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呢?

果笑


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出現的第一次繁華的盛世。

漢朝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以來,一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原因是:在秦朝末年諸侯之間各霸一方,尤其是楚漢兩國(劉邦、項羽)交戰多年,資源匱乏,土地荒蕪,百姓貧苦,漢高祖這才推行修養生息之策,主要是與匈奴和親,停止刀戈,連年進貢。後代皇帝效仿。漢文帝劉恆是西漢第四位皇帝,跟隨高祖的腳步,實行高祖的政策,這才解決了民生、經濟、資源的問題,國家慢慢強大富餘。

漢文帝之後是漢景帝劉啟繼位,是漢文帝之子,也是效仿先祖推行休養生息之策,更是繼承了先帝文帝治理的繁華局面,也經過自己的努力這才取得了國富民強的成就,被後世稱之為“文景之治”。但是這一繁華的局面到了漢武帝身上都弄得差不多了,連年與匈奴交戰,國庫空虛,人口也有所減少。


名士張海


“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被高度推崇的一個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一個盛世。既然是“文景之治”,其治理手段和政策措施,肯定是這個盛世之所以出現的重要原因。然而,當一些歷史老師在給孩子們講這個“治”的時候,卻讓孩子們非常迷茫。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看看“文景之治”究竟有哪些“治”的內容。

一是“輕徭”。“徭”就是徭役,也就是政府把老百姓徵集起來,修建大型工程。比如修水利工程,修道路交通,修邊防設施,修皇家宮殿等等。

在徵集老百姓的過程中,有一些是老百姓義務勞動,也有一些會發一定的補貼。不過這些並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就是要搞國家建設。

而“輕徭”,就是很少徵集老百姓幹這些事,當然也就是很少搞國家建設。

二是“薄賦”。“賦”就是稅收。“薄賦”就是減免稅收。漢文帝在位期間,有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漢文帝十三年的時候,還全年免田稅。

漢景帝雖然在收稅上略有增加,但大致也是照搬漢文帝的政策。

三是“減刑”。秦朝的時候有很多嚴酷的刑罰,漢文帝的時候,把很有嚴酷的刑罰都減輕了。而一些包括“黥、劓、刖、宮”這樣的肉刑,漢文帝都予以了取消。

四是“節用”。也就是從上到下講究節約。漢文帝非常講究節約,他在位期間,基本上沒有修過什麼房子。衣服也是穿了又穿,有時候甚至穿著草鞋上朝。

如果我們仔細看上面的四條措施,我們會發現,其實根本就不叫什麼措施。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不做事。或者用一個比較書面的語言,就叫做“無為而治”。

我們都有個概念,一個政府要把當地的經濟搞上去,那必須大幹苦幹。修橋補路,搞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推進等等。只有這樣搞,經濟才上得去。

但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文景之治”,秘訣竟然是“無為而治”,竟然是“不治”,這個怎麼還能稱作“治世”呢?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說沒有提倡的東西。“文景之治”的時候,非常提倡一點,就是“德”。選拔官員的時候以“德”為先,官員要做道德修養的表率,同時在地方治理上要“以德化民”。

不過,“德”卻是屬於文化的範疇,是務虛的東西。這對促進經濟的發展,看起來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所以說,當孩子們在學習這個“文景之治”的時候,會覺得迷惑不解。歷史老師在講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有些說不清,因為實在沒什麼“治”可講。

然而,恰恰是什麼也不做的“無為而治”,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理經驗。

中國古代社會和其他地區的古代社會不一樣。比如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社會,其能夠強盛,那就是要出一位戰神。只有出現了戰神,他才能帶著大家結束北方四分五裂的狀態,征服別的地區。這樣,北方才能富裕,北方的社會才會出現盛世。歐洲古代,由於處在非常複雜敏感的地域,又是海洋文明,大致和中國北方的遊牧社會是差不多的,也是要能打。希臘能打,所以戰勝波斯,強盛起來。羅馬能打,所以戰勝希臘,強盛起來。英帝國能打,所以到處都是其殖民地,讓它強盛起來。

但是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社會。不打仗,不搞大型工程修建,讓老百姓安心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糧食生產自然就會豐收。糧食生產豐收了,人們自然富裕。人們富裕了,國家自然會強盛。

所以說,不做事的“無為而治”,恰恰就是“文景之治”最重要的“治”。

當然了,這一條經驗,其實並不適合現代。因為現代社會是工業社會。工業社會,要是不做事,搞無為而治,那就只有落後。當然了,雖然不該“無為而治”,卻也不該折騰老百姓,“文景之治”的經驗,也是應該借鑑的。


海洋說歷史


“文景之治”是指在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漢景帝(公元前140年)兩代帝王的統治下所出現的那段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時期。“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社會出現的第一個太平盛世,它是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稱做“黃老之治在漢朝建立之初,社會經濟極為衰弱,朝廷推崇道家的黃老之術,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種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整個社會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也大大增強,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更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景之治的出現說明道家的黃老之學對恢復社會生產,迅速提升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家思想對封建王朝政治決策的巨大影響力。


方大傑


文景之治,有其特殊環境。

一、經歷秦末戰亂,國家經濟崩潰,所以劉邦被迫休養生息,這個國策,始終被呂后及文景兩皇帝沿襲。實在因為無可壓榨,連劉邦當皇帝,駕車的馬都找不出純色的6匹。

二、內外部威脅巨大。漢初,匈奴肆虐,劉邦打不過只能暫時屈服,以女子財富作為緩和的手段。內部異性王佔據一半以上國土,削除異性王的過程就不能對百姓過於殘酷。

三、統治思想以黃老無為之治為主。政府儘量不折騰,少折騰,放水養魚。

四、漢文帝特色。漢文帝是撿到的皇位,本人經歷過代國時期,面臨匈奴,百姓艱難,漢文帝也就能夠體恤民情,拒絕奢侈幾十年可真不是裝出來的。


四川達州


政治背景

秦末統治者橫徵暴斂,法度嚴厲,再加上連年戰亂,百姓困苦,民不聊生,經濟系統崩潰。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

概述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大李冠軍侯


文景之治的出現有其歷史背景,自秦統一六國到秦朝滅亡、楚漢爭霸幾百年整個社會都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百姓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狀態,統治者也需要社會穩定以豐盈國庫!

再加上文景二帝的一些促進社會穩定的政策的推行;還有六國時期的貴族也大都沒落,不可能再起事影響社會穩定向前!

再有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功臣絕大多數都是市井或者基層官吏出身,經過文帝之前的幾次削蕃,留下的都是忠於漢家王朝的,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形成!

中央集權也為中央政策的執行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種種這些最終促成了文景之治的開創!


Roangle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 漢孝景帝

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歷史古裝劇視屏錦集


漢文帝劉恆是高帝的第四個兒子,呂后百年後,太尉周勃、陳平,誅呂后,在三平衡劉邦後人,選了當時比較“軟弱”的劉恆(代王)進京上位,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23歲繼位公園前141年,在位23年)繼位後這位軟弱的皇帝一夜之間變得強勢,之前裝出來的可憐一掃而光。對外匈奴,依然延續和親政策,能不打則不打,對內與民生息,輕徭薄賦,鼓勵開荒農業,漢文帝本人也很節約,在位20多年,自己的衣服車馬舊不更新,宮室沒有新建,還是著名的孝子,文帝的母親薄皇后臥病多年,文帝每每喂藥都要自己嚐了在喂母親,有時整夜在母親床前和衣而睡,以便照顧母親。

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的長子,(前面有四個哥哥都病逝了)繼位後延續了父親的政策,三國時期的曹植有篇《漢景帝贊》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鳳移俗易,齊美成康。

說的非常好,正是有文景兩代的節約,國庫充實,糧食多的裝不下,舊的沒吃完,新的又來了,錢財多的連串錢的繩子都黴爛了,才造就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平了匈奴。

ps

漢文帝逼死了周勃

漢景帝逼死了周亞夫




花落__若相惜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進入封建專制社會的第一個君主大治下的盛世。在漢文帝漢景帝的治理之下,漢初推行黃老之術、於民輕徭薄役、休養生息,皇帝自己勤儉節約開創漢代最為美好的時期。


呂后被剷除後,漢文帝劉恆在陳平等人的擁護之下,登基為帝。登基之前的劉恆在代地做了十多年的代王,身為地方的藩王,他親眼看到底層黎民百姓的疾苦,因此他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漢文帝即位後,他多次下令勸課農桑,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多種糧食,並且在鄉一級設立三老等基層社會教化組織,鼓勵指導農業生產。

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他廢除了收孥連坐等其他法律,這條法律師是說,如果你犯罪了,你的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重者被處死,輕者淪為官奴,多麼嚴酷的刑罰。

嚴酷的刑罰之下,罪不至死的人也被除死,更是他的家人淪為官奴,這都是直接的降低了社會的勞動力,參與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就少了許多,漢文帝這樣做對增加社會勞動力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同時為減輕了社會刑罰。

經歷了秦末戰亂和四年的楚漢之爭,西漢丟初年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生產力底下,田地荒蕪、餓殍遍地,許多地方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

面對這種社會狀況,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社會經濟,穩定社會秩序成為西漢初年的當務之急,而這時候漢朝初年黃老思想的盛行,不但被士大夫接受,也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也被漢文帝採納為治國之策!


那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黃老思想源於戰國,他繼承了黃帝學派的“陽”,發展了莊子的“陰”,因此命名為“黃老”學說。它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認為君主應該“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農時”。

黃老思想為什麼會被西漢接受呢?一方面黃老思想與西漢初年恢復社會生產力與經濟相契合,另一方面當時的學術正處於低迷期,黃老思想剛好鑽了個空,就被西漢統治者接受了!

在這種黃老思想的影響之下,漢文帝與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

無為而治的國策最大的特點就是求“穩”,不管是減輕刑罰,還是輕徭薄賦,還是減少稅收,都讓社會趨於穩定,而農業生產需要的就是這種穩定的社會。


農業生產之所以需要穩定,那是農業生產因土地和居所的限制,更是需要有穩定而持續的勞動力,再加上農作物自然生長規律所需要的時間,這些都需要社會的穩定,而無為而治正是促進了這些條件的成熟。

綜上的論述,之所以會出現“文景之治”,它是西漢初年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受黃老思想的影響,更是漢文帝、漢景帝體恤民生疾苦,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勤儉持國的結果!


南山居史


中國歷史上一般都會出現大亂之後必大治的情況。經歷了戰國割劇紛爭,秦未農民起義後,亂世之後必然會出現一段社會相對平穩、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都是這種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