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原向朝廷進貢哪些土特產?

文丨馬紹民

唐德宗時期,太原人喬琳擔任宰相。

興元元年(784年)太尉朱泚反叛,唐德宗被迫逃往梁州(今陝西漢中),剛到秦嶺腳下的盩厔(今陝西周至),喬琳說自己的坐騎走不動了,不想跟皇帝走了。唐德宗賜給喬琳一匹御馬。喬琳又說自己也老邁多病,實在經不起長途奔波勞頓了。這下唐德宗沒轍了,把自己的馬鞭留給喬琳,不再勉強。

喬琳離開唐朝宮廷大隊人馬,萬念俱灰,就在附近一座山寺落髮為僧,準備隱居等死。但後來自立為皇帝的朱泚打聽到了他的行蹤,派人硬拽回長安,封了個吏部尚書的頭銜。

這下喬琳等於有失臣節,背恩負義,因此埋下禍根。不久朱泚兵敗身死,唐德宗把7月7日那天出生的喬琳在7月7日那天殺掉。

開頭說唐德宗和喬琳,是因為唐時太原進獻宮廷土貢那些事與他倆有關。

一是德宗之際,土貢之風越刮越猛,中央和地方爭利現象越來越突出;

二是喬琳寫了篇《太原進鐵鏡賦》,從文學角度為家鄉的土貢立此存照。何況太原進獻的精美鐵鏡,說不定專供唐德宗端詳龍顏之用呢。

“土貢”是什麼呢?

有古代學者解釋說:“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換成大白話,“土”就是“各地”,“貢”就是“進貢”,“土貢”就是地方州縣按規定向宮廷進獻土產。

土貢可不僅僅是一種地方向皇帝表達忠心的封建儀軌。它首先屬於政治制度範疇,意味著地方必須接受天子的統一領導;其次也屬經濟制度範疇,是中央財稅的特種收入之一。

土貢制度發端於大禹時代,最終在唐代形成一套完整規範的體系,因此《唐六典》、《通典》、《敦煌卷子》、《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史籍,都有對當時土貢種類、名稱、產地、數量、評價等的記述。太原作為大唐北都而依制進獻的土貢,是其中特別重要的內容。

比如《通典》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太原府的常貢物品是“銅鏡兩面,甘草三十一斤,礬石三十斤,龍骨三十斤,葡萄粉屑,柏子仁”。

再比如《新唐書》記載,太原土貢有“銅鏡、鐵鏡、馬鞍、梨、葡萄酒及煎、玉粉屑、龍骨、柏實人、黃石鉚、甘草、人參、礬石、礜石”等物品。

總結分析不同史籍對不同時間段土貢特產的表述,太原土貢大致可歸納為5個部分:

中藥材:如人參、龍骨、甘草、柏子仁(柏實人)、礬石、特生石、礜石、玉粉屑等。

紡織品:如麻布。

食品:如稻、葡萄、葡萄酒及煎、葡萄粉屑、梨等。

生活用品如銅鏡、鐵鏡、馬鞍等。

礦冶產品:如玉、銅、黃石礦(黃石鉚)、鐵礦、鋼、鐵等。

從太原進貢的中藥材看,其中既有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補藥、強身健體的保健藥,也有專供皇室人員使用的常用藥和特效藥。

我們還可以從中驚奇地發現,別名“地精”的人參,在唐代竟然屬於太原特產併成為宮廷貢品。但這種百草之王不知何時、也不知何因遺憾地從太原山川絕跡了。

明代《本草綱目》中標註人參產地,只提“遼東”(今東北地區)和“上黨”(今山西長治和黎城縣一部分),看來在李時珍時代,著名的“太原人參”就已經變成過去式了。

太原土貢的食品中,葡萄和葡萄製品最具地方特色。但“葡萄酒及煎”中的那個“煎”字,把很多人弄得暈頭轉向。

後世讀書人,常把《新唐書》中“葡萄酒及煎玉粉屑”,句讀為“葡萄酒”和“煎玉粉屑”兩種東西,但莫名其妙的“煎玉粉屑”讓人如墜雲霧之中。

正確的句讀,其實說的是4種土貢:葡萄、葡萄酒、葡萄煎、玉粉屑。

實際上,《新唐書·地理志四》記載“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土貢時,就有“葡萄五物:酒、漿、煎、皺、幹”的說法,可知“煎”是西州5種葡萄製品之一。

換成今天的說法,“葡萄五物”是指葡萄酒、葡萄汁、葡萄蜜餞、陰乾法制成的葡萄乾和曝曬法制成的葡萄乾。

“煎”也稱為“蜜煎”,可以與今天司空見慣的“蜜餞”劃等號,都是採用蜜糖浸煮工藝,把一些水果在蜜糖汁中“煎”成久置不壞的果脯。

唐代名氣較大的土貢“蜜煎”,除了河東太原府的“葡萄煎”,還有劍南戎州(今四川宜賓)的“荔枝煎”和成都府的“梅煎”等。

“煎”的作用,無非是想讓不易保鮮的荔枝、葡萄等果品變得四季隨時可以享用而已。

在太原土貢進獻的生活用品中,宰相喬琳鼓吹謳歌過的“鐵鏡”, 絕對屬於那時頂級的宮廷奢侈品。

這麼說,有史為證。

《西京雜記》說西漢廣川王劉去疾是個盜墓團伙的總頭子,平素痴迷網羅一幫痞子專掘古墓,“國內冢藏,一皆發掘”。

他比較大的盜墓成果,是一下從戰國魏哀王墓中掘出“鐵鏡數百枚”,可見戰國貴族死後,用一批鐵鏡陪葬才顯得身份很不含糊。

曹操自撰的《上雜物疏》像一篇送禮流水賬,也說自己在建安元年(196年)獻給漢獻帝“尺二寸金錯鐵鏡一枚”、皇后“純銀錯七寸鐵鏡四枚”、貴人和公主“九寸鐵鏡四十枚”,共計45面鐵鏡。

曹大丞相向皇帝進獻鐵鏡而不是銅鏡,再一次表明鐵鏡曾在歷史上達到一個今人難以想象的華貴高度。

所以,當唐德宗得意洋洋讓近臣們欣賞他新得到的太原鐵鏡時,比其他人更有自豪感的喬琳欣然命筆,寫出了奇文《太原進鐵鏡賦》。

他用“晉人用鐵兮,從革無方;其或五金同鑄,百鍊為鋼。雕鐫而云龍動色,磨瑩而冰雪生光;煉成形於寶鏡,期將達於明王”的華彩句子,讚美太原工匠深研鐵性、嫻於變化的創新精神,誇耀鐵鏡雕飾鮮活、鏡面如冰的精湛質量。

但喬琳沒有侷限於太原鐵鏡品質的誇讚,他在賦後附歌中借題發揮,歌頌唐德宗一如眼前寶鏡,“清至瑩兮氛埃不雜,明至察兮醜類相慚”,讓這篇詠鏡作文最終生髮成唐德宗的頌歌。

喬琳不愧高居宰相,政治意識很強,可惜晚節不保。

冶鐵業發達的太原,是唐代最負盛名的鐵鏡產地之一,所產“金錯雙鳳鐵鏡”、“菱花百鍊鐵鏡”等,都是那時譽滿天下的名品。

但鐵鏡雖好卻太易生鏽也太易腐爛,因此經過千年輝煌後,最終在宋元之時讓銅鏡擠出了歷史舞臺。

今天鉤沉鐵鏡和“葡萄煎”等土貢往事,是為了再度回眸太原物產變化,也說不定今人在開發當代地方土特產品時,可追尋到一些文化淵源,獲得某種創意靈感。

唐朝,太原向朝廷进贡哪些土特产?

交由老家山西V平臺原創首發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賞”了~

郵箱:laojiashanxi@qq.com

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