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繞道蒙古部落,過長城攻擊北京,他不怕關寧鐵騎和皮島部隊抄他老家嗎?

豫有得


皇太極繞道蒙古,從喜峰口入關,長途奔襲逼近北京城,後方空虛,如果關寧鐵騎或者皮島部隊,攻擊他的老巢瀋陽,一旦瀋陽被攻下,後金兵可能無家可歸。皇太極怎麼就敢那麼做,他的底氣來自哪裡呢?



喜峰口疏於防守。

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次進攻關寧錦防線,久攻不下,損失嚴重。此路不通,就會想別的出路,這是很自然的事情。袁崇煥也預料到皇太極有可能翻越燕山入關,他曾經上書請求崇禎增兵加強燕山關隘防守。當時明廷在關寧錦防線和對付農民軍上投入很大,再在燕山關隘增兵,實在有點吃不消,崇禎就沒答應。

清兵要從喜峰口入關,事先一定會做一番勘察,發現守軍少,防範不嚴,才敢行動。如果那裡有重兵把守,隘口易守難攻,後金部隊久攻不下,崇禎會就近調兵增援。後金兵入不了關,崇禎不擔心北京安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請求攻打瀋陽,他可能會同意。那樣皇太極麻煩就大了。



實際情況是,喜峰口幾乎等於不設防,後金順利通過。

圍魏救趙行不通。

皇太極帶著後金主力從喜峰口入關,同時派小部分兵力不斷佯攻關寧錦防線,戰略意圖隱藏得超好。皇太極已經入關了,袁崇煥還不知道,是崇禎調他勤王時他才知道的。

崇禎得到後金兵入關的消息,壓力山大,急忙調兵勤王。袁崇煥接到命令,有懂軍事的部下就建議袁崇煥採取圍魏救趙策略,帶兵攻打瀋陽。袁崇煥沒同意,並迅速做出決定,馳援北京。



後金軍逼近北京,崇禎感受到威脅,必然調袁崇煥勤王。袁崇煥是崇禎的臣子,他敢抗旨不遵嗎?袁崇煥只能選擇進京。

圍魏救趙的孫臏,帶領的不是趙國的部隊,這支部隊不受趙國國君約束,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袁崇煥要是抗旨圍攻瀋陽,崇禎會很生氣,後果會很嚴重。

皮島戰鬥力喪失殆盡。

皮島部隊大約兩萬人,後金兵十萬左右。皮島在後金的後方,對後金有牽制作用。從戰鬥力上看,皮島部隊弱於後金兵。後金兵有大的軍事行動,留下兩萬人對付皮島部隊就可以了。從實際情況看,毛文龍並沒有阻止了後金出兵征服蒙古部落和朝鮮,也沒有阻止後金兵攻擊關寧錦防線,可見毛文龍對後金牽制作用有限。



毛文龍是皮島的靈魂人物,很有權威,大家都聽他的,再加上毛還有點作戰指揮能力,皮島部隊還算一隻支有戰鬥力的部隊。袁崇煥殺了毛文龍,讓毛文龍的兒子接替管理皮島,部隊一分為二,兩首領分別是陳繼盛和劉光祚。陳劉二人有矛盾,相互拆臺,相互爭鬥。皮島部隊哪還有戰鬥力。原來後金有軍事行動要留兩萬人看家護院,現在留一萬,甚至幾千就夠了。皇太極從喜峰口入關時,皮島部隊已經不足為慮。

皇太極這次入關,幾乎是傾巢而出。袁崇煥帶關寧鐵騎勤王,戰鬥很殘酷,兵員消耗很大,自此關寧軍的實力降低不少,再有勤王任務時,崇禎都不敢調動關寧軍了,怕關寧錦防線被攻破。之後,後金又四次派兵翻越燕山入關,但都沒這次人多,留下看家的兵,足以保證後方安全,圍魏救趙的機會已然不存在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不怕!

這有幾個原因:

一、八旗軍野戰力比關寧兵強,留守部隊足以應付;

二、北京對大明而言,要比瀋陽對後金重要得多;若關寧兵不回援關內,八旗兵勢必攻下北京,即使瀋陽失陷,後金也不虧;

三、皇太極精明幹練,算定了關寧兵必回援北京而不會襲擊沈陽;

四、當時後金極困難,不得不入關虜掠,否則好多人要餓死,因此明知有險也要冒一冒;

五、皇太極已和范文程定計要除掉袁崇煥,但不到京郊虜掠一番,使明朝官吏遭受慘痛損失,放出去的"袁引敵入犯"的謠言沒人會相信,反間計就無從實施!

因此,皇太極繞開寧錦防線,突破薊門,向北京進犯了!


阿斌270202161


皇太極繞道蒙古攻擊北京發生在崇禎二年(1629)史稱己巳之變,而在己巳之變前兩年的寧錦大捷(1627)後明軍忙著重新修整關寧防線各處城防堡壘。後金這裡也沒閒著,在寧錦大捷前的當年正月皇太極既派阿敏東征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阿敏首先擊潰東江鎮毛文龍,攻克了東江在朝鮮的基地鐵山,毛文龍逃入皮島。阿敏留下3000人馬防止毛文龍再次登陸,隨後大軍攻克平壤,朝鮮屈服成為後金藩屬。同年六月蒙古察哈爾大汗林丹汗因為部眾分裂,左翼六鄂托克投靠後金,林丹汗西遷河套。事實上後金版圖1627年後已經從遼東擴張到東鄰朝鮮西至甘肅,原本只有一個遼西走道南下中原發展到長城沿線關隘到處可進,己巳之變後的五次入關都是如此。

回到提問為什麼皇太極繞道蒙古攻擊北京,關寧軍和毛文龍不出擊後金?第一上面所說的背景使得皇太極出征沒後顧之憂。第二後金軍隊戰力是明軍不能及,皇太極在遼東留駐有兩個旗以上。第三大明自身這裡一直在混亂之中,先是袁崇煥在寧錦大捷後被魏忠賢罷免革職,後又是崇禎登基清算閹黨,經略遼東的高第閻鳴泰王之臣紛紛去職,東江鎮毛文龍自逃奔皮島後又一直忙於和後金的走私貿易,丁卯胡亂後被阿敏3000人馬釘死在皮島,整個寧錦大捷全然不見蹤影,直到袁崇煥被崇禎起復毛文龍被斬殺在雙島。


遠處吹來陣風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從喜峰口一帶突破長城防線,直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又稱後金攻明京畿之戰。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在漢范文程的建議下,一改之前硬攻由袁崇煥重兵把守的寧錦防線走山海關的進攻路線,選擇繞道察哈爾,從喜峰口一帶突破長城防線,佔領遵化,然後走馬蘭峪、經順義、走通州直撲北京而來。

而這一次,皇太極從喜峰口入關進而包圍北京的行動,可以說是打了明朝崇禎皇帝以及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

此時皇太極率領的滿清軍隊距離北京已不足300裡,崇禎在驚慌之餘趕忙命各地軍隊勤王。而袁崇煥接到崇禎皇帝的命令後,立刻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星夜兼程趕到了北京城下。


此時的皇太極,料定了袁崇煥必然會馳援北京。

皇帝的命令高於一切,既然是皇帝在如此危及的情況下發出了勤王的聖旨,意思就是告訴袁崇煥形勢之緊急,為人臣者的袁崇煥遵旨行事是職責所在,如果貿然違抗聖旨,即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終歸會因為不顧及君王的安危、擅自行動,被給予嚴懲,所以袁崇煥不能抗旨不遵;另一方面,袁崇煥遠在遼東寧遠,對於北京前線的情況知之甚少,對於當前盛京的情況也是不得而知,因而不能也不敢去冒這個險,所以袁崇煥只能一心馳援北京,勤王救駕。

而這一點也是皇太極和范文程非常清楚的,正是對於明朝政治制度的瞭解,同時也是對於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疑心極重的性格弱點的掌握,皇太極才不用擔心袁崇煥揮師盛京,用“圍魏救趙”的方式逼迫皇太極撤兵。

當然,對於袁崇煥可能的軍事行動,皇太極也並不是沒有防備。

此次皇太極繞道喜峰口進攻北京,除了找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嚮導,自己親率大軍兩路並進外,還安排了對於袁崇煥寧錦防線的佯攻,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並且迷惑了袁崇煥,這使得袁崇煥更加無法準確的分析皇太極的真實的兵力部署,進而沒有選擇進攻盛京,而是緊急救援被困在北京的崇禎皇帝。


此時的皇太極,更加不用擔心皮島的問題,因為三個月之前,毛文龍就已經被袁崇煥殺掉了。

起初,袁崇煥的寧錦防線與毛文龍在皮島的武裝割據形成犄角之勢,共同牽制著後金軍隊,特別是毛文龍的皮島駐軍,成為了侵入後金腹地的一根楔子,讓皇太極隨時都感受到了威脅。因為皇太極這面一旦有軍事行動,毛文龍那面馬上可以直接威脅盛京的安危,這讓皇太極顧慮重重。

而袁崇煥殺掉了毛文龍,則讓皇太極徹底擺脫了這份顧慮,皇太極不用擔心戰鬥能力和指揮能力極強的毛文龍揮師登陸,使之腹背受敵,因而可以放心大膽的向南、向西進行進攻。

所以,在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僅僅三個月後,皇太極就親率大軍出喜峰口攻打北京,因為皇太極知道,自己已經是全然後顧之憂,可以放心行動。如果這個時候毛文龍還在,必然會指揮皮島軍隊直取盛京,讓皇太極腹背受敵,也將必然首尾不能兼顧而撤兵回援。


儘管沒有攻下北京城,但是皇太極和范文程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可以說是讓崇禎皇帝“自毀長城”。

袁崇煥馳援北京,星夜兼程趕到了北京城下。崇禎皇帝得知袁崇煥到來後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袁崇煥率領明軍與後金軍鏖戰,雙方互有勝負,皇太極見袁崇煥回防,明軍重新集結組織防禦,短時間內攻下北京已無可能,隨即率兵撤退。在撤兵前夕,皇太極採納范文程的建議,設下“反間計”,離間崇禎皇帝與袁崇煥之間的關係,結果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果然中計,對於袁崇煥這位保衛北京城、拯救自己於危難中的功臣處以了凌遲之刑。

皇太極藉由崇禎皇帝的手,除掉了整個後金的心腹大患,而崇禎皇帝則是“自毀長城”,更加重了明朝軍隊與朝廷之間的矛盾,也為日後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雍親王府


皇太極有什麼好怕的呢?他的運輸大隊長袁崇煥已經在薊西給他囤積了大量糧草,原本薊西的防衛部隊的已經被他的前鋒袁崇煥抽走大半。後金後方的遊擊大隊長毛文龍也被他的先鋒官袁崇煥給幹掉了,皇太極還有什麼好擔憂的?


手機用戶76884995676


不怕!畏首畏尾做不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