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渡——“奉賢北大門”的前世今生

丁 輝

據考證,黃浦江發源於浙江龍王山苕溪,一路向東越過太湖涓涓而至,澱山湖無私敞開胸懷充實她的水體,方才浩浩向東,成就大江氣勢。黃浦江在西渡這兒迎頭撞上了古老厚實的土地,畫出一道90度大轉彎後決然北上,後灘、徐匯濱江、前灘,依次途徑陸家嘴、外灘、楊浦濱江至吳淞口,江帆重重、燈火璀璨,百年上海灘變革樂章鳴奏至今。

因為浦江第一灣的緣故,江水放緩,利於航渡,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西渡本地裡人王桂芳捐田10畝,設置義渡,免費為來往閔行與奉賢的路人提供擺渡服務,被鄉民廣泛稱頌,“西渡口”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政府接管渡口,兩艘渡船一隻小碼頭,構成小“樞紐”。“坐手搖渡船去塘北趕集,一船有二三十人,江豬(江豚)在水底下拿腦袋頂撞船身,搖搖晃晃,嚇煞個人”,本地耄耋老人常常向兒孫講述自己當年的渡江故事。

1932年9月,滬閔南柘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始建車輛輪渡。翌年10月,設西渡汽車站,西渡初成奉賢北部交通樞紐。1946年,數家船戶合股購買機動渡船。1958年,客輪渡和車輛渡分別闢出,客流量日增夜長,至1985年,西渡口已經成為上海西南重要越江交通樞紐。以輪渡公司為例,時年,公司有職工187人,配客渡輪4艘,日平均渡客3萬多人次;車渡輪3艘,日平均渡車2950輛次,不論規模還是人數,在滬上各大渡口都名列前茅。

數以萬計的奉賢人通過渡口去閔行謀生,早渡北,晚渡歸。有時遇到大霧,輪渡久久不能通航,等到霧散了,渡船靠岸,船繩解開,船笛鳴響了……不少“70後”“80頭”的西渡人大多有著跟老人去渡口迎接父母的經歷,老人拿著麥芽糖哄著吵鬧著要父母的娃娃,一聲響亮的汽笛從對江傳來,引得老人孩子伸長脖子張望……今日,西渡人早有多種方法過江,但是渡口渾厚透亮的汽笛聲早已深深刻在人們的記憶裡。

1995年10月,黃浦江上第四座大橋——奉浦大橋建成通車,這是上海市第一座採用國內集資形式籌措資金建設的黃浦江大橋。交通的便捷帶來西渡人口新一輪增長,同年,奉賢縣蕭塘鎮被撤銷建制,西渡鎮建制,轄管範圍南至蕭塘,北至黃浦江。

2003年11月,為了集中力量建設中心城區,奉賢區政府決定撤銷原西渡鎮、南橋鎮建制,所轄區域建立新的南橋鎮,西渡成為南橋鎮下屬的社區。進入新世紀,奉賢在交通建設上卯足了勁兒,閔浦二橋、虹梅路隧道等重大工程橫空出世,西渡的門戶作用越發明顯。為了讓西渡更好地服務於奉賢經濟發展,2015年12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西渡社區從南橋鎮析出,建立西渡街道。這是奉賢區第一個行政區劃分意義上的街道,標誌著奉賢城市發展邁入新的歷史階段。

街道建立後,西渡在奉賢區委區政府關心下發展迅速,五號線南延段於2018年12月正式通車,從西渡坐軌交,30分鐘就可以抵達莘莊。五號線南延段更有著獨一無二的“江上軌交”,於黃浦江上凌空俯瞰波光粼粼的江景,成為滬上最新的“網紅”景點,一經開通,無數上海人特意趕來體驗。西渡西面,昆陽路大橋正在建造,預計2020年通車,今後將對接嘉閔高架南延段,直通虹橋……

西渡口,因佔據過江要道而興起,一個“口”字,道出了它曾經的身世。如今的西渡街道,從東到西,從高空到地下,已經構建起了立體式的越江樞紐。奉賢正在建設成為杭州灣南岸重要的節點城市,“東方美谷”打造美麗健康大產業,“未來空間”迎來智能化的美好未來。西渡,這扇奉賢的“北大門”,作為迎接新挑戰的第一站,此刻,已經作好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