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申
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關鍵時刻腦袋一熱,最後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皇太極)
如果按照漢族傳統觀念,嫡長子繼承是理所當然的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同時,他的母親烏喇那拉氏是皇太極第二任大妃(正妻)。而皇太極的第一任大妃鈕鈷祿氏生下次子洛格已夭折,第三任大妃博爾濟吉特氏無子,所以豪格是皇太極唯一的嫡子,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那皇位非他莫屬。
(豪格)
但問題在於,皇太極是滿清第一個皇帝,雖然稱帝了,其實還是保留了女真早期那種部族傳統,所以漢族嫡長子繼承並非滿清高層的共識。當年努爾哈赤作為後金大汗,就廢殺了自己的長子褚英,而努爾哈赤死後,次子大貝勒代善也沒能繼位,而是公推了八子皇太極繼位。所以皇太極死後,在沒有留下遺詔的情況下,高層產生了分歧,多爾袞兄弟堅決不同意豪格繼位。皇位的歸屬就成了權力的博弈,還是靠實力說話。
(八旗)
而以實力來說,豪格同樣是佔盡優勢。在滿清當時來說,實力的體現就是擁有的八旗兵力。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中,多爾袞擁有的勢力是他自己和哥哥阿濟格弟弟多鐸統領的正白鑲白兩旗。而豪格的勢力就厲害了,兩黃旗在皇太極生前都是皇太極親掌,所以兩黃旗大臣成為堅決的皇子派,擁護豪格繼位,豪格自己本身是正藍旗主,這樣豪格就擁有了三旗勢力,已經多過多爾袞兄弟。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和掌握兩紅旗的代善父子也傾向於由皇子繼位,所以局面幾乎成為六旗對兩旗,豪格穩操勝券。
(多爾袞、多鐸)
但是多爾袞兄弟堅決不讓步,與豪格和兩黃旗大臣在崇政殿對峙多日,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不能看著滿清分裂,也不敢完全支持豪格。最後的關鍵時刻,豪格真叫腦門一熱,居然經不起多爾袞兄弟的激怒,一氣之下說出自己福薄,無心繼承大位的話,拂袖而去。他這麼做是想逼迫兩黃旗大臣逼宮,以武力脅迫多爾袞讓步。結果弄巧成拙,豪格走後,代善也離開了大殿,殿內只剩下多爾袞兄弟、兩黃旗大臣和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確實幾乎逼宮了,但此時多爾袞施展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談判技巧,他了解兩黃旗大臣只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而不要求一定是豪格,所以經過談判妥協,擁戴皇太極第六子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和自己擔任輔政王。這一妥協方案打破了僵局,滿足了濟爾哈朗,兩黃旗大臣看繼位的是皇太極的兒子就也不反對。於是豪格就這樣徹底失去了皇位。
所以說,一招不慎滿盤皆輸,豪格沒有明白兩黃旗大臣是忠於皇太極而非自己,自己的提前離開並留下口實,讓除去自己以外的其他皇子繼位成為可能。福臨撿了個便宜,自己賠個精光。後來多爾袞逐漸躍居濟爾哈朗之上又成為獨一無二的皇父攝政王,對於政敵豪格當然毫不留情治罪處死,成敗真的就在一瞬間,如果當時豪格不走,或許皇位就是他的了。
伊耆角木
皇太極嫡長子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奪嫡之事,表面上看是這二人之爭,其實背後站著的第三個人起了決定作用。這個人就是皇太極的妃子——莊妃,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
之所以發生奪嫡之事,是因為皇太極生前沒有立下諸君。他又死得倉促,連句話也沒來得及留下,於是,大家只好爭搶了。
按道理,應該繼位的是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父死子繼,天經地義。可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不同意,他殺將出來,要與豪格爭上一爭。
多爾袞憑什麼爭呢?當然憑得是手裡的兵權。
多爾袞少年英豪,屢立戰功,很能幹。而且,多爾袞兄弟手裡握著八旗中的正白、鑲白二旗。八旗佔其二,當然有資格爭一爭。
當然,多爾袞手裡有兵,豪格也不是吃素的。首先,豪格手裡握著正藍旗。其次,皇太極曾經親率的正黃、鑲黃二旗,理所當然地支持了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第三,鑲藍旗也被拉到了豪格一邊。
剩下的正紅、鑲紅二旗,掌握在皇太極的哥哥代善手裡。代善的立場有點中立,反正多爾袞是他的弟弟,豪格是他的侄子,誰繼位他都可以接受。他唯一不能接受的,是八旗內訌:你們口頭上爭來爭去我不管,但誰要是敢先動手,我就打誰。
就在兩相對峙,互不相讓的時候,那個著名的女人出場了。
這並不是莊妃在歷史舞臺上的第一次出場。她的第一次出場,是在勸降明朝大將洪承疇的時候。
明崇禎十二年,薊遼總督洪承疇戰敗被俘,一心求死。皇太極很重視人才,希望能夠勸其投降。可是,任誰出馬,都沒能勸動洪承疇。
這時候,莊妃出馬了。然後,洪承疇就投降了。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可以得知的是,莊妃這個女人不簡單。她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談判能力。
這一次,莊妃的能力又排上了用場。
她首先摸清了代善的立場——只要八旗不內訌即可;然後她又摸清了兩黃旗的立場——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即可,其他人不行;接著,她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攻克了多爾袞的堡壘,讓他退出皇位之爭,支持她的兒子福臨,並許諾日後讓多爾袞做攝政王。
多爾袞不傻,他知道自己硬爭下去,除了內訌別無他途,因此,他聽從了莊妃的安排。
如此一來,莊妃就獲得了六旗的支持,剩下的兩旗,只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就這樣,豪格和多爾袞都沒能爭到皇位,反而讓小娃娃福臨撿了個便宜。
可見,在這場爭奪中真正起了決定作用的,其實是一直站在背後的莊妃。
趣談秘史
愛新覺羅-豪格,正藍旗人,皇太極的長子。在皇太極死後,捲入皇權爭奪,後來敗給多爾袞,被其構陷入獄。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猝死,未來得及立遺詔,而滿人也沒有立嫡立長的規矩(之前皇太極是以努爾哈赤第八子的身份被推舉的)。導致皇位空缺,引起多方爭奪。其中呼聲最多的當屬豪格和多爾袞。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本身是正藍旗旗主,加上他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得到了正黃、鑲黃、鑲藍三旗的支持,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奈何,當時的多爾袞功勞太大,有不少大臣支持,又擁有正白、鑲白兩旗,雙方實力不相上下。
在外,有明朝殘部的威脅,豪格和多爾袞有所顧忌,沒有進行真正的廝殺,在朝堂上的追逐也沒能分出勝負。在多爾袞認為自己登位無望後,便決定擁立當時年幼的福臨(即清世祖順治帝)登位。一方面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極有手腕,另一方面豪格對自己的這位弟弟也存在兄弟情誼,在權衡利弊之後豪格也同意由福臨繼承皇位,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和鄭親王齊尓哈朗輔政。後來豪格平定四川叛亂,被封為肅親王。豪格班師回京後,看到多爾袞囂張跋扈自封“皇叔父攝政王”,因而在朝堂上表達自己的不滿,最後遭多爾袞等人的排擠、構陷,入獄而死。 (有不同想法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瀟軒墨
這種例子很少見麼?皇位又不完全是皇帝才能決定的。秦始皇牛逼吧,有意扶蘇,扶蘇繼位了麼?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指定的太子被殺被廢更不要太多了。
要看懂這個問題,首先就從不神話皇帝的權威開始。皇權無雙不假,但也是要看具體的現實博弈的。一群實力大佬不認可,皇帝又能怎麼樣?
什麼立長,立賢,背後都有利益推動,只要利益到位,武則天還能當皇帝呢,武則天是個女人。
滿清當時還在貴族政治階段沒有完全走出來,遍地的貴族大佬們,誰也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勢皇帝,而且這個皇帝還不是自己一派的。豪哥和多爾袞都是這樣,他們都是強勢的實權人物,所以他們倆爭來爭去,誰也得不到所有大佬的支持。
於是只能兩個都不選,選了皇太極的小兒子福臨。當時只有六歲。這種場景很常見,兩個強勢兒子爭來爭去,最後最弱的一個繼位了。 漢武帝,太子,燕王都是成年兒子,最後上去的是劉弗陵。孫權,太子和魯王爭來爭去,最後上去的是未成年孫亮。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爭來爭去,最後上去的是繼位前以柔弱著稱的李治。
福臨也是這樣。
因為一個弱勢皇帝在位,各個貴族大佬的利益就更容易維護。但權力總是要有人運轉,於是就有了很經典的格局,雙頭政治。弱勢君主,加上一個強大的執政官。執政官只要沒有非分之想,大家自然會相安無事,一旦他不安分,大家立刻就會團結在皇帝周圍來用君臣大義和道德制高點打擊他的。
曹操沒少吃這種苦頭。
多爾袞的力量,遠沒有到曹操的地步。因為當時絕沒有第二個實力派能和曹操相提並論,而多爾袞,明面上就有豪各,濟爾哈朗,實際上還有並沒有走到臺前的貴族們,以及孝莊的孃家人,孝莊孃家無疑是蒙古第一家族。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看起來多爾袞高高在上,把豪哥和濟爾哈朗都淘汰出局了。但他距離皇位還是遙不可及。
貓頭鷹眼中的歷史
豪格是長子不錯,但並不深得皇父喜愛。
他沒有成為繼承人的原因有三條:第一,豪格的母親死的太早,並沒有正式封號,和皇太極後期的五宮不能相提並論。
第二,豪格性格不好,並不得父親喜愛,多次遭到父親譴責懲罰。崇德元年四月剛被封肅親王不久,就因為洩露皇父語,對父有怨心被降為貝勒。三年因為軍功才復封親王,沒多久又降郡王,直到崇德七年松錦之戰立功才復親王。
第三,在皇太極時期,豪格也是立功無數,卻沒有當上一旗之主。皇太極擁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親自掌旗,卻沒有授予豪格一旗旗主,豪格只有若干牛錄,和身為旗主的代善,多爾袞,多鐸不能相提並論,嚴重影響他圖謀汗位的實力。
再加上機智多謀的多爾袞做豪格的對手,豪格很容易被出局。
高大壯就是這麼自信
這是多方博奕的結果,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順治(福臨)的生母莊妃(大玉兒)。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暴病而亡,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制應由八王共舉“賢者”。肅親王豪格是長子,當時34歲,為皇太極繼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時期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皇太極曾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兩旗擁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統正藍旗,在滿洲八旗中,他已擁有三旗的力量。此外,索尼、鰲拜等大臣也支持他。
莊妃先找到哲哲皇后,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不管豪格還是多爾袞誰繼位,都要發生一場血戰,結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如讓福臨繼位,可以保住清寧宮的特權,避免相互殘殺。皇后是個無能的人,聽完莊妃的話後決定支持莊妃。於是,皇后和莊妃一起勸說豪格支持這個方案。豪格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卻總覺得委屈。他回到家中後,大喝一場,大醉入睡,醒後便心灰意冷,對侍候在身邊的愛妻說:“我德小福薄,不堪繼位。讓皇九子繼位還可以,如果讓多爾袞繼位,我決不允許。”
然後莊妃又面見多爾袞。她對多爾袞說:“論功勞地位,王爺是有資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頭一個豪格就不會甘心。先帝其他年長的兒子,以及代善一支,都會反對你。到那時,國中豈不就大亂了嗎?王爺要以國家為重。大清初建,不能自己亂了陣腳。清寧宮決意不再擁立肅親王豪格。他雖然是太宗皇帝的長子,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後,大清要叩關而入,問鼎中原,這副擔子他挑不起來。”多爾袞聽到後宮不再擁立豪格,鬆了一口氣。莊妃接著提出:“我兒福臨年方6歲,可傳先帝遺命,立他繼承,以王爺為攝政王。王爺雖不居帝位,但國政全可由你做主,我從中支持。你豈不如同實際的皇帝一樣。這樣,眾親王無法反對,不會發生內亂。”多爾袞明白如果因自己奪位而發生內亂,對自己對國家都不利。再說,後宮、豪格、科爾沁聯合起來和他作對,他的力量怕是抵擋不過的。多爾袞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放棄了自己登位的意圖。
5天后,在諸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共同輔政,等福臨長大後,立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會議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會議通過成為決議。
莊妃運用靈活巧妙的手段,終於平衡了各派力量。擁立幼帝並以攝政王輔政,是一個解決擇君危機的折衷方案,既照顧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於發揮多爾袞等人的才能,維護了滿洲貴族的團結,以求入主中原。多爾袞與豪格的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認同。其次,也是滿蒙聯合的需要。蒙古是滿族的堅定盟友,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必須依靠的力量。福臨是莊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的外甥。福臨即位本身就是滿蒙聯合的象徵。福臨繼位,避免了皇室內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瀋陽繼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尊哲哲皇后和生母莊妃為皇太后。
名捕
鷸蚌相爭 漁人獲利!
清朝初期的皇位繼承,不是前任指定後任,而是八大和碩貝勒推選制度。豪格和多爾袞都有人支持,誰也不能勝的過誰,因此順治得了便宜。
言多必失,關鍵時候亂說話
豪格本來是有優勢的,謙虛了一下說自己福薄。做皇帝福薄自然不行,多爾袞找到機會剛好把豪格給否了,推出順治。豪格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
張野禪
皇太極突然暴亡,也沒有留下繼承人,他生前為什麼不立豪格為太子?虎口豪格雖屬長孑,但由於是繼妃烏拉納喇氏所生,所以當時並沒有被立為太子。皇太極死之後,豪格與多爾袞奪皇位失敗,豪格的兄弟們不被重用,福臨即位之初,年僅六歲,大權旁落到多爾袞手裡,當然不會重用他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