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伊藤博文十分的清楚:

1、

甲午海戰日本能夠打敗北洋艦隊,不是因為日本海軍強大;而是清政府內鬥掏空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成了一支沒有了利爪老虎。清政府的內鬥,才派這支軍隊去送死。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2、日本雖然經歷了維新變法,但是日本的實力依然和中國相差甚遠;並且日本當時並沒有持續作戰的能力,其物資儲備、自然資源、工業體系遠遠不夠。

3、最關鍵的是當時李鴻章的淮軍陸軍還在,而且實力裝備都不差,日本打不贏。

4、日本還沒有能夠統治這麼遼闊地域、多民族、人口眾多的能力

以上4點,李鴻章也看到了。

但是李鴻章看的更多了一步,那就是繼續戰爭的後果:

1、日本和中國持續作戰,日本大不了回到變法之前,清朝則會四分五裂。而他李鴻章的淮軍也會完全死亡殆盡,到時候清政府的滿清權貴們就會把他李鴻章當作替罪羊死無葬身之地。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李鴻章

甲午海戰之前,李鴻章等人搞洋務運動,其過程不是一般的艱辛,李鴻章為了籌措洋務運動的費用,不僅要四處奔走。所修的鐵路、電報局(電線杆)、工廠經常被老百姓所反對,認為其破壞風水。以至於出現損毀鐵路、電線杆的情況。甲午海戰一戰震驚全國,舉國上下全部驚醒,鐵路、工廠短短三四年。人們不再阻撓洋務運動,也不再盲目的排外。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大清帝國中唯一一個可以和列強一較長短的人。——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評價,伊藤博文對李鴻章十分的欽佩——能夠再列強中縱橫捭闔制衡的,唯有李鴻章。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後,清政府向日本低頭,伊藤博文想羞辱李鴻章,讓李鴻章籤這個不平等條約。開始李鴻章是拒絕的,但是伊藤博文堅持要李鴻章去才可以談判,清政府的督促下,李鴻章只好去了日本。

李鴻章談判後,回到住處的途中,一個日本大漢衝出來,對著李鴻章開了幾槍,所幸裡腫脹只是臉部中槍受傷。李鴻章的護衛迅速制服了這個刺客。這個刺客是個憤青:他認為日本打敗了中國,應該立刻佔領中國,而不是簽訂條約。而且這個憤青認為:李鴻章是日本攻打中國的最大障礙,李鴻章活著日本就佔領不了中國(這一點他認為的沒錯)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得知刺殺事件後,擔心李鴻章不肯簽約,十分的慌張,而李鴻章抓住這一點,逼迫伊藤博文把賠款3億兩白銀改為了2億兩白銀。

因為日本沒有能力進攻中國,更因為中國陸軍實力還在,日本根部打不過。

甲午戰敗,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不是北洋水師不給力,而是大清朝內部的腐朽。

歷史學家曾經給這位晚清的重臣下了一個定義——裱糊將。這位裱糊將不是一般的裱糊,而是超級戰略家級別的

北洋水師能夠建立起來,李鴻章著實功不可沒。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社會,李鴻章建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海軍,其中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噸位超過萬噸。鐵甲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德國生產的,其中定遠艦花費170萬兩白銀。當時李鴻章能從德國搞來——德國居然沒有考慮技術封鎖這件事。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我們從後往前看,甲午海戰的失敗是怎麼一步步練成成的:

戰爭開始了,北洋水師老大丁汝昌下令佈陣。疏於訓練的北洋水師開始陷入了混亂。丁汝昌下的命令是:擺成犄角魚貫之陣。而到劉步蟾佈陣卻變成了:一字雁行陣。當戰鬥開始真正打響的時候,又變成了“單行兩翼雁行陣”。很快,在日軍軍艦繞行至背後時,清軍陣列開始混亂。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再看士兵的操作,平日裡缺乏現代素質的官兵再有效射程距離之外就慌忙開炮,定遠艦劉步蟾指揮開炮,但是第一炮沒有集中目標,反而震壞了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都從橋上摔下來受上。一炮幹掉了自己的總指揮。北洋艦隊失去了總指揮,群龍無首有何用。

日本軍艦,“比睿號”落伍了,冒險從北洋艦隊中間穿過,定遠艦再400米外發射魚雷未擊中。你沒看錯,沒擊中。然後西京丸號又經過定遠艦,定遠艦發射了4炮,又有兩炮未擊中。

戰場上,只有硬件和軟件聯合構成的實力,沒有虛假和僥倖。在戰爭中,日軍的火炮命中率是北洋水師的九倍以上。

為啥打仗的時候這麼糟糕呢?答案就是沒又充足的彈藥,缺乏訓練。

一個好的市場是良幣生存,劣幣淘汰;一個好的體制是英才生存,狗才淘汰。而北洋水師的體制恰恰相反,在這種體制的作用下,就算是鋼筋鐵骨也會被摧毀。

有多中資料證明,1888年之後,北洋水師成軍之後,就開始了腐化,當時北洋水師實行“責任承包制”,公費包乾,各個艦隊的管帶負責,結餘歸自己。正是這個制度導致了各個管帶疏於訓練,只顧自己經營享樂,卻忽略對艦船的維修保養,士兵的訓練。

彈藥奇缺,有多缺?1894年李鴻章檢閱海軍的時候,定遠鎮遠兩個艦的主炮炮彈只有三枚,定遠一枚,鎮遠2枚。對這個情況,李鴻章不是不知道:

“鴻章已從漢納根之議,令制巨彈,備戰鬥艦用”

但是最後因為他個人內外交困,政治周旋,武器彈藥這一件正事始終沒有落實

為啥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沒彈藥還要打?

戰爭開始,最初李鴻章不主張對日本開戰鬥,李鴻章認為日本在北洋水師的震懾下,能夠通過談判逼迫日本就範,李鴻章深深知道一件事:北洋水師沒有彈藥。李鴻章建議北洋水師躲在威海衛,依靠岸上陸軍炮火的保護,日本不敢貿然進攻。

但是翁同和一派的斥責李鴻章過於謹慎,養著北洋水師是浪費國家銀兩,膽小怯戰。光緒皇帝站在了老師翁同和這一邊,並且申飭了李鴻章。命令李鴻章把北洋水師全部開出威海衛去打日本。李鴻章無奈,只得執行聖旨。

我們到這裡可以知道,光緒皇帝和翁同和才是甲午海戰失敗應該負責的人。

為啥會沒有彈藥呢?答案就是翁同和掌管了戶部。

清朝戶部掌管錢糧,翁同和以太后修園子為接口,連續兩年停止發放海軍軍費,而後醇親王又挪用海軍軍費。翁同和和李鴻章政見不和,因此對李鴻章總是出粗為難。而李鴻章為了能夠保住北洋水師,在恭親王失去了權勢後,與醇親王合作,也默認了醇親王挪用海軍軍費的要求。而這一群掌握著海軍命運的人一直在打鬥內耗,海軍成了一個籌碼,而非一柄利刃。

為何翁同和不給海軍撥款,醇親王挪用海軍軍費,答案是:他們認為海軍是李鴻章的。

這個你真的不要驚訝,清政府真的這麼認為。清朝在太平天國後,清朝的綠營覆滅——江南大營、江北大營被太平軍一鍋端掉了。然後八旗兵的老大僧格林沁被捻軍一個小卒張皮更給殺了。清政府不得不讓漢族大臣招募團練,比如湘軍就是團練,團練的招募模式是:你召到100人,你就是排長,你召到300人,你就是連長。因此清政府的權貴們認為這就是私人武裝,李鴻章的淮軍也是如此。

因此,滿清權貴認為打擊北洋水師就是打擊李鴻章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甲午海戰後,清政府一下子傻逼了!打擊是打擊了,自己的弱勢完全暴露出來了。

李鴻章心碎的跟餃子餡似的——自己勤勤懇懇的裱糊的結果竟然是如此下場。其實,僧格林沁的死以及曾國藩解散湘軍的時候,李鴻章和他的部下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清政府的這種體制下,失去了軍隊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清軍打仗的時候總是逃跑,保住有生力量。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姑且這麼認為吧,失去了。但是淮軍的陸軍還在,而且裝備十分 精良。日本若是殺了李鴻章,沒有人籤條約,那麼日本也智能打,那麼將會陷入被動,被龐大的中國拖死。

伊藤博文不傻,李鴻章更不傻。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人才是。在那樣的體制下,李鴻章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如果換一個時代,換一個背景李鴻章絕對是一個超級戰略家。

李鴻章在簽訂《馬關條約》時被打傷,伊藤博文為何那麼緊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