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1

看完鼠年春晚,全網都在刷屏佟麗婭的"盛世美顏",但是我卻感慨"怎麼賈玲都開始演婆婆了"。不過別說,捲曲短髮,深紅毛衣,黑色的褲子,平底棉鞋....再加上發福的身材,賈玲這一扮,還真是抓住了"婆婆"們的精髓,簡直是"婆婆"的原型重現。

從細節入手進入生活,是賈玲小品一貫的調性,而今年這個小品更是頗具現實意義。

自古以來,婆媳問題都是天下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論壇上的八卦貼中,婆媳關係絕對能佔據半壁江山。昨天我看到網上有人評論,說大年三十一家人坐在一起看這個小品氣氛超級尷尬,全家人"各懷鬼胎",誰都笑不出來,公公倒是一個勁的評論小品裡的兒媳婦不懂事...這評論的畫面感相當強。

婆媳關係為什麼這麼難處?這可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2

在某期《圓桌派》上,請來了心理專家武志紅,他提到中國文化是"找媽的文化",而父親的角色被閹割,這個觀點意味深長。

中國的文化中,"母親"被賦予了最高的榮譽,這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我們會說"祖國母親",會把黃河比喻成"母親河"....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的西方文化中,祖國卻被稱為 fatherland,是父親為主的文化。

所以,中國的文化是"集體找媽",而西方的文化則集中於俄狄浦斯衝突,是弒父的文化

這就很有意思了。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重男輕女幾乎是深入骨髓的集體潛意識,建國之後男女平等,也只是近幾十年的事,但是另一方面,"母親"這個角色又被賦予了超常的地位和至高的榮譽。這是一對矛盾,但卻真實的存在。

這個矛盾會導致一個顯而易見的後果:在中國,女性在集體潛意識裡被輕視,但是一個女性一旦成為母親,便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才會有"多年的婆婆熬成婆"這樣的說法——媳婦很悲催,但是一旦媳婦當上了婆婆,就可以享受曾經婆婆的無上權威。

從這個角度看,婆媳之間似乎有著天然的矛盾屬性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舊社會的情況,而現在是新社會,不存在這種情況。的確,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女性的經濟獨立,對婆婆家依附的程度越來越輕,所以,婆媳之間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劍拔弩張。但是"你媽和你老婆都掉進河裡,你先救誰"的問題,還依然熱度不減,這說明集體潛意識發揮的作用,遠不是隨著意識層面觀念的改變就能煙消雲散的。

所以說到底,婆媳矛盾最顯而易見的本質,是家庭關係中的權力之爭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3

說到"權力之爭",很多人表示無法理解,一般人會認為,權力之爭發生在職場和家庭以外的世界,很少有人意識到,在家庭裡也存在權力之爭。但其實它並不奇怪。父母和孩子之間,婆媳之間,甚至夫妻之間,都有不易覺察的權力之爭。

所謂權力之爭,說白了就是"爭奪誰說了算"的鬥爭,而在生活裡,每個人從內心深處其實都想說了算。這個慾望如此強烈,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很難說了算。

大年初一開始在頭條上映的《囧媽》,很生動的展現了中國式家庭的相處模式。兒子拿著手機佈置工作,老媽在一旁不停地往他嘴裡塞東西吃,一會兒一個小番茄,到最後還塞了一個茶葉蛋,一直吃到他吐,在餐廳裡,喜滋滋的看著兒子吃一盒紅燒肉的是老媽,但是剩下最後一塊不允許兒子再吃,"擔心他血脂高"的人,也是老媽,徐崢飾演的兒子憤憤的喊道:"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象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兒子嗎?!"

很多人的生活被父母"說了算",等他們長大之後,就希望成為掌控別人的人。

一個人想幹涉,另一個人不允許插手,於是一場權力之爭就此展開。更為重要的是,權力鬥爭的中心,還都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人——一個是"我"兒子,另一個是"我"丈夫,佔有慾和排他性,讓每一個都渴望和對方融為一體的同時,不允許第三方的介入,所以,兩個人的矛盾就此展開。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4

說到佔有慾和排他性,就不得不提及中國文化的另一個特徵:人際關係的粘稠。相比較西方文化,我們更喜歡"無縫親密"的狀態,東方文化的邊界意識相對薄弱,這是一種"更強調集體重要性"的文化特徵。

在中國社會,親子之間常伴有程度不同的共生關係,比如孩子不寫作業,媽媽比孩子還要著急的多,比如父母幾乎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生活,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榮一辱都和自己息息相關,當然也包括父母進入兒子的婚姻生活"指手畫腳"。

契約關係是一種邊界清楚的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會讓人感覺冰冷,就像很多國人都表示像外國人那樣老子進兒子家打開冰箱喝一罐飲料還需要徵得兒子的同意——這種做法實在是太沒人情味了,相比而言,我們傳統的邊界模糊的人際關係會給人帶來"親密的溫暖"。

但是事情的發展總是一個矛盾,如果享受了親密無間的溫暖,就可能會製造親密無間的矛盾

。距離之所以會產生美,是因為沒有距離之後,矛盾也很容易放大。尤其是涉及"邊界和地盤"的問題,更是如此。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的親情關係可能是"親密有間":我和你有深層次的情感鏈接,但是我們始終還是兩個獨立的人。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婆媳,對於母親和兒子,或者是夫妻之間,也同樣適用~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5

拋開這些相對容易理解的層面,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婆媳矛盾還有更深層的解釋。其中一個就是投射

每個人在早年的生活裡都不可避免的會有"未完成事件",這種未完成事件一般來說是創傷性的,而在成年之後,我們常常會自動切入早年的頻道,以早年的經驗處理現在的問題

這麼說有點晦澀。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小孩小時候和父親關係不好——這種不好,可能是顯現出來的,也可能是壓抑的,但總之,都不是一種健康的關係。那麼他長大之後就可能會將早年與父親的關係投射到和領導的關係上,因為父親和領導,都是"權威",這種情況就是對權威的泛化的敵意。

婆媳關係也是如此。從嚴格意義上說,人只有一種關係,就是早年和父母的關係。在成年之後跟其他所有人的關係,都只不過是早年跟父母關係的翻版而已。所以,如果媳婦早年和自己的母親之間有"未完成事件",就有可能會將這種創傷投射到成年之後和婆婆的關係中去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未完成事件大部分是存在於潛意識裡的,在意識層面,自己可能都忘掉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減少婆媳矛盾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活在"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糾正時空錯置的錯誤,從自己早年的經驗中走出來,活在當下。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6

除此之外,不少兒媳反應,婆婆"嫉妒"自己和丈夫的親密,她們能從婆婆身上感受到濃濃的"敵意",表面上看,這種敵意來自於爭奪兒子(老公)的權力之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卻有可能是來自於婆婆無法享受自己的親密關係,而把它向外轉化,轉化成對晚輩的愛。而毫無疑問,這種愛會帶給晚輩窒息感,引發反抗。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老年人提前過上了"沒有性別"的生活,比如公公在老家務農,而婆婆獨自一人在城市的兒子家幫兒子照看孫子,夫妻二人長期兩地分居。在家庭關係中,最核心的家庭關係來自於夫妻關係,而親子關係是核心關係的外延。但是在中國家庭中,情況常常是相反的——為了兒子的利益,公婆二人放棄了自己家庭中的核心關係。

但是很多人對此無感。甚至還會有一種想法:如果這麼大歲數的夫妻還不離不棄,分開就難受,那實在是太"丟人"了。相比之下,關照兒子的小家庭,解決孩子的實際困難,才是更具"道德感"的選擇。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甜蜜和富有激情的親密關係是可恥和墮落的,而帶有責任感的和晚輩之間的關係才是符合道德標準的。但是這樣做的時候,又會不可避免的向晚輩投射親密關係裡才有的親密元素,這種行為勢必會激發原本處於這個地位的人,比如媳婦的反抗。於是,衝突就此展開。

媳婦和婆婆的衝突,從某種意義上是媳婦代表不堪重負的兒子(孫子)的抵抗,用以擺脫這種高濃度的關係。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07

婆媳關係表面上看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生活中真正相處得當的婆媳卻少之又少。如何破解婆媳矛盾的魔咒?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新梳理邊界

從地理邊界到心理邊界,當邊界清晰之後,很多矛盾也就隨之消失了。在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很多年輕人一邊享受著邊界不清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又排斥著邊界不清帶來的入侵,這種雙標的做法本身,就是在製造矛盾

邊界清晰,講的不僅僅是義務,更是責任,尤其是自我負責。一個人如果真的有能力為自己負責,那麼它本身一定會堅定的向外釋放這個信號,事實上,很多人找很多客觀理由表示是對方糾纏自己,其實本質上說,是自己不願意擺脫被糾纏的命運——擺脫矛盾,取決於你從意識到潛意識,全方位的真正想要擺脫它的意願。

你想這麼做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向你讓路。

至於很多人說製造婆媳衝突的主要人物"兒子"的角色至關重要,他的反應才是婆媳衝突的首要因素,借用曾奇峰老師的話說:"兩隻老虎打架,兔子其實不起什麼作用",所以,不說也罷。


春晚賈玲當婆婆:心理學深度解析“婆媳矛盾”到底是個什麼梗?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歡迎互動,點贊,打賞...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