不動、那麼德國兩大集團軍群肯定不敢再繼續無視而仍然大踏步向前推進。這就要必然形成雙方一個短暫的戰略意識交鋒停滯等待過程,當然選擇後撤對於蘇聯整個戰略而言肯定完全不利,因為蘇聯本來就是要求能夠阻擋住德國繼續乘勝前進的進攻戰爭勢頭。

要是主動後撤那不等於蘇聯自己再要求德國奮勇前進,這將直接威脅和打擊蘇聯本來就已經嚴重受到影響的戰爭意志和戰鬥信心有可能徹底引發喪失。這就像一群人當中戰鬥力最公認厲害的那個竟然聞風就跑了,可想而知對於這群人的影響結果會是個什麼。當然如果不後撤,蘇聯西南方面軍無疑似乎只能被德國兩大集團軍群完全合圍。不過!做為蘇聯百萬以上規模的方面軍,最起碼應該需要知道即使被合圍,也不等於被消滅。

因為當軍事規模達到一定要求條件基礎範圍內,合圍就只能代表合圍本身,然而要求消滅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因為在此範圍內的合圍本身與被合圍在風險要求本質上一致,合圍本身所謂要優勢被合圍,優勢條件不成立,何況這種優勢還要隨時遭到合圍本身外否決。因為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採取的必然超長距離大範圍合圍,因此與其說是合圍,倒不如說是負擔,可想而知一旦完成了這種遠距大範圍的合圍要求姿態,對於德國兩大集團軍群來說就是負擔形成,而蘇聯西南方面軍順手就可牢牢抓住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

抓住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就等於蘇聯西南方面軍僅憑一個方面軍,就已經完全控制了整個東線上德國繼續要求的戰略。試問以西南方面軍這種戰略規模難道還懼怕什麼被要求合圍?其實做為已達方面軍這個最高戰爭單位要求的指揮層面素質本應該最為擔心的,就是生怕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不來合圍自己,即便沒有達到這種指揮層面素質都應該不致於需要考慮什麼突圍。

至少做為承擔最高戰爭要求打擊單位的方面軍就不應該有任何突圍要求意識存在!並且不管面對何種條件戰爭狀況依然如此!如果要是就連方面軍這種最高戰爭單位的規模性都要考慮首先要不要突圍,那麼又如何定義戰爭交鋒性?又如何能給予旗下各集團軍以及再到軍、師、旅這些可獨立作戰單位以強大戰場信心和無畏強大戰爭的底氣支撐?而方面軍要求組建的最高戰爭單位又將意義何方?強大的戰爭打擊性又如何能夠建立起來?又如何能夠做到震撼戰爭要求的直接效果意識性?

所以只要西南方面軍就像一個始終堅定的釘子一樣形成聚力焦點,就地與德國兩大集團軍群展開面對面、方向對方向,進攻對進攻,坦克對坦克,重炮對重炮,刺刀對刺刀,規模對更大集中規模,衝鋒對更強大面積衝鋒。目的就是戰鬥,戰鬥就是目標,目標就是戰場,戰場就是陣地,陣地就是方面軍位置要求。根本無所謂孤立還是無援,也根本不在乎周遭還有無其他方面軍,更無所畏懼包圍的程度。

這裡沒有突圍,這裡只有方面軍,這裡只有方面軍最後一人倒下的戰鬥要求有序犧牲責任,要求就是戰場,責任就是陣地,當然肯定方面軍最高指揮員首當在內,這是所有要求的前題,也是所有責任的必須信心來源。當然敢於如此站立、敢於藐視這一切包圍,不是盲目樂觀,也不是宣染張揚悲壯。就在勝利,就在方面軍只為勝利而來!就在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已經根本無法脫身,更是已無任何退路可言,這就是信心,這就是勝利。

除了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必須只能硬著頭皮全力以赴要求徹底戰鬥到底,就是必須拼盡每一個鋒利衝殺的戰場,對決每一塊堅強信心的陣地,否則不能徹底消滅整個西南方面軍談何出路,更別說德國這兩大集團軍群妄想有走出自身這個主動展開的戰略要求大局!那麼此刻時間的重要性就會完全發揮出它的戰略威力。

只要戰役沒有最後結果出來,德國就甭想有可能進軍莫斯科,基輔也就勢必自然逼迫德國兩大集團軍群必須集中所有主力整個壓上來。因此時間只會朝著完全不利德國的要求方向發展,並且失去戰略繼續展開的德國東線,由於中央和南方集團軍群已被蘇聯西南方面軍完全套牢,其戰略就已經被濃縮為只是一個要求點。那麼戰略當然不只是一個要求點,同時還需要要求面。因此對於已經陷入到只是一個要求點戰略的德國,就是再無可能騰出手來迎擊蘇聯的戰略要求面展開於摧毀德國只是一個要求點戰略。

同時又由於德國兩大集團軍群針對蘇聯西南方面軍要求展開的是大範圍遠距合圍,因此力量作用要求顯然只能在合圍效果面上,而任一方向點進攻都是根本無法能夠承受來自西南方面軍要求更大規模集中帶來的戰場強大摧毀力,更何況還有為此蘇聯戰略的要求面打擊展開。

這就是要求西南方面軍只要完全受力,瞬間就能全部僵化德國勝利的戰略於一點而無法再繼續打開。打開不了戰略就等於德國取得的所有勝利同樣也被凝固在了這個要求點上,德國也就不可能再對蘇聯的戰略繼續形成要求直接乘勝追擊的強大壓力出來,那麼基輔戰役就極有可能要演變成為是徹底埋掉德國兩大集團主力軍群的葬身之地。


東都有湘


主要是當時斯大林對蘇德戰場上態勢仍報幻想指望布良斯克方面軍佈防阻擋古德里安集團南下成功,心裡對基輔地區有重要戰略價值不想輕易放棄。同時也害怕如要放棄全線撤退途中會導致潰散失去秩序陷入一片混亂就會重現前期的明斯克防禦戰中作戰失敗無秩序混亂式撤退導致戰線全線崩潰被全殲境地,而當時蘇軍軍事教材或條令中還沒有出現積極防禦逐次配備佈防掩護撤退想法,斯大林他還有從整個戰爭全局中考慮如果不能抵擋住德軍南下可利用基輔保衛戰戰鬥過程中把德軍主力牢牢拖住以局部犧牲代價來換取時間,為未來莫斯科保衛戰防禦調集力量佈防同時組建新的戰略預備隊準備充足時間,可以在戰役到關健時刻當中可以考慮逐次撤出,即能達到目的又能保存有生力量。可往往事以願違戰役發展卻往他預反方向發展在緊要關頭基輔方面軍把當時最壞情況報於斯大林請求撤退,他卻猶豫不決遲遲不下決心撤退命令,等到下了決心命令撤退時已經過遲了,造成了德軍合圍完成整個方面軍被分割包圍,雖經頑強抵抗但已無力改變被圍殲厄運,結果有近20萬人戰死,65萬人被俘,方面軍司令員等一些將領犧牲或被俘只有2萬多人突出重圍,大量火炮坦克等技術裝備丟失,整個西南(基輔)方面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基輔保衛戰雖失敗但在戰役過程中把德軍拖了盡一個月時間打亂希特勒原定進攻莫斯科時間佈署,為莫斯克方面組織防禦準備了充足時間為後來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奠定基礎。等希特勒再進攻莫斯科時為時已晚,莫斯科方向己經做好了防禦準備而且秋季中雨季來臨地面泥濘不堪無法行走更可怕的寒冷冬季接踵而來對德軍而言那簡直是災難的開始。所以有人說希特勒中了斯大林圈套因為當時自從斯摩稜斯克失守斯大林手上己沒有多少預備力量可用了,莫斯克方向防衛空虛幾乎是無兵可用,為挽救這危局爭取時間,斯大林就拋出 基輔這個好看又好吃誘餌引誘希特勒使其上當,這就解釋當時總參謀長朱可夫和西南方面軍最高層看到危局請求撤退但斯大林卻堅持不同意原因,結果希特勒沒扺得住誘惑最後贏得基輔戰役勝利卻永遠失去整個二戰戰爭中一切的說法。


楊兵甬


二戰中的基輔戰役,實際上一共有兩次。

從蘇聯歷史定義來看,第一次基輔戰役發生在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被稱為“基輔防禦戰役”。

這場發生在烏克蘭的包圍戰,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

直接說結局吧: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由於德軍在基輔附近的包圍圈沒有被嚴密封鎖,最終有一小股紅軍,約15000人突破包圍圈逃脫,在這些逃脫得生的紅軍官兵中,包括謝苗·布瓊尼元帥,鐵木辛哥元帥以及政治委員赫魯曉夫這樣的大人物。

這是蘇聯紅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敗。

在9月1日的時候,西南方面軍擁有兵力85萬人(包括預備隊和服務作戰部隊人員,其中純作戰部隊人數達到了76萬人左右),3923門火炮及迫擊炮,114輛坦克和167架飛機。短短一個月後的10月2日,統計數字發生了驚人的慘變:共計163600人左右陣亡,452700人左右被俘,西南方面軍所有輜重武器全部被毀或者被德軍收繳。

↑ 謝苗·布瓊尼,蘇聯西南方面軍總司令

那麼德軍方面呢,作為“巴巴羅薩行動”的一部分,德軍總共投入50萬部隊,由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以及海因茨·古德里安等名將率領。古德里安的第24裝甲軍及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軍團利用機械化部隊的快捷,打了布瓊尼一個措手不及,紅軍西南方面軍被分割成幾塊,被包圍蠶食,9月13日布瓊尼被斯大林撤職之後,西南方面軍群龍無首,更是陷入各自作戰的窘境,9月16日,古德里安和克萊斯特的軍隊順利在基輔以東120公里的羅克費特沙成功會師,至此西南方面軍的敗局已定。

↑德軍名將海因茨·古德里安

隨著德軍南方集團軍的第17軍團和中央集團軍的第2軍團先後支援趕到,基輔身陷重圍,當時困守基輔的蘇聯紅軍並沒有輕易放棄基輔,而是在一場場殘酷的交戰中被德軍坦克,飛機以及火炮轟成肉糜,9月26日,最後一支困守基輔的蘇聯紅軍宣佈投降,至此第一次基輔戰役結束。

第二次基輔戰役發生在1943年,並以蘇聯紅軍的決定性勝利結束,不過那已經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作為蘇聯史上最慘失敗,基輔戰役是非常慘烈的,筆者查詢了克里沃舍夫《蘇聯軍隊在二十世紀戰鬥損失和傷亡》統計,在基輔防禦戰役(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蘇軍參戰部隊包括西南方面軍、中央方面軍第21集團軍(41年8月10日至8月30日)、南方面軍第6和第12集團軍(41年8月20日至9月26日)、平斯科區艦隊部分兵力(41年8月10日至9月20日),參戰部隊中西南方面軍共計有2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4個摩托化師、13個坦克師、6個空降旅和12個築壘地域,西南方面軍參戰兵力共計627000人。西南方面軍和其他參戰部隊在戰役期間總不可恢復減員為616304人,傷病84240人次,總減員700544人(次),日均損失8543人(次)。

參戰各部隊損失情況分別為西南方面軍不可恢復減員531471人,傷病54127人次,總減員585598人(次),日均損失7141人(次)。中央方面軍第21集團軍不可恢復減員31792人,傷病3793人次,總減員35585人(次),日均損失1695人(次)。南方面軍第6和第12集團軍不可恢復減員52900人,傷病26320人次,總減員79220人(次)。平斯科區艦隊不可恢復減員141人,總減員141人,日均損失3人。

在蘇軍統計口徑中,不可恢復減員指陣亡、失蹤、被俘、傷/病死(包括因傷未至醫院死、因傷死於醫院、病死)、因事故死、因犯罪或違紀被判處死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