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謎團,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到底上哪去了?

史研三國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建文削藩引發靖難之役

朱元璋死後,圍繞著繼承問題爆發了靖難之役。朱元璋遺照命令皇長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但在建文帝繼位之後,在身邊清流文人的鼓動下開始了激烈的削藩。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被逼無奈之下發動了靖難之役,在多次戰鬥後無法打破建文帝的戰略優勢包圍,最後破釜沉舟直接突擊南京,一舉成功。

宮中大火,下落成謎。

明史記載:建文第四年六月,朱棣的燕王軍隊在李景隆的配合下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南京被燕王軍隊佔領,靖難之役結束。

在南京被攻陷的同時,南京紫禁城中燃起大火,燕王軍隊進入皇宮後,在皇宮中拖出幾具焦屍,經太監辨認好像是建文帝一家,自此建文帝的真實結局不詳,下落成迷。

傳說和朱棣的尋找

根據明史的記載:在當時就有傳言,建文帝大火之後從宮中地道中逃出,後出家成為和尚。自此傳言不斷,明正統五年有一夥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詭稱自己是建文帝。後經知府審問明確是偽裝的。

靖難之役後無法明確確認建文帝的明確結局,在民間多有傳言建文帝出逃在雲貴川地區活動。根據這種情況,永樂帝多批次派人尋找,甚至鄭和下西洋也有尋找建文帝的任務。但有明一代也沒有建文帝的任何明確的下落。建文帝的蹤跡自此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迷案之一。

後言

種種傳言也都只是民間的不滿情緒的藉機發揮。朱棣成為皇帝針對民間的傳言也做出了反應,朱棣上臺後對建文帝朝官方檔案進行了肆意的清洗,而幾乎與此同時又開始在官書和官史中重新“勾勒”和塑造建文帝的形象,將其描繪成嗜殺成性、好色荒淫,甚至與禽獸相類的昏君闇主。再這樣的情況下也就再也無法確認建文帝的下落,也許以後通過考古能為我們解開這個謎題。


一史千金


可憐他在太監的策劃下,製造了一個失火被燒死的假象。從地道逃出,離開京城。

路上如何歷盡千辛萬苦,兇險惡拿不知。

誰知他慌不擇路,盡然跑進了我家院子,餓的個賊死。可憐於他,給他用大蔥,火腿炒了一大盤炒餌塊。這老幾狼吞虎嚥的幹完,立馬就端起了皇帝的駕子道"欽家美食,可謂《大救駕》啊"!感念封賞,再加給一盤酸淹菜和一碗臘肉湯。

吃完才想起是在逃亡!掩面哭泣"下步去那安身立命那"!我說,“你也別安個身立命了,隱姓埋名去獅子山種菊花得了"。他忙說"不可,不可。我叔父知道孤王愛菊,順菊查花,會找到我的啊"!死腦筋"你改成種不喜歡的牡丹不就成了"。"是啊,是啊。欽家大才,欽家大才。我這就去,我這就去"!

還別說,文化人幹什麼事都用心,把那牡丹養的快趕上洛陽種給武則天看的了。

不過落難皇帝種的卻供百姓欣賞,也算是對社會一大貢獻吧!不信你來我家武定獅山,看看這帝王牡丹!


乾杯安德烈


經過四年的殊死搏鬥,朱棣終於攻進京城,但是卻沒有馬上攻擊皇宮,他以為建文帝已別無選擇,要麼自殺要麼投降,可是當朱棣發現皇宮起火時,他慌了,匆匆進宮之後,遍尋建文帝無果,只從火跡中發現幾具面目全非的屍骨,那麼這是否是建文帝本人呢?如果不是朱允炆又去了哪裡呢?

一百多年後,十二歲的萬曆皇帝問張居正,建文帝是否真的沒有被大火燒死,而是逃了出去?張居正回答說,“此事國史無考。”我們可以看出,明朝皇帝不清楚,張居正作為幾百年一出的治世能臣也不清楚,兩個明朝最高權利階層的人都有疑問,只能說明建文帝的焚死說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萬曆皇帝畢竟不是當事人,他們不清楚也許是時代久遠,那麼當事人之一的朱棣有什麼看法呢?

《明史 胡灐傳》記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

當日宮中起火之後,朱棣並沒有完全憑那幾具屍骨就相信建文帝被燒死了。彼時建文帝已有兩個兒子,除了2歲的小兒子之後被朱棣囚禁,7歲的大兒子也在那一天不知去向,因此他完全有理由相信這是朱允炆攜家眷逃走的信號。

永樂五年,朱棣派遣胡灐以尋訪張三丰為由,暗查朱允炆的下落。這個工作有多辛苦呢,一做就是十幾年,胡灐孤身一人,攜帶隱秘懿旨,踏遍天下州縣找尋朱允炆,就連母親去世請求回家,也沒有被批准,只是以升官作為補償。

除了胡灐,鄭和七下西洋的任務之一也是尋找朱允炆。可見朱棣對尋找朱允炆是多麼執著,他沒有相信朱允炆被燒死宮中。

鄭和艦隊

下面我們來分析朱允炆的動機:

縱觀古今,尋短見的皇帝,崇禎選擇了上吊,項羽選擇了自刎,朱允炆為什麼要放火呢?

雖說大勢已去,但是他身邊的舊臣也多有擁護,但凡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刻,總不乏忠心護主的臣子。當時形勢再不利,也好過被打出北京的北元,北元的皇帝甚至首領都能在作戰中,屢次逃出生天從頭再來,建文帝有何不可呢?至少他是皇帝,朱棣卻是造反派,並非正義的一方。皇帝要自殺,臣子默默觀看的可能性太低。所以縱火燒宮極有可能是朱允炆的聲東擊西之策,作為障眼法躲過宮中的奸細,然後順利出逃。

朱棣在火場找到幾具面目全非的屍骨,這種貌似死亡但又死無對證的做法攪得他心神不寧,由於朱棣的旗號是“清君側”,所以即便懷疑朱允炆逃走了,也不能明目張膽的下達抓捕令,這樣不但名義上對自己不利,還會讓那些抱有異心的臣子蠢蠢欲動,知道皇帝沒死,才是真正的動搖軍心。

綜上所述,建文帝活著的可能性大於死亡。那麼他逃到了哪裡呢?

我們還是參考《明史 胡灐傳》:“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灐在外十四年未能找到建文帝,之後被召回京城,到了永樂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永樂二十一年,再次回朝,這次是主動回來,而且沒有在京城等候,直接到朱棣所在的宣化府,深更半夜,帝已就寢,卻仍然請求拜見,如若不是十萬火急,或者有十足的把握不受朱棣訓斥,他應該不會吵醒朱棣。朱棣被這個疑問折磨了二十多年,聞訊急忙起來召見,二人秉燭夜談,直到四更胡灐才出來,至此朱棣的疑慮算是徹底解除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胡灐有了建文帝的線索,把所知所聞全部說給了朱棣,包括朱允炆怎麼逃出皇宮,這幾年去了哪裡,做了些什麼,甚至以後如何打算等等悉數盤出。如若當時他在皇宮裡被燒死了,胡灐找到了知情人,想必也不需要這麼長時間的述職報告。胡灐最後幾年的駐點是江浙、湖北、湖南,我們可以猜測,朱允炆晚年應該是在這其中一個地方度過的。

2004年有位讓慶光老人說自己是朱允炆的15世孫,並有讓氏族譜為證,朱允炆逃出南京後在湖南湖北一帶久居,並改名為讓鑾,意思是把江山讓給了朱棣。他是武昌人,而先祖建文皇帝就葬在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讓慶光還記得,小時候寶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體方位,和尚們還曾經指引讓慶光的祖輩前去祭掃。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動盪,這座隱匿在民間的帝王陵寢已經找尋不到了。


具體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至少上述傳聞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認可。要確認是不是朱允炆的後代,需要切實可靠的證據為支撐,史學家的要求沒有錯,可是幾百年下來,即便朱允炆真的有後人,又能夠拿出什麼證據呢?就比如我老爹是誰,我比誰都清楚,可是要證明我是我老爹的兒子,就需要拿出對方能看懂的證據,決策權還在對方手裡,這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公平的交易,也很少能接近事實的真相。所以朱允炆是否有後代,後代在哪裡,想要找到真相必將十分艱難。但我們仍然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找到這個千古之謎的答案。


小寧說古今


建文帝朱允炆失蹤近600年來一直是一個謎,關於他的失蹤也是眾說紛紜。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一心栽培他的嫡長子朱標,朱標宅心仁厚也的確是一個當皇帝的料,但是朱標卻沒有當皇帝的命啊,因此英年早逝,朱元璋悲痛萬分,隨著朱標的去世,朱元璋多年的心血化為了泡影,於是乎,他做出了一個超乎常人的決定,將皇位傳給朱標的次子朱允炆。



話說這個朱元璋也的確做事有悖於常人,他自己有二十個兒子呢,加上朱標去世兩個那還有二十四個呢,他將皇位繞過兒子傳給孫子,他就沒有想到,這將來會給孫子帶來多大的麻煩,果不其然,朱允炆剛剛當上皇帝僅僅的一年時間,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從北京城帶著大軍趕來並直搗皇宮,朱允炆一看四叔氣勢洶洶不得皇位不罷休的架勢,朱允炆只是一個膽子比較小得一介書生,朱棣戎馬半生,老朱家能打下江山,也有他朱棣的一半的功勞,當然叔叔的侄子,朱允炆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當時就被他的氣勢給嚇怕了丟盔棄甲的逃跑了,這便是明初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佔領了皇宮才發現,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一下子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關於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有三種說法:

第一:朱允炆以自焚而死,燕王朱棣攻進皇宮之時,發現焚燒的屋裡有一種屍體,太監們說這是建文帝,但是朱棣並不相信。

第二種說法,朱允炆已經出家當了和尚,還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個孫子和他父親一樣比較宅心仁厚,心慈手軟如果把皇位傳給孫子,難免自己的兒子會造反,所以他給朱允炆想出了一條後路,出家為僧,反正朱元璋也是和尚出身。

第三種說法,說朱允炆已經沿著地道逃了出來,並坐船去了東南亞,朱棣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派鄭和七次下西洋,耗費巨資明著是去組建外交,暗地裡是尋找侄子的下落。

總結:以上各種說法均屬人們的猜測,並未得到證實,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其實早已經成了一個未解之謎,他的失蹤與朱元璋有直接的關係,他如果不把皇位傳給膽小懦弱的朱允炆,也就不會引起朱棣的反叛之心,朱允炆怎麼會是朱棣的對手呢?



佳寧姐姐說歷史


咱來回答這個問題,是最好不過了的。因為俺就是因為研究建文皇帝跡並取得證據上的重大突破,並出版了《建文帝九疑山遜事考》一書,才加入中國明史學會的。已故的前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商傳先生還與俺有合影呵。也因我在建文帝蹤跡上的重大突破,中國明史學會於2015年8月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召開了“第十六屆國際明史學會暨建文皇帝研討會”。說句最真心的話,筆者創立此頭條號之核心目的,就是想通過頭條號這個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平臺,來展示筆者等人在永州及其他地區發現的建文帝蹤跡的原始碑刻(有好幾塊還是建文帝親書的碑呵)、譜錄記載、傳說故事和建文帝在永州做了些什麼等。

圖為商傳先生等在湖南永州寧遠縣大觀堡考察建文帝蹤跡,筆者為後排左一。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最終歸隱到了永州寧遠,創立了寧遠大觀堡樂善堂慈堂機構,他親任慈善機構的“白掌”(白法掌門,即慈善總法的總經管人)。我們發現建文帝在寧遠的僧名叫智眉,又稱梅,大家又稱他為“應文”。慈善機建好後,他便開始雲遊四方,東到浙江、福建,西到雲貴川,晚年時又回到寧遠大觀堡下,住在今梅木塘村(今改名為大觀堡村),活了89歲,死後葬在大觀堡之西的今仙馬石村廠屋裡自然村之白掌塔。

筆者還可以告訴各位,建文帝的太子朱文奎、妹妹妙娘公主等人也都在寧遠找到。由於本“悟空回答”的文字有限,三言二語一時難以說清,本文就先簡單介紹一下建文帝在寧遠的來龍去脈吧。

當永樂皇帝從北門攻入應天時,建文帝一把火把南京城點燃,然後在軍隊的護衛下逃離南京。當時,接替黃子澄位子的人就是咱湖南永州寧遠人李聞舉(有李聞舉的自傳體書籍為證),正是在李聞舉的引薦之下,建文帝及其長子朱文奎、三妹妙娘公主等都在這一出亡隊伍中。

隊伍到達永州後,時任永州總鎮的王友慶(後改名王履衢)接待了建文帝等,不久楊祿安(後改名楊依義)從柳州趕來永州,加入了靖難皇帝的行業。然而,朱棣的隊伍在1403年六月就來到了永州,建文帝一行只能從永州逃往寧遠。在路過陽明山時,與朱棣接管永州的小股部隊相遇於,並打了一小仗。建文帝一行逃入深山(今稱觀戰嶺、天子山)。在深山隱居二年後,李聞舉將建文帝接到自己的九疑山下的下灌村。此刻建文帝有了當和尚的想法。便建龍池寺、慈覺寺等,皈依佛門。

建文帝皈依佛門的慈廟名叫慈覺寺(今中和鎮慈覺寺村),不久就集資買下大觀嶺,居所遷至梅木塘,成為一個在家出家的僧人。接著就開始籌建慈善機構樂善堂,即大觀堡,還親自草擬章程(其章程碑現存,見下插圖)。

(原存於梅木塘,今存於寧遠文廟的建文帝親書的《樂善堂章程碑》)

樂善堂建好後,由楊依義、王履衢、李王衡(李聞舉之化名)三位分管堂中各各項事務。建文帝則以智眉和應文的僧名雲遊四方,遂有云貴川、閩浙贛之說。在外雲遊四十年後,建文帝又回到了梅木塘。將李德勝聘為大觀堡慈善機構的第二任經理,自己則專心於自己的墓穴等事件。1465年,建文帝最終圓寂歸西,葬於白掌塔,其塔銘還是自己預先寫好的(下附白掌塔銘拓片圖)。

也就是說,建文帝最終入葬白掌塔。

關於建文帝隱居永州寧遠,原始證據太多。 本回答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建文帝的最終下落。欲知詳情,請關注本頭條號,讓筆者為您慢慢道來。也歡迎愛好者聯繫筆者,我們共同考證呵。


梅語飄湘


前一段時間,一些媒體驚爆天津七中假期修操場,結果一鏟子挖下去竟然發現了一座明代古墓,而墓主人正是朱允炆。



當時看到消息的我差點驚掉大牙,天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七中,下面竟然躺著朱允炆。這要屬實,絕對是史學界的重大發現,朱允炆去向之謎極有可能就此揭開。

結果後來七中闢謠了,說是假的,朱允炆的去向仍然是一個謎。不過數百年來,對朱允炆去向的猜測一直就沒停過。



一般說來有這樣幾種流行的說法:

第一,出家。不少人認為朱允炆從宮裡逃了出來,然後出家雲遊,從此不知所蹤。

第二,出海。很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朱允炆逃到了海外。後來朱棣令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暗中尋找朱允炆。

第三,自焚而死。靖難之役時,皇宮起火,待朱棣殺進宮裡時,朱允炆已不知所蹤,但在宮裡卻找到了一具難以辨認身份的屍體,有可能就是朱允炆。



但說到底,這些猜測都不過是猜測而已,缺乏有力證據的支持。


達摩說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幾百年來各種說法不一,有說朱允炆投身火海,自焚而死;也有說他一直隱居在江西三清山;也有說他去了東南亞等等,但都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推測。

那麼,這幾年有種新的說法,說朱允炆躲到了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的瞿曇寺。針對這種說法,專家提出了很多證據,還是蠻靠譜的,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說法。

青海瞿曇寺,傳說是朱允炆隱居之地


瞿曇寺


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圈溝口地區,有個佔地2.8萬平方的長方形院落,就是傳說中朱允炆隱居的地方。整個寺廟院落都是屏障,前前後後都是有圍牆。

關於瞿曇寺的來歷,據《明史稿》記載,明朝建立初期,西北一帶的元朝殘部還在不斷的反撲,當地局勢很不穩定,朱元璋就派大將藍玉前來鎮壓。結果被當時藏族部落誤會,以為明朝是來消滅他們的,一時間更加混亂,甚至有部落乘機鬧分裂,想要割據一方。

此時,在青海海心山傳揚佛法的三羅喇嘛,就出面勸誡安撫周邊各部落。三羅喇嘛的聲望很高,真就把大部分鬧事的部落給安撫下去了。

《明史稿》中有記載,“西寧番僧三喇,為書招降罕東諸部”,說的就是這個歷史事件。後來,事件上報到朱元璋這裡,朱元璋大加讚賞,封三羅喇嘛為西寧都綱司,並修建瞿曇寺。這個三羅喇嘛就是瞿曇寺的第一代主持。

瞿曇寺有朱元璋下令修建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一:耿炳文


長興侯耿炳文是明朝的開國大將,是朱允炆的姻翁(姐夫的父親)。從洪武十九年開始,耿炳文就被派到青海西寧駐守,到了洪武三十年,耿炳文更是被任命為徵西將軍。

所以,從洪武十九年也就是1386年,到1402年的靖難之役之後,耿炳文都是青海地區最高軍事長官,整個青海地區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所以,如果朱允炆逃到這裡隱居,在耿炳文的勢力範圍內應該很安全。而且信奉藏傳佛教的瞿曇寺,在當地有極高的聲望。沒事一般人不會往那裡跑,所以隱蔽性是很好的。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很有可能在瞿曇寺隱居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二:肅莊王朱楧


根據甘肅蘭州的《渭源縣誌》記載,朱允炆逃離京城之後,先是去了雲南,然後是四川,最後在甘肅蘭州停留過好幾年。在蘭州的時候,朱棣已經找到了朱允炆的蹤跡。

公元1412年,武當山玉虛宮的孫碧雲,受命到蘭州秘密尋找建文帝。結果,孫碧雲還沒找到建文帝,卻引起了肅莊王的注意。所以肅莊王就秘密的把建文帝送到了樂都瞿曇寺。

而護送建文帝的侍衛,就是當時樂都的軍政長官楊剛中,和他的三個結義兄弟,分別姓盛、姓徐、姓剛。這四個人受命保護建文帝。

至今,在距離瞿曇寺十幾公里開外的楊家村裡,還流傳著一本家譜,家譜裡就有記載,楊家祖先,在明洪武八年從浙江省仁和縣,遷到了青海樂都,並“扈”駕瞿曇,授千戶職。

“扈”是隨從,“架”則專指這個帝王所乘的車架。所以,當地人認為,這句“扈架瞿曇”說的,就是保護朱允炆前往瞿曇寺的事情。而且,這並不只是記載在楊家的族譜中,結義兄弟中的另外三個,盛家、徐家、剛家的家譜中,也都有相似記載。

深山朝佛圖暗藏玄機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三:《深山朝佛圖》


瞿曇寺裡一直保存完好的一幅壁畫,《深山朝佛圖》,也證實了朱允炆曾經隱居在此的事實。壁畫中一位年輕高僧在深山打坐修行,周圍都是趕著犛牛的藏族信眾,整個畫面看起來十分祥和安寧。

然而,在這幅畫的左邊,卻有一群舉著大旗,身穿盔甲的馬隊,這就明顯和壁畫的內容意境很是不搭了。但正是這個不協調的壁畫裡,卻透露出不一般的信息。專家認為,這個年輕高僧,應該就是建文帝。而這些軍隊呢,那也是為了保護他而存在的。

朱允炆隱居證據之四:瞿曇寺的建築規格

這個瞿曇寺雖然位於偏遠的青海省樂都縣,而且信奉的是藏傳佛教,但是寺廟的整個建築規格卻是漢式皇家建築風格,寺廟還被稱為“高原上的小故宮”。

專家認為,這很可能與朱允文隱居在此有這很大關係。瞿曇寺裡有個隆國殿,它的房頂以及房頂裝飾,就是採用的“重簷廡殿頂”的建築風格。

“重簷廡殿頂”是我過封建社會里檔次最高的皇家建築。現在故宮的太和殿屋頂,就是我國最大最為典型的重簷廡殿頂。而瞿曇寺隆國殿的屋頂,用的也是這種建築規制。

還有隆國殿的構架,以及細節方面的設計,都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高度相似。包括它的門窗,門窗上的花紋,也都是故宮獨有的,在其他建築上都沒有過相似的花紋。

屋頂上的那些吻獸。包括正吻,屋脊上的截獸,小跑,套獸等等,這些都和故宮早期的吻獸是非常一致。還有隆國殿兩邊的抄手斜廊,和故宮奉天殿一樣,也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從這些方面來看,瞿曇寺其實就是一個明朝的宮廷建築。

隆國殿的屋頂和太和殿是一樣的


另外,瞿曇寺的須彌座前面,有一塊高約兩米的木牌,上面的用漢、藏、梵三種文字,寫著“皇帝萬萬歲”。再看看木牌背面刻著,“大明宣德二年初九日,御用太監孟繼、尚毅、陳亨、袁琦建立”。

從這塊木牌來看,隆國殿就是建成於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當時的朱棣已經去世多年。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如果還活著,那也不過是才年過五十。

專家認為,這個木牌上的皇帝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建文帝,而這個隆國殿很有可能就是朝廷專門為建文帝建的。那就奇怪了,朝廷他不是應該追殺朱允炆嗎?那為什麼反過來為他建立這樣一座佛剎呢?

專家是這麼說的,朱棣在位22年,朱允炆是四處躲避,隱姓埋名。但是,到了朱棣駕崩之後呢,形勢就不一樣了。朱棣的兒子洪熙皇帝朱高熾即位之後呢,他就改變了他父親的那種治政的方略。

朱高熾登基後實施仁政,並大赦天下,尤其對於建文帝的一些支持者下了特赦令。所以,這個時候,建文帝就可以在瞿曇寺露面了。

隆國殿屋頂上的吻獸和太和殿相似


專家認為,這個朱允炆不僅隱姓埋名,成功躲過了朱棣的追查,而且還遇到了朱高熾這樣的好皇帝,並在瞿曇寺得享晚年。

據史料記載,除了洪熙皇帝朱高熾大開赦令外,明朝十三朝皇帝中,就有七位皇帝曾為瞿曇寺下達過勒喻。其中碑七道、誥命兩道、印五顆,封瞿曇寺主持為大國師。

明朝這麼多皇帝大力的扶持瞿曇寺,到底是為什麼?那是不是真的隱藏著朱允炆在此歸隱的歷史事實呢?


歷史的視界


建文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未解之謎,當年,守南京金川門的統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開門迎接,燕王兵得入京師 ,當時,宮中大火沖天,燕王清宮3日,未覓得建文帝屍骨。朱棣一朝,不斷地追尋建文帝下落,始終未得蹤影,終成歷史一謎。有一種說法,建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還有一種說法建文帝率臣下9人,從宮中地道逃遁後,削髮易服為僧,皈依佛門,雲遊天下,不知所終。


那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朱允炆究竟去哪了呢?

一,第一種說法,在宮亂中被大火燒死,屍骨無存

當初,守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門迎接,建文帝朱允炆眼見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因此絕望之下,引火自焚。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屬於正常,畢竟,朱棣也是絕對不會放過朱允炆這個正統皇帝的。


《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后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慼,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以上記載可以看出,朱允炆在無奈之下選擇自焚,朱棣找到的也只是燒焦的屍體,屍體是不是屬於朱允炆的還有待商榷,因此,只能說有可能朱允炆是被自焚燒死的,但是沒有確鑿證據支持。


二,第二種說法,故意放火焚燒宮殿,金蟬脫殼,下地道脫逃

這個可能性我是認為客觀存在的,理由是自焚的話,朱棣看到的是一具燒焦的屍體,古代沒有現代那麼先進的驗屍設備技術,一具燒焦的屍體,是朱允炆故意準備移花接木的也屬於正常,要知道,願意為朱允炆替死的大有人在,一把火,燒死燒焦替死的,朱棣就不會再追查朱允炆下落,朱允炆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金蟬脫殼,安然逃脫。

後續,明神宗曾向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這裡可以看到,金蟬脫殼之後的朱允炆,很大可能削髮易服為僧,皈依佛門,雲遊天下。

三,兩種說法,自焚說和出逃出家為僧說更加偏向於出家為僧


按照當時的情況,城已經被圍,出逃已經很難,以替身燒焦自焚迷惑,自己則喬裝逃脫可能性很大,據記載,本來建文帝朱允炆 城破無路可走,遂想一死了之。此時少監王鉞告訴他: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急忙把箱子抬來,打開一看,裡邊有三張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證,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或許早就料到了朱棣的狼子野心,早在他臨死前,就替孫子安排好了一切後路,確保朱允炆可以渡過難關,皇位雖然沒了,可是性命卻無虞。


綜上所訴,朱允炆的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確實存在諸多疑點,你說城破宮中起火,朱允炆自焚吧,可惜看到的屍體是一具燒焦的,面貌身份根本無從查起,要我是無論如何無法相信朱允炆是被燒死的,寧可相信,燒焦的是朱允炆的替身,藉此可以阻止朱棣的追殺,金蟬脫殼,帶著心腹遠離是非之地,皈依佛門,青燈古佛也屬正常。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歷史以來眾人爭相探討的話題,而迄今為止誰也沒有得出結論,建文帝到底身在何方是生是死?

當年朱棣經過三年的靖難之役後攻佔了南京城,在位僅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就被他的叔叔用武力驅趕逃跑。至此之後,建文帝便下落不明,這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懸案。

而就是因為這個懸案導致民間眾說紛紜,再加上沒有嚴格的歷史證據,所以有關於他的下落,人們就總結出了幾個猜想

自焚說

關於自焚的說法最早是被記錄正史的,根據永樂年間的《太宗實錄》和《明史稿》中記載,建文帝繼位之後,採用了朝中大臣的建議“定策削藩”,當時的朱棣想到如果被削藩的話自己將無處安生,於是狗急跳牆便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南下,發起了靖難之役。

僅僅三年時間,朱棣便攻破南京城,當時建文帝試圖與朱棣求和,但遭到朱棣的拒絕,朱允炆見大勢已去,為了不把祖宗的基業留給造反的逆賊,他下令焚燒宮殿,然後自己也帶著皇后跳入火中自焚,其他的嬪妃和侍從們也都跟隨皇帝跳入火中而死。

朱棣進入宮後四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當時宮中的太監和宮女們紛紛表示,建文帝已經跳入火中死去,並從火堆中找出一具燒焦的屍體,向朱棣證明。

當朱棣看到已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時,也無法確認他到底是否就是朱允炆,無奈之下朱棣繼位之後,按照天子的禮儀厚葬了建文帝。當時的《明史.成祖本紀》和(明史.方孝孺傳》等等,也全都支持這一個說法。

但在後世許多學者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主要依據是歷史中的相關記載。根據《明史》和《明史.恭閡帝本紀》中的描述,建文帝的死亡記載是:“都城陷,宮中起火,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王申葬之。“

然而這段文字中中寫到“不知所終”,就不免讓人產生懷疑,因為既然寫了不知所終,那又如何確認被燒的面目全非的那具屍體就是建文帝?而既然說已經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又何寫不知所終呢?

所以這一種說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康熙年間補充的《明史本紀》中也明確的提出,朱棣並未找到建文帝的屍體。而所謂自焚的說法,有可能是朱棣自編自演的一種戲碼,為的就是向世人證明,建文帝已死他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明朝皇帝。

削髮為僧說

對於削髮為僧的說法,還是有許多人贊同的,因為當時朱棣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在萬般無奈之下想一死了之,但被身邊的親信給救下從皇宮的密道逃跑了。

逃跑後的建文帝,但是並沒有跑出很遠的地方,因為當時明朝已被朱棣重兵把守,而建文帝身邊這麼多的人是不容易逃跑的,所以他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藏在某個寺院中隱居起來。

根據一些古籍記載建文帝在南京失陷後,出家當了和尚,並且在晚年時偷偷回到京城,最終去世後被葬在北京西山。《明史.程濟傳》中,也有建文帝出家為僧的記載。

據《明朝小史》描記載:朱元璋臨終前留給朱允炆一個箱子,對他說只有在危難關頭才可以打開,後來南京城失陷,朱允炆打開箱子一看,裡面有三張度牒。這都是出家為僧的憑證。

於是他就立刻削髮為僧,換上僧衣從密道中逃出,從此以僧人的身份流浪天涯,直到朱棣死後才敢偷偷回到京城。

(建文帝陵)

也正因為有人懷疑建文帝的自焚是朱棣自編自演的,所以他才會對民間流傳建文帝在世的消息很是擔憂,他怕建文帝在某日東山再起後拿回他的王位,畢竟天下人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時造反得來的,因此朱棣便派人在民間四處尋找有關建文帝的任何線索。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對於當時朱棣在明朝經濟實力還不算是頂峰的狀態下,派鄭和七下西洋。也有很多人產生疑問,他們認為,朱棣讓鄭和七下西洋明面上是向周邊國家炫耀國力和傳播中華文化,但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尋找住建文帝的下落。

因為曾有傳聞,說有人密報朱棣,在海外見到過一個與建文帝非常相似的人,而朱棣從開始就一直擔心建文帝還沒去世,所以本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海外尋找朱允炆。

當然這種說法也只是民間傳聞,並沒有確切證據,迄今為止建文帝的下落仍是個未解之謎。但目前來說比較可信的只有自焚和削髮為僧生兩種說法。

具體建文帝的下落,也只能靠後世的學者們進一步的考證,我相信歷史的迷霧終究有一天會被真正揭開。


大國布衣


有一天,朱元璋舉行家宴,兒孫們都來了,歡聚一堂,其樂融融。老朱幾杯酒下肚,突然詩興大發,於是出了一句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

別看老朱書讀得不多,出的上聯倒是中規中矩,老朱讓朱允炆對,朱允炆撓了撓頭,思索半晌,終於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氈”。

這個下聯也算中規中矩,不過不算出彩。老朱讓朱棣對,朱棣想了一下,鏗鏘有力地說道:“日照龍鱗萬點金。”

好!朱元璋拍手稱讚,這麼一對,帝王捨我其誰的霸氣展露無遺。

一詩成讖!

想不到多年之後,靖難之役發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時間,擊敗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真龍天子,而朱允炆則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說朱棣攻入京城之後,看到的是燒得只剩骨架的宮殿,以及橫七豎八燒焦的屍體。這些屍體燒得面目全非,根本分辨不出誰是誰,分不清哪個是朱允炆。

這就給朱棣帶來了一個難題,朱允炆到底是燒死了,還是潛逃了呢?

這時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滿天飛,有說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說朱允炆躲進了深山老林,還有的說朱允炆從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難安,這個“失蹤”了的朱允炆是個潛在隱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來,那麼他這個皇帝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畢竟,當初發動靖難之役的口號,是清君側,“君側”既然已經清得一乾二淨了,是不是該把江山還給侄子了呢!

為了江山做得踏實,朱棣決定主動出擊,他派出了兩股“搜查”小分隊,一股是鄭和,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後十幾年的時間裡,鄭和七下西洋,但始終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蹤跡,任務宣告失敗。但鄭和卻將東方文明帶往了世界,讓世界第一次認識了中國,這也算無心之得吧!

另一股小分隊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個年頭,在這十六年裡,他從來沒有回過家,甚至連母親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許其回去奔喪。朱棣體會到了胡濙的艱辛和不易,提拔他為禮部左侍郎,讓他繼續尋找。

終於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進展。這天夜裡,胡濙快馬加鞭,疾馳了幾天幾夜,終於趕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後,胡濙顧不得回家報個平安,就急匆匆地趕往皇宮了。

這時候已經是深夜,朱棣已經休息了。胡濙扣了扣門,太監出來攔住了他,“皇上已經休息了,有什麼事明個再說吧?”

胡濙焦急地解釋說,“這事十萬火急,耽誤不得。”太監瞧見來人焦急的神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於是急忙上去稟告。

皇上有請!

胡濙進宮之後,與朱棣徹夜詳談了一夜,直到凌晨四點才出宮,至於談了什麼,史書並無記載,但肯定與朱允炆有關。

並且,朱允炆肯定還活著,否則,胡濙不會如此火急火燎,君臣也不會通宵達旦聊了一夜。

朱允炆根本就沒去西域,也沒去東南沿海,而是藏在了蘇州普洛寺內,此時的他已年過半百,早已對皇位失去了興趣,在他心中權力什麼的都是浮雲,唯有佛祖方能永留心中。

朱棣聽了胡濙這般表述之後,長吁短嘆,唏噓不已,找了半輩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這個時候朱棣一點不恨朱允炆,也絲毫沒有殺他的心思了,因為他對皇位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

算了,放過他吧,就讓他頤養天年吧!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