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國功臣韓王信為何成為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

今夕何夕960611


糾正一點,西漢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是第二個。

韓王韓信,與“漢初三傑”之一的淮陰侯韓信同名同姓,為了加以區分,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王信本是韓國宗室後裔,秦末亂世和楚漢爭霸期間,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因而被封為韓王。不過,在西漢初的“七國八王”之中,韓王信與燕王盧綰算是最為特殊的兩個,而韓王信之所以會反叛,從漢初的形勢分析,自有其必然。

韓王信本為韓國宗室後裔,秦末天下大亂後被封為韓王

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庶孫,雖然身高八尺五寸、孔武有力,但秦滅六國之後,他便也失去了往日的榮華富貴。

在項梁擁立楚懷王熊心之時,六國後裔已經紛紛復國,唯有韓國沒有,張良認為韓國諸公子中韓成最為賢能,因而勸說項梁立韓成為王,並協助其在潁川一帶打游擊,後因項梁戰死,韓成投奔楚懷王。劉邦西入關中之時,張良率領軍隊跟隨劉邦,在劉邦的協助下攻佔韓國故地十餘座城邑,並在攻打陽城時得到韓王信,便任命其為韓國將軍,率領韓國軍隊追隨劉邦西入關中。

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張良通過項伯也為韓成求取了韓王之位,但項羽卻認為韓成沒有戰功,因而不許其返回封地,反而將其帶回西楚,不久後降封為列侯,後於漢元年(前206年)七月將其殺死。劉邦重新殺回關中統一三秦之後,為防備劉邦東進,項羽改封鄭昌為韓王。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劉邦東進,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韓王鄭昌也被迫投降,劉邦於是立韓王信為韓王,此後韓信便帶領韓地軍隊長期跟隨劉邦作戰。彭城之戰劉邦戰敗,韓王信隨劉邦撤退至滎陽,與項羽陷入對峙當中。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劉邦撤出滎陽,留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結果在項羽的共計之下最終失守,韓王信投降楚軍,但不久後便又逃出,重新投向了劉邦,劉邦則再次立其為韓王,並在之後跟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建立西漢。

西漢立國之後,劉邦正式封韓王信為韓王,最初封地在潁川。然而,劉邦認為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戰略位置太過重要,於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區,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晉陽。結果,韓王信又上書表示為了更好抵禦匈奴,請求建都馬邑,劉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進攻之下,韓王信私通並轉投匈奴,結果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韓王信為何反叛西漢,內在原因與外在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西漢初共存在七大諸侯國、八大異姓王,而在這些人當中,韓王信和燕王盧綰則是最為特殊的兩個。其他諸侯國,要麼是項羽早期分封的諸侯,要麼是楚漢爭霸過程中劉邦所分封,這些諸侯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便是根基穩固和相對獨立,而盧綰則是由於劉邦想要將燕地收回中央管轄才分封,而韓王信則長期跟隨劉邦作戰,且韓地長期被項羽佔據,根基其實並不穩固。

至於韓王信為何會背叛西漢轉投匈奴,則主要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

1、外在形式:馬邑是匈奴南下必經之路。太原地區,歷來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戰略要地,將韓王信改封到太原以北,的確可以抵禦匈奴的南下,但那是建立在韓王信有足夠實力的情況下。如前文所說,韓王信本就是漢初異姓王之中實力較弱的一個,再加上又是剛剛改封到此、根基不穩,而匈奴卻早已趁秦末中原大亂時崛起,以韓王信的實力,他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與此同時,劉邦的力量主要集中於關中地區,一旦匈奴南下,想要從關中發兵前往救援,時間上也根本來不及。這種情況下,一旦匈奴南下,韓王信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拼個魚死網破,要麼只能選擇與匈奴勾結。

2、內在因素:韓王信立場不堅多次反叛。從秦末亂世以來韓王信的經歷來看,他顯然不是個立場堅定的人物,為了生存他根本不在乎反叛,可以說是為了自身利益可以隨意改變陣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滎陽之戰,項羽攻破滎陽之後,周苛堅決不降被殺,結果韓王信轉眼便投降了項羽。而在劉邦重新穩住陣腳之後,韓王信又逃出項羽陣營,重新投向了劉邦。因此,在西漢立國,韓王信擁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在無法抵禦匈奴進攻的情況下,他的投降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綜上所述,韓王信的背叛其實可以說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實上,韓王信被滅之後,劉邦將自己的兄長劉喜封為了代王,然而劉喜也無法抵禦匈奴的南下,雖然沒有像韓王信那樣投降匈奴,結果也是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香茗史館


引言:

公元前201年的秋天,天氣已逐漸變得涼爽,地處塞外的馬邑城更是遍佈著一片肅殺蕭條的氛圍,城外,數十萬匈奴部隊包圍了這座城市。城中,一個衣著華麗的男子正在大殿裡來回踱步,時不時的看著門外,彷彿在等待著什麼。突然,一個風塵僕僕的侍衛衝進了屋子,男子顧不上責備問道:“怎麼樣?陛下發兵救援了嗎?”侍衛回答道:“大,大王,陛下已經發兵三十二萬前來救援,可,可是……”侍衛沒有接著往下說。“可是什麼!”男子催促著問道。

“陛下,陛下他責問大王與匈奴私派使者之事!看樣子陛下很生氣,恐怕不好辦啊!”男子一聽,一下子癱坐在地上,眼神呆滯的看著前方,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對著兩側侍衛吩咐道:“開城吧!咱們投降了!”

韓王信畫像

他叫韓信,不過不是那個漢初三傑的韓信,而是原先戰國時期韓國王族的後裔,在楚漢戰爭時期被劉邦封為韓王,故史書上稱其為

“韓王信”。在劉邦建國後,他因功成為劉邦敕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中的一個。可惜好景不長,沒兩年韓王信便在內憂外患之下投降了匈奴,成為漢初第一個反叛的異姓諸侯王。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韓王信成為第一個叛亂的諸侯王呢?

一.事件原委——劉邦的惻隱之心

作為韓國王室的後裔,韓王信早在劉邦出兵滅秦時就投到了劉邦帳下,後來在楚漢相爭時期,韓國故地成為劉項雙方爭奪的焦點,為了收取韓國故地百姓的民心,劉邦把韓國舊貴族韓信搬了出來,封他做了韓王,他也成為劉邦手下異姓諸侯王中唯一一個原戰國七雄的後代。

但是,當劉邦滅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之後。他突然發現,韓國這個地方實在是太重要了,它位居天下的中心位置,北邊是鞏縣,洛陽,南邊是宛城,葉縣,東邊還靠著交通要地淮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何況這韓王信還是一外姓人。於是劉邦耍了個心眼,誇了韓王信一番,表揚他智勇雙全,在韓國這小地方實在難以施展才華,代國更適合你,把他調到代國做了王。相比於繁華的韓國,代國可謂苦寒之地,不僅偏僻,還要時刻遭受匈奴的威脅。更慘的是,當時正趕上匈奴如日中天的時候,韓王信上任幾個月首都就被匈奴二十萬人馬包圍了。

韓王信一面派人向劉邦求援,一面派使者與匈奴暗通款曲,結果反而把自己搞得內憂外患,劉邦對他更加猜忌。萬般無奈之下韓王信只得投降匈奴,成為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

明年春,上以韓信材武,所王北近鞏、洛,南迫宛、葉,東有淮陽,皆天下勁兵處,乃詔徙韓王信王太原以北,備禦胡,都晉陽。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初異姓諸侯國分佈圖

韓王信的反叛源於劉邦的私心,看中了韓國這塊肥肉,逼得韓王信離開,還把他扔到了危險性極大的代國,從這方面看劉邦做的確實有些不厚道,但為了大漢江山長遠之計,這樣一塊戰略要地的取捨哪裡還顧得上厚不厚道呢?有的只是帝王的權術罷了,韓王信只是劉邦的犧牲品而已。

二.韓王信的小九九——聰明反被聰明誤

雖說離開祖地讓韓王信頗為不滿,但換來的代國面積比韓國大,而且劉邦下詔書時還塞給他一顆蜜棗,誇獎了韓王信,並且代國也是軍事重鎮。只是這突然的調度,韓王信的內心開始盤算了。

來到代國以後,韓王信馬上給劉邦上了一道奏章,請求把代國的首都從晉陽遷到馬邑,還給了劉邦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更好的抵抗匈奴。劉邦一看這是好事啊,沒多想就同意了,實際上,遷都正是韓王信搞得詭計,這裡頭韓王信聰明著呢!

1.守護地盤:代國距離匈奴太近了,可如今已經是自己的地盤了,他不想被匈奴奪去,遷都理論上確實可以更好的抵禦匈奴。

2.安撫劉邦:代國位置重要,劉邦把他安排過去,他就得讓劉邦放心,想讓領導放心就先得擺正態度,做做樣子,這封奏章就是這個作用。

3.找好後路:祖地被奪讓韓王信內心多少有些不安,這是不是劉邦不信任自己的前奏呢?保不齊哪天屠刀就到自己身邊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找好退路,馬邑距離匈奴活動區域很近,關鍵時刻好跑路!

信上書曰:“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信乃徙治馬邑。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高祖劉邦劇照

不過韓王信這招自以為是的好棋最後卻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此時匈奴單于正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冒頓單于,韓王信很快便被匈奴大軍包圍,再加上劉邦的猜忌,只得投降。

三.絕非偶然——韓王信早已是慣犯

中華民族是一個講究氣節的民族,自古就有文死諫,武死戰之說,面對外敵入侵時更是同仇敵愾。在漢朝之前,趙有李牧,秦有蒙恬,都很好的打擊了匈奴的氣焰。怎麼到了韓王信這兒就變得這麼沒有骨氣,沒幾天就投降匈奴了呢?實際上,在劉邦安排韓王信到代國之時,韓王信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在投降上,韓王信早已經是個慣犯!

在楚漢相爭最艱苦的成皋滎陽拉鋸戰中,面對項羽的重重包圍,劉邦採用了酈食其的藉箸代籌之計逃了出去,為了迷惑項羽,劉邦留下一批將領繼續堅守,韓王信就是其中之一。很快,滎陽被破,周苛,樅公等將領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而韓王信卻奴顏婢膝的投降了項羽,撿了一條命。可投降了一段時間,攻守之勢逆轉了,眼見著項羽不行韓王信又逃回劉邦那裡,考慮到此時正是關鍵時刻,劉邦寬恕了韓王信,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五年春,遂與剖符為韓王,王潁川。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成皋滎陽之戰示意圖

可以說,韓王信是一個絕對的利己主義者,自私佔據了他內心絕大部分。只要能活命,只要對自己有利,他都可以去做,什麼尊嚴,什麼氣節都可以拋棄。所以當劉邦把韓王信安排到四戰之地的代國之後,他的投降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對於他的反叛劉邦是要付一定責任的!

四.意義深遠——韓王信的蝴蝶效應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煽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而韓王信的叛亂,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次普通的叛亂,實際上他的意義非常深遠,他就像那隻蝴蝶一樣,因為這場叛亂,造成了漢朝後來上百年的變化!

1.引發白登山之圍與和親政策

由於韓王信的叛亂,劉邦氣憤的帶領三十多萬士兵北上攻打韓王信和匈奴,結果中了匈奴冒頓單于的計謀,數十萬人馬被困在馬邑附近的白登山上,最後靠著劉敬和陳平的美人計才讓劉邦得以逃出生天。

白登山之圍是西漢建立後最大的一次危機,他差點葬送了漢朝數十萬精銳,並且導致漢朝對匈奴政策採取防守與和親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逆轉!

白登山之圍示意圖

2.引發劉邦對異姓諸侯王的大清洗

韓王信的造反讓劉邦看到了異姓諸侯王的可怕與不可靠,而且韓王信只是那些異姓諸侯王中相對較弱的一個,劉邦從韓王信造反,開始了對異姓諸侯王的大清洗,做皇帝八年,劉邦就做了這麼一件事——清除異姓諸侯王

在韓王信之後,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燕王盧綰,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等先後或被殺,或叛逃,或造反。也使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為經典。

3.引發劉邦進行白馬之盟

因為韓王信的造反讓劉邦開始反思秦朝和項羽的失敗,只不過劉邦錯誤的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他們的失敗是因為在有人造反時沒有親族幫助,所以在劉邦晚年進行了白馬之盟!

劉邦對天立誓——“非劉姓而不王,無功不得封侯”,這條定律成為漢朝的祖訓,歷代漢朝皇帝都以此為為戒,這才有了“李廣難封”的故事,而這條鐵律一直延續到漢成帝時期大肆分封王氏外戚而終止,延續了一百多年!

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史記.呂太后本紀》

結語:

相信,連韓王信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一個造反會引發那麼多的連鎖反應,他成了漢初異姓諸侯王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只不過,他的這隻螃蟹,並不怎麼美味啊!


相城歷史小學生


韓王信:韓信

科普:

西漢初年韓王韓信與同時期淮陰侯韓信因同名,容易被大家混淆,或認為是同一個人,因此有必要先給大家科普一下:

韓王信(韓信)是西漢初期的異姓諸侯王,他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的庶孫,與同一時期的西漢名將淮陰侯韓信(原齊王)並不是同一人。只因為兩人同名,為了避免混淆,史書上多將其稱為韓王信。

韓王信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又是異姓王,為何第一個反叛劉邦,從一下幾個方面便可分析:

1.韓王信曾投降過項羽:

當初韓信還不是韓王的時候,還只是個小雜雜,是劉邦帶著韓信幫助他成功奪取韓國,並將其封為韓王。可後來劉邦一走,項羽派軍攻打韓王信,韓王韓信投降了楚軍,後來逃出,投奔劉邦。

劉邦雖然不計前嫌的收留韓王信,並從新將其封為韓王,但畢竟韓王信做了背叛劉邦之事,兩人之間算是有了隔閡,也為後來兩人關係破裂埋下了種子。

2.韓王信佔據戰略要地的封地:

在平定天下後,漢高祖劉邦認為韓王信雄壯勇武,他的封地潁川佔據了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的戰略要地。

再加上韓王信原本就有背叛過漢高祖劉邦的前車之鑑,為了防止發生韓王信再次背叛漢高祖劉邦的事件,於是漢高祖劉邦就藉口以防備抵抗匈奴,下詔命令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因韓王信上書晉陽離邊境較遠不能很好的抵禦匈奴,最終建都馬邑。

3.韓王信多次向匈奴求和招致劉邦猜忌:

因韓王信建都馬邑,離邊境較近,而匈奴又經常入侵邊境,在韓王信遷都馬邑不久後,韓國都城馬邑就被匈奴給包圍了。

韓王信也不傻,見自己被匈奴包圍,於是就屢次派使臣向匈奴求和。可漢高祖劉邦可不管這些,你韓王信作為漢臣,匈奴一來不但不出兵抵禦,還多次向匈奴求和,聯繫如此密切。於是之前韓王信投降項羽的畫面又浮現在漢高祖劉邦眼前,劉邦對韓王信產生了懷疑,擔心韓王信有異心。

4.韓王信害怕被殺而造反:

漢高祖因韓王信與匈奴聯繫密切,懷疑韓王信有異心,於是在派人帶兵前往援救韓王信時,順便派人責備了韓王信一番。韓王信這下害怕了,反叛可是死罪,如今被漢高祖劉邦懷疑,害怕被殺。

因此韓王信便暗中勾結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並把自己的國都馬邑拿出投降給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漢高祖劉邦見韓王信真的造反了,於是率軍親自征討,韓信見劉邦御駕親征連忙逃往匈奴,後來多次交戰中被將軍柴武在參合斬殺。

總結:

韓王信造反可以說早已註定,在韓王信第一次投降楚軍時就已埋下了伏筆,一次次的讓劉邦對其感到失望。封國地處戰略要地又不得劉邦信任,劉邦是不會容其活著,因出於對韓王信的憐憫放其生路抵禦匈奴。卻又和匈奴勾結,劉邦失望至極,最終死於非命。


李子炎


首先是韓國的地理問題。戰國時期,韓國的首都在陽翟,是比較靠南部的地區。大致在今天的河南禹州。可是劉邦後來講他的國都強行遷移到了馬邑,也就是山西朔州,這距離北方強悍的匈奴民族就比較近了。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韓王信遷移封地之後不久,韓國都城馬邑被匈奴包圍,不得已韓王信屢屢向匈奴人求和。這樣的外患會不斷消磨韓王信的鬥志,加上該地區本來並不是韓國的地盤,而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地方。韓王信遠離故土自然會生出反心。

其次是韓王信的人品問題。韓王信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毫無忠心可言。

漢三年,漢王出滎陽,韓王信、周苛等守滎陽。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漢復立以為韓王,竟從擊破項籍,天下定。

從中可見,韓王信曾經投降過項羽。而與他同時守護滎陽的周苛卻非常忠誠,據《漢書》記載:“楚破滎陽城,欲令周苛將。苛罵曰:‘若趣降漢王!不然,今為虜矣!’項羽怒,亨周苛。”兩者相比,高下立判,所以在那個時候開始漢王就不再信任韓王信了,充其量就是一起工作的合作伙伴。等到天下太平後,劉邦便經常懷疑韓王信與匈奴勾結,最後韓王信叛逃匈奴。

最後,是身份問題。在劉邦所分封的漢朝異姓王中只有韓王信是戰國時期的貴族之後,韓襄王的孫子。論身份和血統,他甚至比劉邦還要高貴許多。所以,他在劉邦的手下,心中難免有幾分不情願,劉邦對於他也是非常忌憚。事實上這些六國舊貴族也確實在蠢蠢欲動。《漢書》記載:

韓王信亡走匈奴,其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立趙苗裔趙利為王,復收信敗散兵,而與信及冒頓謀攻漢。匈奴仗左右賢王將萬餘騎與王黃等屯廣武以南,至晉陽,與漢兵戰,漢大破之,追至於離石,破之。

所以從這一點看來,劉邦的懷疑也並不是空穴來風。這些六國舊貴族早有反心,只是在等待時機而已。所以,韓王信這位戰國遺民,落難王孫成為了漢朝第一個謀反的諸侯王。


經典守望者


是韓信,韓王信是另一個人。

開國功臣?應該是說韓信吧。

韓信並未事實謀反,從楚王被降到淮陰侯,再被陰謀誘殺。

韓信軍事天才,政治低能,有大志無大器。

在楚漢之爭的關鍵階段,劉邦與項羽苦苦相持,韓信在北線攻城略地,佔領大片土地。志得意滿,竟然向劉邦請封“假齊王”(代理齊王),既暴露了野心,又沒有將壞事做絕。劉邦大怒,但在張良暗示之下,高情商地封韓信為真齊王,韓信果然小富即安。

韓信幕僚曾勸他自立門戶,至少可以三分天下,理想的話可以獨佔天下,韓信卻心軟,不願辜負漢王劉邦。

韓信的悲劇在於,天縱英才,功高蓋主,不知謙退,暴露野心,又不敢徹底起事,這樣讓劉邦既討厭,又忌憚,還提防,最終痛下殺手。


番號故事


韓王信,姓韓名信,因為與楚王韓信同名同姓,所以後人稱他為韓王信,以示區別。

漢六年九月,匈奴圍攻馬邑,馬邑是韓王信的都城,都城告急,韓王信幹了件蠢事,他一面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謀求和解,另一方面上書長安救援,於是劉邦就懷疑韓王信派使者前往匈奴是對漢室懷有二心,劉邦便派人去指責韓王信,韓王信害怕被殺,乾脆投降了匈奴。

馬邑古城遺址

漢七年十月,劉邦親率大軍征伐韓王信,韓王信戰敗,逃入匈奴。

漢十一年春天,韓王信與匈奴聯合,攻打參合,與漢將柴武展開大戰,被柴武斬首。


阿卿聊歷史


韓王信與韓信並非同一人,但兩人命運卻盡然相同。

韓信於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與蕭何密謀害死。韓王信同樣於公元前196年,兵敗身亡。

而韓王信反叛劉邦與韓信也有一定淵源。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異姓諸侯無不人人自危,韓王信也不例外。



高祖劉邦稱帝后,封韓信為楚王,但兵權逐漸被剝奪。

曾經是項羽舊部的鐘離昧逃亡到楚國,韓信將他藏匿起來。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高祖劉邦又恰恰知道韓信藏匿了鍾離昧,於是高祖劉邦借出遊的名義襲擊了韓信。

韓信自知理虧,帶著鍾離昧的人頭去向高祖劉邦請罪,高祖劉邦命人擒拿韓信,想要殺死韓信。

韓信怎肯輕易認命,大呼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高祖劉邦便赦免了韓信,降為淮陰侯,韓信從此稱病,不再出門。

韓信的下場,讓天下異姓諸侯無不感到人人自危,尤其是韓王信。

韓王信最初的封地是在潁川,屬於戰略重地。

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命韓王信遷移到太原以北,也就是邊界去。

古往今來,遠在天邊的諸侯大將最忌諱的就是帝王的猜疑,而高祖劉邦將自己調離原先戰略要地,看樣子對自己並不放心。

加上韓王信被匈奴包圍,漢朝使者居然在這個時候問罪,韓王信只好打自己的算盤。

韓王信曾投靠項羽,後又歸順劉邦,面對匈奴,再次投降也是意料之中。



韓王信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後裔,秦末時期,他投靠了楚懷王。

等到項羽分封諸侯,韓王信因為戰功,沒有被封王,韓王信轉而投靠了劉邦。

公元前204年,劉邦兵敗,逃離滎陽時,命韓王信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王信投降。

再後來,韓王信又投靠劉邦,跟隨劉邦平定天下。

如此反覆無常之人,面對兇悍的匈奴,韓王信反叛已然是件正常不過的事情。

韓王信兵敗前,曾有人勸他再次歸順漢朝,被韓王信拒絕。



此刻的韓王信並不是不想歸降,只是拉弓沒有回頭箭。

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親自率軍平叛韓王信,追擊匈奴,因為前期節節勝利,大意之下,追進了匈奴的包圍圈,史稱“白登之圍”。

雖然陳平用計將高祖劉邦解救出來,但韓王信在這次事件中,參與攻擊前往救援高祖劉邦的漢軍。

韓王信回信給討伐自己的漢軍將領,“我有三大罪狀,不允許我投降。一、滎陽之戰中,我沒有氣節,投靠了項羽;二、我獻城給匈奴,這是不忠;三、我幫助匈奴人夾擊漢軍,這是不義。在古代,幫助勾踐復國的文種,尚且沒有什麼好下場,我就不要痴心妄想能得到陛下的寬恕,還是兵戎相見吧”。

公元前196年,漢軍擊敗韓王信,將其斬殺。

總結:韓王信善於揣度時局,並以順應時局上位,不過這樣反覆無常的人,下場也早已註定。


暖暖的三眼君


要先說明的一點是,這個韓王信本名也是叫韓信,是韓國宗室之後,和我們熟知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同名,只是因為受封韓王,所以才被稱為韓王信以示區別。

從時間上來看,西漢第一個謀反的諸侯王應該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應該算是第二個,不過,韓王信的反其實和劉邦的“白登之圍”實際上是犯了一個毛病——輕敵。


第一個反叛的諸侯王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有了結果,作為戰勝方的劉邦被燕王臧荼、楚王韓信(原齊王,後來的淮陰侯)、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共同尊為天下之主——皇帝。

不過,此後,劉邦終歸還是要清除一些項氏餘黨的,此舉引起了燕王臧荼的極度不適,他擔心曾經追隨項羽的他有一天會被清算,與其這樣,不如鋌而走險,主動謀反,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結果自然是鮮而易見的,臧荼這不過是嫖蚨撼大樹,失敗在所難免了。

隨後,劉邦封好哥們盧綰為燕王,這也是劉邦稱帝后唯一封的一位異姓諸侯王。

韓王信的謀反,一方面是太自信,另外一方面是劉邦的不相信

韓王信是之前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孫,本來是沒啥機會的,最初張良一直扶持的也是韓王成,只不過,韓王成後來被項羽帶到了彭城殺害了。於是韓王信成為了劉邦手中的一顆重要棋子。

劉邦命他去收復當初韓國那些地盤,他也挺爭氣,連下十幾座城池。劉邦挺高興,直接封了他為韓王,噁心項羽。項羽一看,這哪能行,於是他把最初起兵之地吳縣的縣令鄭昌封為韓王,跟韓王信對抗。

後來,劉邦獲勝,韓王信自然也分到了好處,成為名副其實的韓王。不過,劉邦很快又覺得他在韓地還是有點威脅,不如派他向北挪挪,一則對抗匈奴,二則也減少點自己受到的威脅。於是,韓王信的都城從潁川(今河南禹川)遷到了晉陽(今太原),韓王信一看,陛下這也是很以重任,我得好好表現啊。於是,主動申請,要到更北的邊境城市馬邑去,以便更好的對抗匈奴。


結果,匈奴的老大早已經換成了歷史上最強大的單于——冒頓,分分鐘把韓王信堵在了馬邑出不去。韓王信為了保存實力,自然要派使者去跟冒頓求和,可是派來的人卻以為是韓王信與匈奴串通,這下誤會可就大了。當韓王信收到劉邦的譴責信的時候,心那個涼啊。這時候,就算他不投降匈奴,劉邦也未必會信他了,莫不如降了算了。

就這樣,韓王信率眾投降,獻出馬邑,反過來帶著匈奴人一起攻打太原,這才有後來劉邦率三十二萬大軍攻來戰,結果被困白登的糗事。

後記

幾年後,在公元前196年的一次對漢戰爭中,昔日的韓王信被漢將柴武斬殺。

公元前166年,即韓王信死後三十年,其子韓頹當及其孫韓嬰率眾降漢,漢文帝封韓頹當為弓高侯、韓嬰為襄城侯。韓氏子孫終算是迴歸故土了。

後來,韓頹當的孽孫韓嫣還成為了漢武帝少時的玩伴,因過於恃寵生驕,被武帝的孃親王太后給斬殺了。不過,韓頹當的一個曾孫韓增,倒是在宣帝一朝身兼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等要職,成為宣帝時的一名重臣。


水一白聊歷史


韓王信,戰國末年韓襄王之庶出孫子。項梁叔侄擁立楚懷王反秦後,他“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領兵奪取韓國故地,再隨劉邦平定天下,被封異姓諸侯王,封地於潁川。

次年,劉邦認為韓王信“材武(勇武)”過人,且封地居天下戰略要地,為防萬一,詔令其將封地改遷太原以北以防禦匈奴,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韓王信以晉陽距邊境過遠為由,請求建都馬邑(今山西朔州市),得到劉邦允許。

同年秋,“匈奴冒頓大圍信”。韓王信多次派使者“使胡求和解”。漢廷“發兵救之”,聽說他屢遣使者向匈奴求和,疑其“有二心”,派特使專程去斥責韓王信。韓王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此舉引發了著名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解,韓王信又主動充當匈奴侵漢急先鋒,“為匈奴將兵往來擊邊。”且誘降代相陳豨造反。公元前197年,他又與匈奴騎兵佔據參合城。漢將柴武勸降未果,攻取參合城,“斬韓王信。

韓王信在回絕柴武勸降信中自述三罪,可視為其成為首個反叛者的理由:一,由平民而封王,卻未在滎陽之戰中為劉邦盡忠。二,匈奴攻馬邑,自己“不能堅守,以城降之”。三,如今反而為敵軍帶兵作戰。

但最根本理由,還是堅守馬邑時,因派人求和而遭漢廷責斥的“恐誅”二字。因為他在拒絕勸降書中提到過文種、范蠡和伍子胥。顯然,他從這些人身上深刻體味到何謂鳥盡弓藏,故不得不反!


2許雲輝


看了幾個回答,覺得很多人只知道有淮陰侯韓信,卻不知道有韓王信。

其實西漢劉邦手下有兩個韓信,一個是大家熟悉的被呂雉殺死的淮陰侯韓信,是個大將軍。另一個韓信,也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也被封為諸侯王。大將軍韓信,齊王韓信,楚王韓信,淮陰侯韓信是指大家都熟悉的,用兵如神,多多益善的韓信。另外一個韓信,就是被稱為韓王信的韓信。我今天來介紹一下這個韓王信。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是個美男子。

到了項梁擁立楚懷王時,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

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

劉邦帶軍隊進攻陽城時,韓成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故意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著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爭奪天下。”

漢王平定三秦時,這時韓王成被項羽殺了,漢王就答應要立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漢王,這時候這個韓信就被稱為韓王韓信,也叫韓王信。

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

前201年春天,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怕他勢力太大,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韓王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

皇帝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于包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

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就責備韓信。韓信害怕被殺,於是就和匈奴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反,把國都馬邑獻給匈奴並投降匈奴,率軍攻打太原。

高祖皇帝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擊敗韓信的軍隊。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並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于商議一齊攻打漢朝。

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到達晉陽和漢軍交戰,漢軍將他們打得大敗,漢軍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

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將集結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

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在晉陽,聽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皇帝也就帶兵到達平城。

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這就是歷史上的"白登之圍"。

皇帝處境危險,就採用陳平的計謀,派人送給匈奴王后閼氏許多禮物。

閼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漢朝也收兵而歸。

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韓王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造反。第二年春天,韓王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擾漢朝,對抗漢朝。

皇帝派遣柴將軍帶兵前去迎擊,柴將軍先寫一封勸降信:“皇帝陛下寬厚仁愛,雖然有些諸侯背叛逃亡,但當他們再度歸順的時候,總是恢復其原有的爵位名號,並不會誅殺他們。這些都是大王您也知道的。現在您是因為戰敗才逃歸匈奴的,並沒有大罪,您應該趕快來歸順!”

韓王韓信回信:“皇帝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使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說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保衛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早晚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狀,但在成功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亡;現在我對皇帝犯下了三條罪狀,還想在世上求取活命,這是伍子胥在吳國之所以被殺的原因。現在我逃命隱藏在山谷之中,每天都靠向蠻夷乞討過活,我思歸之心,就像癱瘓的人不忘記直立行走,盲人不忘記睜眼看一看一樣,只不過情勢不允許罷了。”

見勸降沒用,於是兩軍交戰,柴將軍掃平了參合城,並將韓王韓信斬殺。

這就是韓王信,他不是大將軍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