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殘忍好殺的朱棣,為何會放過朱允炆的弟弟和兒子?

Gviwin


不知道此處說的“放過”,是指什麼意思?

↑朱棣雖然冷酷,但政治頭腦堪稱一流↑

如果說饒了性命,沒有殺頭,算是放過,那麼朱棣確實放過了朱允炆的弟弟和兒子,但從更廣闊意義上來說,朱棣何曾饒過朱允炆的親族尤其嫡親啊。

建文帝朱允炆一共有四個兄弟,兩個兒子,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命運。

長兄朱雄英,是朱標的長子,朱元璋的長孫,地位之隆,可想而知,可惜他沒有這個福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去世,年僅9歲。

↑朱允炆這輩子算得上傳奇的不幸↑

於是朱允炆作為次子,被朱元璋當作了長子長孫,特別是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按照接班人的身份來培養和扶植朱允炆。

朱允熥,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出生,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被封為吳王,封國杭州,但沒有就藩。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金陵,朱允熥被貶為廣澤王,遷居漳州。同年九月,朱棣又把朱允熥和弟弟朱允熞召回南京,找了個理由,說什麼不能匡正其兄惠帝及心懷怨懟,廢為庶人。

這道詔書是這麼寫的:

“不意允熥允熞弗知省躬,自生疑懟。朕以長兄至情,不忍譴責,免為庶人,以保全之。朕痛切於心,長存念慮。長兄未有承嗣,其第四子允熙生有四年矣,茲特封甌寧王,世守懿文太子之嗣。嗚呼!協和之道,睦族為先。惇敘之仁,繼祖為大。用展同氣之情,庶續親親之義。”

朱棣這套虛偽說辭,說穿了就是一句話:不把你們兩個廢為庶人,並且囚禁在鳳陽,老子睡不著安穩覺啊。

因為朱棣得位不正,政治上存在天然缺陷,作為正統的朱允炆及其嫡系後人,是朱棣政治上最大的隱憂,萬一被一些潛在的政治力量利用擺佈,朱棣的統治就會受到動搖。

朱棣雖然沒有采取斬草除根的方式,聯想一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篡位時,可是把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都殺光了的,而朱棣有所不同,他造反起兵打的名號不允許他這麼做。他的名義是“清君側”,還是要打著朱元璋後人遭到奸臣陷害的旗號,所以他不能,也不敢擅自誅殺朱允炆。

↑朱文圭這一生也是不幸,雖然活到天年,卻一輩子是一隻籠中鳥↑

那朱棣用什麼方法呢?他試圖盡力削弱朱允炆嫡親和後人的政治能量,朱允炆的兩個弟弟被貶為庶人,放到鳳陽看守祖墳,朱允炆的長子朱文奎和朱允炆同時神秘消失,剩下一個當時只有兩歲的朱文圭,更是被長期囚禁在鳳陽廣安宮,五十年沒有走出宮門一步,連豬馬都不認識。

等到朱允炆兩個弟弟去世,朱文圭去世,他們的後人早就沒有政治號召力可言,人人都想效忠朱棣皇族,誰還會去捧朱允炆這一脈系的臭腳?

於是,自然死亡終於帶走了朱允炆後人中最有能力產生反叛的力量,其餘後人已經乖順成綿羊。這樣的套路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說什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都是騙人的。

晚個十年可能還有動力報仇,一旦過了一代兩代人,早就忘了祖輩恩仇,就算矢志不忘,對不起,時代車輪也轟隆碾過,再沒有一絲可能“報仇雪恨”。

↑朱棣這一生和僧人糾纏不清↑

所以朱棣採用的是慢火小燉的方法,不濫殺朱允炆親人和後人,只要拖著,把他們嚴密控制住就好了。就算如此,朱允炆的兩位弟弟仍是暴亡而死,背後是不是朱棣下的黑手,再也無法證明。

有意思的是,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有僧人從雲南走到廣西,到處宣稱自己是建文帝,隨後遭到逮捕訊問,原來是均州人楊行翔,隨後這人下獄而死,同行的十二個僧人跟著倒黴,被充軍遼東。

從此之後,關於建文帝或為僧人的傳說不絕於江湖。

可見,建文帝這個陰影何其具有影響力,朱棣心憂忡忡,斷非胡思亂想。


我見青史多嫵媚


說明成祖朱棣放過了明惠帝朱允炆的兒子和弟弟,要看怎麼說了。不殺叫放過?禁錮鳳陽高牆算放過?還是高爵厚祿叫放過?實際上,朱棣登基後對於長兄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的兒子和孫子並不太客氣。當然,也沒有趕盡殺絕、讓朱標絕後就是了,算是給長兄朱標這一支留下了一點血脈吧。單從這一點看,朱棣對於朱標的兄弟情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的。



史載,明英宗朱祁鎮的英明或者說是功績之一就是釋放建庶人和吳庶人。建庶人是誰?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吳庶人是誰?朱標的嫡出次子吳王朱允熥的後代(彼時朱允熥早已作古)。朱文圭虛兩歲即被叔祖朱棣囚禁鳳陽廣安宮,直到五十六七歲才被堂侄朱祁鎮釋放,出來時牛馬不識、世故不通,智商如同幼童,完全就是廢人一個,沒多久便死去了。關於吳庶人記載不多,估計大致也是這麼個情況。囚禁一輩子,算是放過嗎?看各人怎麼看了。 這僅僅是朱允炆的兒子和一個弟弟而已,實際上朱允炆有兩個兒子、三個活下來的弟弟(一兄一弟早夭),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先說朱允炆的兒子。建庶人就不說了,也沒什麼好說的,從一個幼童囚禁成了老叟,一輩子徹底廢了。那麼,朱允炆的另一個兒子呢?朱允炆的長子朱文奎,和父親一樣,在“靖難”時的那場大火之中不知所蹤。有三種可能:一是燒死了,但燒死了也要有屍體啊,可是史籍記載並沒有。二是被朱棣殺了,謊稱不知所蹤。這倒是有可能,建文朝的太子,留著是個大麻煩。可是,朱棣如果真的動刀了,沒有理由只殺掉朱文奎,卻留下了朱文圭。朱文圭雖然不是朱允炆的太子,但是,畢竟也是朱允炆的兒子,一旦被有心人利用的話,號召力並不比朱文奎差多少。因此,很可能是第三種情況,被朱允炆身邊忠心的侍衛、宦官或者宮女等等救了,之後流落民間,不知所蹤。當然,不完全排除第二種可能,但個人更傾向第三種可能。



那麼,朱棣對除朱允炆之外的三個侄子如何呢?這三個侄子分別是朱標的第三子吳王朱允熥、第四子衡王朱允熞、弟五子徐王朱允熙。“靖難”之後,朱棣立即將三個侄子由親王降為了郡王。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朱標由明興宗又變成了懿文太子,他的兒子自然不能再是親王,這符合祖制,雖然朱棣的皇位來得並不那麼光彩。 但是,把三個侄子降為郡王之後,朱棣依然不放心。不久後,朱棣又找由頭把朱允熥和朱允熞召回京師後,一通欲加之罪、又一通與朱標兄弟情深:“長兄諸子允熥、允熞、允熙,仍錫正爵。不意允熥、允熞,不知省躬,自生疑懟。朕以長兄至情,不忍譴責,免為庶人以保全之, 朕痛切於心, 常存念慮。”直接把兩個侄子拿下,關到了老朱家的老家鳳陽(這差不多就是後來鳳陽高牆的雛形),這一關就是一輩子。史載,永樂十五年,谷王朱橞詐稱蜀藩的崇陽王朱悅燇就是建文帝,想扯起朱允炆的大旗造反。於是,朱允熥於當年突然間就暴卒了。暴卒、暴斃是怎麼回事相信不用多作解釋,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史籍中太多太多。在這個當口暴卒,用腳趾頭也能想明白是什麼情況。至於朱允熞的結局,史籍記載只有幾個字:廢為庶人,錮鳳陽,卒。可以猜測,朱允熞要麼正常死亡,死在朱允熥之前;要麼和朱允熥同時被害,絕對不會晚於朱允熥。因為朱棣不可能殺一個而留一個,如此一來,朱棣永絕後患的目的根本無法達到。



那麼,朱允熙呢?朱棣倒是沒有關他,不過,和關也差不多了。讓朱標家這位老么去給他爹朱標守靈,順帶著把他親媽、朱標的繼妻呂太后(彼時已經不是太后了)也一起捎上。兩年之後,一場蹊蹺的大火把這孃兒倆送上了西天。這場大火絕大多數人認為系朱棣授意他人縱火,個人也這麼認為。自此,朱標的兒子們全部都去見朱標了。當然,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



唯一剩下和朱允炆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就只有那位建庶人朱文圭了。長期的囚禁,加之朱棣又不允許任何人與朱文圭交流,年幼被囚的朱文圭長大後智商如同幼兒,成了廢人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棣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這時候,“弱智”的朱文圭對朱棣已然構不成任何威脅了,朱棣也就沒有必要再殺他了。而諸如吳庶人那些後裔,血緣越來越遠,號召力也越來越小,朱棣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再動刀了。加之沒有了政治鬥爭的前提,朱棣和朱標的兄弟情分此時或許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或許朱棣也不想長兄絕後,想給朱標留下一點血脈,屠殺到此為止。


不務正業歪醫生


朱棣可沒有放過朱允炆的弟弟們和兒子,只是沒有親手殺死罷了,他使用的手段,比直接殺了來得還要殘忍無情。

朱標五個兒子,老大早亡,朱允炆下落不明,剩下三個,即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

朱棣奪取天下,即將吳王與衡王二人降爵圈禁,且圈禁至死。徐王亦降爵,與其母被髮配朱標陵寢。守陵嗎?守是守了幾年,不過最終也亡於一場大火,這火是不是朱棣授意的,耐人尋味。朱標兒子至此基本死絕。

至於朱允炆,京師淪陷後,一場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人說,朱允炆亡於這場大火,也有人說,朱允炆逃出生天,至今都有人說自己是朱允炆後代,說的有板有眼。

朱允炆失蹤後,朱棣擔心其逃亡海外,圖謀東山再起,於是就有了鄭和七下西洋。關於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尚無定論。

那麼朱允炆的兒子們呢?

太子朱文奎和建文帝一道失蹤,次子朱文圭倒是沒有逃掉,那麼他的下場呢?這個時候,朱文圭才兩歲。

朱棣毫不猶豫,將之圈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五十餘年。即便在有仁宣之治之美名的兩位皇帝手上,他都沒有被放出來。若非明英宗復辟成功,且感受過這種生不如死的感覺,產生了憐憫之心,朱文圭的下場,也只能是跟他的叔叔們一樣。

而傳聞朱文圭被放出來時,已然不辯牛馬,甚為可憐。

朱標向來慈愛,對兄弟也都十分愛護,他恐怕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代會落得如此下場。不過朱允炆能夠逼死湘王,朱棣關死他的兄弟和兒子,倒也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分,成王敗寇,他們只不過是權力交接的犧牲品罷了。


浮沉於史


朱棣是靠造反政變上臺的,當年他打著“靖難”的藉口起兵造反的,“靖難之役”勝利後,面對對手朱允炆的弟弟兒子,殘忍好殺的朱棣原打算斬草除根,一個不留。後來在靖難之役主要策劃者、朱棣心腹姚廣孝的勸說下,朱棣終於放下屠刀,給朱允炆一支留了條活路。

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就是後來的建文帝。建文帝后來大力削藩,他的四叔朱棣不想坐以待斃,先下手為強,發動了“靖難之役”用了僅僅四年的時間就打敗了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南京破城後,建文帝和太子雖失蹤,但其皇三弟吳王朱允熥、皇四弟衡王朱允熞、皇五弟徐王朱允火熙,還有太子朱文奎的親弟弟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被朱棣捕獲。

朱棣本想斬草除根,靖難之役主要策劃者、朱棣心腹姚廣孝勸說朱棣,千萬不能殺,當時起兵靖難的藉口就是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如果現在殺死皇室子孫,就真的變成了造反了。

朱棣於是改變策略,不但不殺,反而封王加爵,吳王朱允熥進封為廣澤王,衡王朱允熞進封為懷恩王,徐王朱允火熙進封為敷惠王,這些新封王的領地統統是老家鳳陽,任務只有一個:守陵。列祖列宗的祖墳無人看守,需要朱家自己人去親自看守。實際上被軟禁,成為貨真價實的庶人。朱允炆一支因此此得以繁衍,不過從此與政治無緣。


希榮文創


燕王朱棣功高蓋世,英明神武,由於得不到朱元璋的認可,就沒有成為皇位的繼承人。

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按著皇位繼承的慣例,應該另立太子。

只是由於朱元璋突發奇想,策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

朱元璋逝世後,朱允文繼位,史稱建文帝。

由於朱允炆聽信了近臣的讒言,要削減藩王的權利,目的就是要處理掉燕王朱棣。

朱棣忍無可忍,於是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兵南京,皇宮著火,朱允炆疑似死於火災,於是,朱棣繼位,稱明成祖。

由於,朱允炆已死,朱棣也大權在握,確實也沒必要為難朱允炆的弟弟和兒子。


瀋陽楊藝


朱棣殘忍好殺,但說他放過朱允炆弟弟和兒子也是不準確的,畢竟朱標的三個兒子都在他手上不明不白死去。而建文帝朱允炆的兒子可以說被囚禁至死。但在古代為保住皇位可以理解,畢竟李世民還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下面就一個個來看下他們的下場,可以更好地理解。

先來看下朱標的兒子們的下場。(朱允炆排行第二)

大哥:朱雄英,洪武七年出生,洪武十五年去世,年僅九歲。追封為虞懷王。

三子:朱允熥,洪武十一年出生,在建文元年受封吳王,都杭州,但未就藩。建文四年,遭明成祖貶為廣澤王,國都漳州。不久與弟懷恩王朱允熞被召到南京,以不能匡正其兄建文帝由廢為庶人,禁錮鳳陽。永樂十五年發生谷王朱橞以建文帝未死為由,意圖謀反明成祖為消除隱患,同年,除掉了朱允熥。

《萬曆野獲錄》:是時建文二弟,惟庶人允熥一人在,自橞有此舉,是年即以訃聞。蓋上慮不逞者復欲藉以幹紀,不得不除之也。”

四子:朱允熞,建文元年受封衡王,未就藩。靖難之役後,降為懷恩王,都建昌。不久與兄朱允熥一同被召到南京,以其不能匡正其兄惠帝為由廢為庶人,禁錮鳳陽,不久便死去。

五子:朱允𤐤,洪武二十四年出生,建文元年受封徐王,但未就藩。靖難之役後,降為敷惠王,隨呂太后居懿文陵。永樂二年,成祖廢朱允𤐤兩個哥哥朱允熥和朱允熞為庶人,禁錮鳳陽,改封朱允𤐤為甌寧王,奉朱標祀。永樂四年,因宮邸火災被燒死。

再來看下建文帝朱允炆兒子們的下場。

長子朱文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出生。父親建文帝登基後,受封為太子。母是建文帝皇后馬氏。明成祖攻入南京,與其父建文帝一起消失

。後南明為收拾民心,追復其為和簡太子。

《明會要》: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為皇太子。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

次子朱文圭: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出生,明成祖攻入南京時,朱文圭其父明建文帝、兄朱文奎不知所終,母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圭當時只有兩歲,之後便被明成祖禁錮於中都鳳陽廣安宮。明英宗通過復辟即位後,對於同樣被囚禁的朱文圭有惻隱之心,且明成祖朱棣一系皇位已穩固,而明英宗因被俘後再次復位需收拾民心,顯示仁德。英宗請示太后,便下令在鳳陽為朱文圭修建房屋,任其自由出入,還給建庶人結婚,以婢妾十餘人續其香火,並派人照顧建庶人生活起居。朱文圭兩歲被囚禁,五十七歲被放出,由於自小便囚禁而無法和外界接觸,被釋放時連牛馬都不認識,不久便死去。

明史贊曰: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如有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不同觀點可在評論中發表討論


治史局


古人講求籠絡人心,作為正統皇帝繼承人,朱允文還是有很多粉絲的。如果趕盡殺絕,痛下殺手,朱允文忠實追隨者也會報復。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一方面不殺表明自己對上一位繼承者的尊敬和仁慈,另一方面給追隨者樹立一個榜樣,一人之過不牽連其他人。仁治,才是天下大治。武治,難以長治久安。



會游泳的小老鼠


為了假裝自己仁義,其實朱允炆的兒子雖然沒有被殺,但是卻生不如死,被朱棣和他的後人囚禁到五六十歲才放出來,連許多基本常識都不知道


正是國人


“朱棣殘忍好殺”?你媽告訴你的?


元西1


應該從側面去看,朱棣皇位畢竟來路不正是搶來的,從後來的是就能看出來朱棣也是個雄心勃勃的人,或許是對自己侄子對他們老朱家的愧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