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皇太极的突然离世对当时的朝政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因为皇太极当时属于猝死,后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得知,皇太极的死是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皇太极平时喜欢大酒大肉,长期饮食不当对身体造成了负担,后来皇太极因为这个原因突发疾病,按现代话说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因为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所以就引发了权利的争夺,而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示意过让谁来继承他的位置,所以就掀起了一阵政治风波。

后来这场政治争斗的结果是年仅六岁的福临登基,这样年幼的君主其实并不是合适的人选,而且当时也有其他看似更好的人选可以胜任,例如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时他已经三十四岁,和福临相比好像更加适合继位,可后来所定的人选居然是福临,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当时豪格的声望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也有一个政治敌人,这个人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所以他也有权利争夺皇位,一时间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都想要坐上皇位享受至尊荣耀。

豪格和多尔衮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一直僵持不下,因为两人都有一定的资质,而且也有各自的拥护者,面对这种情形,难分胜负,好在当时清朝政府采取的是共议国政的治理方法,国家大事不可以擅自决定,而是需要通过共议的方式来做判决。在这次商讨过程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态度强硬,鳌拜等人支持豪格继位,当时多尔衮马上提出自己也有继承权利,随后阿济格等人也纷纷站出来凑热闹,表示他们也对皇位感兴趣,一时间场面更加混乱,到了难解难分的地步。

面对这样的僵局,鳌拜另辟蹊径,他提出让代善继承皇位,这个时候豪格却突然表示自己不想要继续争夺皇位,而代善也提出自己年纪太大不适合,所以争论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就想到了福临,他认为福临很适合继承皇位,因为福临是皇太极五大福晋所生子女中的长子,身份地位更加尊贵,而且按照当时满清的规制,让福临登基继位比当时在场的任何人都有说服力。

因为多尔衮的说法有理有据,所以在场的众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就这样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就定为福临,也从此开启了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篇章。


历史课课代表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皇太极是清朝的建立者,为清朝之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在他去世之后,为什么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却选择传给了六岁的顺治皇帝呢,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他在位期间,给清朝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平定了很多小国在战乱,关心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称赞,但是对于他的去世,后人还是有一些争议的。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在他的爱妃去世之后,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身受重病之后就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六岁的儿子,却没有传给他的年长的儿子。这样后人很好奇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他这样做也是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他去世的很突然,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应该去将皇位传给哪个儿子。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的顺治皇帝是孝庄太后的亲生儿子。孝庄太后在皇太极身边辅佐了很长时间。而且这个女子相当聪明,她肯定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于是就去拉拢当时的多尔衮,一起拥护她六岁的儿子当皇帝。第三个原因就是,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大儿子都在战场上为他立下了很多军功。两个人的实力不相上下,如果是这两个人其中一个当上皇帝,那就是对另外一个人的威胁。大臣们不想看到清朝的政治发生大的改变,才让六岁的顺治上位。虽然他只有六岁,但是在孝庄太后的辅佐下,认真的去学习政治本领和军事技巧。也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



顺治皇帝这一生和他的父亲一样,在位时间不长,至于他是如何去世的,也和他的父亲相似。两个皇帝都是为了女子去世。顺治皇帝宠爱妃子董鄂妃,但是遭到了母亲的反对。他对这个女子非常重视,以至于宁愿为了她去放弃整个朝代。在她生下儿子之后,顺治皇帝想要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这样的决定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们的不满。不过这个儿子在生下不久就去世了,董鄂妃在受到这样的打击之后。再加上当时的天花病犯烂,也跟随着去世了,皇帝在经受了儿子和喜爱的女子双重的打击之后。不再将重心放在朝政上,后人对于他的结局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为了这个女子伤心过度去世,第二种就是去当了和尚。



顺治皇帝这一生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从小就拥有着很大的权利。他的一切都被母亲掌握,没有自由。这和他生来的性格就不符合,在他上位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清朝还需要继续的发展。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是生下了好几个儿子。从这几个儿子当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康熙皇帝当上了清朝的皇帝,孝庄太后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辅佐孙子。清朝的历史发展就是这么曲折,总的来说,作为清朝的统治者,也为清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一个朝代要想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需要通过好几个统治者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在皇太极当皇帝期间,还是在顺治当皇帝期间。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推动着清朝时期的不断发展。



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六岁的顺治皇帝。使清朝不断的向前发展,如果当时他的大儿子豪格或者是当时的多尔衮继位,说不定清朝的历史会发生改变。你们认为当年皇太极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顺治皇帝呢


达人饺子哥


顺治的上位,是皇太极提前处理好的,无论大清的权利交给长子豪格还是弟弟多尔衮,大清都会四分五裂,最后败回关外,手握兵权的豪格与多尔衮,两个人必然为皇位兵戎相见,皇太极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庄 。作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庄,其实心里爱着的是多尔衮,两个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14岁的孝庄,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马圈的草垛里给了多尔衮,孝庄嫁给皇太极,多尔衮痛不欲生,曾自杀过五次。

皇太极知道多尔衮爱孝庄,皇太极在沈阳临死前,把多尔衮叫到面前说,兄弟,哥知道你一直爱孝庄,哥今天就把孝庄交给你,不可再对皇位贪心。多尔衮在大哥面前发誓一心保国。皇太极去世后,孝庄与多尔衮上手了,得到孝庄以后的多尔衮,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多尔衮还大二岁,更比孝庄年长。一日,孝庄招见,新浴后的孝庄,薄如蝉翼的绸裙里,玉雕般的身体一览无余,那一夜 ,豪格饮下孝庄放在茶水里的催情散,再也没有走出来,孝庄为了大清江山,终于笼络住豪格,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当孝庄发现美色无法控制多尔衮的野心,不得不与皇太极长子联手,共同克制多尔衮。

【清宫秘史】载,孝庄与豪格生一子,由于豪格的牵制,多尔衮失去篡权的能力,在针锋相对的两股势力之外,顺治得了渔翁之利,顺治虽然当了皇上,看着孝庄与豪格,多尔衮的一幕,早厌倦了权势红尘,年纪轻轻,就出家当了和尚,可见孝庄给幼小的顺治带来多大的伤害。孝庄毁了顺治一生。


白这个颜色


葛大小姐回答这个问题:

爱新觉罗·福临像

有人说,6岁的顺治能够当上主要是因为多尔衮和庄妃的风流韵事,达成了协议,这就有点胡说八道了,多尔衮又不傻,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就送一个皇位做人情。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只用四个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大小姐给你慢慢道来:

爱新觉罗·皇太极 像

首先从皇太极说起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推举为可汗,并于1636年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清朝入关打下坚实基础。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时入关前夕,突然病逝,毫无征兆,年仅52岁。

(“端坐无疾而终”,皇太极原本是个精壮汉子,中年之后突然发福,陷入肥胖无法自拔,以至于战马只能驮他走几十里路就走不动了,而肥胖最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极应是心肌梗塞或脑溢血之类的疾病)。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3个儿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儿子,封和硕肃亲王,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是第九子。问题来了,皇太极死时,豪格已经34岁,跟着皇太极屡立战功,而福临还没有成人,当皇帝的好事儿怎么就落到了福临的头上呢?


皇位争夺战!

其实,可汗选定最初采用的是贵族共和制,王位的继承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继承权,人选由和硕贝勒们择优推举。

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就不打算这么干了,就想沿用汉人的继承方法,让儿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实现了大权独揽,本来,按照皇太极的计划,自己的儿子即位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到了最后,问题却恰恰出在皇太极自己身上,在世的时候,皇太极没有设立王位继承人,而皇太极又死的太突然,根本来不及留下遗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烦的事儿来了,皇太极计划的好好的子承父业又回归到了贵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争夺者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另外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顺治福临就不在计划中。

按照皇太极的计划,基本就把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极既没有立皇储,也没有留遗言,所以,努尔哈赤的规矩仍然有效,这就给了多尔衮机会。

爱新觉罗·豪格 像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经战场,屡立战功,按照立长的规矩,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隶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们,当然希望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所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何况,豪格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两黄的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为帝,兰旗济尔哈朗也是拥护。还有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长子,当承大统“的鼓吹。加上双黄,正兰三旗在军事上实力,实力不弱。

爱新觉罗·多尔衮 像

而作为皇上弟弟的多尔衮,身为正白旗旗主,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两个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把豪格压的死死,他们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爷重臣都在崇政殿中,两大集团分毫不让,火力全开,争得是面红耳赤,会议陷入僵局,两黄旗为保胜算,派兵包围了宫殿,白旗的三位王爷,虽然没有带兵,但都是驰骋沙场多年,剑拔弩张,毫无畏惧,这个时候稍不小心就擦枪走火,动乱随时都可能发生。

孝庄文皇后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再这样争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内战之中,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第三个方案:即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福临继位,他和多尔衮辅政。(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福临的老妈孝庄文皇后找到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立福临,条件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同意了这个意见,但还有人认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和孝庄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英雄一世,却有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嫂子孝庄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庄早意识到这一点,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候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继承地位。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无论如何,这个提议的妙处,恰恰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而福临不满6岁,多尔衮辅政,也满足了白旗三王掌权的渴望,由郑亲王共同辅政,也对多尔衮是一种制衡,也可大小两黄旗的顾虑,所以,让福临继位刚好达到了权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会问,既然是选幼子,那皇太极还有6岁的高塞、10岁的韬塞等幼子,为什么偏偏是福临呢?

这就牵扯到了血统和出身的问题了。

皇太极当年征服了漠南蒙古,为了安抚漠南蒙古,实行满蒙一家亲,这是皇太极的国策,他的五大福晋都是蒙古人,而福临的母亲就是五大福晋之一的庄妃,福临也是皇太极尚在世的儿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统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统,对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笼络,也是对皇太极国策的延续,另外,福临作为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按照汉人的观点,算是嫡子了,由他继位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综合以上,福临继位,既能让各方势力接受,又能笼络蒙古族,所以,达到了势力的平衡,8月26日,福临登基,为顺治帝,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既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驾崩时还不满24岁,正当壮年的顺治驾崩,让人生疑,民间各种传说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为宠妃董鄂妃的去世对顺治帝打击太大,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就避开凡尘,遁入空门。董鄂妃本是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经常入宫侍奉王后,日久生情,与顺治帝坠入情网,襄亲王训斥董鄂妃却被顺治打耳光后忧愤而死,两月后,顺治帝封董鄂妃为贤妃,兄纳弟媳做为游牧民族的满人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儿。)


福临能当上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本来推荐豪格当皇帝,豪格来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继位”的话,被多尔衮抓住,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就这样,豪格的继位权就被剥夺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在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刻,一句谦让的话随时都可以被人挡过去的,根本不可能成为豪格不能称帝的理由。


福临继位后,作为两个辅政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多尔衮很快就独掌大权,几年后,多尔衮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将他幽禁起来,四个月后死于狱中。多尔衮逼顺治封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在狩猎途中,追封“清成宗”,两个月后,顺治开始清算多尔衮,夺去封号,掘墓鞭尸,算是报了羞辱之仇。


(我是热爱历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欢探讨历史的话,那就算找对人了,关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皇太极死于公元1643年,而此时还在世的皇子有皇长子豪格(34岁),皇四子叶布舒(17岁),皇五子硕塞(15岁),皇六子高塞(7岁),皇七子常舒(7岁),皇九子福临(6岁),皇十子韬塞(5岁),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2岁)。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最终由六岁的福临继位了,那我们实在很费解,明明有34岁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什么不选呢,即使不选豪格,也有十七岁的叶布舒,或者是十五岁的硕塞呀,怎么会轮到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呢。

这里首先我们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继承制跟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一样的,就拿皇太极来说,他本身是努尔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极也并不是奉努尔哈赤遗诏继位的,而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由众人推举出来的。

福临的情况也有点类似,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死得比较突然,也没有立下遗诏让哪个皇子来继位,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让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来继位,另外一种是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来继位。

两边的实力相当不大,所以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多尔衮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还是由皇太极的儿子来继位,但不是长子豪格,而是由六岁的皇九子福临来继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尔衮的这个提议,但其实这个提议也蛮有意思的,福临的生母就是孝庄太后,而为什么多尔衮单单选中了福临,确切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肯定还不错。

最后由福临来继位,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的侄子)来辅政,而济尔哈朗又听多尔衮的,多尔衮甚至后来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而豪格在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尔衮削爵圈禁,最后病死。


历史简单说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定下的规定,当时有权表决新皇帝人选的,只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共计7个人。其他人最多只能发表意见。

豪格作为皇长子,自己统领正蓝旗,父亲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镶黄旗也支持皇长子豪格继位,索尼、鳌拜、图赖等两黄旗的勋贵几乎都支持皇长子豪格继承皇位。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铎全力支持自己的同母兄弟多尔衮继承皇位。确实,从年龄、才华和经验来看,32岁的多尔衮最合适接掌清朝的最高统治权了。

因此二人势力几近相同,谁也没有办法压倒另一方,而双方又不愿因为这个问题大打出手伤朝廷元气。但实际上,此时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意见才最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最重要?因为这两人德高望重,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是多尔衮的二哥,比多尔衮大29岁,他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位居四大贝勒之首;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13岁,此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是皇太极时代的四大亲王之一。

所以后由睿亲王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福临当时只有6岁,为了保障国事正常运作,可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一米八2022


拥立福临为顺治帝是夺位斗争下产生结果,而不是最初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捋一捋顺治帝即位前的那些事儿。

群龙无首

1943年,清军入关前夕,皇太极突然猝死在盛京宫中,生前未立皇嗣。

相较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初建国的大清还没有相关继承制度。

整个八旗陷入混乱,最首要的事就是选出继承者,选谁呢?

皇嗣之争

当时进入候选名单的有:

和硕睿王多尔衮:皇太极十四弟,时年31岁。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时年34岁。

二人长年随皇太极征战,皆有赫赫战功,也有八旗内实力相当的宗室支持,且正值壮年。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久久没有结果。

多尔衮转而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为皇帝,自己与郑亲王吉尔哈朗共同来辅政。

提议获得通过后,次年改元年号顺治。

最终胜利者

多尔衮是认输了?不是的。

福临年幼不知世事,母亲不得宠在朝中地位不高,被选中时母子背后羽翼尚未形成。

多尔衮名义上辅佐顺治帝,实则为大清统治者,封号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

身处紫禁城可以呼风唤雨,这和自己当上皇帝并无区别。

反观多尔衮竞争对象豪格:

顺治元年,被多尔衮削爵。

顺治四年,被多尔衮以多项罪名(任用罪人之弟,隐瞒部将冒功等)定罪,同年死于狱中。

作为先帝的长子,这样的结局过于惨淡。

这也反映了帝王家成王败寇的残酷。


午后红茶在面前


八旗贵族各有心思。

两皇旗,坚定反对多尔衮。对豪格也是充满虚假的支持,因为豪格有自己的正蓝旗,豪格当皇帝,两黄旗的地位会被损害。

两红旗,坚定反对多尔衮。因为代善是当年谋杀阿巴亥的主谋,呵呵,多尔衮当皇帝,两红旗必定遭殃,誰叫四大贝勒只剩代善。所以只要是皇子就能够得到支持。

镶蓝旗,坚定支持皇太极。与两红旗接近。

两白旗,坚定支持多尔衮。

正蓝旗,坚定支持豪格。

因为豪格实际不得大多数支持,所以两黄两白这两大势力第一时间排除了豪格。剩下的就是多尔衮与某一皇子的竞争。

多尔衮也得不到多数支持。只能退让。

在利于控制的皇太极幼子中,博穆博果尔情况特殊,有一个异父哥哥(林丹汗的儿子),所以博穆博果尔不适合当大汗。

剩下就只有福临了。看看,两黄旗支持,两白旗支持,两红旗满意。这就足够了。

而且,皇太极正妻哲哲因为福临是侄女孝庄的儿子,当然也是满意。多尔衮与镶蓝旗济尔哈朗因为得到辅政大臣身份,也相当满意。

损失的就只有豪格一人。不仅丢失了皇位,后面身死家灭,正蓝旗被吞并,连老婆都被多尔衮占了去。


四川達州


这个事非常复杂,完全是清朝早期统治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清朝权力真空,皇子、皇弟跃跃欲试竞争皇位

话说1643年9月2日,皇太极突然去世。当时,后金王朝已经改名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极死后,造成了权力的真空。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三个夭折,剩下了八个。

《江山风雨情》中的皇太极

在这八个儿子之中,大儿子豪格35岁,叶布舒16岁,硕塞16岁,高塞6岁,常舒6岁,韬塞4岁,福临5岁,博穆博果尔2岁。

从这八个儿子的年龄来看,似乎是豪格应该是最佳人选。豪格能征善战,似乎能够带领清军更快的打败明朝。

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潜在的人选,就是福临和博穆博果尔。前者的母亲是孝庄皇太后,后者的母亲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strong>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

此外,那个时候的清朝还没有完全汉化,残存着女真民族的一些习惯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继,还可以兄终弟及。于是,皇太极的弟弟们,多尔衮也成为具备最大可能性的一个人。

豪格VS多尔衮:双方成为最佳候选人

豪格这个人,第一,他年龄合适,35岁,正适合做皇帝。第二,能战善战,具有谋略,曾参加过九次对明朝的战争,还与多尔衮一起征讨当时草原上最厉害的势力——林丹汗势力,也正是这个实力,豪格最先被封为肃亲王,其势力与多尔衮等人实力相当。

最主要的,豪格手里还掌管着八旗军中的三个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

不过,多尔衮的优势更大!首先,他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还曾留下遗言,应该立他当大汗。但是,努尔哈赤死后,因为努尔哈赤大儿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极,导致多尔衮第一次争汗位失败。

其次,多尔衮有两个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这三个人能征善战,手中掌握着三个旗。还有,功勋卓著,比豪格更有谋略。<strong>

豪格

按照清朝的规定,大汗应该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出,参加者主要是亲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击和多尔衮的进击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开始。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会议刚开始,豪格一边的大臣鳌拜和索尼马上就说,要立皇子!多尔衮立即说,选大汗应该是亲王郡王来讨论,你们有什么说话的资格,给我出去。那意思,你们外姓人不要捣乱。鳌拜和索尼作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击,光荣下场。

多铎和阿济格开始发动攻势,立即站出来说,应该立多尔衮。多尔衮内心很开心,他觉得,凭三兄弟的声望和影响,再加上三个旗的军队,自己肯定可以被推举为皇帝。于是,还装模作样的谦虚了一下,说别,我哪有资格。

这时候,多尔衮问郑亲王济尔哈朗,您老的意见。多尔衮心想,要是济尔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这场战役就大获全胜了。

沈阳故宫

可没想到的是,济尔哈朗说我主张立皇子。多尔衮等人开始感觉到大事不妙,怎么这些人都不过来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铎使用迂回政策,豪格假装谦让与皇位擦肩而过

多铎等人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太露锋芒坚持推举多尔衮,这样会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弹。

多铎马上对礼亲王代善说,我们立您当皇上吧。这是把礼亲王放在火上烤啊!

礼亲王也不傻,马上说,我都六十岁了,皇太极五十多岁就死了,你们找一个六十多的当皇上?这不开玩笑么!其实吧,我也主张立豪格。

多尔衮等人估计此时心中奔过了无数草泥马,我擦,豪格人气高涨啊,简直是要获得全票。

此时,估计豪格心里乐开了花,说不定内心已经开始筹划应该怎么登基了。豪格这个人,也不是那种孟浪的人,他觉得,表面上应该要谦虚一下,就说,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当此大任。<strong>

李光洁版多铎

他以为,大家都会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样,三次跪地跟他说,为了江山社稷,请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迟,既说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觊觎权力,也说明我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举的,能够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这里面有三个捣乱鬼。多铎一看,哎哟,有转机!马上就说,我同意豪格的话,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这么谦虚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说的,豪格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回合:两黄旗士兵出动,为豪格助阵!

此时,豪格手下的两个黄旗马上站出来,打算推波助澜一下,说今天我们必须要立先帝的儿子,不然谁都不许走,我们全部在这里自杀,为先帝殉葬。

没想到,这一剑拔弩张的趋势却被礼亲王给四两拨千斤给化解了。礼亲王说,我老了,这个会我也不参与了,你们爱立谁立谁,完事告诉我一生就可以,我现在去给皇上磕头去。

<strong>

八旗服装

多尔衮哥哥阿济格此时也要临阵脱逃,马上说,我只同意立多尔衮,立谁我都不同意,然后扬长而去。阿济格这话,就如同我们现在说,如果你们不立多尔衮,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权利,但我服从,这话毫无约束力。

第四回合:双方开始妥协,福临被好运砸到了头

这时候,局面开始僵持,豪格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士兵气氛越来越紧张,似乎马上就要刀兵相见。

还是郑亲王聪明,他马上说,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临当皇帝吧。<strong>

郑亲王想找个大家都没有意见的人,以此化解危机。多尔衮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对我们,似乎也只能这么办。好在福临小,我现在又军权独揽,他们孤儿寡母的,说不定我也有机会再次夺得皇位。于是,多尔衮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毕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给他总好过给自己的叔叔。

就这样,福临当上了皇上,也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皇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砸到了福临的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