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歷史評價卻很高?

史小二記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雖然只有僅僅十個月,但就是這短短的十個月,展現出了明仁宗朱高熾仁的一面。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他到底做了什麼。

首先我們看看明仁宗朱高熾是如何彌補父親明成祖朱棣的過失。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而來的,所以朱棣登基以後,對於忠心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很是心狠手辣。

像《國朝掌故》中所記:“鐵鉉妻楊氏年二十五,送教坊司。勞大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

教坊司是什麼地方呢?

說白了就是明代朝廷設置的官方青樓,將罪官妻女發配於此,是為官妓,來輪流服侍男人。

由此可見明成祖朱棣之暴戾,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以後,立刻赦免靖難之變中的死難諸臣的家屬,遣戍流放者大都放還,並有“御札”,凡是“建文奸臣”家屬初發教坊、錦衣衛、浣衣面習匠、功臣家奴,還有在世的,就發還為民,並且是給還田土。


光是明仁宗赦免諸多建文罪臣家屬,還有平反了很多建文冤獄,使很多人得以自由,彌補父親朱棣過失這點就足以當得起“仁”這個字了。

而在對外方面,明成祖朱棣時期南方平安南,北方五徵蒙古,長久的戰爭之下,國庫空虛不說,國家上下也是苦兵災已久,所以明仁宗繼位以後,馬上停止大規模對外用兵。

在治理國家上面,明仁宗對於太監的態度,也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明仁宗在繼位以後就下令“中官在外採辦者悉召還,並罷所市物”。

洪熙元年大理寺卿弋謙“直陳時政”,因“詞太激,上不懌”,也就是說因為語言太過激烈,所以搞得明仁宗很不高興。

看見明仁宗不高興,有些見風使舵的大臣馬上乘機彈劾弋謙,尚書呂震、吳中還有都御史劉觀令眾御史一起彈劾弋謙。

明仁宗本來就生氣,見此就打算為弋謙定罪,後來聽了楊士奇的諫言,就令楊士奇草敕引過說:“朕于謙一時不能含容,未嘗不自愧咎,爾群臣勿以前事為戒,於國家利弊,政令未當者,直言勿諱。謙朝參如故”。不僅沒有加罪弋謙,還鼓勵大家對於國家弊端直言不諱,意思是放心的說吧,是不會加罪於人的。

通過以上這些事情,足以可見明仁宗是當得起“仁”字的,他的評價很高,也是無可厚非的。


當然看事情,也不能只看明仁宗在位的十個月所做之事;這位仁宗皇帝享年47歲,繼位之前也是表現很不錯,對於想爭奪皇位的弟弟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也很是大度,並且經常在他們做錯事情的時候主動向父親朱棣求情。

而且在朱棣五次出征蒙古之時,都是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明仁宗負責監國,在此期間,明仁宗表現的也很不錯。

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原因,那就是明仁宗後繼有人,兒子明宣宗大體上延續了他的施政方針,使他的仁政得以貫徹下去。

諸如明仁宗登基以後,曾與大臣討論科舉的弊端,經楊士奇建議定會試分為南北卷取士,改革以後,分南卷和北卷,分配錄取比例,以在地域上來平衡。

當時明仁宗同意這個改革,但還沒有等到徹底實施就駕崩,兒子明宣宗繼位以後,將這個改革方案貫徹下去,使當時科舉更進一步。

所以說有一個好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將其更進一步的話,也是一種好事。如果明仁宗之後是一個暴君,說明他的教導不到位,肯定會影響他的聲譽的。

最後總結一下,明仁宗的評價之高是名副其實的,不過這位皇帝也夠悲劇的,在父親明成祖朱棣的高壓統治下兢兢業業當了多年太子,好不容易繼位自己說了算,還僅僅在位十個月就駕崩了,這一生也夠無奈的。


宋安之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明成祖朱棣子嗣不多,一共有四個,和他的老爹朱元璋二十六個兒子比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就算朱棣這四個兒子也是他當燕王的時候生的,他四十多歲登基以後二十多年沒有一點動靜了,這難道真的是巧合嗎?這些暫且不論,我們就來說一說他的嫡長子~朱高熾。


漢人講究嫡長子繼位,而且朱高熾也的確是比較聰明,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過於肥胖,有近300斤的體重,走路都需要別人攙扶,而且走一步喘三喘,身體極其不好,因此朱棣也不喜歡這個兒子。

他想如果把大明的江山傳給老大朱高熾,萬一沒過幾天,他一命嗚呼了怎麼辦?就他這身子骨能適合當皇帝嗎?所以朱棣在立儲的這件事情上一直很糾結,但是如果廢長立幼的話又不符合情理,況且老二老三對皇位一直虎視眈眈,這讓當爹的朱棣很是頭疼,但是不管怎麼糾結朱棣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大胖兒子朱高熾,朱棣因為他當繼承人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他看上了朱高熾的兒子,他的孫子朱瞻基,覺得這個孩子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從小就喜歡他。



公元1424年九月明仁宗朱高熾繼承皇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之獻陵,由嫡長子朱瞻基繼位。

大家請看從公元1424年九月,到第二年的五月朱高熾病重,一共不到300天,而在這短短的200多天的時間裡,後人卻給了朱高熾極高的評價,這一切單從他的廟號“仁宗”能看得出來廟號是後人在皇帝死後給皇帝立的封號,仁宗就證明這個人是仁義之士。



朱高熾繼位的時候已經46歲了,實際上,史書評價朱高熾,並非僅僅是從他即位的那段時間來尋找依據,他即位之前的事蹟,同樣值得稱道。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他天性沉穩,喜學少言。雖然他的沉穩品質深受祖父朱元璋喜愛,他也因此早早被欽定為燕王世子,但朱棣事實上卻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他沒有跟隨父親南征北戰,但是話又說回來,他雖然沒有打過仗,也不代表他是無能之輩,話說朱高熾鎮守北平期間,建文帝大將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北平。而且,建文帝還專門送了一封秘密文書給朱高熾,想以封王來引誘朱高熾投降。 儘管當時朱高熾只有一萬兵力,但他卻連看都沒看,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書轉送給了朱棣。並且朱高熾在堅守北平期間,積極聽取城中老兵的意見,以多種方式與李景隆鬥智鬥勇,最終李景隆被迫撤軍。朱高熾也因此創造了萬人守城的奇蹟。

朱高熾由於身體過於肥胖好靜不好動。在一個人的時候,他喜歡看書,喜歡學習,從書中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道理,雖然不被父親喜歡,但是他依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足以說明為什麼後人對他有極高的評價了。


佳寧姐姐說歷史


存在感最低的明朝皇帝,但史書評價他可以比肩周成王,漢文帝

說到明仁宗朱高熾,可能是明代十六個皇帝裡面,最沒有存在感的。他上承朱元璋、建文皇帝和朱棣,下啟明宣宗朱瞻基,爺爺消滅元朝,爸爸發動靖難之役,趕跑侄子建文帝,將首都遷到北京,仁宗的兒子宣宗則大力發展經濟。

誰的成就都比明仁宗大。最主要的是,明仁宗僅僅當了8個月皇帝,就一命嗚呼,僅次於當了一個月皇帝的明光宗,真是夠悲催的。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又是一個不能繞過去的皇帝,就如題主所說,史書對明仁宗的評價非常之高。那麼,史書是怎麼評價的,明仁宗又幹了什麼事呢?

先來看看史書是怎麼評價他的。在《明史紀事本末》裡面,作者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將明仁宗比作周代的周成王和漢代的漢文帝,這兩個人都是起到承前啟後,將朝代推向巔峰的人。可見,對明仁宗評價之高。

《明史》裡面則說明仁宗“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其實,《明史》的評價更高,竟然說他的功德都無法書寫完全。那麼,明仁宗朱高熾到底做了什麼呢?

明仁宗從小宅心仁厚,傾心儒學,深受朱元璋喜愛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稍微介紹一下他的生平。

朱高熾出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7月20日,是朱元璋獲得的第四個孫子,朱棣的長子。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十年,國家還沒有從戰亂中恢復過來。

就在前一年,朱高熾的父親朱棣才剛剛被分封到北平,做燕王。

朱高熾雖然是長子,當時開始的時候,朱棣非常不喜歡他。為什麼?史書記載,朱高熾天生就有腳疾,走路一瘸一拐,而且體形肥胖,每次走路都必須有太監攙扶,否則就會摔倒。

此外,朱高熾從小就喜歡儒家思想,喜歡讀“四書五經“,每天書本不離手,還喜歡寫書法,畫畫。儒家思想將朱高熾塑造成了一個謙遜有禮,宅心仁厚的人。

朱棣是個美男子,有文韜武略,戎馬一生,自然對這麼個“廢物兒子”心懷不滿。再加上後來,朱棣又有了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朱高煦能征善戰,曾跟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立下汗馬功勞,深得父親的喜歡。

在靖難之役中,有一次朱棣病重,甚至對朱高煦說,我病了,你要多努力,朱高熾身體有病。其目的是暗示,朱高熾是不可能做繼承人的,朱棣心目中的繼承人是朱高煦。

本來,朱高熾從哪個方面來說,都沒有機會做皇帝。但是,上天賜給了他一個貴人,就是他的爺爺朱元璋。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朱元璋找來了幾個長孫,讓他們住在身邊。

有一次,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皇城士兵,朱高熾是最後一個回來的。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回來這麼晚。朱高熾說,冬天早上這麼冷,士兵們在那裡吃飯,我是看他們吃完飯才回來的。朱元璋非常高興,說“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

後來,每次朱元璋找朱高熾聊國家社稷,朱高熾都會對爺爺說,自己最關心的是老百姓是否能夠生活富足。這讓乞丐出身的朱元璋非常滿意。

朱元璋的意見,也潛移默化影響了朱棣。

朱高熾的弟弟多次對他栽贓陷害,險些讓他喪失了繼位的資格

此外,雖然朱棣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就是一個紈絝子弟,不學無術,甚至濫殺無辜,偷盜自己舅舅的馬,這讓朱元璋及其朱高煦身邊的人,都非常討厭他。朱高煦的這個性格,也註定導致自己悲劇的命運。

朱高煦還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很早就想栽贓陷害朱高熾,讓他徹底喪失做繼承人的打算。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帶領軍隊南下作戰前,朱棣命令朱高熾留守北平,進行監國。後來,建文帝的軍隊包圍了北平,朱高熾在母親徐氏的幫助下,安撫軍民,禮賢下士,甚至以身作則,事必躬親,每天四更起床,二更睡覺。

朱高熾說,父親在外面作戰,我怎麼能夠偷懶呢?就這樣,朱高熾出色的完成了守城任務,後來與朱棣軍隊裡應外合,趕跑了建文帝的軍隊,這一事件,開始讓朱棣對朱高熾刮目相看。

不過,朱高煦卻給自己的哥哥暗中下絆。他跟朱棣說,哥哥在爺爺身邊的時候,與建文帝關係非常好,因此,他有可能會背叛我們,投靠建文帝。

建文帝的大臣方孝孺此時也考慮到,可以用這個辦法離間朱棣與朱高熾。於是,故意寫了封信去策反朱高熾。這件事被朱棣知道了,朱棣開始對朱高熾產生懷疑。

朱高熾很會辦事,立即將方孝孺的人和信送到前線朱棣處,以此打消了朱棣的懷疑。

朱高煦作繭自縛,最終激怒了永樂皇帝

雖然朱棣開始對朱高熾不再厭惡,但是,他還是很喜歡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很多大臣建議他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不但不為所動,甚至掀起了幾次冤獄,將有功之臣解縉、耿通逮捕入獄,最後被殘害致死。這裡面,也有朱高煦的挑撥離間。

真正讓朱棣開始厭惡朱高煦的事件是,朱棣封朱高煦為漢王,按照明朝制度,成為藩王之後,應該到封地就任。但是,朱高煦遲遲不走,一直留在首都南京。朱高煦當然不能走,走了,他繼位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這引起了朱棣的警覺與厭惡,並訓斥了朱高煦,將他周圍的官員貶謫到了交趾(現在的越南)。但朱高煦仍舊不為所動,後來甚至聽說朱高煦在府中招募了三千勇士,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擅殺兵馬指揮使。

朱棣大怒,當面斥責朱高煦,甚至要將他廢為庶人。此時,朱高熾出現了,他立即勸說父親手下留情。朱棣對此感到很滿意,於是堅定了讓朱高熾繼位的信心。

朱高煦失去了奪嫡的資格後,三兒子朱高燧又冒出來了,開始與哥哥做對。

朱棣後來先後五次帶兵北上與蒙古軍隊作戰,都讓朱高熾監國。朱高燧多次栽贓陷害,但被朱棣識破。

由此,朱高熾前方的障礙都沒有了,再加上朱高熾數次監國,都井井有條,非常出色,得到了朱棣的歡心。

朱高熾監國出色,最終讓他順利繼位<strong>

在監國過程中,朱高熾主要做了以下幾個事情:

第一是撫卹災民。永樂七年(1409年),明中都鳳陽遭災,朱高熾立即命人前往賑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修建完畢,政府開始從南京轉向北京。朱高熾路過山東的時候,發現因為鬧饑荒,老百姓衣不蔽體,沒有飯吃。

於是朱高熾當場賑災,朱棣非常滿意。

第二是徙民屯田。主要是號召山西等老百姓和流民開墾荒地,促進農業生產。

第三是親近文臣。朱高熾讀了大量儒家的書籍,並將其思想運用到治理國家中。

第四是貶斥酷吏。朱元璋和朱棣都喜歡使用酷吏,畢竟亂世用重典。但是,等到國家平定了,就必須以仁孝治國,於是,他罷免了幾個朱棣手下的酷吏。

第五,寬緩刑罰。朱高熾多次建議朱棣,對於很多情節輕的罪犯,可以讓他們用錢減輕處罰,沒有錢的,讓他們去種樹,既可以發展經濟,充實國庫,也可以體現寬容的特點。朱棣深表同意。

明宣宗繼位後的政策,為明朝走向強盛奠定了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在了遠征蒙古的路上。朱高熾順利即位,是為明仁宗。

雖然明仁宗在位僅僅8個月,但他解決了很多明朝的的危機。

第一個就是解決了明朝與蒙古的恩怨。朱棣五次遠征,勞民傷財,最後兩敗俱傷。明仁宗主動跟蒙古示好,甚至不惜作出讓步,允許他們前來朝貢(朝貢就意味著蒙古可以得到豐厚的賞賜)。

當然,當時蒙古部落裡面的瓦剌部,一直有入侵明朝的打算,但是由於自己勢力還很弱小,只好先著重統一蒙古內部,表面與明朝修好,韜光養晦。

明仁宗當然知道瓦剌部的目的,但是他還是主動與瓦剌部和好。這導致二十多年之後,瓦剌部給明朝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衝擊(俘虜明英宗)。

此外,明仁宗還主動與蒙古進行貿易,並嚴格監視邊境的貿易,防止蒙古部落趁機偷襲。

第二個,明仁宗還主動調整了北部的邊防和軍隊,如設立五軍都督府和邊防都司等,加強了北方邊界的防守力量,使蒙古不敢輕易入侵。

第三個,明仁宗還恢復了重用賢臣的政策,釋放了很多朱棣時期。被捕的大臣,真正開始以儒家思想治國。

第四個,取消了勞民傷財的下西洋活動。雖然我們後人對此表示惋惜,認為明朝喪失了在海洋時代,可以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與歐洲人爭,開眼看世界勝的機會。但是,不得不說,這對當時國家恢復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個,則是關注賑災和寬刑平獄。這其實是延續了他做監國時的思想。

明仁宗的這些政策,直接帶來的是明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緩和了內部的矛盾,為後來明朝穩定有積極的貢獻。


兮兮說事兒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原因就在於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即位時間不長卻奠定了明朝盛世——仁宣之治的基礎

明仁宗短短一年的即位時間,雖然不長,但確實對朱元璋、明成祖施政不足的撥亂反正。明仁宗讓明朝這輛貨車離開偏差的方向,回到正軌,這就彌足珍貴。

明仁宗在短短一年做了什麼:

1、明成祖一死、明仁宗尚未即位,即可釋放在太子期間被下獄的夏原吉等舊部下;

2、即位後,即可停止下西洋、買馬、採辦等耗費大額國庫資金的支出行為,削減財政開支,減輕國民負擔;

3、淘汰厄官;釋放被謫隸軍籍的官員回家鄉;規定文官70歲可致仕;

4、敕令官府所用的物資均以原產地市場價值計價購買,對科派生病人民的官吏嚴懲不貸;

5、增加朱氏諸侯每年俸祿;

6、設立南京守備,為李隆任職;

7、廢除要求都城人民必須在京城衛所養馬的規定;

8、停止向民間購買金銀,廢除兩京戶部行用庫;詔令天下衛所修建城池;

9、廢除全國各地雨澤奏章收藏於通政使的做法,要求雨澤奏章即到即上奏,以瞭解各地天氣情況;

10、規定三法司會同大學生、府、部、通政、六科在承天門共同給囚犯定罪,作為永久性法律;

11、增加京官和士兵的月俸祿;

12、釋放建文帝時期因建文帝被牽連的所有官吏家屬;

13、詔令都城附近的衛軍輪番到京城進行操練,成為定製;

14、派遣御史巡視邊境防衛和考察天下官吏;

15、規定朝臣回老家探親的賞賜數量等級;

16、規定地方官員如果在發生災情不上奏要求賑災就要被問罪;

17、嚴禁法外加罰,即便是明仁宗親自下詔法外 加罰,大臣必須上奏要求明仁宗廢除;規定自宮的不孝論罪;除非涉及謀反罪,否則不得連坐家屬;廢除誹謗禁令,民間上告的都不得治罪;

18、在聽說山東、兩淮、徐州等地缺糧而官府正準備徵收夏季稅糧時,為防止工部和戶部反對,在沒有知會工部和戶部,先讓楊士奇起草詔書、自己用國璽蓋章後,才通知工部和戶部,讓他們執行。


總的來說,明朝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仁宣之治是明仁宗開啟並奠定基礎、明宣宗繼續發展。明仁宗的作用就類似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只是明仁宗即位時間太短。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朝廷大小事全由皇帝批覆,這是個繁重要命的工作,而且永遠幹不完,朱元璋死磕,累到吐血,朱棣看出其中道道,寧可打仗風餐露宿,也不願窩在宮裡死幹,於是就有了朱棣6次離開京城,到處找仗打,由太子朱高熾監國,從史料上來看,雖然朱棣在位22年,大部分時間是不在皇宮的,朱高熾監國最起碼13年以上,所以雖然朱高熾最後在位時間不足1年,實際上他是永樂中後期的重要統治者,後人對他的中肯評價,是要算上監國那段的,並不僅僅是那1年。

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畫像。

如果翻開朱高熾監國理政和當皇帝的事蹟,絕對個標準的儒家君主,寬容、仁愛、開明、穩重,是他的人生標籤,提出以仁治國,停止外國奢侈品的進口,禁止各地強徵貢賦,多次下發寬恤百姓的政令,大舉賑災免稅;講親情,就算兩個弟弟心懷不軌,處處為難自己,也坦然維護,數次救過朱高煦、朱高燧的命。

仁宗時期,內閣有楊士奇、楊榮、楊楊溥一同輔政,並稱“三楊”。

他同情建文舊臣,反對建文舊臣的殺戮,承認建文帝號,將朱棣迫害關押的建文臣子、家屬等陸續解放,恢復自由,為方孝孺平反;也釋放了大量在朱棣時期關押的臣子,比如黃淮,夏原吉,為解縉平反,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獲得擁戴,齊泰、黃子澄等大批官員家屬被赦免。

朱高熾獻陵。

朱高熾的幾位大臣比較賢良,如蹇義、夏原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政治風氣良好,鼓勵進諫;南6北4的科舉就是朱主熾定下的,這一制度沿用到清朝,他崇尚儒學,建弘文館,常與儒臣談論經史,從以上可以看出,朱高熾雖然當皇帝時間短,但執政時間長,他對文人、文官非常好,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史料都是文官寫的,皇帝得到了眾文人的認可,記載肯定都是美溢之詞了。


圖文繪歷史


“仁”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即在人生的動態過程之中,自覺於內在真誠,繼而引發力量走上人生的正路。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繼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逝世,在位不足一年,廟號仁宗。然其是否符合“仁”呢?

深得祖父欣賞

公元1395年,冊立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連同其他叔伯的世子,被詔集於京城,集中培養。朱元璋要求諸位世子分頭檢閱皇城守衛,每次朱高熾落在最後,問其原因。朱高熾回答:清晨氣溫低,檢閱時間又正值守衛用餐時間。於是飯後,我才開始檢閱,所以遲到了。朱元璋很高興: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看來老朱也有人情味的一面。此外朱元璋還將各部奏摺分發給各世子,要求提出相關的處置建議,藉此培養他們的政務能力。每次朱高熾的建議得到肯定,但朱元璋發現一些奏摺有語病,提醒朱高熾注意。朱高熾回答,不敢因為小毛病,令皇上失去了解事情的重要信息。朱元璋贊其:孫有君人之度哉。從此可以看出朱高熾待人寬容,有別於其祖父、父親。

不受父親青睞

因其幼年便熟讀儒家經典,養成仁厚、儒雅、好文的氣質,少了父輩的英武陽剛之氣,加上自己肥胖的體型,患有腿疾,走路都得倆人攙扶,(《明史記事本末》記載:體肥重,且足疾,兩人使挾之行,恆失足)形象不佳,並不得父親的青睞。朱棣更傾向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也覺得其各方面更像自己。甚至對朱高熙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意思說,我不行了,好好幹,看好你哦。還帶附加動作,撫其背,令到朱高熙信心爆棚。如此,兩個弟弟便開始暗地裡活動,詆譭朱高熾。朱高熾率領老弱之兵,守衛北京城有功,卻遭宦官黃儼指控朱高熾:串通建文帝,乘著朱棣北上解永平之圍,大門緊閉,不讓其回北京。又是正值此多事之秋之時,朱棣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藏著對於長子的懷疑。而正好建文帝那邊修書一封朱高熾,藉以離間朱棣父子。幸好朱高熾洞悉,連人帶信交由朱棣處置,化解了這場風波。

風雨飄搖的太子

奪取政權後,朱高熾留守北京,給了兩個弟弟可乘之機。乘著尚未冊立太子之時,淇國公丘福等人勸說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讓本就不喜歡長子的朱棣動搖了,關鍵時刻,明朝大才子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面還補了一句:好聖孫。朱棣,一念及世子由朱元璋所立;二則自己也非常喜歡朱高熾長子,朱瞻基,放眼望去,兩代儲君治國之才是沒問題的。假若強立朱高煦,恐怕不利於長治久安。

但冊立為太子的朱高熾,日子並沒有好過多少。朱棣還是日益寵愛次子,而朱高煦奪嫡之心猶在,乘著朱棣北巡,太子監國期間,讓底下人廣佈謠言,說太子暗地裡結黨營私(陰結帝左右為讒間),朱棣又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解縉再次挺身而出,維護太子。不想引起朱棣的反感,在其授意下,解縉被活活凍死在雪地之中,這也是因奪嫡引發的一起大案。此後,一是經由楊士奇、楊溥等人中間斡旋,二則多行不義必自斃,朱高熙在永樂十四年,被揭露私募3000人軍隊,在兵部並無記錄,且放縱護衛劫掠。事畢,貶為庶人,朱高熾太子之位才算穩固。需要指出的是,二弟謀反之時,朱高熾念及骨肉之情,多次寫信規勸,而不是落井下石,絲毫不念二弟的曾經陷害,真是彌足珍貴。

撥亂反正的皇帝

在父親統治的22年裡,朱高熾監國時間長達八年又八個月,將近一半,可以說這段時間,其積累了豐富的政務經驗。繼位後迅速上手,勵精圖治,在多方面一改父輩的做法:1、1425年,朱高熾繼位後,頒佈詔令:處理案件要依據事實、法理。嚴禁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宮刑,不許以誹謗朝政壓制民間言論,除了謀反罪,其他一律不得株連。還平反了建文、永樂兩朝冤假錯案,如方孝孺、解縉的冤案,赦免了連坐流放的官員家屬,啟用永樂末年被罷免的重臣黃淮、楊溥、夏原吉等人。

2、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出使西洋;停止建造寶船、皇家採辦(寶石、紗羅等)、西域採購馬匹,減輕人民負擔。同時還規定,對於那些不是太緊急的徭役,一律放在秋收農閒之時進行。並對主管的戶部官員說:前代蓋有不恤農事以徭役妨耕作召亂亡者矣,不可不謹。意思是說歷史上發生過不體恤農民,在農忙時節徵召徭役,致使發生暴亂,這個要謹慎對待。

3、早在監國時期路過鄒縣(今山東鄒城),朱高熾看見當地人遍拾草籽。得知草籽為充飢之用時,朱高熾心裡很難過。繼位後聽說山東、淮徐地區缺糧,當地依舊徵稅後,馬上讓楊士奇減免當地一半賦稅。之後隆平地區饑荒,戶部請示:動用官糧借貸給災民。朱高熾說:即賑之,何貸為(還貸什麼,救人要緊)?下詔免除當年稅糧。

後記

縱觀朱高熾一生,還在世子期間就能善待下人;受到弟弟陷害,也不計前嫌,規勸其回頭是岸。即便在位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節制物質享受,撥亂反正,平反了很多冤案,又能體恤老百姓,可以算得上“仁”的標準。清朝修的《明史》稱讚其:“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甚至有人評價: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顯然是希望朱高熾多活幾年,期望能再現“西漢文景之治”的盛世,也是對其英年早逝的嘆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回答約3000字左右,閱讀時間3分鐘,歡迎閱讀。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4位皇帝,共在位9個月,他在明朝的歷史上佔據著重要的作用,在明朝16位皇帝中,他是一個守成的皇帝,他爺爺朱元璋打下江山,傳給了朱允炆,百姓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他爹朱棣又發動了“靖難之役”,成功搶奪了皇位,而後又連續派兵對外征戰,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是當朱高熾即位後,把他老爹頒佈的一些苛政全部廢除,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那麼這位宅心仁厚的皇帝為什麼在歷史上評價如此高呢?東哥就跟大家說一下。

朱高熾的身世

在洪武11年(1378年)七月二十日,朱高熾在朱元璋的興盛之地鳳陽出生,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孫子,也是朱棣的長子,關於其出生,有這樣一段記載:

仁孝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寤而生帝。

古代帝王出生,必有祥瑞記載,因此朱高熾一出生,母親仁孝皇后便夢見他兒子是個皇帝。只是他從小便被父親嫌棄體型肥胖,加上他有足疾,因此行動頗為不便,有人攙扶也會摔倒,如此跟朱棣“貌奇偉,美髯髯,智謀有大略”的形象相比自是天差地別,此外朱棣卻極為喜歡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明史》中寫到“長七尺餘,輕趫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片”,再加上其弟跟隨父親朱棣南征北戰而立下汗馬功勞,所以朱棣更想立他的弟弟為繼承人。

第一個圖為朱高熾,第二圖為朱高煦,兄弟倆還挺像。

童年的朱高熾是隔壁家的好孩子

童年的朱高熾表現很出眾,《明史》中這樣寫“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同時,朱高熾自幼便對讀書感興趣,4-5歲的時候就喜歡呆在宮中讀書,而且遇見不懂的問題,還向一些學問好的大臣們去請教。

除了喜歡讀書,朱高熾還喜歡射箭,《明史》中這樣寫到:“數日輒造精藝,發無不中”,意思是說朱高熾練了幾天的射箭,便可以百發百中,而當身邊的人問他為什麼如此精準的時候,他說:“心志既正,無難者,然決口不自矜。”由此可見朱高熾小時候便較為文靜、謙遜,且心志善良,同時不像其他頑皮的孩子一樣貪玩,非常願意學習和好問,簡直就是現代版隔壁家的好孩子。

此圖為朱高熾

18歲的朱高熾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世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正值18歲,爺爺朱元璋授金冊,立為燕世子,據說他爺爺對這個孫子頗為滿意,有這樣一段故事,朱元璋有一次把朱棣的幾個兒子,秦世子、晉世子、燕世子等幾個世子和其他幾位王的世子叫到身邊親自教導,然後為了考察這幾位世子,便經常讓他們分別檢閱皇城的四門衛士,而朱高熾常常最後一個回來,朱元璋很好奇就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旦寒甚,衛士方食,俊食畢,乃閱,以故遲”。意思是早上天太冷了,讓衛士們吃完早飯,再閱兵,所以才晚了,朱元璋一聽開心的說他能體恤下人,真是宅心仁厚。

他爹發動“靖難之役”,他卻有勇有謀的坐鎮後方

建文元年(1399年)7月5日,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公開反對朝廷,大家知道北平是朱棣的藩封之地,是其根本所在,因此朱棣在外出徵時,包括朱高煦在內的幾位世子都在外作戰,只有朱高熾一人留守北平,但是他卻意識到守衛北平的重要性,因此在李景隆還沒有圍攻北平時,朱高熾便已積極準備,安撫城中軍民。而在隨後李景隆果然圍攻北平之時,發動了幾次攻城行動,都未成功,但“城中守備已完,雖老弱不及萬人,帝(朱高熾)鼓舞激勸,下至婦人、小子皆奮效力......人心不變”,可見朱高熾的準備工作很到位,是一位真正有勇有謀的軍事家。

此圖為朱棣像,你們說跟圖一圖二倆兒子像不像呢?

皇儲之位得來不易,但是他以仁孝使得天下歸心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封為太子,其實早之前,朱棣就已經考慮太子之位,首先他嫌棄朱高熾,比較欣賞朱高煦,但是倆人在靖難之役中都貢獻很大,而朝中大臣也分為兩派,他們認為朱棣喜歡朱高煦多一點,所以很多人投機都贊成朱高煦為太子,但是朝中還有一部分人尊崇祖法,如解縉、黃淮等人認為“立嫡以長”,而解縉更是對朱棣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最終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可見他太子當的也不容易。

兄弟反目成仇,他卻儒德寬厚

朱高熾被封為太子,朱高煦自然極為不甘心,因此在永樂時期經常誣陷朱高熾,這種政治打壓還造就了多起大案,無數朝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比如解縉之案,解縉幫助朱高熾成功爭奪太子之位,朱高煦自然很恨他,而由於朱棣的偏愛,朱高煦也極受寵愛,因此許多大臣還是站在他這一邊,認為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當這些大臣故意把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消息傳入民間之後,朱高煦卻對朱棣說是解縉為了邀功買好故意將消息洩露,更是有一次朱棣出征不在家,他將解縉見朱高熾的消息告訴了朱棣,於是朱棣大怒,將解縉嚴刑拷問,乃至身亡,除了這個案子如耿通之死,黃楊之獄等等,並且不僅朱高煦一人虎視眈眈,就連趙王朱高燧也難消奪儲之念,但是在朱高熾繼位後,卻沒有對這個幾位弟弟進行嚴懲,可見其儒德寬厚之心。

此圖為趙王朱高燧,你認為像嗎?

太子監國利國利民

在身為太子的時候,朱高熾一共6次監國,且在監國時期做出了大量的利國利民的良政,因此他也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

  1. 撫卹災民,在永樂七年(1409年)他初次監國,他的出生地鳳陽地區爆發了嚴重水災,為了及時瞭解災情和開展賑災措施,他首先命令大臣巡視淮安、鳳陽等一帶災情嚴重的地方,在瞭解了具體情況後,他免除了揚州、淮安、鳳陽地區的田賦,並代百姓贖回因災害而賣出的子女,同時又看到很多人因飢餓所迫無法生存,他又命人開倉賑濟,而他這種政績也有很多,比如山東水災、隆州飢災等
  2. 徙民屯田,朱棣在位時推行過“墾荒歸己”的獎勵政策,但是效果一般,而在他監國時期便安置了山西等2000多戶流民到隆慶進行開墾荒田,促進了當地農業發展。
  3. 親近文臣,前面我們說朱高熾喜歡讀書,自然也愛好文學,他尤其喜歡歐陽修的“奏議切直”,因此他建議大臣們要苦口言直,不要阿諛奉承,所以哪怕說他的壞話,他也不會追究,因此他身邊很多文臣都直言不諱,給他的行政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4. 反對酷吏,朱高熾極其反對酷吏,尤其是他老爸親近的一些宦官,比如陳瑛,雖然是朱棣的寵臣,但是由於陳瑛“擅殺無辜”,所以朱高熾便對他進行了嚴懲。
  5. 寬刑治罪,他在監國期間最重要的政治表現便是寬刑治罪,比如一些普通的罪犯,他通過向朱棣建議,赦免了他們一定的罪行,同時全國的犯罪量明顯減少,此舉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老爹去世,胖胖的他悲痛欲絕,首先穩定了局面再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病重的朱棣發下遺詔,將帝位傳於太子朱高熾,而他在聽到老爹去世後,“哭慟幾絕,強起拜受”,但是即便這樣,他還是強忍著悲痛,立即召見大臣,穩定了局面,同時與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心腹,商量喪禮,而後同年8月,皇太子朱高熾即帝位,並大赦天下,是為明仁宗,此時的朱高熾已經47歲,做了整整20年的皇太子。

在位施政,利國利民

1,調整明蒙關係

朱棣在位時曾連續三年率兵北伐蒙古,因此明蒙關係極為緊張,因此他一上位,便積極處理明蒙關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重視北方防務,其二保持與蒙古各部落朝貢關係。

2,重用賢臣,恢復三公、三少

永樂時期,由於朱棣親近宦官,加上朱高煦奪儲所引發的一系列案件,導致了許多重臣下獄,而朱高熾一上位,便立即赦免,比如戶部尚書夏原吉、刑部尚書吳中等。除了赦免外,他還積極提拔一些官員,比如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春坊大學士楊士奇等。另外他復設“三公、三少”(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少師、少傅、少保職位),這六個職位在他老爹在位的時候廢除了,這些職位對明代的官制影響很大,尤其對儲君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他兒子明宣宗朱瞻基也是一代賢君,倆人共創“仁宣之治”。

3,還都南京

在永樂時期,為了北方邊防安慰,朱棣曾將都城南京遷於北京,而朱高熾即位後,戶部尚書夏元吉建議還都南京,他採納了建議,並命令諸臣做了詳細的規劃,主要包括加強對南京的管理,令設南京守備加強防護,併為各機構增加了一些官員,並於洪熙元年(1425年)4月命太監王景弘,都城建設不必過於整齊,以免勞民傷財,但是同年5月,他突然駕崩,但是彌留之際,卻不忘遷都之事,一再囑咐“四方向仰鹹南京,斯亦吳之素心。”

結語:《明史》評價朱高熾的統治為: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謝謝大家閱讀,能讀到這說明您是歷史喜愛之人,願與您一起探討那歷史的風采,關注我,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