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膻味,而內地的羊肉膻味卻那麼大?

Meggy跳舞的蘋果


我成長在中原地區,如今生活在內蒙古地區,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和盛產牛羊的地區不同,在內地大部分地區,牛羊肉只會在特定時期出現在餐桌上,比如幼時在我家,受當地飲食習慣等影響,只有在過年期間,母親才會採購一些牛羊肉,其中以牛肉為主,羊肉幾乎很少出現在餐桌上。僅有的幾次,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羊肉是非常抗拒的食物:因為羶味太重。

後來到了北方地區,吃過不少地方的羊肉,無論是內蒙古地區,還是青海、甘肅、寧夏地區,羊肉都是非常常見的食物。而這些地區的羊肉雖然各有特色,都非常美味,而且幾乎沒有所謂的羶味。

為什麼會有如此差別呢?綜合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其實原因不外乎這幾種:

首先,這些地區的牛羊大多都生活在廣袤的野外,如青海、內蒙古地區,有大量的草原草地,這些牛羊大多是散養在草原之上,以多汁且自然的青草為主飼料,因而少了許多圈養餵養所導致的羶味。其次,和大多數朋友說的一樣,羊肉的味道其實和品種也有很大的關係。如今,內地許多地區也引入了草原羊,在我的家鄉,也能夠吃到羶味很輕的羊肉了。再次,其實在西北地區,人們一般都會選用羊羔肉食用,而羊羔肉和成年羊的味道差異還是很大的,比較起來,羊羔肉鮮嫩且沒有羶味,很受人們的歡迎。

內蒙古的羊肉種類很多,許多地區的羊肉都很美味,其中錫林郭勒草原和烏珠穆沁草原的羊肉較為有名,有空一定要來嘗一嘗正宗美味的草原羊肉哦!


新華融媒新消費


藍藍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羊兒跑;

如果有人來問我,內蒙羊肉為啥好?

我就驕傲的告訴他,那是因為大草原。

內蒙古草原羊肉,鮮嫩多汁,無羶味,肉層厚實又緊湊,高蛋白,低脂肪,瘦肉率高,肌間脂肪分佈均勻,富有人體所需各種氨基酸和脂肪酸,容易消化等諸多優點,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之一。


那麼迴歸上述問題,個人覺得以下幾點是主要原因:

1.環境,內蒙古大草原的優良環境,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是主要因素。大草原天然的草場,無汙染的水源,清新的空氣環境,是要素之一。

2.品種,內蒙古由於長期以來的遊牧生活習慣,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畜牧業是主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引進優良品種,不斷地進行改良,長久的積澱,培育出許多優良的品種。主要有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內蒙古細毛羊、察哈爾羊等等。優良的基因決定了肉質的鮮美。

3.飼養方式,大草原的羊喝著天然礦泉水,吃著天然青青草,更為關鍵的是草原上的叢生禾草,沙蔥,甚至不知名的中草藥,吃著這樣的美味,看著藍天白雲,聽著悠揚的長調,這樣的放養方式,怎能不出美味?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活動量大,造就了羊肉有嚼勁兒。

個人覺得以上幾點可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至於內地羊的飼養方式並不太清楚,因此也不敢妄言。

遠方的朋友,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歡迎您的到來,炒米,奶茶,手扒肉,我們喝個夠......


青城百姓事兒


決定羊肉味道有三個因素:飼料、品種和肥瘦。

先說飼料。相比內地,草原水草並不顯得多大優勢,反而不如內地的水草資源豐富。草原氣候,五月草才露頭,七月旺盛,十月就下雪。一年也就不到半年的碧草連天,牛羊才能吃到鮮草,其餘都吃乾草。內地就不同,基本上整個生長期都有得青草可吃。但就這個原因,乾草的營養成分相對集中,羊肉反而長得有質量,羶味自然的少些。


再說品種。大概在三十年前,內地羊和草原羊有著根本的品種區別。那時內地的羊個小肉少肚子大,羶味很重。如今這問題已經解決,品種實現了國際化,中牟這裡到處看到的,都是那種兩頭棕黃中間雪白的品種。草原就不說了,品種的升級換代更是走的國際化路線。羊品種進步的主要目標就是羊肉肥美羶味少。

最後說肥瘦。吃羊肉的都知道,肥羊肉比瘦羊肉香,烤個串還要一塊瘦肉一塊肥油的串著。草原羊是高度專業的飼養,普遍比內地養大的肥胖,自然的羶味小啦。
綜合評價,主要還是內地羊吃的都是鮮草,水分大,長個長肉不長膘,這是比草原羊肉羶味重的主要原因。不過很多人還就喜歡羶味,不然怎麼還叫羊肉。


普濟


首先,我來現身說法——親身經歷告訴我,內蒙古的羊肉真的沒有羶味,這一點是內陸的很多地區所做不到的!

筆者是河南人,自小也吃過不少羊肉,除非是比較有特色的飯店,羊肉一般都是羶味比較明顯,一般家庭更是駕馭不了羊肉的烹飪,我們家沒有一個會把羊肉做的既滾爛又鮮美而且沒有羶味的!我一度以為其他地區的羊肉也是如此,直到我出差去到了內蒙古,吃到了那裡的肉羊肉......發自內心的感嘆,原來羊肉真的可以做的那麼好吃。

從內蒙古回來後,我仔細想了想,為什麼內蒙古的羊肉那麼好吃,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首先是品種和產地!

據筆者瞭解,不管是放牧或圈養,羊吃的食物對於羊肉烹飪最終是否帶有羶味有很大的影響。

有科學研究得出結論,如果是圈養的羊餵食太多豆科植物,比如苜蓿等,羊肉羶味更重,而內地的很多地區多以圈養為主,而內蒙古地區的羊多以放牧養殖為主,而且內蒙古地區是我國最著名的羊肉養殖基地,通過良種篩選和優化飼料,已經可以飼養出基本沒有羶味的羊肉。

年齡和部位!

除此之外,影響羊肉羶味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齡和是否被閹割等。

眾所周知,養殖的公羊的羶味更重,而閹割後的羊羶味會減輕;

同時,成年後的羊羶味比羊羔明顯。

據內蒙古的朋友介紹,內蒙古人一般會選擇用羔羊來作為食材烹飪羊肉,而內陸地區的羊肉多以宰殺成年後的羊為主,所以,內蒙古地區的羊肉吃起來口感要好很多。

烹飪手法!

內蒙古地區有著我國面積最大的草原,當地居民烹飪羊肉歷史悠久,手法多樣,相對於內地居民來說,更加得心應手,所以做出來的羊肉更加美味而不羶也是情理之中。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2.05


糧油市場報


我是在草原上長大的人,內蒙的羊也分兩種,一種是圈養的一種是是放養的,我自己家吃的羊肉全是牧區放養的,六七百公里自己拉回來的,你說費那勁幹嘛,哪裡都有賣的,問題關鍵在於呼和浩特也很容易買到第一種那種圈養的羊肉,羶味很大,我吃不慣,甚至可以說咽不下去,如果在飯店吃個比如說羊肉炒粉這種菜碰到圈養的羊的羊肉我吃一口就再也不吃了,再多的佐料也掩蓋不了那股羶味。第二種的放養的牧區羊肉還有一個特點是公羊只留少數種羊,其它的都會進行睪丸摘除,第一種圈養就不會,因為當年或第二年就出欄了(還沒有性成熟)做這個手術還有感染的風險,還增加成本,第二種方法一是防止近親繁殖種群退化,二是隻留品種好,體型大的做種羊,其它的淘汰,這種沒有睪丸的羊自然會有激素的變化,肉也不會羶。還有就是圈養的就那麼大點地方,吃喝拉撒全在圈裡,天天泡在排洩物裡肉就好吃不到哪去。


轉世神童鳩摩智


羶味主要來源於瘤胃微生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作用非常複雜,人們可控的有兩點。

第一,選擇合適飼料。目前認為,新鮮草料瘤胃發酵後羶味偏大,乾草發酵後羶味偏小。所以,想羶味大就在飼料裡多加點鮮草,想羶味小就多點乾草。

第二,和品種有一定關係。有的種類羶味偏低,有的偏高。

具體到內蒙和內地,也要從這兩點來考慮。內蒙應該是乾草比例大,而內地,尤其是南方,鮮草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內地羶味大。另內地尤其南方,傳統零散養的羊多是山羊,內蒙綿羊居多,這裡面可能有區別。


尋常味


我一河南周口的朋友因經常在國內出差而到處跑,他說我國西部有一個縣(縣名我忘了),羊肉也很好吃,原因是每年深秋那種樹葉讓霜凍掉後羊吃了肉味就變好了。現在回想起來他說的樹葉可能就像比花椒味還濃.很遠都能聞到有二吋照片一樣大小的那種,現在好像食品調味店裡就有那種樹葉,我沒問過品字。現在烏珠穆泌羊肉好吃,我們這裡這樣解釋:一是品種有關,二是羔羊肉,老羊都不賣,當做基礎母羊,三是說散養的羊吃山上的一種叫做山花椒的植物味就不羶了。現在我們這裡農貿市場就有賣山花椒幹品的,春節燉肉用。

這兩種說法我認可,因我無事時採過一 大纖維袋幹後別人給了我二十元錢拿走了,回去賣給他們當地的飯店了,他說上我家來這趟沒花汽車票錢,我聽後才知道他賣了一百二十多。


東北人73587501


草原放養的羊羶味小,內地也有放養的羊,羶味也不大,還有羊的品種,最主要的是看羊吃的啥,草原上有幾千種植物,每片草原上的草也不一樣,比如科爾沁草原東部的前郭縣草原上有六七百種植物,其中超過一半是中草藥,國家藥典收錄的草藥就有一百多種,比如東北草原上的防風是著名的關防風,現在國內中藥批發市場根本買不到,條葉龍膽,也叫北龍膽,黃芩,黃精,千里光,柴胡,遠志,甘草,黃芪,威靈仙,黃花菜,鳶尾,蘿藦,桔梗,知母,南沙參,牧馬豆,徐長卿,野亞麻,羅布麻,沙蔥,野韭,草地鳳毛菊,景天三七,紅門蘭,盤龍參等等太多了,從五月中旬到十一各種花不斷,每種植物花期的時候遠處看花多到成片。鳶尾最少有七個品種,野韭三個種,蘿藦科的有七八個種,紅門蘭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現在還不能人工繁殖,禾本科的牧草品種也很多,牛羊吃了這麼好的中草藥很少得病,肉能不好吃嗎?


珍惜272451014


問題:為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羶味,而內地的羊肉羶味卻那麼大?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描述錯誤,錯誤的地方在於“為什麼內蒙草原的羊肉吃起來沒有羶味”。羊肉的羶味和其品種、養殖方式存在一定關係,內蒙古草原的羊也不一定沒有羶味,只能說羶味比較小而已。在我看來,沒有羶味的羊不多,內蒙古有些地方的羊肉一樣羶得要死。所以說,我認為問題可以改為“為什麼內蒙古草原的羊肉羶味要比內地的羊肉羶味輕一點
”。

那麼為什麼內蒙古草原的羊肉羶味要比內地的羊肉羶味輕一點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和羊的品種有關,不同品種的羊,其羶味輕重也不一樣。其次,牧草品質比較優良的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區(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主要以綿羊為主,如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做的手把肉是比較好吃的!

原因二、很多內地地區養羊都是以圈養或者半圈養半放養的模式為主,尤其是草料多是苜蓿,秸稈等為主,這對於羊肉的羶味也有一定影響;

原因三、內蒙古草原用來吃的一些羊肉屬於羔羊肉,肉質比較鮮嫩,其羊肉所帶的羶味自然要比成羊輕,原因就在於其還沒有安全性成熟;


村郎喜歡民風、民俗、民事,想要了解更多三農信息,可以關注村郎!碼字不易,希望大家點個關注點個贊!


村郎三農館


這個問題,之前我去格爾木玩的時候,特意問過朋友,他給我的解釋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羊的品種,第二是氣候條件,第三是食物,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鹽鹼地的問題,羊吃的鹽鹼地的草料,也吃了那兒特有的鹽,所以羶味很少,手抓羊肉僅僅是清水煮了一下就吃,鮮嫩多汁,毫無羶味,味道真的是令人難忘,當然,我個人覺得也就是要在當地吃,才有這個味,和氣候條件也相關,就像我在西藏買的犛牛肉,在西藏吃的時候,感覺味道很好,回到廣東天氣熱,就感覺很難吃,想吐,太羶了,可是氣溫降低以後再吃,又感覺還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