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來欣賞毛澤東主席於長征期間椽就的壯闊史詩

萬里長征千折百回,毛澤東在給他長征期間寫的詩作《憶秦娥·婁山關》的批註中,這樣描述長征:“萬里長征,千折百回,順利少於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詩人眼中,長征中既有高山峻嶺、險灘激流和敵人的圍追堵截等“比天大”的困難,更有共產黨人“高於天”的豪情壯志。毛澤東用如椽巨筆,在長征詩詞中借物抒懷、託物抒情、情景交融,使血與火、靈與肉搏擊的戰略遠征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將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奇蹟般的恢弘史詩創作為文學意義上的史詩,永遠定格在世人心中。

《憶秦娥·婁山關》:悲壯的遠征圖

今天,一起來欣賞毛澤東主席於長征期間椽就的壯闊史詩

宋惠民油畫《婁山關——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資料圖)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山”是紅軍將士戰鬥生活的自然環境,既是革命的屏障,也是進軍的障礙,既要依靠它,更要克服它,特別是長征途中的山嶺,大多高大、突兀、崢嶸、峻峭、堅硬,惟妙惟肖地表達黨和紅軍將士的偉大形象和民族先鋒的不屈脊樑。以“山”為長征詩中題詠對象,既能題中精蘊,又能題外遠致。《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均是如此。成文於長征初期不同時間的三首16字小令《十六字令三首》,就以雄偉簡勁的筆觸,塑就了莽莽群山,表現了詩人和紅軍將士的偉大氣魄。“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寫山的高聳觸天;“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寫山既像江海中的波濤澎湃,又似萬馬奔騰在戰場;“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寫山的堅強無敵,立地頂天。三首詩看似寫群山,寫山的奇險,寫紅軍將士面臨史無前例的困難,實則在歌頌偉大紅軍是中國革命的擎天柱石,歌頌紅軍正在譜寫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

《憶秦娥·婁山關》是在遵義會議之後,紅軍被動挨打的局勢逐漸好轉,紅一方面軍宛如巨大的蛟龍,應付自如地盤旋在雲貴高原和四川大地。紅軍離開遵義,越過婁山關,西渡赤水,乃乘貴州敵軍空虛之機,二渡赤水,再進婁山關,重佔遵義。這也構成了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特別是經過湘江戰役血拼後的第一個悲壯的大勝利。毛澤東的詩詞也充滿了慷慨悲烈,卻不失雄沉壯闊。

詩的頭二句,通過風烈、霜濃、雁叫、月殘,讓人感覺到直入心肺的悽清蒼涼。而“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又從側面立體地再現了紅軍銜枚疾走、慷慨赴敵的壯烈情壯。字裡行間告訴我們,面對艱苦環境、緊迫軍情,紅軍將士的急速行軍和沉著心境。詩的後半部分,首先用“雄關如鐵”來真情描繪婁山關險要的地勢,詩人的匠心之處是在這其中插入了“漫道”二字,讓“革命理想高於天”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但長征,就是流血遠征,邁步必須“從頭越”,等待紅軍的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既有如大海波濤起伏的“蒼”山,也有讓人熱血沸騰的“紅”陽。一系列充滿哲理的詩句,讓我們想起《清平樂·六盤山》中的“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中的“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詩句,沒有一句是專門描寫敵軍殘暴和紅軍弱小的,但卻能讓我們處處感到這樣一幅圖像:紅軍將士在漫漫的征程上,始終處於強敵的圍追堵截之中,始終“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的遠征中。


文章為節選《今天,一起來欣賞毛澤東主席於長征期間椽就的壯闊史詩》

作者介紹:任振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員,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研究。出版個人著作5部,與人合著2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主要著作有《毛澤東與抗日戰爭》《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等。


今天,一起來欣賞毛澤東主席於長征期間椽就的壯闊史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