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話中哪些詞來源於滿語?

競技盒子


作為一個地道的東北人,跟這生活了三十來年了。真心不覺得有那麼多“東北話”出自我們東北人之口

東北一帶是滿族的肇興之地,這個不用多說。不過現在大部分的東北人,都算不上純東北人。眾所周知,十九世紀後期一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爆發了一次移民的高峰。現今住在東北的,大都是河北、河南、山東的後裔。記得小時候《同一首歌》節目組來哈爾濱演出,劉若英為了和觀眾打成一片,把自己稱呼“俺”,在臺上說道“俺們東北銀。”當時我就尷尬了,我們哈爾濱人並不這麼說話。

這可能是奉天口音,或者大連口音?弄不懂,總之~我們還是普通話夾雜山東話居多。

至於題主所說的滿語,大部分還是地名音譯居多。

只知道幾個,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地名

牡丹江:金代時期的上京會寧府所在直轄市叫做“胡裡改路”,便是以胡裡改江而命名。而這個胡裡改江,就是現在的牡丹江。在清朝時期又叫他“牡丹烏拉”“呼爾哈”或者“牡丹江”,總之都是音譯得來,牡丹江的原意,是滿語彎曲的意思。

綏芬河:金代稱之為“蘇斌河”到了明清時期改叫“綏芬河”,同樣是音譯過來的,“綏芬”這個發音原指錐子,因為這條河中生活著一類甲殼如椎的釘螺。綏芬河,便也因此得名。

烏蘇里江:這條黑龍江重要的支流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換過好多的名字,金代的時候被稱為“阿里門河”,“阿里門/奧利米”是小馬駒的意思,說江水像個小馬駒一樣在崇山峻嶺之間奔跑,隨後在元朝又被成為“烏塗裡江”“額多里河”,到了明代又改名為“亦速裡河”,到了清朝才被成為“烏蘇里江”,“烏蘇裡”原意“下游”,就好像好多松花江邊的漁民將松花江叫做“上江”一樣,這種起名方式倒是真的簡單粗暴。

依蘭:這個城市的名字算得上是活脫脫地由滿語演變而成了。依蘭在滿語中被稱為“依蘭哈喇”,依蘭是三的意思,哈喇是姓的意思,所以如果直譯的話,依蘭應當被叫做“三姓”。偽滿的《依蘭紀略》有載:“嗣以胡氏徙居寧古塔,只餘盧、葛、舒三姓,遂呼斯地為三姓。”說句題外話,初時徽欽二帝被囚禁的五國頭城遺址就在這裡。

齊齊哈爾:這個城市的地名就是滿語的音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齊齊哈爾算得上是東北的核心城市了,它的原音叫做“齊查哈里”,邊疆之意。不過好像這種發音是來自達斡爾語,在這裡也提一嘴吧。

由滿語演變過來的譯名有很多,好比瀋陽是“盛京”之意,吉林是“邊沿”之意,哈爾濱是“曬網場”之意。

物件

嘎拉哈:小時候沒啥玩的,會把豬、牛、羊膝蓋骨的一部分拿出來玩,這個部分被稱為嘎拉哈。但是這東西大抵都是女孩子玩的,所以~筆者也不太明白什麼是正面陽面,又是怎麼個遊戲規則。

旮旯:小時候闖禍了怕捱揍就找個旮旯蹲著,旮旯,角落的意思。不過現在大部分人都應該知道犄角旮旯這個詞。

哈拉巴:“這塊肉是哈拉巴上的,你吃了吧。”哈拉巴,肩胛骨的意思。不過筆者不太喜歡這塊地方的肉,肉太死,沒什麼嚼勁。

卡不襠

:“我昨天熬夜玩穿了寂靜嶺,站起來的時候卡不襠都溼了”卡不襠,褲襠之意,小時候經常說,現在也就老人會經常唸叨這個詞,不常見了。

嘎雞窩:又叫咯吱窩,就是腋下。現在一般把它叫做癢癢肉了~

其他詞語

捅咕:“有些同學就在下面捅捅咕咕的,以為我站在講臺上看不見嗎?”“別老捅鼓我,我幹活呢!”捅咕,做小動作,碰的意思。


撩吃:“聽說你又撩吃小姑娘去啦?”這個詞現在倒是應用廣泛,撩吃,挑逗,戲弄的意思。

墊吧:“實在餓了就吃點東西墊吧一口。”墊吧,就是吃點東西遏制飢餓感,找不出合適的詞語來解釋。

撒(sá)麼:“你四處撒麼撒麼,東西肯定沒丟!”撒麼,四下看看。

不(bū)楞:“你不楞一下那跟弦,這把吉他就響了。”不楞,撥弄之意。

唧咕/嘰咯:“村東頭那倆老孃們又唧咕上了。”指村東頭那倆女的又吵起來了,叫法不一樣,兩個詞算是同義字,吵架的意思。

皮兒片兒:兩個兒化音連讀,“你瞅瞅這屋讓你整得皮兒片兒的!”皮兒片兒,亂,不整潔。

吭哧癟肚:“我兒子回家吭哧癟肚地告訴我,他書包丟了,讓我好頓揍!”吭哧癟肚,說話吞吞吐吐。

西了嗎哈:稀裡糊塗的意思,“打完我兒子我就告訴他,你出去幹啥事能不能不西了嗎哈的?”

揚了二正:傻,心不在焉。“你瞅你揚了二正哪一齣!”

有好多小時候經常說的東北方言,也不知道算不算本土話,更不知道是不是滿語音譯而成。挺多語言是不好從資料上證實真偽的,實際上……也沒啥雅緻去挨個證實那句話是東北本土滿語,那句話是山東河北帶過來的方言。

最後用一個東北對話作為結束吧。

“昨天看我家二小子寫作業,那傢伙給你劃拉的,和老蟑爬子似的!我抄起笤帚嘎達就要揍他,那小子抬屁股就撩了!給我氣得捂了嚎風,跟腚追他,差點沒出溜一跤!”

“我家小子也賊套淘,那衣服穿不了兩天就讓他給咧壞了,整的我刺撓的就像揍他。打他兩下一下子栽歪那去了。給我嚇夠嗆,後來才知道他是裝的,在那忽悠我呢。”


鑫時空


有一種回答叫嗯哪

有一種解決叫咋整,

有一種浪費叫霍霍,

有一種重複叫磨嘰,

有一種狀況叫毛楞,

有一種面貌叫磕磣,

有一種討厭叫咯應,

有一種觀察叫撒漠,

有一種掩護叫打狼,

有一種為人叫得瑟,

有一種軟弱叫尿跡,

有一種疑問叫噶哈,

有一種習慣叫埋汰,

有一種聊天叫嘮嗑,

有一種速度叫麻溜,

有一種憤怒叫急眼,

有一種喜歡叫稀罕,

有一種厲害叫尿性,

有一種傻叫得兒呵,

有一種心情叫憋屈,

有一種數量叫老鼻子,

有一種創傷叫禿嚕皮,

有一種吃態叫可勁造,

有一種性別叫二椅子,

有一種關係叫鋼鋼地,

有一種獨處叫賣呆兒,

有一種範圍叫整個浪,

有一種頑皮叫欠兒登,

有一種能力叫吭呲癟肚,

有一種休閒叫無極六獸,

有一種故意叫淨引兒地,

有一種感嘆叫哎呦我去,

有一種設施叫馬路牙子,

有一種工程叫半拉可機,

有一種頻率叫做晃常兒,

有一種失敗叫突魯反仗。

有一種骨頭叫波羅兒蓋,

有一種心態叫楊了二正,

有一個地方叫俺們那旮瘩。

有一種美,叫帶勁;

有一種回答,叫嗯哪;

有一種反覆,叫吐了反仗;

有一種發火,叫急眼;

有一種直爽,叫敞亮;

有一種癢,叫刺撓;

有一種喜歡,叫稀罕;

有一種討厭,叫各應;

有一種醜,叫磕磣;

有一種傻,叫虎了吧唧;

有一種腦殘,叫山炮;

有一種可能,叫備不住;

有一種不可能,叫夠嗆;

有些口頭語成了北京土話


小園香徑月色Pope


歪個樓,講講為啥東北人講滿語。


雖然被語言學家根據發音不同被劃分了三大片8小片,但東北話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


1_東北話普遍三聲比較多;很多在普通話中不讀三聲的字東北人習慣讀三聲,比如:脊(ji3)梁、撇(bie3)開、媳(xi3)婦兒、中國(guo3)

2_大部分東北人都不說r這個音,r聲母的字他們多會讀成y聲母,比如:東北人(yin)、吃肉(you)

3_都說四川人平翹舌不分,其實很多東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這個情況在東北也比較複雜,有的地區的人都讀zcs,有的都讀zh、ch、sh,還有部分人混著讀。

4_東北人習慣把o為韻母的字讀成e,比如:薄(be)荷、破(pe)爛兒;在東北,還有不少人會把普通話裡首字為一聲、末字為四聲的兩字詞讀成首字二聲、末字輕聲,比如:乾淨(gan2jing)、東西(dong2xi)、機器(ji2qi)


除了發音和語調以外,東北話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詞,他們很多常用的詞都是普通話裡沒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撥楞蓋兒(膝蓋)、埋汰(不乾淨)、嘮嗑(聊天)、別扒瞎(說瞎話)、溜號(走神)等等。


雖然東北話很好玩也很有特點,不過相比於其他地區的方言,它跟北京話、普通話是最為接近的,甚至很多研究方言的學者,把東北官話跟北京官話歸到一類。


不僅如此,如今的東北話裡很多詞來自於其他方言。


山東方言中的刀魚(帶魚)、炮仗(鞭炮)、嫌乎(嫌棄)和京、冀方言中半兒拉(一半)、捯飭(打扮)、開瓢兒(打破腦袋)如今都成了東北人的常用詞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得從東北話的形成說起。


明朝開始加強對東北管理,朱元璋時期,有軍人和家屬約39萬人定居於此。明中期(1542-1578)有200萬人從山東划船到東北。

到了清朝,大量滿族人跟著皇上南下來北京。


雖然清政府對東北有封禁政策,但這也阻攔不了關內人對東北的嚮往,慢慢地,東北地區的漢人超過了包括滿族在內的其他民族,漢語也開始佔了上風。


如今東北官話的形成主要源於晚清民國時期的兩次移民。


從晚清開始,清政府缺錢了,於是對東北採取了開禁放墾的政策大量河北、山東的老百姓開始闖關東。


有研究顯示,晚清50年時間中,從關內移到東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萬。


這麼多移民讓漢語在東北成為了絕對的霸主,不少滿族人會說漢語,卻不會說滿語。


民國成立後的20年,東北又迎來了第二次闖關東熱潮,這次又有1000多萬人口來到東北。


兩撥移民以山東人為最多、河北人第二,所以不少山東、河北方言成為如今東北話的一部分也就不算稀奇了。


雖然兩次大移民使漢語取代了滿語,不過東北方言和地名還是保留了很多滿語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元素。


在東北,捉迷藏被說成是“藏貓”,這裡的貓就來自滿語,是樹叢的意思。


● 清代鴻遠堂刻本《滿漢字書經》


吉林(這裡指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烏拉”的簡稱,吉林在滿語中有沿的意思,烏拉指江,吉林因在松花江邊上得名。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這一地名來自達斡爾語,有邊疆、天然牧場之意。


在東北上了7年學也沒說明白東北話的值班編輯 / 孫大一

在北京呆了十幾年也還是一口家鄉話的值班編輯 / 老梁

對本文完成亦有很大貢獻的值班編輯 / 馬馬馬


出品丨視知TV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電影、男裝、寵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為你解釋世界。

視知TV


東北很多都是山東,河北還有河南過去的,滿語對東北話的影響比北京話還小,北京話的滿語詞彙能找出一點,例如

撒麼、掰特、榻攤、巴哈、格嘰、阿哥、各扭、格格、哇單、太后額捏、嬤嬤、巴沙、挖行、得合勒、挨杭、刺刺……


宇文度鵬


作為老記,東北三省都去過。感覺最正宗最好聽的東北話還是黑龍江省的哈爾濱話。以前的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糸(現中國傳媒大學)也是以招收哈爾濱人為主要對象。細考,黑河話既是滿清祖宗地,又是雍正皇帝推行普通話的樣本,就當下普通話而言自然正宗許多。

至於今天的東北話包含的滿語詞彙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凡是普通話沒涉列的詞彙都應該是滿語詞彙。如使用頻率最高的:嗯啦,埋汰,稀罕,糊弄等。從歷史角度看,這也漢滿民族融合的必然。所以,偉人毛澤東說:“中華民族是融合的民族。”

有一次去大慶市採訪,在市委市政府對面大樓拍照,忽聽身後一句優雅女聲:“哥,稀罕呀?”轉身一看,是位中年女人,正笑眯眯等待回答。筆者忙掏出《記者證》,解釋登樓拍照的原因。後來才知,這女人是大樓值班經理,是江蘇人,嫁給東北人20年,已滿口哈爾濱城裡話。


嚴家慶


說起東北話中哪些詞來源於滿語,我們要從滿語的本源說起。

作為東北人,三拍君接觸過一些研究滿語的學者和朋友,下面就是我對滿語瞭解和認識的一個總結。

十年前,據統計,中國會說滿語的人已經不到100人,能從事滿語書面語譯成漢文的不到50人,而精通書面語的不到20人。

有人認為滿語這種落滿歷史灰塵的東西已無在這個世界存在的必要。

其實滿語文化離我們並不遠,專家說:我們現在吃的火鍋,就是來源於為贏得作戰時間,滿族騎兵在征戰間歇把隨身帶的肉和一些乾糧、菜葉全放到頭盔裡,用火一起煮來吃”。

一些方言“馬馬虎虎”、“磨蹭”,以及如“嗯吶”(是)、“哈喇”(食物變味了)、“勒特”(邋遢)等,則是滿漢大融合在語言上的表現。

四大名著中《紅樓夢》裡別有韻味的語言,就夾雜了大量的滿語以及當時滿人講漢話的習慣。

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作為清朝的“國語”,當年許多條約、條文和秘密檔案都用滿語保存。

清朝政府為保密起見,機密文件多用滿文,特別是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滿文檔案數量甚巨,相信裡面一定會隱藏著秘密。

我國現存滿文檔案史料約200多萬卷(冊),僅黑龍江省檔案館就有滿文檔案4.38萬卷,重達60餘噸。眾多的珍貴史料,因為滿語人才的缺乏而成為難以破譯的天書。

黑龍江三家子雖只是嫩江邊的一個小村莊,在國內外滿通古斯學界卻享有盛名,被譽為滿語“活化石”村落。

三家子村位於黑龍江省富裕縣西南,距齊齊哈爾市40餘公里。全村1071口人,65%以上是滿族,因居住著計、孟、陶三大姓而得名。

據學者考證,三姓居民均為水師後裔,是清朝康熙年間由吉林省隨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駐守邊疆而來此定居,至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了。

早年,由於村裡全是滿族人,三家子村居民只會滿語不懂漢語。後來雖有極少數漢族、達斡爾族人移入和通婚,但移入的其他民族人也隨著村民說滿語。

1961年夏,內蒙古大學一調查組調查發現,村裡老年人的滿語都說得很好,中年人滿漢兩種語言都會。時隔25年後,當年的老年人相繼故去,當年的中年人現在也已成了老年人,他們雖然還會說滿語,但說得好的已不普遍了。

這時的中年人絕大多數能聽懂滿語,會話就困難了,只能說些日常生活用語,少年人都不會說滿語,個別少年人能聽懂簡單的生活用語。

2006年,能夠非常流利地說滿語的僅有陶春和、孟淑靜和趙鳳蘭3人,能聽懂並說大部分滿語的有15人。而這些滿語掌握程度較好的人中,絕大多數在50至70歲之間,最大的已80多歲。

為什麼三家子能較好地保存滿語呢?“聚居、交通不便、受蒙漢各族的影響較少”是主要原因:

第一,三家子是滿族集中居住的屯落,與雜居屯落不同,具備保持使用滿語的條件。

第二,以前很少與其他民族結婚。

第三,交通不便,很少受到外部環境影響。

第四,在清代滿族當兵是唯一出路,滿語是軍隊用語。是否講滿語、能否聽懂滿語是與生活直接關聯的大事。

滿語對現代漢語的影響至今仍存在。現代漢語中的一些詞彙如“懶散”(不振作,提不起精神)、“消停”(安靜)、“捅婁子”(闖禍)、“埋汰”(不乾淨)、“央計”(說好話)、“姑爺”(女婿)、“姑娘”(女兒)等等,都來源於滿語。

衣服沾了髒東西幹掉後留下的漬痕,東北話叫“河愣”,滿語原意是“水的波紋”。慢慢悠悠耽誤事情的“磨蹭”滿語原意“遲鈍”。東北話裡說個不停的“窮嘞嘞”,滿語原意“議論談論”。把有皺紋的東西撫平東北話叫“嗎撒”,滿語原意“舒展”....“不吸墨別”,是滿語的“我愛你。

如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滿族文化遺留的產物。

在北京故宮,許多刻在大殿匾額上的滿文抬頭可見;常見的點心薩其馬也是滿族食品。

很多人喜愛的北京小吃炒肝也源於清代。“炒”據稱就是音譯,在滿語中有煮、熬之意。

還有現在依然高貴的宮廷服飾和宮廷膳食,都是受了滿族文化的影響。

正如專家所說,滿族文化和滿語是與漢族文化和漢語融合後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了。

東北話中的這些地名是滿語:

除了地名,這些名詞也是:

一些滿語動詞:

一些滿語形容詞:

滿語助詞:


二言三拍


稀罕:滿語,滿意、喜歡。"這件衣服你稀罕不?"

  禿嚕:滿語,喻為沒有履行踐約。"這事兒八成要禿嚕啦…

  牌兒亮:滿語,漂亮、美麗。"那姑娘誰家的?牌兒亮啊:"

  活絡:滿語,話不真。“他這個人辦事不牢,竟說些活絡話”

  拉忽:滿語,遇事疏忽。“你這個人辦事真拉忽”。

  巴結:滿語,趨炎附勢、極力奉承。“他最能巴結當官的”

  抹擦:滿語,向外舒展。“洗完衣服,抹擦抹擦就平整了”

  央告:滿語,說情、求情。“說了一車好話,央告了半天,還是不答應。”

  烏塗:滿語,水不涼不熱。"這盆水是烏塗的。"

  咕咚:滿語,象聲詞。"這小子真壯實,走路咕咚咕咚的。"

  撇:滿語,看、瞧。"用眼一撇,我就瞧出來了。"

  喂呀嗬:滿語,驚歎讚賞。"喂呀嗬:幾年沒見,這孩子長成大人了……"

  褶子:滿語,事情辦糟了。"這事褶子了吧?看你怎麼交待。"

  喝咧:滿語,無規則地哼唱。"你別喝咧啦,怪難聽的。"

  東北話口語中的滿語詞彙很多,本文僅舉部分例子。

圖文資料來自網絡,作為一個東北妹子,暗搓搓的給大東北點個贊,哈哈。


笑侃江湖


對,東北是滿族人的老家。

東北方言裡面不可能沒有滿語的。

東北都是清朝時期山東人闖關東過來的漢族人。

清朝前期滿族人入關做皇帝,不允許漢族人去開發東北。東北屬於龍興之地,滿族人怕破壞了龍脈。也是想給自己留個後路。禁止漢族人去東北的。

俄羅斯,當時叫沙俄,東北人直接稱之為,老毛子。打過來了。其實俄羅斯打過來是有原因的。俄羅斯被蒙古人統治了兩百多年。現在推翻蒙古人自己當家了。

俄羅斯人打蒙古人就一路追了過來,蒙古人當然想著蒙古高原自己的老家。所以一路往東方跑。俄羅斯就一路往東方追。實際上俄羅斯現在國家這麼大的領土都是繼承了蒙古人的家底。

想當初成吉思汗一路西征。一直打到歐洲去。蒙古人從中國一直到中亞,西亞,東歐,大大小小建立了幾十個蒙古國家。雖然中國元朝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可是歐洲的蒙古人統治哪裡差不多三百年呢!

可以說俄羅斯人打到東方,都是蒙古人給引過來的。

當時東北滿族人都去北京當皇帝享福去了。本來滿族人也就是幾十萬人。都走了一大半。東北幾乎沒有多少人了。俄羅斯人打過來了。應該走過來的。因為西伯利亞,東北,這些地方地廣人稀根本沒有人,所以俄羅斯人,走到哪裡就佔領到哪裡,根本沒有打什麼仗就直接佔領了。

那麼俄羅斯人,到了東北,滿族人不幹了。畢竟東北是自己的老家丫。不能夠丟了。所以康熙大帝親自帶兵打敗了老毛子。其實老毛子也沒有多少人,一打就敗了。

可是清兵一走,老毛子又回來了。咋辦呢!沒辦法,康熙大帝只能夠簽到尼布楚條約。和老毛子劃定了邊界。其實當時如果像現在這樣人多,西伯利亞都是中國的。就是沒有人。要了也守不住。


所以,從那個時期,滿族人開始允許漢族人移民,東北和外蒙古了。

清朝時期漢族人移民有兩個路線,就是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

山東人,當年鬧旱災蝗蟲,幾年顆粒無收,溫溢橫行,餓殍遍野。闖關東也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山東人是兩個大餅一根蔥,揹著柄擔闖關東。

走西口則是山西人去外蒙古做生意,當時出來很多晉商,喬家大院都知道吧!就是那個時期的山西人。山西人一般都是做生意。當然也有留在外蒙古的。所以,外蒙古現在好多人都有山西人的血緣。

山東人到了東北幾代人還是講山東話的。

後來慢慢的和滿語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東北話。

其實東北話的發音的的確確的滿語發音。滿語和蒙古語說話都是字正腔圓。和山東話區別非常大的。

我就是東北人,記得小時候聽到過有幾個老人家說話就是山東人的味道。

東北話雖然是漢語,但是東北方言裡面有很多滿語和蒙古語。這些語言和漢語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東北話。


姚遠專號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北京是滿人在“關內”的聚居地,因而在現在的東北和北京方言中存在著大量的滿語詞彙,只是大家夥兒沒意識到罷了。所以,東北話和北京話有很多重疊的地方。

我聽過的最有影響的滿語詞彙是“薩其馬”,這是一種享譽世界的點心。不過中國南方人說的“薩其馬”都跟北京話裡的音兒差得太遠,而普通話裡的“薩其馬”和北京話的差距則體現在輕聲上(北京話裡多輕聲也是來自滿語)。南方人說這三個字的時候跟新聞聯播裡說的一樣,很規矩的將三個字說出來。

而北京話裡把“薩”的音加重,“其”和“馬”都是輕聲。現代漢語裡的滿語詞彙消失的很多,如清史小說裡面的滿語詞彙很多都不用了。“軍機章京”,“筆帖式”,“達拉密”,“戈什哈”等都已消失,但有些確留下來不單成為東北話和北京話,而且是現代漢語裡的標準詞彙,如“耷拉”。     

比如北京話的這樣一句:“這小蜜挺棒, 牌兒亮啊,哪兒拍來的?人長的帥,喜歡你的女孩兒就是多。” “小蜜”自然是來自英文的miss,但“挺”,“牌兒亮和“拍”“帥”都是滿語詞彙的音譯。     

還有普通話裡的“馬馬虎虎”來自滿語的“lalahuhu。     

東北話的“磨即”、“磨蹭”(北京話裡也有“磨蹭”),是來自滿語的“moji或moduo”。      滿語裡的“cahu”本是潑婦的意思,到了東北話和北京話裡成了詐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禮貌或不文明的意思。比如“你在這瞎咋呼什麼?”。     

東北人和北京人管腋下叫做gazhiwo,開玩笑時撓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這也是滿語腋下和撓腋下的音譯。  

   

北京人或趙本山當指責別人胡說的時候一般說“你別跟我瞎勒勒”,滿語裡“勒勒”是說的意思。     

漢語裡的“巴不得”也是來自滿語,只不過稍微變化一下。     

漢語裡的央告,央求裡的央也是滿語,歷史上沒這麼用的,多用乞求或請求,央來自滿語裡的“yangge.     

漢語裡的邋蹋來自滿語的“lete”,比如我小的時候喜歡穿軍裝和大蓋帽,出去玩身上弄的很髒,我媽就說我像lete兵。       

“這人辦事幹淨,利索,麻利”中的“利索”和“麻利”來自滿語中的“lali”.     

漢語裡“褲襠”一詞來自滿語,也就是東北話的“kabudang”,中國明朝以前的黃色小說裡說那個地方都是用“胯下之物”,褲襠的叫法是後來才流行的。   

  

東北或北京形容人家窮時,說“窮的叮噹響”,“叮噹”來自滿語,也是窮的意思。響則是後加的。     

“那個人脾氣可真是個色(gesai),不好打交道”,這裡的個色也是來自滿語,意思是特殊。     

東北和北京話的打有一種叫法為kei,比如“再不滾蛋我可要kei你了”,kei就是滿語打的意思。     

“這人說話怎麼這麼羅嗦”裡的羅嗦也是來自滿語,與shaodao或絮叨一樣。     

“幾天不喝酒,我就渾身彆扭”,“彆扭”來自滿語的“ganiu。其在滿語中是特殊的意思。現在把日本韓國文化粉絲叫做哈日,哈韓,這個用法很多見。北京話裡也有類似的用法,“你可別老讓我哈著你”,“你看看,你看看,他見到領導就知道點頭哈腰”。這個哈字也來自滿語,滿語裡管拍馬屁,獻媚叫做 “hadaba.  

   

XXX潤膚露細心喝護您的健康”,護字沾漢語的邊,可這“喝”是從哪來的?古漢語並無此用法,原來是滿語“hekur”,那是照顧,看管的意思。  

北京人管做生意叫“倒騰”(東北話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爺”。“倒”這個字在這裡不是漢語裡的本意,應是滿語裡表示“挪來挪去”的“taodem”。     

東北有一種用羊或豬的骨關節來玩兒的遊戲,叫“galeha”,當然也是滿語。 以上是挑了幾個影響比較大的詞兒,東北話和北京話裡的滿語詞彙還有很多。他們也沒有進到普通話的範圍內,比如說食物變質後的氣味在北京叫做”hala味兒”,白襯衫領子上的黑色痕跡叫做“elin,那是滿語裡波紋的意思



      說得出來


      滿語,顧名思義是滿族人的語言,而滿族當年是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由於人數少,直到明朝中後期,滿族才借鑑其他少數民族語言創立了滿族文字。所以滿語滿文其實是一種很不成熟的語言文字。

      明末滿人入關,真正的滿族人並不多,大概十來萬吧。入關後由於漢語言漢文化的強大,越來越多的滿人開始說漢語,進而導致滿人都不會說滿語了。乾隆皇帝一生作詩上萬首,這裡不說質量單說數量,在寫詩界真是毫無爭議的名列前茅。為什麼這裡說寫詩界而不說詩人呢?如果你讀了乾隆的詩就會明白了。

      清朝前期的皇帝都以寫漢詩為榮,可想滿族語言文字本身是有很大缺陷的。畢竟一個人數極少的遊牧民族,沒有地理和時間上的積累,能創立出文字已經很不錯了。

      到了清後期,基本上連皇帝都不會說滿語了,末代皇帝溥儀就完全不會說滿語,看不懂滿文。

      前面鋪墊了那麼多,其實只想告訴大家,滿族人雖然在華夏建立了國家,但是其語言文字對中華的影響微乎其微,你想想啊,連滿族人皇帝都不會說滿語了,民間情況就更糟糕了。

      不過呢,畢竟滿語滿文存在了幾百年的時間,一些滿語詞彙也融入到了漢語之中,只不過這數量十分稀少罷了。

      到了現代社會,會滿語的真是鳳毛麟角了。然而有些人試圖回覆昔日祖上榮光。我這麼說可不是瞎猜,大家可以去百度貼吧百度百科看看,在百度百科裡,和滿族有關的詞條大量被人篡改和美化,比如滿族,在百度百科裡成了一個具有7000年文明歷史的民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大家可以自行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