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皇太極的突然離世對當時的朝政來說是不小的打擊,因為皇太極當時屬於猝死,後來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得知,皇太極的死是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皇太極平時喜歡大酒大肉,長期飲食不當對身體造成了負擔,後來皇太極因為這個原因突發疾病,按現代話說就是心腦血管疾病。因為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所以就引發了權利的爭奪,而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示意過讓誰來繼承他的位置,所以就掀起了一陣政治風波。

後來這場政治爭鬥的結果是年僅六歲的福臨登基,這樣年幼的君主其實並不是合適的人選,而且當時也有其他看似更好的人選可以勝任,例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當時他已經三十四歲,和福臨相比好像更加適合繼位,可後來所定的人選居然是福臨,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當時豪格的聲望還是比較高的,但是他也有一個政治敵人,這個人就是多爾袞,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所以他也有權利爭奪皇位,一時間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都想要坐上皇位享受至尊榮耀。

豪格和多爾袞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一直僵持不下,因為兩人都有一定的資質,而且也有各自的擁護者,面對這種情形,難分勝負,好在當時清朝政府採取的是共議國政的治理方法,國家大事不可以擅自決定,而是需要通過共議的方式來做判決。在這次商討過程中豪格和多爾袞都態度強硬,鰲拜等人支持豪格繼位,當時多爾袞馬上提出自己也有繼承權利,隨後阿濟格等人也紛紛站出來湊熱鬧,表示他們也對皇位感興趣,一時間場面更加混亂,到了難解難分的地步。

面對這樣的僵局,鰲拜另闢蹊徑,他提出讓代善繼承皇位,這個時候豪格卻突然表示自己不想要繼續爭奪皇位,而代善也提出自己年紀太大不適合,所以爭論了半天卻沒有任何結果。就在這個時候,多爾袞就想到了福臨,他認為福臨很適合繼承皇位,因為福臨是皇太極五大福晉所生子女中的長子,身份地位更加尊貴,而且按照當時滿清的規制,讓福臨登基繼位比當時在場的任何人都有說服力。

因為多爾袞的說法有理有據,所以在場的眾人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就這樣大清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就定為福臨,也從此開啟了清朝在中原的統治篇章。


歷史課課代表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皇太極是清朝的建立者,為清朝之後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在他去世之後,為什麼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大兒子。卻選擇傳給了六歲的順治皇帝呢,這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原因?今天我們一起去看一下。



他在位期間,給清朝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平定了很多小國在戰亂,關心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稱讚,但是對於他的去世,後人還是有一些爭議的。大多數的人認為是在他的愛妃去世之後,他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身受重病之後就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六歲的兒子,卻沒有傳給他的年長的兒子。這樣後人很好奇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他這樣做也是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他去世的很突然,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應該去將皇位傳給哪個兒子。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順治皇帝是孝莊太后的親生兒子。孝莊太后在皇太極身邊輔佐了很長時間。而且這個女子相當聰明,她肯定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於是就去拉攏當時的多爾袞,一起擁護她六歲的兒子當皇帝。第三個原因就是,當時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都在戰場上為他立下了很多軍功。兩個人的實力不相上下,如果是這兩個人其中一個當上皇帝,那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威脅。大臣們不想看到清朝的政治發生大的改變,才讓六歲的順治上位。雖然他只有六歲,但是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認真的去學習政治本領和軍事技巧。也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



順治皇帝這一生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位時間不長,至於他是如何去世的,也和他的父親相似。兩個皇帝都是為了女子去世。順治皇帝寵愛妃子董鄂妃,但是遭到了母親的反對。他對這個女子非常重視,以至於寧願為了她去放棄整個朝代。在她生下兒子之後,順治皇帝想要將她的兒子立為太子,這樣的決定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後宮嬪妃們的不滿。不過這個兒子在生下不久就去世了,董鄂妃在受到這樣的打擊之後。再加上當時的天花病犯爛,也跟隨著去世了,皇帝在經受了兒子和喜愛的女子雙重的打擊之後。不再將重心放在朝政上,後人對於他的結局有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為了這個女子傷心過度去世,第二種就是去當了和尚。



順治皇帝這一生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從小就擁有著很大的權利。他的一切都被母親掌握,沒有自由。這和他生來的性格就不符合,在他上位後不久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後,清朝還需要繼續的發展。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是生下了好幾個兒子。從這幾個兒子當中挑選出最優秀的康熙皇帝當上了清朝的皇帝,孝莊太后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輔佐孫子。清朝的歷史發展就是這麼曲折,總的來說,作為清朝的統治者,也為清朝做出了很多貢獻。一個朝代要想在人們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需要通過好幾個統治者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在皇太極當皇帝期間,還是在順治當皇帝期間。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推動著清朝時期的不斷髮展。



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六歲的順治皇帝。使清朝不斷的向前發展,如果當時他的大兒子豪格或者是當時的多爾袞繼位,說不定清朝的歷史會發生改變。你們認為當年皇太極為什麼要將皇位傳給順治皇帝呢


達人餃子哥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皇太極死於公元1643年,而此時還在世的皇子有皇長子豪格(34歲),皇四子葉布舒(17歲),皇五子碩塞(15歲),皇六子高塞(7歲),皇七子常舒(7歲),皇九子福臨(6歲),皇十子韜塞(5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2歲)。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最終由六歲的福臨繼位了,那我們實在很費解,明明有34歲的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為什麼不選呢,即使不選豪格,也有十七歲的葉布舒,或者是十五歲的碩塞呀,怎麼會輪到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呢。

這裡首先我們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繼承製跟之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不一樣的,就拿皇太極來說,他本身是努爾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極也並不是奉努爾哈赤遺詔繼位的,而是在努爾哈赤死後,由眾人推舉出來的。

福臨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皇太極死於清軍入關的前一年,死得比較突然,也沒有立下遺詔讓哪個皇子來繼位,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讓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來繼位,另外一種是讓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來繼位。

兩邊的實力相當不大,所以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討論了很久也沒有結果,多爾袞就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還是由皇太極的兒子來繼位,但不是長子豪格,而是由六歲的皇九子福臨來繼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但其實這個提議也蠻有意思的,福臨的生母就是孝莊太后,而為什麼多爾袞單單選中了福臨,確切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關係肯定還不錯。

最後由福臨來繼位,讓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來輔政,而濟爾哈朗又聽多爾袞的,多爾袞甚至後來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而豪格在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爾袞削爵圈禁,最後病死。


歷史簡單說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定下的規定,當時有權表決新皇帝人選的,只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共計7個人。其他人最多隻能發表意見。

豪格作為皇長子,自己統領正藍旗,父親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鑲黃旗也支持皇長子豪格繼位,索尼、鰲拜、圖賴等兩黃旗的勳貴幾乎都支持皇長子豪格繼承皇位。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鐸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爾袞繼承皇位。確實,從年齡、才華和經驗來看,32歲的多爾袞最合適接掌清朝的最高統治權了。

因此二人勢力幾近相同,誰也沒有辦法壓倒另一方,而雙方又不願因為這個問題大打出手傷朝廷元氣。但實際上,此時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意見才最重要。為什麼他們的意見最重要?因為這兩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是多爾袞的二哥,比多爾袞大29歲,他在努爾哈赤時代就位居四大貝勒之首;濟爾哈朗是多爾袞的堂哥,比多爾袞大13歲,此人南征北戰,戰功赫赫,是皇太極時代的四大親王之一。

所以後由睿親王提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當時只有6歲,為了保障國事正常運作,可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




一米八2022


擁立福臨為順治帝是奪位鬥爭下產生結果,而不是最初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捋一捋順治帝即位前的那些事兒。

群龍無首

1943年,清軍入關前夕,皇太極突然猝死在盛京宮中,生前未立皇嗣。

相較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初建國的大清還沒有相關繼承製度。

整個八旗陷入混亂,最首要的事就是選出繼承者,選誰呢?

皇嗣之爭

當時進入候選名單的有:

和碩睿王多爾袞:皇太極十四弟,時年31歲。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時年34歲。

二人長年隨皇太極征戰,皆有赫赫戰功,也有八旗內實力相當的宗室支持,且正值壯年。

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久久沒有結果。

多爾袞轉而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為皇帝,自己與鄭親王吉爾哈朗共同來輔政。

提議獲得通過後,次年改元年號順治。

最終勝利者

多爾袞是認輸了?不是的。

福臨年幼不知世事,母親不得寵在朝中地位不高,被選中時母子背後羽翼尚未形成。

多爾袞名義上輔佐順治帝,實則為大清統治者,封號從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

身處紫禁城可以呼風喚雨,這和自己當上皇帝並無區別。

反觀多爾袞競爭對象豪格:

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削爵。

順治四年,被多爾袞以多項罪名(任用罪人之弟,隱瞞部將冒功等)定罪,同年死於獄中。

作為先帝的長子,這樣的結局過於慘淡。

這也反映了帝王家成王敗寇的殘酷。


午後紅茶在面前


八旗貴族各有心思。

兩皇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對豪格也是充滿虛假的支持,因為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豪格當皇帝,兩黃旗的地位會被損害。

兩紅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因為代善是當年謀殺阿巴亥的主謀,呵呵,多爾袞當皇帝,兩紅旗必定遭殃,誰叫四大貝勒只剩代善。所以只要是皇子就能夠得到支持。

鑲藍旗,堅定支持皇太極。與兩紅旗接近。

兩白旗,堅定支持多爾袞。

正藍旗,堅定支持豪格。

因為豪格實際不得大多數支持,所以兩黃兩白這兩大勢力第一時間排除了豪格。剩下的就是多爾袞與某一皇子的競爭。

多爾袞也得不到多數支持。只能退讓。

在利於控制的皇太極幼子中,博穆博果爾情況特殊,有一個異父哥哥(林丹汗的兒子),所以博穆博果爾不適合當大汗。

剩下就只有福臨了。看看,兩黃旗支持,兩白旗支持,兩紅旗滿意。這就足夠了。

而且,皇太極正妻哲哲因為福臨是侄女孝莊的兒子,當然也是滿意。多爾袞與鑲藍旗濟爾哈朗因為得到輔政大臣身份,也相當滿意。

損失的就只有豪格一人。不僅丟失了皇位,後面身死家滅,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佔了去。


四川達州


這個事非常複雜,完全是清朝早期統治者之間博弈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清朝權力真空,皇子、皇弟躍躍欲試競爭皇位

話說1643年9月2日,皇太極突然去世。當時,後金王朝已經改名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極死後,造成了權力的真空。皇太極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三個夭折,剩下了八個。

《江山風雨情》中的皇太極

在這八個兒子之中,大兒子豪格35歲,葉布舒16歲,碩塞16歲,高塞6歲,常舒6歲,韜塞4歲,福臨5歲,博穆博果爾2歲。

從這八個兒子的年齡來看,似乎是豪格應該是最佳人選。豪格能征善戰,似乎能夠帶領清軍更快的打敗明朝。

但是,這裡面還有兩個潛在的人選,就是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前者的母親是孝莊皇太后,後者的母親是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strong>


《孝莊秘史》中的孝莊

此外,那個時候的清朝還沒有完全漢化,殘存著女真民族的一些習慣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繼,還可以兄終弟及。於是,皇太極的弟弟們,多爾袞也成為具備最大可能性的一個人。

豪格VS多爾袞:雙方成為最佳候選人

豪格這個人,第一,他年齡合適,35歲,正適合做皇帝。第二,能戰善戰,具有謀略,曾參加過九次對明朝的戰爭,還與多爾袞一起征討當時草原上最厲害的勢力——林丹汗勢力,也正是這個實力,豪格最先被封為肅親王,其勢力與多爾袞等人實力相當。

最主要的,豪格手裡還掌管著八旗軍中的三個旗——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

不過,多爾袞的優勢更大!首先,他是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還曾留下遺言,應該立他當大汗。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因為努爾哈赤大兒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極,導致多爾袞第一次爭汗位失敗。

其次,多爾袞有兩個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這三個人能征善戰,手中掌握著三個旗。還有,功勳卓著,比豪格更有謀略。<strong>

豪格

按照清朝的規定,大汗應該由議政王大臣會議選出,參加者主要是親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擊和多爾袞的進擊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節的前一天,議政王大臣會議正式開始。會議由多爾袞主持。

會議剛開始,豪格一邊的大臣鰲拜和索尼馬上就說,要立皇子!多爾袞立即說,選大汗應該是親王郡王來討論,你們有什麼說話的資格,給我出去。那意思,你們外姓人不要搗亂。鰲拜和索尼作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擊,光榮下場。

多鐸和阿濟格開始發動攻勢,立即站出來說,應該立多爾袞。多爾袞內心很開心,他覺得,憑三兄弟的聲望和影響,再加上三個旗的軍隊,自己肯定可以被推舉為皇帝。於是,還裝模作樣的謙虛了一下,說別,我哪有資格。

這時候,多爾袞問鄭親王濟爾哈朗,您老的意見。多爾袞心想,要是濟爾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這場戰役就大獲全勝了。

瀋陽故宮

可沒想到的是,濟爾哈朗說我主張立皇子。多爾袞等人開始感覺到大事不妙,怎麼這些人都不過來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鐸使用迂迴政策,豪格假裝謙讓與皇位擦肩而過

多鐸等人意識到,這個時候,不能太露鋒芒堅持推舉多爾袞,這樣會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彈。

多鐸馬上對禮親王代善說,我們立您當皇上吧。這是把禮親王放在火上烤啊!

禮親王也不傻,馬上說,我都六十歲了,皇太極五十多歲就死了,你們找一個六十多的當皇上?這不開玩笑麼!其實吧,我也主張立豪格。

多爾袞等人估計此時心中奔過了無數草泥馬,我擦,豪格人氣高漲啊,簡直是要獲得全票。

此時,估計豪格心裡樂開了花,說不定內心已經開始籌劃應該怎麼登基了。豪格這個人,也不是那種孟浪的人,他覺得,表面上應該要謙虛一下,就說,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當此大任。<strong>

李光潔版多鐸

他以為,大家都會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樣,三次跪地跟他說,為了江山社稷,請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遲,既說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覬覦權力,也說明我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舉的,能夠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這裡面有三個搗亂鬼。多鐸一看,哎喲,有轉機!馬上就說,我同意豪格的話,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這麼謙虛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說的,豪格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第三回合:兩黃旗士兵出動,為豪格助陣!

此時,豪格手下的兩個黃旗馬上站出來,打算推波助瀾一下,說今天我們必須要立先帝的兒子,不然誰都不許走,我們全部在這裡自殺,為先帝殉葬。

沒想到,這一劍拔弩張的趨勢卻被禮親王給四兩撥千斤給化解了。禮親王說,我老了,這個會我也不參與了,你們愛立誰立誰,完事告訴我一生就可以,我現在去給皇上磕頭去。

<strong>

八旗服裝

多爾袞哥哥阿濟格此時也要臨陣脫逃,馬上說,我只同意立多爾袞,立誰我都不同意,然後揚長而去。阿濟格這話,就如同我們現在說,如果你們不立多爾袞,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權利,但我服從,這話毫無約束力。

第四回合:雙方開始妥協,福臨被好運砸到了頭

這時候,局面開始僵持,豪格的兩黃旗和多爾袞的兩白旗士兵氣氛越來越緊張,似乎馬上就要刀兵相見。

還是鄭親王聰明,他馬上說,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臨當皇帝吧。<strong>

鄭親王想找個大家都沒有意見的人,以此化解危機。多爾袞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對我們,似乎也只能這麼辦。好在福臨小,我現在又軍權獨攬,他們孤兒寡母的,說不定我也有機會再次奪得皇位。於是,多爾袞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畢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給他總好過給自己的叔叔。

就這樣,福臨當上了皇上,也成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

皇位,就這麼稀裡糊塗的砸到了福臨的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