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壓身,“鐵飯碗”離不開職業教育

近年來,職業教育迎來“黃金時期”。從編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到“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到深圳出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首個世界一流建設方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為普遍共識與行動,為新形勢下推進相關改革打下堅實基礎。但與此同時,體系建設不完善、制度標準不健全、企業參與辦學動力不足等問題日益成為發展短板。


[權威論述]
要樹立正確人才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不僅要圍繞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社會公共服務要求和扶貧攻堅需要,培養大批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使“中國製造”更多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
[當前形勢]
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對於大多數的考生來說,走進大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隨之也出現了多種問題,“史上最難就業季”的字眼也時常見諸報端,就業成為大多數人家庭和畢業生所面臨的首要問題。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相比,一些高職類的畢業生卻出現了脫銷的現象,其就業率甚至超過本科,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充分顯示出了職業教育在育人成才過程中所發揮出來的巨大優勢和潛力。

受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的家長和考生本人都不希望走職業教育的道路。很多人認為只有上高中,讀大學才是人生髮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逐步發展,大學的普及化程度日益提高,大學教育已經逐漸從過去的精英教育開始向大眾教育轉變,如果一味固守著傳統的思想,那勢必會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巨大浪費。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迫切性]
第一,現代經濟發展模式與現代經濟增長方式改革,迫切需要現代職業教育符合經濟規律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一系列客觀因素,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一直呈現出粗放型的外延擴張方式,依靠大量物質投入。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與國際貿易的影響,消費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轉變,消費內容的豐富,消費選擇性增強,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高,都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做出相應變化。經濟增長的內容發生變化,對經濟增長機制提出新的要求,進而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職業教育與居民收入直接相關,與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的變化直接掛鉤,因此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符合經濟規律。
人力資本的質量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教育又是當中的重要因素。近百年世界發達國家的發展史、工業史無不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相關。都在反覆強調職業教育對於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是教育,更是生產生活。它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決定著產業素質、代表著民族品牌,關係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的繁重任務與嚴峻挑戰。多深的根基,築多高的牆,沒有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廈就會失去堅實的基礎,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支撐。人才觀決定著教學觀和質量觀,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離不開正確人才觀的引導。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觀,充分認識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技術技能人才納入國家人才培養體系。要創新技術技能人才管理體制和培養激勵保障機制,為“人人盡展其才”營造制度和輿論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