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試問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歷史天天見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為大明帝國繼承人,但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為新一任帝國繼承人。朱元璋死的時候,朱允炆年21歲,登位,建年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在位時間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推翻。

但在2008年的1月3日上午,工程施工隊人員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登山道施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墓塔混搭的古墓。古墓有拜亭、舍利塔、地宮,地面上散落有魚形狀魚紋和龍形石脊的構件,舍利塔上的一處碑文還刻有“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應該說,墓主就是一位高僧。古墓陵牆上兩龍頭龍紋的造型正是龍嘴上唇而翹,並且長於下唇,龍頭碩大、額部隆起、大目圓睜,龍口前有火焰珠,龍鼻端呈“如意形”,這是典型的明初閉嘴龍造型。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紋飾以及墓碑底座的紋飾,與明孝陵的各個構件紋飾極為相似。言下之意,古墓裡埋的高僧,應該還有另一個身份——明朝皇帝。

而除了建文帝,其他明朝皇帝的陵墓均為世人所知,即,這座墓主人的矛頭指向,便是于靖難之役後失蹤了的建文帝!

2014年9月3日,寧德市舉行了隆重的建文帝文化研討會,邀請到了省內外的20多位專家學者對建文帝的逃亡蹤跡進行探討,以證實建文帝蹤跡的最後結果。

最終與會專家綜合了各方面證據,基本已確定建文帝逃出宮後在寧德終老的結論,並給出了建文帝出亡路的具體線圖:建文帝出亡走水路,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海,沿浙江近海南下,一度在溫州港停靠並曾上岸過。然後繼續南下,第一個目的地是福建福寧(今霞浦縣)的大京千戶所。後來戰事來的太快,鄭和的10萬樓船水軍已經到達,兩軍交戰,建文軍敗績,建文勢力通過三都澳撤向寧德(今蕉城)腹地。


河南Z先生


雖然當時朱棣已經打京城來了,建文帝好像是山窮水盡要嘛就是自殺殉國,要嘛就是逃離海外,可以說沒得別的辦法,但是大家都忽視了建文帝一個最的大優勢,就是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也是當時儒家思想下所有士紳百姓認可的皇帝,只有他逃出去京城不論在那個地方,都有再和朱棣爭天下的資本,反觀朱棣雖然快打進京城來了,表面上好像快贏了,但是隻有建文帝下一道罪己詔,然後在處死幾個朱棣名單上的所謂的奸臣,封朱棣為賢王,建文帝在大肆宣傳表揚朱棣忠君愛國,堪稱天下藩王表帥,想想看那個時候朱棣該咋辦,朱棣不是口口聲聲說奉天靖難誅殺奸臣嘛,那好啊朕就誅殺幾個你名單上所謂的奸臣,有在天下人面前稱讚了你朱棣,而朕有下了罪己詔像天下公開檢討我的過失,你朱棣只要座上皇位,你所宣傳的奉天靖難誅殺奸臣就是謊言,哪嗎在天下人的眼裡你朱棣就是亂臣賊子,所以說這是一道擺在朱棣面前的大難題,該咋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建文帝必須死,但是有需要活在人間,在明處我朱棣可沒有逼你朱允炆喲,我是來幫你誅殺禍國殃民的奸臣,我是來輔佐你的,那個曉得你背時娃娃哪個想不通啊要去自尋短見,唉天下有不能沒有皇帝啊,你留下的幾個娃娃有太小了,幾個兄弟有難以擔當大任,唉那個叫我朱棣也是太祖嫡子啊,不能看到太祖打江山毀掉啊,勉為其難接手你朱允炆留下的爛攤子,要不是為了太祖爺和天下百姓我朱棣根本不願意去接這個爛攤子。在民間是你朱允炆你自己放棄了皇位,別人還咋過幫你


我太叼了1


建文帝的一生讓人嘆息不已,本是一副好牌卻生生被打爛了,朱元璋對這位皇長孫非常重視,然而建文帝和他的父親朱標一樣,飽讀詩書,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深,結果只侷限於君子的人格桎梏中。最後削藩不成,反成亡命天涯。不可謂不可惜!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團,有說焚火自殺而死,有說出家為僧。也有的說流亡海外。朱棣稱帝后,派鄭和下西洋,其動機之一是搜尋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鄭和傳》在敘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時說: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此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鄭和隨行人員中,就有一些曾是建文身邊的宣官。明成祖還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傳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先逃到雲貴地區,後來又輾轉到了南洋一帶,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接著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至於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兩種說法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明末清初,有一本很著名的歷史書,叫做《罪惟錄》。這個作者叫查繼佐,這個人他在他的書裡面開列了有關建文帝謎蹤的23種說法。他說了一句話,他說23種,難道就沒有一個是對的嗎?他說沒有。如果有的話,只有一個是對的。正是因為有23種,所以都不對。   建文帝是生是死,他的下落一定會有一個正確答案,但是歷史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可信的答案。






一璇vlog


明朝歷史上有一大疑案,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試問他出海的可能性有多大?

(本文行文風格較為輕鬆,勿見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先說我的結論:10%。

在座的各位可能很奇怪?為什麼朱允炆出海的可能性怎麼這麼小?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朱允炆削藩,由於當時能力不足,策略不對,激起了群王的憤怒。其中,實力強悍的朱棣用了一系列手段“綁架”了寧王朱權一起造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想知具體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的其他回答)。然而,朱棣進京(應天,即現在的南京)時,應天府燃起了大火,從此,朱允炆就下落不明。

對於朱棣本人來說,朱棣找不到朱允炆,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何謂也?因為自己是造反者(天下皆知),造反的藉口是“清君側”,即藩王出兵攻打皇帝身邊的奸臣(設立者:朱元璋),然而你清忠臣就算了,你把皇帝也搞沒了,你這是幾個意思?

當時的朱允炆,有很多的支持者,你連皇帝的下落都說不清楚,萬一哪一天蹦出來個“朱允炆”,無法考證真假,但只要有人敢說,就是有號召力的,會對朱棣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朱棣一方面造謠(朱允炆已被大火燒死),另一方面,悄悄咪咪的派人(不敢公開)尋找朱允炆下落。

這中間涉及到兩的人,其中一個很著名,另一個很低調,我們下面會講到。

我們下來看一看有關朱允炆下落的幾大說法—

No.1 朱允炆下落之謎—自焚說

顧名思義,自焚說就是說朱允炆自願被燒死了(但他內心是不情願的),死於宮廷的那場大火。

怎麼說呢,自焚說就是朱棣打到南京(相當於那時的首都)以後,應天宮殿生起大火(當時皇宮用材為木頭),而朱允炆就死於此時。

這是官方認證過的。此類回答出自《太宗實錄》。大體是說,朱允炆聽說朱棣進入金川門後,也想出來迎接,卻又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就帶著皇后閉宮自焚……

這皇帝,竟能傻到如此程度,我也是醉了……

很明顯,這就是朱棣掩蓋事實真相罷了。

此記載雖出自《明實錄》但實錄不實(實錄一般是在皇帝駕崩後有本朝官員而寫,還有皇帝命令修改一些事實,要通過本朝皇帝審核,一般也就是本朝皇帝他爹。你願意黑化你爹嗎?所以,實錄不實),只是朱棣告訴大家,朱允炆死了,你們死心吧。還不忘從火裡撈出一具屍體,說這就是朱允炆(看不出本相),以皇帝之禮厚葬……

(這朱棣為了圓謊也真是……)

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我給15%。

No.2 朱允炆下落之謎—出家說

歷史上留著這樣一個故事:

朱允炆聽說朱棣打進來了,心裡慌的一批,萬念俱灰,想拔劍自刎。這時,朱元璋以前的貼身太監想起了什麼,就告訴他:“先王以前死的時候遺留下來一個鐵箱子,告訴我們不到危急時刻不能打開,在我身邊藏著。”一找,果真有這樣一回事,裡面有剃刀,僧服和度牒(和尚用的,類似於身份證),還有一些銀錢。

朱允炆明白了,他爺爺(朱元璋)料到朱允炆可能會有不測之事,就比如藩王造反,於是,給朱允炆留了這一手。於是,朱允炆積極配合,剃了頭髮,穿上僧服,從皇宮後門帶了幾個大臣逃走,從此,不知所蹤。

這種說法出自《明神宗實錄》(也隸屬明實錄),對於這種說法,是萬曆和張居正的對話得出的。萬曆問張居正朱允炆下落,博學老師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其實,對於這種說法,張居正也拿不準。

後據說朱允炆躲在一個寺廟,寫下一首詩,被姓楊的老僧人拿走,說自己是建文帝,結果被發現是假的,受了罰。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那叫一個扯淡,朱元璋要是知道這種事情會發生,乾脆直接換個兒子(比如朱棣)當皇帝算了。

我的認可度:5%。

No.3 朱允炆下落之謎—隱入民間說

這種說法很簡單,就是說朱允炆絕望了,不想和朱棣鬥了。於是,他隱入民間,不復出,安度晚年。

這種說法推論自朱棣和一個人的對話,也就是我們的第一個主角—胡濙(我也不會念)。這位仁兄牛逼在哪裡?原為兵科給事中,永樂元年遷為戶科都給事中,在大陸上的各地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由於長期做地下工作(找朱允炆),加上名字太難,知名度不是太高。

一夜,朱棣要睡覺了,聽有人來了,很不高興,但一聽是胡濙,十分高興,連忙召見。此前,他們問過一個知道朱允炆下落的人,死活不說,要不是朱棣老朋友姚廣孝臨死前請求放了他,這傢伙這性格,早沒命了。而這,證據就沒了。胡濙來了,就是帶來情報,於朱棣徹夜長談,朱棣那叫一個高興,這說明,朱允炆下落找到了,既是胡濙找到的,那麼朱允炆就在中國。既是徹夜長談,那就應該還活在民間。此時,僅僅過了一兩年,朱棣駕崩。雖然有點遲了,但好歹沒帶進棺材……

對此,我給30%可信度!

No.4 朱允炆下落之謎—出海說

接下來,切入正題—出海。

這次出海由太監馬三寶擔任總指揮。馬三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和,出海的原因嗎,就是尋找朱允炆下落。雖說沒啥結果,史書沒啥記載,但這卻成了壯舉—鄭和下西洋!

因為史書也沒啥記載,即使沒有啥證明不可能的事件,甚至表面看很有可能,加之以姓胡的(不想打了)有了結果,只給可信度10%(不好意思,我也是抒發自己觀點)。

至於剩下的百分比,就留給那些未知數了,畢竟,凡事皆有可能!

好了,我的回答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支持!

(本回答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就噴!)








無名學者


個人感覺出海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來,各地都有研究“發現”建文帝后代的消息,但真正可行度有多少不得而知,至少官方上並沒有通告找到建文帝后裔的下落。建文帝失蹤之謎也成了歷史上的懸案,也許永遠也解不開了。

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第一,就是流亡海外。但古代想要出海是非常困難的,何況當時這種情況,作為皇帝孤身背井離鄉幾乎不可能。第二,出家。國內很多寺廟聲稱建文帝就是在本寺出家,然而卻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第三,逃匿隱居。也有說建文帝逃出南京城,在僻遠的山村隱居了。

總的來說,我認為建文帝自焚而死的可能性最大,自古成王敗寇,建文帝肯定熟讀歷史,深知自己叔叔絕不會放過自己,而歷史上兵敗自焚的帝王也不在少數,或許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減少受辱的無奈選擇吧



風雅商頌


個人認為可能性很大,原因如下:中國自古號稱中央王國,自己為中心,雖然明朝提倡貿易,但投入那麼大的精力打造戰船,對於掌握帝國財富的王權真有那麼大吸引力?況且遠航對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來說是一次大冒險,在沒有把握情況下,大量消耗國庫,而且很可能是血本無歸的結果,如果不是找建文帝,難以想象。難不成朱棣是集秦始皇的霸氣、哥倫布的冒險、唐太宗的包容於一身,真正的千古一帝嗎?大家不要忘記此時朱棣此時剛推翻建文帝,皇權待穩,國家百廢待興之時。難以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