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哪些人物總被世人搞混?

尼采廣寒宮中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薩沙經常會將兩個民國人物搞混,一個叫做徐世昌,一個叫做徐永昌。

這兩個人挺出名,但又不是非常出名。

徐世昌是袁世凱的朋友,是當時很有地位的政治家。

他曾經在清末擔任過滿清重臣,也曾在袁世凱手下擔任過國務卿。

袁世凱死前,曾經委託徐世昌照看他幾個不成器的兒子。

在1918年,徐世昌還曾做過空有其名的大總統,隨後就隱退養老20年,直到1939年病逝。

總之,徐世昌是老派政客,和袁世凱是同時代的人。

徐永昌比徐世昌小30年,是新一代的軍閥。

他少年從軍,到辛亥革命爆發時,不過是個排長而已。

他是科班出身軍人,直到直皖戰後,才擔任第十五混成旅第二團團長,算不了什麼。

當時徐世昌已經是大總統了。

直到北伐期間,徐世昌因軍事才能突出,又是山西人,被閻錫山重用,成為他的左右手。

1928年10月他被閻錫山任命為綏遠省政府主席,成為民國著名軍閥,但卻被藉機奪取了兵權。

徐永昌認為跟著閻錫山難有作為,中原大戰後逐步投靠蔣介石,成為一個高級軍官。

由於徐永昌頗有能力,被老蔣重用,七七事變後,被任命為軍令部部長,與軍政部長何應欽、軍訓部長白崇禧、政治部長陳誠並稱為軍委會四大巨頭。1945年9月2日代表中國,到東京灣上與美、英、蘇等9國代表簽字接受日本投降書。

然而,徐永昌始終沒有兵權,最終1959年在臺灣去世。


薩沙


近代有哪些人物總是被人搞混?

重名的太容易被搞混了。近代以來,竟然有5個陳毅,我都驚呆了。

陳毅元帥。

第一個陳毅,就是我們的開國元帥,新四軍軍長、華野司令。陳毅一生中留下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吃墨水、當市長、搞外交等等。最有趣的還是他和胡蘭畦的愛情故事。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胡蘭畦和陳毅兩情相悅卻沒能走到一起。十年後,胡蘭畦和陳毅再次見面,準備結婚,但是胡蘭畦當時是國軍少將,地下黨員,組織上不同意兩人的婚姻,害怕暴露胡蘭畦身份。又是十年後,陳毅已經當了上海市市長,兒女成群,兩人見面都不合適了。

抗戰時期,朱克靖寫過一首詩,詩中講“將軍為何多憔悴?半為蘭畦半為茜。”這裡茜,就是陳毅在蘇南茅山根據地結識的張茜。後來張茜陪伴了陳毅的後半生。

陳沂少將

陳沂,貴州人,出生於遵義,1929年參加革命。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毅元帥率軍進入山東,在沂蒙老區見到了陳沂。陳沂說,為了避免誤會,他準備改名。陳毅則說,“改不改有啥關係! 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著哩。俄國有大托爾斯泰,小托爾斯泰,法國有大仲馬,小仲馬。我們中國有個大陳毅,小陳毅,也可以”。

於是,解放軍中的大陳毅和小陳毅,形成了一段佳話。

陳儀上將

陳儀,浙江人,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後來成了孫傳芳部下。陳儀一生最重要的便是慧眼識珠提拔了湯恩伯。渡江戰役後,陳儀擔任浙江省省長,準備起義加入新中國。這件事被湯恩伯得知,湯恩伯直接高密,陳儀被囚禁後殺死。

外交家陳毅。

外交家陳毅,湖北人,在北洋政府曾任總統府秘書、蒙藏事務局參事、蒙藏院參事。陳毅在歷史上比較重要的出場,便是妥善解決外蒙獨立問題。

陳毅在外蒙,通過和平談判懷柔蒙古各部的方式,順利瓦解了外蒙古的獨立勢力。可是就在陳毅取得巨大外交成果時,迷信武力的徐樹錚帶兵進入外蒙古,囚禁蒙古王公,單方面宣佈取消獨立。於是乎,陳毅的外交努力全部付之東流,蒙古王公離心趨勢一發不可收拾。

陳毅和徐樹錚的關係,很像酈食其和韓信。酈食其說服齊國歸順漢王劉邦,可是韓信卻乘機滅了齊國。不同的是,陳毅沒有像酈食其那樣死掉。

軍閥陳宧

陳宧(yi),很多人會寫錯成“陳宦(huan)”,他是民國四川軍閥,也是要了袁世凱性命的“起病六君子,要命二陳湯”中十個人中的一個。

袁世凱是被十個人害死的,起病六君子,說的是籌安會六君子,他們是楊度、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嚴復。要命二陳湯,說的是陝南鎮守使(後任督軍)陳樹藩、四川督軍陳宧、湖南督軍湯薌銘。二陳湯,原本是袁世凱心腹,袁世凱派他們出去整合地方勢力,結果他們一看形勢不對,直接宣佈反袁。袁世凱被他們氣個半死。

陳宦是護國運動的大功臣,護國運動後他淡出政壇,遠離是非之地,20多年後才死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你還知道哪些重名的名人?快來說說吧!


歷史知事


歷史上很多人因為名字相同常常被人搞混,古代的就不說了,只是在近代,在我黨我軍就有很多被搞混的例子,比如李達。

在我黨歷史上有兩個李達,很多人通過影視作品都知道在劉鄧大軍中有一位李達,擔任第二野戰軍參謀長,開國上將,但是還有一位同名同姓的李達,他是我黨創始人之一,參與並籌備了黨的一大,著名的理論家、哲學家和教育家。

上將李達抗戰時與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合影



1948年,毛澤東在西柏坡給正在湖南大學法學院任教的李達去信說:“吾兄乃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盼兄速來參與經營。”李達接信,自然明白毛澤東的意思,興奮不已。

其實,在十年前李達還有一次機會去延安。

1939年,李達受馮玉祥將軍的邀請赴重慶為馮玉祥及有關人員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其間,毛澤東與周恩來委託李達的一個學生去徵詢李達是否願意去延安,李達當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飯吃,我都願意去。”

此時負責中共南方局工作的周恩來出國治病。而留在南方局的負責人博古卻誤會了,以為李達是在“拿一把”,於是生氣地說:“去延安幹革命,還講什麼條件?”就這樣,李達錯失了去延安的機會,後於1939年9月離開重慶。周恩來回重慶後知道這個消息,對博古這種書呆子做法很不解,說:“幹革命難道就不吃飯嗎?李達這個話的意向是無條件地願意去延安嘛!”毛澤東對此也感到十分惋惜。

黨的創建者、理論家哲學家教育家李達



作為黨的創始人怎麼就成了黨外人士了,這要從開頭說起。

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在上海創建了共產主義小組,推舉陳獨秀為總書記,之後積極聯絡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11月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12月,陳獨秀赴廣州擔任廣東教育委員會主任,總書記一職由李漢俊代理。後二人因對建黨的一些重大問題發生了爭執,李漢俊憤而辭去代理總書記,將所有黨員名單和文件交給李達,要李達代理總書記。因而,從1927年2月至一大召開,李達一直擔任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代理總書記。

1921年中共準備召開一大,會議正是由李達、李漢俊通知的。他們分別寫信給北京、武漢、廣州、濟南、長沙等地黨的早期組織,通知他們各派兩人於7月20日來上海開會。因是秘密召開,所以通知只說是開會,至於開什麼會,並沒有說明。李達給長沙黨的早期組織的信就是寄給長沙文化書社毛澤東的。



“一大”會址的選定和外地代表的住宿等具體事務都是李達負責的,從7月23日開始連續開了幾次會議,然而在7月30日正在開第六次會議時,突然闖進來一箇中年男子,警惕性很高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立即宣佈停止開會,現場只留下李漢俊與陳公博,其他人迅速分散。不多時,十幾個法國巡捕就進來搜查了。會議已經無法在上海開了,這時候,是李達的夫人王會悟提議在距離上海不遠的浙江嘉興的南湖繼續開會,當場得到大家一致通過。

於是,王會悟先去嘉興打前站租了條遊船,訂了桌酒席,然後一大代表們在船內開會,她在船頭望風。

因此,可以說李達為黨的創建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在一大會上,選舉陳獨秀、李達、張國燾組成的中央局。陳獨秀被推舉為黨的總書記,張國燾任組織主任,李達任宣傳主任。

然而,到了第二年在黨的二大上,李達與張國燾發生了激烈爭論,在選舉中央執行委員時,李達落選。會後張國燾說:“打倒你,我起來。”面對張國燾的野心和刁難,李達決定“還是專心去研究理論為好”,於是離開了中央。

之後,1922年,李達應毛澤東之邀,到長沙擔任何叔衡、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校長職務。1923年秋,由於和陳獨秀賭氣,李達脫離了中國共產黨。之後李達任湖南大學教授,後相繼在武昌、上海、北京、湖南、廣西等地的大學裡任教,在各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辨證唯物主義哲學。北伐時,曾出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代理政治總教官、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編審委員會主席。

主席給李達的信



雖然李達已經脫黨,但是他仍然被看著是"著名共首",被國民黨列到黑名單上,無論到哪裡,都受到國民黨的監視,多次遭特務毒打。

同時他埋頭著述,寫出了《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經濟學大綱》、《社會學大綱》三本書。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李達託人將新出版的哲學書送給老友毛澤東。毛澤東如獲至寶仔細閱讀。這一階段,毛澤東受李達思想影響很大。毛澤東認為這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寫信稱讚李達是“真正的人”。毛澤東在延安講“山溝裡出馬克思主義”,也講“零陵出馬克思主義”。據毛澤東自己講,《社會學大綱》他就讀了10遍,還做了許多眉批,《經濟學大綱》已讀了3遍半,也準備讀10遍。李達的著作成為毛澤東和其他許多革命者學習研究哲學的重要書籍。



49年5月18日,李達到北京後第三天就接到中央辦公廳安排,主席要與他長談。那一晚談到深夜,主席看到李達有睏倦之意,就讓他在自己的床上休息,自己則開始了深夜工作。幾個月後毛澤東在中南海約見李達,李達提出了重新入黨請求,非常後悔當年賭氣脫黨,表示:“潤之,我很遺憾,沒有和你們一同上井岡山,沒有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徵。”當時在坐的有劉少奇、林伯渠、李維漢。毛澤東對他早期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籌備黨的一大,傳播馬克思主義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他在作出了離開共產黨的決定後,還是一直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宣傳這塊陣地,也給予了肯定。同時,指出李達與湖南地下黨組織一道,推進了湖南的和平解放,“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也對他賭氣脫黨給予了批評。毛主席表示同意李達重新入黨,並願意做他的歷史見證人。



不久,李達正式履行了手續,由劉少奇介紹,毛澤東、李維漢、張慶孚等三人為歷史見證人,黨中央特別批准李達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後,李達擔任過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職。雖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希望李達留在北京工作,但李達卻多次請求回湖南繼續從事高等教育。1949年12月2日毛澤東親自任命李達為湖南大學校長,他也是由中央政府最早任命的大學校長之一。1952年11月李達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從1953年2月24日李達正式在武漢大學工作,李達在武大主政長達13年時間。1956年起李達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籌委會主任委員、臨時黨組書記、武漢分院院長,兼任湖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他還是中國哲學學會會長、中共八大代表、第一至三屆人大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第一、二屆政協委員。



毛澤東稱李達是“理論界的魯迅”,曾經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後我來武漢時,有一個人,白天除了我上廁所外,隨時可以來見。”這個人就是李達。

“文革”前夕,由於李達指出林彪的“頂峰論”違反辯證法,被誣陷為“毛澤東思想最兇惡的敵人”。1966年6月3日武漢大學挖出了由校長李達、黨委書記朱劭天、副校長何定華組成的“三家村黑幫”,又稱“李達三家村”,76歲的老人遭到了多次大會的“聲討”、“批鬥”、“示眾”、“審訊”、“辱罵”、“罰跪”,身心倍受摧殘的李達決定向毛澤東求救。他用寫交待材料的稿紙給毛澤東寫了一封短信:

主席:我有難,請救我一命。李達頓首七月十九日

然而,等到二十多天後信輾轉送到北京時,為時已晚。8月13日,李達突然摔倒在地,口吐鮮血,不省人事,血壓降到90/50毫米,高燒持續不退,大小便失禁。臨終前的李達說:“等運動結束後,我們到北京去,向毛主席告狀!”8月24日,李達含冤去世。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中共湖北省委的決定,為李達平反昭雪,恢復黨籍。1996年9月12日,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李達的骨灰由武漢九峰山遷至北京八寶山安葬。


我淡如菊


在國軍體系內,有一些高級將領或因為姓名接近,或因為經歷相似,經常會被人搞混,以致“傻傻分不清楚”。下面我就著重說說易被混淆的三組將領。

張自忠將軍與張治中將軍

這兩位將軍不但同姓,就連名字發音也比較接近,被人弄混淆也的確有情可原。並且,兩位張將軍還都是過命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雖然張自忠生前的正式軍銜為中將加上將銜,但在棗宜會戰中殉國後被軍委追授為二級上將。

同時,這兩位將軍都以“愛國”聞名於世:張自忠將軍從長城抗戰起,歷經徐州會戰、1939年冬季攻勢、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對日抗戰,是不折不扣的勇猛戰將。到了棗宜會戰,尤以集團軍總司令之職親自衝鋒陷陣,最終在南瓜店以身殉國。

張治中將軍早期參加了北伐、1931年淞滬抗戰、1937年淞滬會戰等,軍職也做到了集團軍總司令,但隨後基本離開軍界,更多是出任湖南省府主席、軍委會政治部部長、西北行營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等行政職務。在不同任上,張將軍都主張和平、國共合作,被稱為“和平將軍”。

但是,二者最大的不同的顯著區別有二。

首先,張自忠將軍出身於馮玉祥的西北軍系統,也就是所謂的“雜牌”;而張治中將軍則是黃埔系的骨幹,為蔣介石的中央軍“嫡系”。

另外,張自忠將軍犧牲在了抗戰勝利之前,張自忠將軍則在抗戰後成為了我黨的忠實朋友,為推動民族團結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孫殿英與石友三

這兩名軍閥的最大相似之處就是毫無節操,反覆無常,誰有奶便認誰為娘,甚至還恬不知恥地都認過日軍這賊為“父”。

孫殿英先後投過張宗昌、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閻錫山等人,到了1943年還投降日軍當了漢奸。抗戰勝利後,孫殿英又轉投蔣介石,再次上岸了。

石友三出身於馮玉祥西北軍,先後追隨過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張學良、日本人等,跟隨反誰,被蔑稱為“倒戈將軍”。

與孫殿英盜掘了清東陵相比,石友三則在1928年軍閥混戰中焚燬了少林寺這一千年名剎,都對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堪稱民族的罪人。

與孫殿英在1947年湯陰戰役中被活捉並於當年病死在了改造所不同,石友三則在1940年就結束了罪惡的一生:兩度投日的他,被部下高樹勳以邀請開會為名控制住,然後活埋在了黃河岸邊。

餘程萬與施中誠

餘程萬與施中誠之所以被有些人混淆,在於他們都當過74軍的57師師長。尤值得一提的是,餘程萬還是施中程的下一任。

餘程萬師長率部血戰常德17天一戰成名、為57師贏得“虎賁”威名時,當時的74軍軍長正是施中誠。

而施中誠真正的成名戰則來的更晚一些,在常德保衛戰一年多後的湘西會戰中,施中誠軍長率部以紮實的戰績為74軍贏得了第二面“青天白日飛虎旗”。

還有其他容易混淆的國軍將領嗎?歡迎補充


司馬砸光


近現代歷史上的譚政和譚震林,雖然二人都是我黨的高級幹部,但是一個在軍隊工作,一個在政府工作。

譚政是湖南湘鄉人,新中國開國大將之一。如同他的名字一樣,他是典型的政工幹部,在軍隊基本上擔任的都是指導員、教導員、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這類政工職務。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聯兼東野政治部主任,四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兼四野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譚震林是湖南攸縣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紅十二軍政委等職務。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第二、三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新四軍第二師政委等職務。解放戰爭中,任華野第一副政委,曾和同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組成總前委指揮淮海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任浙江省委首任書記,後來轉任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務。


袁衛宇


歷史總是充滿了巧合,同名的歷史人物更是讓人頭疼不已,霄林天就為您簡要羅列幾個極容易被坑的重名歷史人物。

淮陰侯韓信和韓王信

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光是與他相關的成語就數不勝數,胯下之辱、國士無雙、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背水一戰、暗度陳倉……

奇妙的是,與韓信同時期,還有一位同名的歷史人物,也稱韓信,史書稱為“韓王信”。實際上“韓王信”這個稱謂更容易和韓信相混,因為韓信的戰功卓著,曾在漢初被封為王。

而韓王信的名字,比淮陰侯要“根正苗紅”的多,他是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的孫子。雖然是庶出,但仍然是正經的六國貴胄,韓國被滅後就一直在故地生活,直到追隨張良入關。其後從將軍擢升韓國太尉,最終在韓國平定後受封為韓王,這就是“韓王信”的由來。

韓王信的命運並不比韓信好多少,因為韓國地處山西一帶,臨近匈奴。其都城馬邑更是被匈奴包圍,無奈之下韓王信屢屢向匈奴乞和,這招致劉邦的懷疑。韓王信很快就領到了和其他異姓諸侯王一樣的劇本,因被懷疑造反而主動造反,並被劉邦派兵平息。

但是韓王信也沒有讓劉邦白白冤枉,既然你說我勾結匈奴,那我就勾結給你看,不能枉費了這辛苦編織的罪狀。所以韓王信在失敗後索性逃往匈奴,並得到匈奴人的重要,重新帶兵攻打漢朝,更引誘了陳豨造反,最後在一次與漢朝軍隊的交鋒中兵敗身亡。

而恰恰是陳豨造反這件事,更容易讓人把他與淮陰侯弄混,因為陳豨是淮陰侯韓信的部將,而且陳豨造反時韓信告病未參與征討,被很多人認為與陳豨有同謀。

兩個張伯倫

提起張伯倫,恐怕很多人都不會陌生,這個奉行綏靖政策而導致納粹德國在二戰前不斷擴張實力的英國首相,飽受世人的詬病。

然而這個“阿瑟·尼維爾·張伯倫”首相實際上還有一位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奧斯丁·張伯倫”,同樣是活躍在英國政壇的大人物。

不同於張伯倫首相在政治上的負面評價,“奧斯丁·張伯倫”對當時歐洲政局的穩定做出了頗多貢獻,在英國政壇頗有建樹,並於1925年因促成洛加洛公約而和美國人查爾斯·蓋茨·道威斯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同時,“奧斯丁·張伯倫”也是丘吉爾的摯友和政治夥伴,曾經受到丘吉爾的高度稱讚,也或許是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心心相惜。

腓特烈一世和二世

翻開中世紀的歐洲歷史,會被各種一世二世搞得頭昏腦漲,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重名情況太過普遍。

不得不感慨中國人發明的國號、廟號實在是太方便了,區區幾個字就可以精準定位一個君主的朝代和次序。

這裡挑選德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腓特烈一世和二世簡要示例。

腓特烈一世有七位歷史人物,最有名的是神聖羅馬帝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首位皇帝,在位期間把神聖羅馬帝國推向了巔峰,最終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上墜河身亡。而他的外號有“紅鬍子”和“巴巴羅薩”,巴巴羅薩後來被希特勒用來命名進攻蘇聯的行動。

腓特烈二世則有五位人物,其中出眾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的孫子,和普魯士國王。當然最為矚目的還是普魯士國王,拿破崙對他推崇備至,是被稱作“腓特烈大帝”的存在,連“紅鬍子”都得不到這樣的尊稱。


霄林天


歷史上一些名人因名字相同、相近,發生的趣聞很多。

一,著名的明朝于謙,當年進京趕考,因與主考官虞謙讀音相同,當主考官點名時,于謙不敢應答,以示避諱。由此給後人留下了一幅絕配的佳聯:




虞謙出的上聯是:

何無忌,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爾亦無忌。

于謙對的下聯是:

張相如,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前者表達了長者不忌的風度,後者則是出於對長者尊重的自謙。

(當然也有人說此聯出自明文學家李夢陽之手,這裡不做爭論。)

二,唐德宗時,一次命傳旨官召韓翃進宮,卻使傳旨官犯了難。當時有名氣的韓翃就有兩位:一位是剛因《寒食》詩作名聲大燥的詩人,一位是戍邊的老將軍。德宗脫口而出:就是那個:春城無處不開花的作者!


三,李達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一個是黨的一大十三個代表之一,一個是開國上將。

1958年,中央籌備《紅旗》創刋會議。本欲邀己是武漢大學的校長的李達。由於通知者的原因,結果來了兩個李達,連會議主持者都有點懵。



四,以上僅舉個例,而現在的重名率更高。姓名兩字成為了時髦,據統計,幾十萬人一個名字的就很多。這給身份、戶籍管理帶來諸多不便。

這個問題二三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建議:父姓十母姓十名字,重名率會降至幾億分之一。

著名演員趙燕國彰至今沒有聽說有人和他重名的。


晚亭與落霞同暉


國民黨軍中有兩位讀音差不多的將軍張治中和張自忠,許多人對這二位將軍傻傻分不清楚。

先說第一位張治中將軍,生於1890年,子文白,安徽巢縣人。後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曾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是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一二八事變時,第87師和第88師合編為第5軍,時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的張治中被任命為第5軍軍長,並支援第19路軍在上海的抗戰。淞滬會戰時,被任命為第9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代表國民黨參加軍調處三人小組,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1949年代表國民政府的談判代表,與中共在北平舉行了和平談判,張治中代表國民政府簽訂了《國內和平協定》,但是該協定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蔣介石大罵:“文白無能,喪權辱國”。北平和談失敗之後,張治中留在了北平,並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


第二位張自忠將軍生於1891年,字藎忱,山東臨清人。畢業於北洋法政學堂,後入馮玉祥部當兵。中原大戰時,馮玉祥的西北軍戰敗,所部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張自忠將軍被任命為第29軍第38師師長。七七盧溝橋事變時,張自忠將軍出面與日本人周旋,但是被輿論誤解為“漢奸”。不久之後,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張自忠將軍的第38師擴編為第59軍,並任軍長。為了洗刷自己頭上“漢奸”的罵名,張自忠將軍總是衝鋒在前。1940年棗宜會戰時,已經是第33集團軍上將(中將加上將銜)總司令的張自忠不幸在南瓜店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殉國後,其部下從日軍手中冒死搶回了將軍的遺體,國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國葬,後葬在重慶北碚梅花山(今西南大學旁)。


張治中將軍是黃埔系嫡系,是陸軍二級上將;張自忠將軍是西北軍,是陸軍上將(中將加上將銜),犧牲後追贈為陸軍二級上將。


歷史軍魂


以前,我一直認為歷任紅二方面軍參謀長、八路軍129師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參謀長的李達便是參與建黨的李達,後來方知此李達非彼李達。

同樣讓很多人混淆的是

武聖孫子,我看過歷史上混淆的評說,包括前不久還有人跟我說孫子是孫臏,那孫子究竟是指孫武還是孫臏,還是就是一個人?我想現在的歷史已經明確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常說的孫子是指孫武了。

一、從出身來看,狀況不同

孫武(約BC.545—BC.470年)是春秋末期齊國人,因其祖伐莒有功(BC.521年),被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因齊國內亂,孫武舉家遷往吳國,悉心研究兵法。孫武出任吳將,身體健康。

孫臏(約BC.390—BC.330年)是戰國時期齊國人,據說是孫武的後人(可信度不大),是鬼谷子的弟子,龐涓的師兄,是被龐涓陷害而被臏了足的。

二、從時間上看,時代不同

公元前512年(吳國闔閭三年)受吳國重臣伍子胥的舉薦,出任吳國將軍;約公元前483年,因好友伍子胥被吳王殺害,孫武忿而隱退。

孫臏的戰鬥基本上就是他所供職的齊國及韓國,跟龐涓所供職的魏國之間打的。公元前353年與龐涓打了桂陵之戰,公元前342年在馬陵之戰中射殺龐涓。

三、從活動上看,經歷不同

孫武於公元前508年“伐交”攻佔楚國巢城,公元前506年攻佔楚國都城郢;公元前494年,擊敗越王勾踐的進犯,使勾踐成了人質。

公元前353年孫臏“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中擒獲龐涓;公元前342年,孫臏“圍魏救韓”,在馬陵之戰中射殺龐涓。

四、從著作上看,內容不同

孫武獻給吳王闔閭的是《孫武兵法》十三冊。全書共分為: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一十三篇,共5900餘字。

孫臏著有《孫臏兵法》,他主張戰爭是政治的手段,強兵必先富國;兵要行道,要順應軍心民心;要考慮積疏、盈虛、徑行、急徐、眾寡、佚勞、奇正的矛盾;戰則因勢、造勢;要任用賢能、嚴明紀律、獎懲公平、賞罰及時。

五、從影響來看,名氣不同

孫武被尊稱為孫子、孫武子,被後世奉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武聖”;《孫子兵法》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兵學聖典”;孫武的名聲是與老子、孔子並列的三大思想家之一。

孫臏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但在後世的名聲沒有孫武的大。

綜上所述,孫武孫臏皆為齊國人,但孫武健康,孫臏臏足;二人活動時間相距150年之久;孫武率吳國軍隊戰伐楚、迎越,孫臏率齊國軍隊魏國龐涓;二人所著兵法內容完全不同,後世影響大不一樣。所以,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常說的孫子是孫武。



WILLSON39


歷史上的確有人物被搞混過,我來說一個例子吧,我們知道哪吒的父親就是託李天王李靖,但是李靖這個人也在唐朝出現過,那托塔天王這個李靖跟唐朝李靖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呢?


我們知道哪吒和他的父親是在《封神演義》之中出現的,李靖在封神演義中是殷商末年陳塘關的總兵,李靖心繫百姓,除惡揚善贏得了陳塘關百姓的一致認可,哪吒是李靖的第三個兒子,哪吒在經歷無數難關長大之後追隨姜子牙滅掉了商朝,李靖也因為立功無數成為了後來的託塔李天王。

封神演義畢竟只是神話故事

真實的李靖是唐朝時期的猛將,當年唐朝剛剛建國時期,唐朝受到了突厥人的大舉進攻,李世民無奈只好親自想突厥人談判。


之後的李世民臥薪嚐膽,終於在大唐兵強馬壯之後由李靖率軍剿滅了突厥人,從而一雪前恥。

李靖在唐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就跟隨唐軍南征北戰並立下了赫赫戰功,之後的李靖也因為剿滅突厥人功勞巨大而入選了凌煙閣之中。

其實封神演義中的李靖就是按照唐朝李靖的原型而虛構的

封神演義這本小說是在明朝時期成書的,雖然唐朝李靖已經去世幾百年了,但是他忠君愛國,為國分憂的人物形象一被後人所銘記,雖然事件到了明朝,民間人士也非常尊敬李靖,所以李靖被人們以原型寫入小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